您對王陽明《泛海》一詩,有怎樣的理解?

夜空煙火


泛海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儒,也是明朝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在三十五歲時遭遇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挫折,由於得罪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王陽明心中生出遁逃之念,於是沒有前往貴州,而是在錢塘江搭商船欲往舟山,不料途中遇颶風,船被吹至福建。登岸後,王陽明心有所悟,在一山寺壁上題下此詩。

詩中的“險夷”,既是指泛海時遇到的驚濤駭浪,也指他當時仕途的風波險惡,他被貶龍場驛丞後,劉瑾仍未善罷甘休,甚至派刺客沿途追蹤暗殺。他當時所經歷的,可謂兇險已極。然而只要內心平靜沉穩,不論身外的世界如何天翻地覆,自己都可以無畏無懼,安詳從容,就像一片浮雲在高空飄過。一旦明瞭這一點,波濤洶湧的大海就化作了開朗光明的世界,自己猶如一位高僧,在乘著錫杖御風而行。

寫下這首詩後,王陽明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前往貴州龍場,由此發生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王氏的心學體系於焉成立。


談及此詩有個故事:故人敘舊,王守仁談到自己厭倦了官場的黑暗,有意借這個機會飄然遠遁。道士卻旁觀者清,說這樣做只會累及親人。前途未卜從來最使人糾結不定,但這在高人眼裡絕對不是難題,算一卦不就清楚了嗎?道士當真為王守仁算了一卦,算得“明夷”,王守仁於是再不做隱遁之想,安心去龍場驛赴任了。

明夷卦離下坤上,亦即由八卦系統裡的離卦和坤卦組成,離卦在下,坤卦在上。從觀象取義的角度上說,離卦的卦象是太陽,引申為光明,坤卦的卦象是大地,所以離下坤上表示著太陽在地平線以下尚未升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既然是黎明前的黑暗,那就只須再忍耐一下,絕不可以改弦易轍,只要忍過這一刻,重見光明的日子並不遙遠。

臨行的時候,王守仁信心滿滿地在寺院的牆壁上題詩: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這首詩題為《泛海》,是王守仁所有詩作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中的境界如果用最淺顯的話說,那就是對一切都想開了,對人生旅途中的一切艱難險阻都無所謂了。但如果聯繫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王守仁之所以能想得開,至少有一半的功勞要歸於道士給他佔出的那一個好卦。


逆維思維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我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王陽明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其“致良知”的“心學”主旨和“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乃至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與孔子、孟子,朱熹被後人並稱為孔、孟、朱、王,“四大聖人”。

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王陽明因仗義執言得罪了當朝權貴宦官劉謹而被貶到貴州龍場任驛丞,途中一直被劉謹派人跟蹤窺探,伺機加害,路過錢塘江時,為躲避追殺,王陽明急中生智,假裝跳江自殺,騙過殺手,化解了這次危難。然後他搭乘前往舟山的商船,卻遇上颶風,一夜之間,商船被吹到福建沿海,王陽明就是這個背景下寫下了《泛海》這首詩。

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賞析《泛海》這首詩:

泛海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幹裡,明月飛錫下天風。

這首詩的頭兩句:“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體現了詩人對人世上一切白艱難險阻原本沒有放在心上,如天空掠過浮雲,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的波瀾和痕跡。這兩句詩表現出了詩人堅毅無畏,瀟灑狂放的內在性格和精神品質。

在這首詩的三、四句:“夜靜海濤三幹裡,月明飛錫下天風”中,詩人進一步地描寫了自己心中的感受,靜謐的夜空,在遼闊的大海上,自己手持錫杖,駕馭著天風,在月光下飛越驚濤駭浪,從天而降……

這首詩體現作者灑脫不羈的性格、無比自信的思想和淡看榮辱的寬廣胸懷,全詩充滿了坦坦蕩蕩的浩然正氣。

日本海軍“軍神”東鄉平八郎一生奉王陽明為精神偶象,他曾說過“一生俯首拜陽明”;日本三島毅博士詩評:“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幹古光”;而章太炎評價王陽明:“自尊無畏”,這四個字在本詩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全文完





煩惱多讀東坡


問題:您對王陽明《泛海》一詩,有怎樣的理解?

前言

《泛海》是王陽明的一首蜉蝣哲理的七言絕句。詩云:

險夷原不滯胸中, 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 月明飛錫下天風。

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惹惱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投入大牢, 後謫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 劉瑾派人準備路中暗殺王守仁急中生智,卻被王守仁設計誤以為其投江自殺。

王守仁死裡逃生以後,寫下了這首《泛海》。


一、險夷原不滯胸中

險,為不平,夷,為平。

險夷即崎嶇與平坦,無論道路崎嶇還是平坦,無論人生平穩還是屢遭坎坷,都不需要太在意。

二、何異浮雲過太空?

與天上的自由來去的浮雲,有什麼區別呢?

困難與順利,都僅僅是一時的際遇,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也不可能總是坎坷崎嶇。

人生應該無時無刻的提醒自己,眼前的一切都是浮雲而已,總有變幻、總有聚散,不必太執著於眼前的一切。


三、夜靜海濤三萬裡

這首詩前兩句抒情論理,第三句開始寫景,但是這個寫景 ,更是照應心中所念。

夜,黑暗,視覺上的感受;靜,無聲,聽覺上的感受。

夜靜是一種襯托,襯托的是三萬裡海濤,黑暗無聲中,更加突顯了海濤的波瀾壯闊。

四、 月明飛錫下天風。

這首詩前兩句是哲理的闡述,後兩句寫自己真正面臨坎坷時的風姿。黑暗之中,自有一輪明月,月光裡,聖人手持執錫杖御風而飛翔。

後兩句有太白之風,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曾經寫道: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王陽明的這首詩比起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境界與襟懷更加闊大。同時也體現出了自己行事的瀟灑與行動的信心。

王陽明悟道以後,以文人身份去贛南剿匪 ,去南昌平定寧王之亂,運籌帷幄之中,體現了他政治與軍事上的才能。

之後,雖然受到嫉恨沒有機會入相,但是一直受到朝廷重用處理最棘手的問題,更表現出了他的風度與智慧。


結束語

王陽明一生坎坷,歷經生死不忘初心,終於參破“心學”奧妙。王陽明雲:“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

這首詩體現了王陽明所謂的“天理”。詩人在天地之間,如浮雲往來,去留無跡,循自然之理而行,不為困難所阻,不為險夷而困惑 。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