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许多热播的影视节目描述战争故事,其中穿插了许多战斗场面。这些战斗场景是作为全剧亮点编排的,其摄制成本也是高于一般戏份,但实际上多为戏中最大的败笔。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编导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及历史常识。 例如《亮剑》的开场戏: 日军一个联队攻击我军李云龙一个团,战斗起始于我军依壕坚守,日军攻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剧导开始恶搞。他先让我军参谋人员盛赞日军最高指挥官军事教育背景,然后让日军未经炮火准备, 甚至还没有设置压制火力,就发动步兵密集队形的冲锋。李团长一声令下,我军长短枪一齐开火,百米开外的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类似的场景几乎可以在绝大多数抗战剧中见到。这是对我军前辈英烈们的污蔑,也是对历史无知的歪曲,因为人们会讲同这么烂的军队打,还搞出八年抗战,我们的父辈可真够无能的。 照这样的打法,冲来百十来个日本兵根本不够李团填牙缝的,而且这样的冲击搞上三五次,双方兵力对比会反转,介时谁消灭谁都很难讲,这样算来一个联队千余士兵敢攻击李团简直是军事恶搞。然而所有知道抗战史及我军军史的人都知道, 如果我八路军一个团被日军一个大队(1/3个联队)缠住就十分危险; 被一个联队攻击, 损失过半就是个很好的结局了。为什么会这样? 这与敌我装备、单兵技战术及战术指挥水平有关。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个主力团应有轻机枪十挺,重机枪一至三挺,轻迫击炮一至五门,平射炮(山步炮)一至二门.但是炮弹奇缺, 一般所有口径炮弹总数不会过百。重机枪配弹不会多于六百,轻机枪配弹不会多于五百;而步枪配弹不会多于三十。八路军的团编制从人数上讲比较乱, 少至八百, 多至五千都称一团。一般主力团都在二千五至三千左右。但其中许多人的火器太差, 不能算火力; 这些人的作用是分散敌人火力及白刃战。 李云龙团是个军分区主力团,应配轻机枪九至十二挺;重机枪一;轻迫击炮一至五门.配发常备弹药大约为主力团之1/3至2/3强。全团总兵力应在一千二至二千左右。 日本驻华派遣军每联队(驻地军)辖一个联队司令部,一个联直(110人),一个炮排(两门92步兵炮),一个重机枪连(92重机枪十二挺),一个运输排(四辆中卡),以及四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辖三个小队,每小队辖三个班,每班步兵九.轻机一,掷弹筒一.通常每中队另加有一门轻迫或重机.由于日军控制了战区交通线,故而没有弹箹限量。日军步兵携弹在50至200之间。低于20则可再行补给。日军一个联队的火力超出我军三至五倍.考虑装备因素,抗战前半期日军单兵战力比红军老兵略强,较之一般八路军平均水平则高很多.一个日军联队战力大体相当于两个师(6个团).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日军攻坚战法效法西方而超越英美(至少在1943年底以前如此).讲究侧翼攻击.联队攻击时,一般先以一个中队抵近佯攻,引诱敌人暴露其火力支撑桌及兵力配置,同时以一中队实施侧翼过回。一旦迂回中队(一般加强有多挺重机及轻重迫)到位.联队以重炮进行火力准备, 然后发起攻击.攻击中队应呈楔形推进, 从四百米外开始, 交替掩护前进。由于三八步枪射程远,精度高,加之日军步兵出色的射击技术,经常能于攻击行进中大量杀伤试图向日军射击的中国官兵. 而且对于已经疲于应付正面进攻的守军, 日军侧翼火力加入会使情况急剧恶化,从而引发守军全线崩溃.日军迂回部队还常常抽出多亇小股部队再行迂回至守军撤退路线上, 对溃退之军进行突袭, 更是屡收奇效. 由于这些日军不是从正面攻击部队中出发,其突袭时间无从估量, 张自忠等多位国军将领均是倒在这种阴狠的突袭中. 对付这个战术的方法有二:一为积极防衘,一为防守反击。积极防衘的重奌在于消除敌人侧翼威胁, 迫便敌人在我防衔正面攻击, 从而予敌以最大杀伤. 防守反击重点在打破敌人合击态势,常见于突围及扮猪吞虎之战例. 亮剑剧首战斗中,李云龙部突围是典型的防守反击。片中李云龙所言‘仗打到这份上, 我就只会进攻了’切中要害。

具体打法应为分三步,第一步是准确地算出敌人迂回部队出发之时间,在敌迂回部队行至半途,迅速作后撤状,引诱敌正面部队提前转入强攻;第二步放敌正面攻击部队接近我军,再以迅猛动作将攻击之敌击溃;第三步对溃退之敌衔尾猛追,以造成敌人更大的混乱,然后迅速转身脱离战场。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日本人在二战中相当于班的建制确是分队,这是从日文中来的.文章中用班而不用分队是有用意的.往后看各位自然会明白. 前文所提及的防守反击战术是晋察冀的八路在五一大扫荡结束半年后总结并推荐的一系列战术之一.其缺点就是对守军全体指战员素质要求甚高,的确不是随便一支部队就能打出来的.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其优点则很简单--如果正确实施,这是于强敌合围中,使自已损失最小且予敌以最大杀伤的战术.其成功原因简单说就是利用了日军弱点.细节以后再讲。 二战中的日本军是一支军事一流强悍却非常畸形的军队.它的强大不同于任何其他一流强国.苏德美英陆军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从单兵素养到战略战术,从军事装备到后勤补给,每一项上都各有千秋.日本陆军战略很烂但战术很强,装备很烂但使用很得法.除此之外日本军队,尤其1943以前的日本军队有一个远超西方列强的世界第一强项--步兵基本战术.在同等后勤条件下,不配装甲兵及其它兵种支援,在任何一种地形条件下,日军步兵可以打败任何一支同等数量的军队(中共的八路除外)!当然,加上装甲兵,日本就不行了. 为什么呢? 二战初期,日本步兵基础技战术及作战效能是世界第一.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那为什么日军在哈勒欣河谷被苏军打得那么惨?原因很多,但基本是技术兵器,特别是有效便用的装甲集团,是那个战役的决定性因素. 那为什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国打得大败呢? 答案就点专业了,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是败在海空军上的. 事实上,在美军没掌握彻底的海空优势的绝大多数战役中,美陆战部队鲜有胜例,多数是溃败及至全灭之局.这一点美国人看得清楚讲得明白--决胜于海上.日军陆战能力在太平洋战争中前期,基本上可讲是所向披糜.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日军势如破竹地消灭了所有美英战略力量.若不是中途岛海战大败,澳大利亚也危矣. 究竟日军步兵强在哪里? 下面讲日军单兵技能.古往今来,任何军事单元的强弱都可从三个方面评估:一曰机动能力; 二曰打击与抗打击能力;三曰侦知与隐秘能力. 若两军对垒中一方在全部这三个方面都强于另一方,这个战斗将是毫无悬念的一边倒. 。现在就从这三个方面讲日军步兵单兵技战术能力. 先看看日军步兵标准制式装备: 钢盔一,皮鞋一双(通常后跟有铁掌,这个东东确保日兵可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榴弹),军服一套,寝具一套,水壶一只,三至十日口粮一份,急救包一个,防毒面具一(通常缺省),步枪一,刺刀一,枪弹一至二百,手榴弹四.全套装备重15至20公斤.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二战中前期参战的全部日本兵均要受过最少11个月的军训.这一年军训的前五个月是新兵集训,训炼课目包括队列,刺杀,打靶及拉炼.这期最少要有一次在严冬条件下的五天野营拉炼,训炼士兵严寒耐力及夜间应战能力. 接下来的两个月是常规单兵综合素质训炼,强调排(小队),连(中队)一级作战协调.在这期每天必须有30km以上行军耐力训炼.由教官掌握其中强行军比例,但不得低于每日5km强行军. 再下来一个月是连营(大队)级作战训炼.此时的新兵打靶成绩已趋稳定,基本要求是应在四百米打出10枪800环的成绩.新兵从这个月开始接受野战射击训炼,游泳训练及强化刺杀训练. 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公里行军. 再下来两个月搞营(大队)团(联队)级作战协同,高级技战术动作及火线机动,这个就是我军后来的摸爬滚打. 经此训炼,日本普通士兵除具有出色的单兵技能,而大多能对更大的战局有很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常常能在失去指挥官的条件下保持其战力的原因. 现在可以对日军士兵的战力做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了. 机动能力,鬼子士兵持续作战行军能力在每日50km左右.加上有限舟车辅助,其战役机动能力平均可达每日100km以上.强行军每日可达到80公里以上,并能于当日再战斗6小时.这样的战斗可以持续约一个月.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般国军部队持续行军能力在每日35至45公里左右.强行军一天也可达到60公里左右.再快了就会造成大幅减员.简言之,日军机动能力相对国军一直有明显的优势, 这就决定了国军在大多数情况被动受攻的态势. 八路军持续作战行军能力在80公里之间.强行军能力可以在持续以上!恐怖吧,但却没什可惊讶的.若非如此能跑,八路军主力早给鬼子打光了.跑得过对手是游击战略的先决条件. 当然这不是体育比赛,拉开架式跑就行, 实际战斗中八路军决不可能跑直线,日军也决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八路轻易逃脱自已占优的战局.这其中又加杂许多斗智斗勇的情节.最终结果是,尽管八路如此能跑,抗战中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数以百万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及根椐地地方武装壮烈殉国;中共军民则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 再谈打击与抗打击能力. 二战初,日本步兵射击技术普遍高于中国军队. 日军上等兵可以在800米外打中在城墙垜口处探头观察的士兵.其首发命中率可以达到80%以上. 行进于四百米外可迅速击中只露一小部身体的静止目标.命中率可以达到80%. 二百至一百米外射杀机枪射手或移动目标,命中率可达70%(注:这是在对射且对方有一定压制火力的情况下);50米以内顿停射击一切目标,首发命中率均在90%以上.概率学得好的朋友可算算几枪可以达到95%的命中率,而每名日军携带的150发子弹又可造成多大的伤亡.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一般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压制火力占优势的情况下,平均每一个日军突击小队的士兵在冲锋过程中都能射杀3至25名中国守军, 跟您的计算差得多吗? 听来覚得接受不了吧? 设想一下您自已就站那样一个阵地上,你和你的战友被敌人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已方的压制火力逐一被敌人打哑,而敌人在一步步地迫近,战友们奋起还击,虽然一个又一个被敌人打倒,但你们仍然坚持战斗.此时传来你们的长官已经吓得逃跑的消息,你还能打下去吗? 这个故事重演过无数次,却没有几位我国军高级将领认真地研究过有效的对策.人人都喜欢高谈战略战役构想,却没有几人知晓可以与日军抗衡的技战术.到头来是真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而这一切本不必如此. 日军士兵还有很坚忍的抗打击及吃苦能力.武士道及日本民族稳忍特性是其基础.关于这方面的东东很多,不再缀述. 最后一个方面是侦察与隐秘能力. 这里只讲日军步兵侦察与隐蔽.日军极为重视侦察与隐形能力.士兵训练中都含有忍术介绍及基础训炼.东洋忍者及忍术世界闻名,但中国方面却出奇地忽视它.深究其理,竟然是这样一句话"这不过是我们祖上玩剩下的".盲目的优越感害死人.纵观日本军队各兵种的侦察及隐秘方法,虽千变万化,却可归纳为忍术中变形、潜踪、暗袭三法则的现代版.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日本兵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战争初期略强于国共军队.而在战争中后期则是逊于八路,却仍强于国军.这个体现在抗战中后期,八路经常能打日军埋伏,日军虽时有偷袭却少有成果.而在正面战场上,国军仍然屡遭日军迂回与袭击.而且在许多战役中饱受日军残兵冷枪之苦. 这方面细节涉及的东东很多,且很枯燥,本文就先到这里. 在这里出个题目: 日军步兵冲锋时动作要领是怎样的?给个提示,这动作不止一个,而且与距离有关.

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发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 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发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 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主要有三种: 11型,96型和99型. 11(即歪把子)机枪是改进法国的Hotchkiss M1909而来的.射速550发/分,射程1500m, 用6.5x50mm日军步枪制式弹.这个枪的原设计有个致命的缺点-遇泥土灰尘必定卡壳. 也就是说遇上这种机枪, 只须胡乱用小型爆炸物在其周围引爆,不必伤及人枪,只须把泥沙尘土掀到枪上, 敌机枪十有八九会哑火片刻. 没有爆炸物时,机步枪集火射击打出的沙尘也成. 也幸亏如此,我抗战军民避免了多次灭顶之灾. 96和99型都是在11型基础上改的.96型改进主因之一就是为解决沙尘卡壳问题.却又引来了其它问题-此枪采用枪弹润滑,火药燃烬及灰尘易在枪机处积累,从而卡壳. 也就是说,这个枪虽不大容易立即被掀来的沙土卡住,却常常打上几百发自已就卡住了. 99型改进是将弹径加大为7.7x58mm,这个原本是92重机枪弹,不能用于日军的制式步枪. 在一个步兵班中,机步枪弹口径不合,是个很大的缺点. 99式与96式除弹径外几乎完全一样,优缺点也就完全相同.不过这个99型机枪出现的很晚,影响有限,不必另论.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总体说来,日军班用机枪的主要缺陷有:1)容易卡膛,不甚可靠2)枪弹口径偏小,侵彻力低下. 6.5mm口径弹打人可以,打掩护物就不够劲. 一百多米的距离上一千发子弹打不烂一个普通沙垒. 作为压制火器,这个机枪威力偏低.3)后座力大,非训练有素的射手很难打得好4)11式机枪弹鼓在一侧,整枪重心不正.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射手,长时间射击也会非常疲劳.日本的制式步枪,也就是三八式,却很有几个长处. 最主要的就是其弹道非常稳定,这个是源于其原型德国毛瑟枪的优点. 三八枪6.5x50mm弹比德造G98的7.92x57mm子弹小,但其膛速比毛瑟要高.这就使38枪在射击精度及射程上都不输于G98. 同时由于子弹小,大大地增加了日军单兵携弹量. 这个是日本兵连续作战能很强悍的一个重要基础. 既然机枪不够可靠,而且还要消费大量的资源去制造及供给,发挥步枪上的优势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日军基础训练科目. 日本人步枪射击训练很有其民族特点. 虽然其基础训练有统一纲目,但其时日本盛行"下克上",新兵转入连排级协同战术训练时,大都加入该部队老兵们的"私货". 这些私货练起来都很苦,但非常实用. 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枪长瞄,打夜间100公尺外香火头,避弹奔跑及针对避弹奔跑的射击方法,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防守与反击等.经过这些训练,二战前期的日本兵多数人都有现代狙击兵射击水平,当然这是在同等装备条件下的比较。 为进一步加强步枪兵的远程压制能力,日军从1937年开始,列装97式狙击步枪.这个枪就是从批量的38枪优选后,改装97枪栓及一个2.5倍光学瞄准镜. 由于优选及配制枪栓,97枪在二战中前期的精度好过普通38枪.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因为资源限制而普遍粗制滥造,质量上就没了保证.这种枪在中国战区上常常装备到中队一级的,但从未听说装备给任何伪军部队.在太平洋及东南亚战区,则装备到了小队一级.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日军同时考虑到了反压制火力:在步兵班内配10式掷弹筒,可精确打击200公尺以内敌压制火力点.一般日军小队配置的三具掷弹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击700公尺内目标.日军掷弹筒使用可谓训练有素,虽没有赵顺章式奇才,但多数老鬼子二发夹叉后都能于第三发直接命中目标. 实际战斗中会有许多走样版本.但却是日军在明确对面有坚决防御之后,屡屡采用的攻击术. 一个优秀的日军基层指挥官可以让成百上千人倒在他这几十个鬼子的攻击中. 在这个战术中,日军在面对坚强防御逐步逼近,利用机动能力及火力上的优势大量杀伤守军. 许多久经沙场国共老兵都在自已有效射程外被鬼子射杀.当鬼子推进到200米左右时,其火力精度强均到达顶峰,守军将承受炮火,伤亡,心理等多方面冲击. 这就是抗战初期,一小队日军依托其配置的优势火力,屡屡击溃我营团级防衔的一个主因.日军打仗鬼得很!

关于常德会战。常德会战中,中方是掌握有限制空权的,这个其实是日军最终放弃常德的主因. 这一仗国军认为杀伤日军60000. 日军认为国军伤亡十万,自称伤亡8000,实应为2--3万. 此役,国军以伤亡90000代价,守住了常德、石门一线的战略要地. 国军余程万部8000多官兵,表现出色.技战术得法.全体将士前仆后继,奋勇杀敌,堪为抗战中最出色防衘战例之一.这个战例说明,只要我国军队纪律严明,应对得法,日军不是不可战胜的.只是不会象扛猎枪打野猪那样简单轻松,这个才是作者想说的. 然而历史没有这个"只要",事实上是,抗战中数万兵力以上的会战数百例,我国军打得这么好的不超过二十.而且多数此类出色战例的结果,总是中流砥住的优秀守军损失惨重,甚至全灭之局.这个从表面上看,人数不多,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很多外行会认是创造战机所做的必要的牺牲.实则不然,而且其危害是很深远的. 最后,作为后人对经验的鸡蛋里挑骨头似的检讨,作者以为国军此役在其它方面作战有失紧凑,对常德守军增援、协助不力.虽然阻住一部分日军合击部队,却未能对常德守军施以有效的增援或协助;虽然在其它方向上杀伤了一些敌人,却导致常德8000精锐全没,不够合算.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在常德失守后,中美空军轰炸了常德日军及其物资补给点,造成深入我纵深之日军弹药奇缺,虚弱之极,狠狈后撤时,国军各部作战松驰,竟然让这股深入我纵深的疲兵全身而退,实为一大憾事.美军也犯过类似错,但逃敌已全无再战之力. 与此间逃脱日军主力有本质区别.此战逃脱的日军经过补充,迅速恢复对我军正面的压力,而且又参与了长衡会战等. 若非常德守军异乎寻常地顽强且有效地抗击强势日军,极大消耗了日军弹药及兵力,使日军在攻下常德后无再战之力,我们这个大捷就又是腹背受敌的溃败之局.然而战后论功行赏之时,此战最大的功臣却锒铛入狱,其挥下8000儿郎功绩几乎被人春秋掉. 国军中有些人,自已吃肉,还不愿拉啃骨头的兄弟一把, 殊不厚道.长此以往,怎能不令将士寒心. 但不管怎样,常德会战是个胜仗. 国军官兵在恶劣指挥系统条件下的浴血奋战,始终维持着正面战场的存在,功在千秋. 再回到日军班排战术问题上来. 上一文大致介绍了日军甲乙两种小队编制. 这次讲丙类小队编制.这类编制的小队是应中国游击战特点而生的,是个反游击战术的编制. 这种小队设六个步兵班,每班有8人,但只有三个班配有机枪,其他三个班全是轻装步枪兵.有时配一至两具10式掷弹筒,全小队50人.

这个编制有个特别狠辣的战术,交替追击术,专门对付分散脱离战场的撤退之敌. 具体做法是将全小队分成三个战斗群,每个群有一个(配了)机枪(的)班及一个纯步枪班.追击时先以反三角队列,二群在前,一群在后,追击敌人并压制其左右机动意图,迫使被追者走追击者预想的路线.这样的追击常常能把被追击者一路赶到绝路上去.尤其在被追者地形不熟,或缺乏游击战经验,一上来几乎注定要吃亏. 好在许多时候,这个绝路并不存在,这时候就拚体力和意志了.对此,这个编制真正狠辣之处就显露出来了. 这三个追击群中通常总有一个群处于正常行军状态,轮番上来狠追死打. 这里要提醒的是,被追者的跑法要比追击者复杂,因为你必须避弹, 所以必须跑小曲线而不能是直线. 记得前文中提过难以置信的鬼子机动能力吧, 在那个基础加上交替追击,就是中共军游击战术面对的敌人. 而游击战中跑不过敌人的两条腿,是要出大问题的. 中共军初时并不适应敌人这等死缠烂打,不死不休的追击(好像这个战术是从1940以后出现的),很是吃了几个亏. 许多老文学著作中描述被敌人缠住追斗时,提及体弱者或是女战士跑吐血的场景.实战中比这个残酷,许多人被敌人追上杀害了,有些人跑着跑着,倒在地上就再没起来.

接下来讨论连营及以上编制的战术.日军连级编制是中队, 网上有网友提及日军编制,很详尽. 这里就只补充几点. 日军中队编制比较稳定,是最小战役任执行单元.有两种编制.甲种中队有205人,步枪105,轻机9,掷弹筒12.可加强一个重装小队,重机2,20mm反坦枪2,及辎重小队(步枪30). 乙种中队181人,步枪139,轻机9,掷弹筒9.单独执行战役任务的中队还会得到进一步火力加强.这个加强通常是1至2门90重迫,或92式步炮(射程2700m). 日军大队(营),联队(团)及以上编制很乱.标准大队应有1100人,辖4个中队,又一个重机枪中队(8--12重机)及一个炮排(92步炮2). 可加强一个重装中队,配20mm反坦枪8,37mm反坦炮4,步炮2.加强大队有1600多人.但有的大队可以仅辖3个步兵中队及一个重机中队,仅670人. 日军标准联队(团)应有3800多人, 三个大队(营),一个通讯连,团属炮连,及装甲或反坦连.除上述营火力外,另有4门75mm山炮(射程8000m).及辎重大队,运输马600多匹. 日军师团编制就更多了.标准师团应编有三或四个团(联队),师直,通讯营,运输连(卡车32),卫生连,师属炮营(远程火炮4-8门,射程18km)等.


二战最精锐的步兵1939至1943年的日军,抗战胜利实属不易

这就需要论及日人军事思想的本源--武士道. 讲武士道的文献太多了,这里只提及武士道对日人战法的影响: 1)崇尚进攻.任何一支军队都应该崇尚进攻.美英苏德的任何一位名将都喜欢进攻,这个没有错. 日本人认识到其国小物贫,如果任由其敌人积攒力量,日本将是最终的失败者. 进攻,出奇制胜,是日本从上到下秉承的宗旨. 问题是不应盲目崇尚进攻. 日本人在这点上偏执到认为在进攻中阵亡比防守中被打死要光荣得多. 在战术上,缺乏对防衘打法的总结发展. 2)崇尚光荣地死:这个就是日军的特色了.日人认为杀死几名敌人后战死就算尽忠国家与天皇了.相形之下连滚带爬地逃生,再继续战斗就是耻辱。这种愚昧的思维让日本弄出神风队,自杀鱼雷,自杀反坦克雷等诸多疯狂战法. 英勇无畏,实则愚不可及.大量优秀官兵的损失使日军战力迅速消亡.抗战初期,三个老红军拚刺刀,未必干得过一个日军.1941时加上耍赖打枪,可以2个拚一个. 到了1945年,老八路一个排可拚下日军一个小队,而且自已损失很小.这里面八路军固然是发展壮大了,日军战力衰退也是重要原因. 太平洋战争后期,许多人会发现顽强好战的日本兵,在持续打击下,竟会失却战斗下去的信念及韧力.以死为荣的军队虽然能欺压弱者,却不可能在残酷的逆境中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