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鄭永年:中國為何重視全球化與地區多邊主義

本文摘自《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經東方出版社授權發佈

鄭永年:中國為何重視全球化與地區多邊主義

在當今時代,中國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加重視全球化。中國人一方面發現全球化與儒家的普世說有共同之處,另一方面也發現全球化與他們的存在等級但卻是開放的國家間體系——“天下”傳統——有共同之處。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人認為全球化是一種權力關係機制。儘管中國不希望成為現存國際體系的變革力量但同時也在迅速崛起。中國人認識到,一個崛起的大國可能會成為現存國際秩序的變革力量。中國必須找到解決維持現存秩序與自身崛起之間矛盾的方法。中國因此將全球化視為自身和平崛起的機制。事實上,當中國強調和平崛起的意圖時,它更多強調全球化作為其機制。此外,全球化作為根植於現存機制中的重要因素,中國人認為其能夠幫助中國作為大國擴展影響。隨著崛起,中國的影響力也在增長。但要實施其影響力,中國需要其他大國也能夠接受的若干機制。在中國人看來,全球化是一種密集的全球網絡,各國在其中相互影響。中國人還認為,儘管網絡內的影響力是等級式的,大國比小國能夠行使更多的影響力,但是國家之間的互動將不會是一個零和遊戲,而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人認為,全球化不僅僅使中國能夠通過和平方式至少在經濟方面擴大其對外影響,還能用一種和平的方式帶來一種新的國際秩序。

全球化將中國和國際秩序聯繫在一起,兩者正在相互改造。在中國試圖重塑世界的同時,世界也在試圖重塑中國。換句話說,一種新的國際秩序將不再是被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所強加的,而是各個大國間互動的結果。

經過將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中的有機部分。中國和世界經濟之間的高度相互依賴意味著中國目前是整個全球資本主義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包括其巨大的人口規模、發展潛力、供需的快速增長等因素使得中國能夠影響世界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已經在很短的時間內重塑了世界經濟。一些學者從戰略角度出發,提出中國政府擴大對外影響的做法是戰略性的,以建立符合中國利益的新的國際秩序。然而實際上,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不斷擴大的作用很大程度是受到“看不見的手”(市場力量)的推動,而不是政府方面的戰略規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世界市場上“看不見的手”不會出問題。有時候政治性干預也是必要的。這反映在近幾年中國領導人在推行“走出去”政策中所做的大量努力。要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中國當然不能僅依賴於其經濟實力,因為許多嚴格的外部制約將不得不通過非經濟因素克服。中國近年的“資源外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中國人看來,如果與其他大國發生衝突,那麼在這個緊密的框架之內解決會比在此之外更加容易。如前所述,中國對內希望改革自己的體系,以適應現存的國際體系。實際上,中國在重建國家制度上已經做出了巨大努力,表明中國已經被國際秩序所重塑。

多邊地區主義

多邊地區主義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了另外一個可以開展互動和相互改變的重要機制。儘管多邊地區主義和全球化經常重疊在一起,但兩者在中國國際關係中的戰略重要性卻存在著極大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多邊地區主義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要比全球化大得多。自從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領導人就一直強調通過多邊地區主義改善中國與鄰國的關係。

在推行多邊地區主義的時候,中國積極地從其他大國中學習經驗,而不是遵循某一標準模式。中國通向多邊主義的道路是以“邊學邊做”為特點的。重要的是,一旦中國認識到多邊主義的優勢,在組織上就變得積極起來。中國早期在接受多邊主義時是勉強的,但近幾年,中國似乎已經成為世界舞臺上推動多邊主義的一支積極主動的力量。

這一做法使中國在一些問題上取得了成功,但在另一些問題上遇到了困難。尤其是在東北亞地區推行多邊地區主義的時候,中國遇到了兩個強大的鄰國:日本和韓國。在發起和維持六方會談過程中,中國努力成為一個負責任的行為體,這些措施無疑有益於推進地區主義。然而,就中日韓之間多邊的地區框架、定位或者方向來說,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此外,東北亞的地區主義似乎對地區國家不起作用,他們傾向於與東南亞國家建立東亞的地區主義。地區國家間缺乏信任和信心是一個主要因素。儘管有一些具體倡議和進展,但該地區仍無法克服傳統的障礙,如經濟發展中的差異,社會和政治制度的不同,意識形態以及歷史問題。在建立地區多邊主義過程中中國一直十分謹慎。很顯然,中國並不希望被視為是回到過去的朝貢制度中,這種擔心在其鄰國尤其是韓國仍非常明顯。中國的行為必須考慮到其他國家的物質和精神利益。

現實地講,任何地區主義的建設都遇到了大量的困難。但中國確實有過從零開始推進地區主義的良好記錄。上海合作組織(SC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上合組織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地區安全、經濟和文化合作的多邊機制下,把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組織起來。在推進上合組織的過程中,中國發揮了關鍵作用併成為一個主要的推動力量,並且似乎受到這一事例的巨大激勵。儘管上合組織的最初目標是通過成員國的聯合力量打擊恐怖主義,但近年該組織的活動領域迅速擴大。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西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國家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中亞對於中國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上合組織使中國能夠與該地區發展安全、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為其提供了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的制度手段。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多邊合作使中國能夠避免與鄰國的摩擦,同時保持和尋求自己的國家利益。由於中國並不想主導這一進程,因此中國在推進上合組織的過程中一直十分謹慎。

中國與東盟關係的發展同樣可以說明中國如何在亞洲處理多邊地區主義。與東北亞地區主義和上合組織不同,中國開始發展與東盟關係之前,東盟就已經是一個高度制度化的地區組織。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戰略有所不同,它選擇加入已經存在的多邊地區組織,並不斷學習如何積極地參與其中。這表明東盟這樣的多邊地區制度能夠塑造中國這樣的大國的行為,表明中國為了實現地區內有效的多邊地區主義樂於與小國合作。

當然,多邊主義並不僅限於中國的鄰國。如前所述,自從冷戰結束後,中國在聯合國或WTO等國際論壇上變得日益積極,並且顯示出明確的意願在更廣泛領域(不擴散、維和)參與多邊協定。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並與其他地區大國和組織共同組織多邊組織和論壇,如六方會談、中歐論壇、東亞峰會以及APEC。正如江憶恩所說,中國正在與所有形式的多邊組織打交道。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實踐多邊主義,中國人相信他們不僅僅可以為現存的國際秩序做出貢獻,而且可以推動它向符合中國理想的國際新秩序發展。

鄭永年:中國為何重視全球化與地區多邊主義

今日薦閱《通往大國之路: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重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