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62天)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162天……不知不覺,居然已經第162天,大結局了!感謝各位的不離不棄,讓我能夠把這本傳統醫學鉅著重新系統地讀完,真的的非常感謝大家! 今天是靈樞經的最後一篇,論述癰疽形成、症狀、類型等的——

《靈樞 癰疽篇》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62天)

原文:黃帝曰:餘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餘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歧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洩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燻於五髒,髒傷故死矣。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

歧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燻肝、肺,燻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踈砭之,塗已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榖實瓜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陵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

歧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黃帝曰:何謂疽?

歧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62天)

翻譯如下:

黃帝說:我聽說胃腸接受水谷飲食並化生精微之氣,上焦宣發衛氣,以便溫煦分肉,滋養骨節,通利腠理。中焦化生的營氣就像雨露一樣滋潤全身,向上關注於溪谷(肌肉會合處,大的為谷,小的為溪),而且滲入微小的孫絡,與津液相合並而和調,變化為赤色成為血液,血液和調則孫絡首先充盛,再輸注到絡脈,絡脈也全都充盛,再輸注到經脈。陰陽各條經脈都已血氣充盛後,經脈之氣就伴隨著呼吸的而運行,血氣的運行有一定的度數規律,營氣衛氣在周身的循行規律則與天體週而復始的運行規律相合而協同,無休無止。醫生診脈並調理陰陽時,依照虛實情況,如果病人邪實正虛,先去除實邪,使用瀉法後僅剩正虛,再使用補法,比如用急刺法祛邪令邪氣消減,再留針令正氣會聚。依照虛實情況,如果病人正氣虧虛,則補其正氣,使用扶正的補法讓正氣充盛,血氣調和之後,形體和神氣也就得以安定了。我已經知道血氣平和與不平和的道理,但不知道癰疽從哪裡產生,形成和敗壞的時間,疾病的生死期限長與短,如何判斷這些,可以聽您講一講嗎?

岐伯說:經脈流行於全身,不休不止,與天同規,與地同律。所以,如果天上的星宿運行失去常規,日月無光、虧蝕不圓,地上的江河也會失去規則,水流改道,氾濫成災,草木凋亡,五穀不能生長,道路阻塞,人民無法往來,街巷不通,百姓流離失所。血氣的運行也是這樣的,請讓我說說其中的緣故。血脈與營衛之氣,周流於全身而無休止,在上與日月星辰相應,在下與十二長河相應。寒邪侵入經脈中,血液就會滯澀不暢,血液滯澀不暢就會導致衛氣停滯,無法循環往返,壅滯與某處所以形成了癰腫。如果寒邪鬱而化熱,熱氣過盛就會讓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則會化為膿水,膿水不能外瀉就會令筋膜潰爛,筋膜潰爛就會傷及骨骼,骨骼受損骨髓就會銷蝕,不能讓骨腔充盈,也不能輸注營養到骨骼。如果血液枯竭空虛,筋膜、骨骼、肌肉就都得不到榮養,經脈敗壞、滲漏,如果熱毒內陷,灼傷五臟,五臟受損病人就會死亡。

黃帝說:我想詳盡地聽一聽癰疽的症狀、禁忌日和病名。

岐伯說:癰疽發生在咽喉中,名叫“猛疽”。猛疽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化生膿液,膿液不能瀉除,就會阻塞咽喉,半日就會死亡;如果猛疽已經生出膿液,先將膿液排出,再含服煉過的豬油,豬油要冷食,令熱毒從下而出,三天就可以痊癒。

癰疽發生在頸部,名叫“夭疽”。夭疽的腫塊大並且顏色赤黑,如果不抓緊治療,熱毒之氣就會向下進入胸腋部,向前傷害任脈,向內灼傷肝臟、肺臟,一旦灼傷肝臟、肺臟,十幾天之後就可能死亡。

陽熱之氣大盛,熱毒銷鑠腦髓,並流佈於頸項,發為癰疽叫做“腦爍”。發生腦爍的人,神色抑鬱悶悶不樂,項部疼痛就像有針在扎,如果還有心中煩躁的症狀,就成了無法治療的死證。

癰疽發生在肩部和上臂,名叫“疵癰”。疵癰的顏色赤黑,必須抓緊治療。這種癰疽會讓人直至足部都會出汗,但不傷害五臟,癰疽發作四五天之內儘快使用艾灸來治療。

162天,我們一起讀完《黃帝內經》(第162天)

癰疽發生在腋下,顏色發赤質地堅硬的,名叫“米疽”。治療米疽要用砭石,砭石應細而長,砭之時宜疏不宜密。砭刺後塗上煉過的豬油膏,六天左右就會痊癒,但不要包裹癰疽發生的地方。米疽中質地堅硬不破潰的,叫做“馬刀挾癭”(生於腋下,形如馬刀蟲的是馬刀,生於頸部的挾癭),需要抓緊治療。

癰疽發生在胸部,名叫“井疽”。井疽形狀就像大豆,三四天就會腫起,不及早治療熱毒就會向下進入腹部,如果還不治療,七天就會死亡。

癰疽發生在胸部兩側之處,名叫“甘疽”。甘疽顏色發青,形狀就像櫧樹的果實或者瓜蔞,病人經常被惡寒、發熱所苦,需要抓緊治療,去除惡寒、發熱的症狀,但十年之後病人仍可能死亡,死亡之後,癰瘡之處仍然有膿液流出。

癰疽發生在兩脅部,名叫“敗疵”。敗疵是女子所患之病,要用艾灸來治療。如果發生敗疵之處癰瘡大,膿液多,刺破排膿後,發生癰瘡中有新生的肉芽,大小如同赤小豆,就要將連翹的莖葉和根各一升,切碎,用一斗六升水來煮,待水濃縮到三升後,讓病人盡力一次將三升藥汁喝完,穿上厚衣服,坐在熱水盆之上,讓全身出汗直至足部,就可以痊癒了。

癰疽發生在股脛處(大腿小腿),名叫“股脛疽。股脛疽表面顏色形狀沒有大的改變,但癰疽之膿附著於骨,如果不及時治療,三十天就會死亡。

癰疽發生在骶尾部,名叫“銳疽”。銳疽的顏色發赤、堅硬而且大,必須抓緊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三十天就會死亡。

癰疽發生在大腿內側,名叫“赤施”,如果不抓緊時間治療,六十天就會死亡。如果赤施生在雙腿的內側,不及時治療,十天就會死亡。

癰疽發生在膝部,名叫“疵癰”。疵癰腫起大而嚴重,顏色不變,伴有惡寒發熱症狀。如果疵癰堅硬如石,就不能用砭石來刺破癰腫排出膿液,如果使用砭石治療,病人必死,一定要等到疵癰變得柔軟之後,使用砭石治療才可能治癒。

各種癰疽發生在關節處並且左右相應的,是無法治療的。如果這種癰疽發生在關節的陽面(伸側),大約百日之後病人會死亡;如果發於關節的陰面(屈側),大約三十天後就會死亡。

癰疽發生於脛部,名叫“兔齧”。兔齧的顏色發赤深入到骨骼,必須抓緊治療,不及時治療的話就會有生命危險。

癰疽發生於足內踝,名叫“走緩”。走緩癰腫大但顏色不變,治療時多次用砭石刺患處,終止惡寒發熱的症狀,病人就不會死亡。

癰疽發生於腳背或足底,名叫“四淫”。四淫的腫塊比較大,需要抓緊時間治療,否則一百天後就會死亡。

癰疽發生在足旁側,名叫“厲癰”。厲癰腫塊不大,初起時就像小指大小,抓緊治療,去除癰腫上的黑色部分,如果黑色不消退病情就會加重,無法治療,一百天後就會死亡。

癰疽發生在足趾,名叫“脫癰”。脫癰顏色赤黑,是無法治癒的死證;如果脫癰顏色不是赤黑,就不是死證。如果經過治療脫癰仍然不能消除,就要抓緊截去足趾,否則就可能死亡。

黃帝問:夫子您所說的癰疽,如何區別兩者呢?

岐伯說:營氣滯留在經脈之中,就會造成血液凝澀通行不暢,血液凝澀不暢衛氣也會隨著循行不暢,營氣、衛氣壅滯阻塞不得暢行,鬱而所以化熱。蓄積在局部的熱邪不斷累積,熱邪熾盛就會導致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則生出膿液。這樣的熱邪很少內陷筋骨臟腑,骨髓不會被其耗傷枯焦,五臟也不會被其所傷,所以命名叫癰。

黃帝問:那麼什麼是疽?

岐伯說:熱邪亢盛,內陷進入肌膚,並且令筋脈、骨髓枯竭,向內牽連五臟,血氣因此枯竭,在瘡腫的下面,筋骨、肌肉都被其所害,幾乎沒有完好之處,所以命名叫疽。所謂的疽,發病處皮膚晦暗而堅硬,就像牛頸處的皮膚一樣。至於癰的發病之處,皮膚比較薄而且光亮,這就是癰、疽的不同。

——全文完

再次感謝各位的閱讀!明天起,我們換個口味兒,讀一讀老祖宗留下的另一部奇書——《山海經》,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