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經脈別論:疾病的形成及治療

經脈別論:疾病的形成及治療

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勞逸和性情的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之發生變化嗎?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憤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經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洩,同時氣喘從腎臟發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臟。如果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同時氣喘從肝發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臟。如果有所驚恐,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氣喘從肺發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臟。如果渡水而跌僕,跌僕傷骨,腎主骨,水溼之氣與腎相通,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從腎和骨發出,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病就會自愈;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所以說:診察疾病,必須觀察病人的骨骼、肌肉、皮膚的變化,從而瞭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病的方法。

所以,如果飲食過飽,就會使得食氣蒸發而胃部出汗;驚恐就會神氣浮越,導致心氣受傷而心出汗;負重而遠行的時候,骨勞氣越,會出現腎氣受傷而腎出汗;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會出現肝氣受傷而肝出汗;勞累過度的時候,由於牌主肌肉四肢,會出現脾氣受傷而脾出汗。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規律,人在這些變化中發生疾病,就是因為身體的體力、飲食、勞累、精神等過度,這是通常的情況。

食物進入胃中消化,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將精微之氣滋養全身的筋脈。飲食進入胃中,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濃厚的精微之氣,進入心,再由心將精氣滋養血脈。血氣流行在經脈當中,到達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後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迴流到脈中,脈中的精微之氣,運行到六腑。六腑的精氣化生神明,輸入流於四髒。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於氣血陰陽的平衡;氣血陰陽平衡,會表現在氣口的脈象變化上;氣口的脈象變化,可以用來判斷疾病的死生。

水液入胃以後,遊溢佈散其精氣,上行輸送到脾;經過脾對精華的佈散轉輸向上輸送到肺;肺氣運行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這樣,水精四布,在外佈散於皮毛,向內灌輸於五髒的經脈,並能與四時寒暑的更替和五臟陰陽的變化相符合,就是可以測度的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大陽經脈偏盛,就會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餘的緣,表裡兩經都應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陽明經脈偏盛,是大陽少陽之氣盛實於陽明,應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要瀉足陽明經的陷谷穴,補足大陰經的大白穴。少陽經脈偏盛,就要發生厥氣上逆,所以陽驕脈前的少陽脈猝然盛大,應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少陽經脈偏盛而單獨到來,說明是少陽太過。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審查是否有真髒脈出現,如果五臟的脈氣都減少,胃氣又不平和,就是足太陰脾經大過,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的陷谷穴,瀉足太陰的太白穴。二陰經脈獨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並越於上部,心、肝、脾、肺四髒受到影響,四髒之脈爭張於外,病的根源在於腎,應當治其表裡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崑崙、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復溜、絡穴大鐘。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經脈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痠痛不適的症狀,厥氣留於經脈與正氣相搏而出現大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果用針刺,應取厥陰經下部的大沖穴,以瀉除邪氣。

黃帝問:大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歧伯說:其脈象好像三陽之氣浮盛於外,所以脈象較為輕浮黃帝問: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好像一陽之初生,所以滑利而不堅實。

黃帝問: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洪大而浮。大陰經的脈象搏動,雖然沉伏而指下仍感覺搏擊有力;二男經脈搏動,則是腎脈沉而不浮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