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明朝疆域爭議如此之大?

金玉滿堂105


答 | 江隱龍

明朝疆域之所爭議巨大,是因為要用現代的、源於西方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古代的、源於東方的客體,所以兩者必然不易兼容。你要是用源於中國的“宗藩體系”去衡量西方中世紀那些國家間的關係,估計頭能大死。

中國古代重“華夷之辨”,除了中原王朝之外,其它國家對於中原王朝只有藩屬國對宗主國的朝貢;而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不是一個恥辱,而是一個榮耀,周邊的國家希望成為“藩屬國”,而中原王朝還時時不允,在這種思想觀念下,疆域這個概念實在說不上有多重要。

於是問題就出來了。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在其當政時就劃定了周邊的一系列“不徵之國”,基本定下了明朝疆域的四至。這些不徵之國,在明朝皇帝眼中,你說它不屬於中國?恐怕明朝皇帝和明朝官員都不會這麼想。為什麼呢?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管他是叫朝鮮王國還是叫朝鮮都司呢?有關係嗎?讓朝鮮國王“替朕永守之”,豈不更好?

但是現在人定義國家,就要有明確的領土主權了。一道邊界,這邊是甲國,另一邊是乙國,決不能有誤;而既然是兩個國家,彼此主權平等,互相合作競爭,疆域因此才顯然重要。有明一朝,真正實際管理的,是漢族人為主的兩京一十三省,對於少數民族為主的地區,大多是羈縻統治。你說這些地區算不算明朝領土?估計朱元璋聽了會一臉問號:“你們也想成為中國領土?哪來的自信?”

所以,清朝國土面積大,是因為自清朝開始逐漸通過“條約”這一形式,確定了中原王朝的領土範圍,使得中國古代的“天下”的概念漸漸向現代國家領土過渡。明朝之前沒有近代國際關係體系,你去論他們的疆域,就不太容易;各自的依據不同,面臨當然也就不同了。


切割地球


根據《明史·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實際上,明朝的疆域是一直變化的。首先,我們引用國內公開發行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明朝宣德八年(1443年)疆域圖,看明朝前期疆域包括下列現已不屬於我國的地區:

1、俄羅斯遠東地區,緬甸的約一半,不丹,錫金,克什米爾地區的1/2。

2、但明朝前期疆域不包括大部分新疆(近四分之三)、近一半內蒙古地區,也不包括臺灣。

3、按此疆域圖計算,明朝前期疆域面積大約是1100多萬平方公里。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明朝的這些疆域中,地域面積最大的我國東北及現俄羅斯遠東地區,青藏地區(包括不丹,克什米爾等),新疆哈密地區,都是羈縻統治區。分屬於奴爾幹都司、烏斯藏都司、西番五王駐地和哈密衛等。所謂羈縻統治區,就是明朝中央政府不設正式的行政管理機構,委任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管理這些區域。

明朝的正式行政區只有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即京師、南京,十三個布政使司是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大概李敖等人說的明朝350萬平方公里疆域就是指這一部分吧。

二、明朝中期的疆域

土木堡之戰後的年間,明朝對蒙古的邊界線後退,再加上失去河套地區,面積縮小如下:三、明朝後期的疆域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明朝東北羈縻地區(包括現今我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就與明朝脫幅了。另外,內蒙、新疆哈密地區、青海和甘肅部分地區、緬甸的許多地方也早已不屬於明朝。估算,此時明朝的疆域大約不到570萬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繼承自元朝明朝對西藏、東北地區的統治實際是繼承自元朝。因北元殘餘勢力拒不投降,明朝對付蒙古遊牧政權又沒有什麼好辦法,所以,明朝疆域不包括元朝的內蒙古部分地區、外蒙古和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明萬曆十年(1582年)明朝疆域圖。

當時,努爾哈赤尚未建立後金政權,東北地區仍是明朝疆域,但與明初疆域相比,內蒙、新疆哈密、青海和甘肅的部分地區、緬甸的許多地區已不屬於明朝。





湯圓說歷史


誠邀,如題。為什麼明朝疆域爭議如此之大?因為明朝的領土確實變化很大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公元14世紀,由於元順帝殘暴加之中原天災不斷,百姓民不聊生甚至易子而食,朱元璋乘機顛覆,建立大明。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完全消滅元朝,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其實大明的國土僅限於江南諸省,彼時的中華土地上還有川渝的明夏政權,雲南地區的元朝梁王,以及逃回蒙古的蒙元舊部,後明朝南征北戰,在永樂時期領土達到極盛,武宗之後,明朝的領土又逐漸變小,直到明末,僅僅擁有傳統的十八省漢地,面積不足330萬平方公里。

那麼都有哪些地區在明朝的國土上變化呢?

首先是西藏,

明稱西藏區域為烏斯藏,朝廷在烏思藏設立衛所,委任藏族人擔當各級官吏,賜給印信,讓他們辦理藏族事物,徵收貢賦。明朝在西藏還樹立僧官制度,對各教派領袖酌情封賜,各級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可見明朝對西藏一直是統轄的,這個毋庸置疑,但是明朝末年,西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興起,明朝對西藏的掌控能力大大下降

然後是東北

東北在明朝建國之初為奴兒干都司,首要散佈女真人,女真又分為三大部落,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明初臣服於明朝,明成祖朱棣設奴兒干都司,可是這個機構是間接軍事統轄,除少量官員,其它大部都不是中央派遣,一朝一夕,該司成了部落世襲機構,明後期廢除,這時的女真現已失控了,不是彼此吞併,便是宣佈脫離明朝中央,後期明朝也便是統轄東北南部遼東少量當地漢人,因而有些地圖就顯現東北不歸明政府了。

然後是西北、北部

該區域幾乎由零星的蒙古舊部——韃靼、瓦剌等操控,也是戰事最頻頻的區域,明朝的西北國界沒有那麼安穩,常常南北移動。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在通州區域被瓦剌俘虜,這件事可以看出蒙古現已接近京師城下;而有時明朝軍事強大向北推進,邊界一定會靠北。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1、標準問題。

明朝版圖爭議較大,除了清朝抹黑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同標準得出的結論差距往往很大。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標準問題。

今天大家說的領土與版圖,是近現代才有的概念,和古代計算標準也存在巨大差異。西方國家也是18世紀才有這個概念,我們中國也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侵略,才逐步有這個概念。

一般而言,世界近代史開端是以1640年——1688年宮廷政變(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標誌的,而中國近代史是以1840年為開端的。因此,不管怎麼算,明朝都屬於古代王朝,而不屬於近代王朝。今天我們就按古代標準、近現代標準、譚其驤標準、西方標準分別統計明朝版圖大小。

2、按世界古代版圖標準計算(漢唐模式):1500多萬平方公里或者1700多萬平方公里

1)1500多萬平方公里說法依據

參照漢朝對西域,西晉及三國對西域,唐朝對突厥、回鶻、鐵勒、室韋、契丹、靺鞨、南詔(羈縻附屬國)的鬆散羈縻統治,明朝版圖在永樂時期,最大可達1500多萬平方公里。

這個是把《明史》列為外國列傳的韃靼、瓦剌(參照南詔)及舊港等的300多萬平方公里加起來統計的。一些史學家認為,韃靼、瓦剌對明朝一直有稱臣、納貢並接受明朝官爵,參照唐朝對南詔、靺鞨、回鶻等羈縻標準,也應該算作明朝版圖。

關於韃靼、瓦剌問題,不少史學家認為:“元朝的後裔韃靼被清朝人別有用心的劃在了‘外國傳’,其實成吉思汗子孫的可汗稱號,是來自明王朝的冊封,瓦剌的三大部落封號也來自明朝冊封,兀良哈是明朝的都督,蒙古部落與明朝的關係,不是外國與中國的關係,而是中央政府與被冊封藩王之間的關係。”“明朝三百年,蒙古、新疆、西藏都是無可爭議的中國領土。現代中國領土版圖,是由明朝奠定,再被清朝一點點出賣成今天形狀的,這是最起碼的事實。”

個人覺得這種說法有其合理性,所以傳統明朝版圖也都把韃靼、瓦剌標示為不同於外部藩屬國的顏色區別對待。

1771年,蒙古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領17萬族人東歸,交給乾隆一件重要物品,表達歸附中華之意。這就是明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冊封前土爾扈特部首領太平為賢義王的“永樂印”。送上此物,即表達歸附中華之意。

這個不為人所注意的情節,既意味著清朝從此繼承了明朝對土爾扈特的統治,也同樣揭開了素來不為人關注的明朝對蒙古部落的統治情況。有關明朝和蒙古部落的關係,很多歷史記載被清朝康雍乾皇帝藉著修《明史》的名義,刻意刪除了。

(注意:這裡說的明朝對土爾扈特的統治是指未遷徙前土爾扈特在蒙古高原的地盤,而不是個別人故意曲解的土爾扈特遷徙到伏爾加河的地盤統治,那個時候明朝都滅亡了,還怎麼統治?這種曲解只能說太噁心)


2)1700多萬平方公里說法依據

這個是把亦力把裡算進來的,很多人可能或有點意外,其實也好理解。

把西域納入漢朝的依據是什麼?漢朝在此設置了西域都護府。

把西域、回鶻、靺鞨納入唐朝的依據是什麼?唐朝在此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安東都護府等。

把亦力把里納入明朝版圖的依據是什麼?明朝在此設置了亦力把裡衛指揮使司。



因為西域都護府也好,安西都護府也罷,都屬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同樣亦力把裡衛指揮使司也屬於明朝的一個軍事機構。

明朝軍隊編制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實行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5600人。衛下有千戶所(1120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112士兵)。

3、按譚其驤統計標準:1200多萬平方公里

這個很好統計,不算韃靼、瓦剌、舊港等的300多萬平方公里,明朝永樂時期版圖最大達到1200多萬平方公里。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大家日常看到明朝所謂“最大版圖”(997萬平方公里)是宣德8年的,已經比永樂時期縮小了很多,此時的明朝已經放棄安南、蒙古的開平衛等很多地方,使得明朝在蒙古地區的版圖後撤了300多里。




4、按世界近現代版圖標準計算:400萬平方公里

如果不算羈縻統治範圍,只算郡縣制也就是現在的省市縣實打實統治地區,明朝版圖只有約400萬平方公里。

當然,如果按這個標準計算,扣除明朝大規模移民的貴州和雲南,使雲貴真正納入中華帝國核心版圖的面積,明朝以前的朝代版圖最大也不會超過350萬平方公里,更別說秦漢時期幾乎沒怎麼開發的南方地區了。

就是1908年(都快進入人類現代歷史範疇了)以前的清朝版圖,也只有約400萬平方公里。

2014年3月2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贈送給我國的國禮,一幅清朝地圖。1735年,德國繪製的世界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注:按清朝實際控制面積來劃的,大約360多萬平方公里,這也是歐美一些國家統計的清朝版圖大小)。

當然,套用這套標準,清朝這方面還是可以佔一些便宜的,因為在即將滅亡的1908年,清朝先後對全國將軍領地(新疆、內外東北)等部分羈縻統治地區進行了郡縣制(省市縣)管理模式,此時的清朝明面上的實控面積達到600多萬平方公里(西藏1912年民國建立後才改為行省,青海1929年建省,內蒙古地區民國時期陸續建省,外蒙古 1911年驅逐清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宣佈獨立時還不是省)。



說到真正實打實控制住全國每一寸土地,實控面積最大的還是現在,能控制到村鎮和社區。當然,這也是歷史的進步,世界各國都如此。

5、按西方歷史地圖統計:600多萬平方公里

眾所周知,由於世界觀、價值觀不一樣,西方國家對中國古代王朝版圖統計一向異常苛刻在西方國家明朝版圖只有約600萬平方公里,也就是兩京十三省+奴兒干(內、外東北地區東部)+舊港+安南+內蒙古大部+青海省+關西七衛(新疆東部)+緬甸東北部。



但在西方國家歷史地圖,清朝也同樣很小,甚至不到400萬平方公,只有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大部地區。

下圖就是2014年3月2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贈送給我國的國禮,1735年德國繪製的世界上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大約360多萬平方公里,這也是歐美一些國家統計的清朝版圖大小。

6、幾個容易被忽略的明朝邊疆地區管理機構

斡難河衛指揮使司:

是明朝統治蒙古國東部及中國呼倫貝爾市西部和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地區的機構。

“1392年,明軍兵鋒抵達斡難河(今鄂嫩河),統一蒙古。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二月,明朝在斡難河流域設立斡難河衛,作為羈縻衛,管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

關西七衛:

是指明朝在今甘肅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東部設立的7個衛所,又稱“西北七衛”。

亦力把裡衛指揮使司:

明成祖時在西域亦力把裡城設置了亦力把裡衛指揮使司,具體資料多已丟失或被刻意刪去,散見於明朝部分史料。



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明朝在西藏設立的地方統治機構,包括現今西藏西部、新疆西部和今天的印巴克什米爾地區東部。

目前。國家檔案局保存有明太祖任命搠思公失監為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元帥的聖旨。

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的設立,表明在明朝西藏西部地區、新疆西部和克什米爾地區東部當時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是明朝對今西藏自治區除昌都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錫金國、不丹國的最高軍政管轄機構。1373年明朝在此地置烏思藏衛,1374年改置烏思藏都指揮使司,治所烏思藏(今拉薩)。

“明朝政府還採取“僧官制度”,封喇嘛教僧人為衛所的指揮使、同知、通判等官。最高僧官為法王,任烏思藏都指揮使。可見西藏地區與明朝中央政府是隸屬關係,此關係一直維持到萬曆、崇禎時期。”

朵甘都指揮使司:

是明朝在青藏高原東部的最高軍政管轄機構,其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地區和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最高軍政管轄機構。下轄1衛、2法王封地、3宣慰使司、5招討司、4萬戶府、16千戶所。



舊港宣慰司:

明代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東部設置的一個行政機構,明朝時期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政府駐地位於今印尼蘇門答臘巨港,是明朝當時駐南洋最高行政機構,也是當時明朝領土最南端,首任舊港宣慰使為施進卿。



三宣六慰:

是指明朝在雲南和中南半島設置的管轄機構統稱,三宣指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六慰指車裡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老撾宣慰司,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



據《明史》記載,三宣六慰的範圍除了雲南,還包括今緬甸、泰國北部和老撾中北部,皆“滇中可以調遣者”。

7、明朝版圖統計的幾個誤區

1)拿明末版圖和清朝鼎盛時期的版圖對比

2)漢、晉、隋、唐、元、清等羈縻統治地區可以納入版圖進行統計,明朝就不可以

典型比如西漢對西域的羈縻統治(前後持續60年),西晉及三國時期對西域的羈縻統治,唐朝對蒙古地區的羈縻統治(前後持續不到4年),清朝對西藏的羈縻統治(從頭到尾),在滿清及其御用文人的刻意宣揚下(包括上述將韃靼和瓦剌刻意列入外國列傳),明朝對奴兒干(前後持續約200年)就不算了,這個很不公平,明顯的雙重標準。



就算明宣宗時期撤銷了奴兒干(史料沒有明確說撤銷,但也沒有史料記載還存在)的行政機構,但是明朝對奴兒干地區的衛所(軍事機構,佔領)設置反而由明初的100多個,增加到晚明萬曆時期的400多個,有增無減。

3)對待內部藩屬,採用雙重標準統計

對於同樣是內部蕃屬的蒙古等地,可以算做清朝版圖,而在《明史》將明朝內部蕃屬韃靼、瓦剌等標成外國,清朝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為了一己之私,不惜出賣國家利益,搞雙重標準。

南詔是唐朝的附屬國,清朝時期的內部藩屬國內外蒙古、西臧(甚至擁有自己的附屬國,清朝時,西藏有3個附屬國)等地,尚且納入唐朝和清朝版圖進行統計,為啥明朝設置有行政+軍事機構的奴兒干、烏斯藏都司、關西七衛、朵幹都司、中南半島的三宣六慰、舊港宣慰司(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一部)、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等地就不能納入明朝版圖進行統計?!明顯的雙重標準,要麼大家都統一不納入計算,要麼就同等對待。

連一向對中國古代版圖統計異常苛刻的歐美國家,都把舊港宣慰司算作明朝版圖(約600萬平方公里)進行統計的,國內一些學者自己反而不納入統計,是何道理?



同樣的還有奴兒干地區,一些人說在西方國家歷史地圖,明朝是隻有600多萬平方公里,但你沒說後半句,同樣在西方國家歷史地圖,清朝只有不到400萬平方公里(下圖)。

一些人為了抬高清朝,稱清朝無羈縻版圖,這是一種謬論。其實清朝在絕大部分的時間,實打實控制的也就是漢地18省(也就是默克爾送的國禮繪製的版圖),其他地區都屬於藩屬部落或者將軍領土等羈縻統治地區,這也是中、日、韓三國官方組織編纂的《超越國境的東亞近現代史》(中日韓三國曆史編纂委員會):“國際共識”。

總評:明朝是一個爭議較大的朝代,但不管怎麼說,在談論明朝歷史時,希望大家能公平客觀對待,不能搞雙重標準。當然,正因為明朝歷史一貫這樣大量的被抹黑,也使得越來越大的人,隨著明史研究的深入,對明朝認識越來越多,反而對明朝愈加熱愛,這恐怕也是滿清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和那些故意抹黑明朝的人所想不到的了。

當然,如果有人還想繼續拿近代王朝或現代國家和古代王朝比拼實控版圖,比拼科技發達,比拼武器先進(還是購置的),以此刷他所謂的某朝代的強大,那就沒辦法了。就如同一個網友說的,如果你想刷榮譽感,你可以和古代人比先進,比知識面廣。



如果你想如實客觀評價自己,那就請把自己和當代人或者身邊人進行對比。個人尚且如此,國家及朝代也是如此。一些人老拿20世紀的清朝和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朝代吹誰的實際控制面積大,是荒謬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這張地圖都是清粉故意抹黑明朝使用的地圖,沒見過哪個明朝粉絲有使用這張地圖的。當然,關於明朝奴兒干都司最北部到哪,目前國內專家沒有統一意見明確指出,譚其鑲版明朝版圖也沒有具體明確畫出明朝東北部疆界,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到達楚科奇半島。


可汗說事


一,在對疆域面積進行計算之前,首先要明確疆域、勢力範圍以及“冊封”的區別:

1,如果一個地方為其疆域,必須要設置管轄的機構,派遣官吏從事日常行政管理和軍事控制;或者由經朝廷認可並經授權的本土官員代為管理也算疆域範圍。

2,勢力範圍是指一國將其力量所能控制的某國領域的一部或全部,劃為自己進行經濟、政治侵略而不許他國勢力侵入的特殊地區。朝鮮、越南等藩屬國當時就是屬於明朝的勢力範圍,清朝後期中國各地基本淪為了外國的勢力範圍。

3 ,冊封又與勢力範圍不同,中國古代對周邊很多臣服的藩屬國實行冊封,被冊封的蕃屬國有自己的主權,但是不完全獨立,藩屬國的君主要由宗主國冊封,國家政治也一定程度上受宗主國制約,按時向宗主國進貢,受宗主國保護,這類冊封既不是疆域,也不是勢力範圍。

二,自 1368年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1368—1644)以來,關於明朝的疆域到底多大,歷史上爭議不斷。其實這種狀況,在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前,不僅僅是明朝,絕大部分國家的疆域面積都是經常改變的:

首先是因為那時候國家之間經常發生領土爭奪戰,有勝有敗,所以領土面積隨著變大或縮小,所以疆域面積經常改變;

其次是,一國實力衰落,對轄區管理和控制力收縮,原在其疆域內的某個或多個地區獨立或分裂出去甚至歸順了周邊更強大的國家。

最後極端的是,特殊情況下領土面積改變,比如1867年沙俄將阿拉斯加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總面積有15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美國面積最大的一個州。

二戰勝利後,創立了聯合國,各成員國陸續通過了《聯合國憲章》,確立了“不侵犯他國領土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在憲章第二條規定:“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係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1970年的《國際法原則宣言》進一步把這一原則闡述為不得侵犯他國國界,不得組織武裝力量侵入他國領土,國家領土不應成為違反國際法實行軍事佔領的對象,使用武力威脅或武力取得的領土一概不得承認為合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係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宣言》等都禁止侵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農民更瘋狂


明朝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王朝,而對於明朝的疆域問題也是很多人津津熱道的話題。其實明朝的疆域是一直在變化的,這可以從明朝的前、中、後期可以看的出來。

《明史.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候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從上面明史的記載可以看出,明朝的疆域一直變化中,我們可以從國內公開發行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看出明朝宣德八年的疆域。

圖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前期疆域還是挺大的,包含了很多現在不屬於我國的地區:

  1. 俄羅斯遠東地區,緬甸差不多一半的地區,還有不丹、錫金、克什米爾地區的二分之一。

  2. 但明朝前期的疆域不包括四分之三的新疆、一半的蒙古,也沒有臺灣。

  3. 按此疆域地圖計算,明朝前期疆域面積約是1100多萬平方公里。

但我們也看的到,明朝的疆域中,地域面積最廣的是我國現在的東北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青藏地區、新疆哈密地區,都是羈縻統治區。所謂羈縻統治區,是指明朝不設正式的行政管理機構,只是委任少數民族首領來管理這些區域,分別是努爾幹都司、烏思藏都司、西番五王駐地和哈密衛等。

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對蒙古的邊界後退,再加上失去了河套地區,明朝中期疆域縮小許多。

上圖中明朝疆域縮水了很多,河套地區淪陷,邊界線後退到大同府境地,而西寧衛地區也淪陷,退守到了蘭州地區。

明朝後期,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更是與明朝脫離,內蒙、新疆哈密、青海、甘肅部分地區以及緬甸不再屬於明朝。

從1616年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建立開始,明朝前中期掌控的區域嚴重縮水,此時的疆域不到570萬平方公里。明朝的疆域其實是繼承了元朝,當時西藏和東北地區是被元朝控制,元朝滅亡後明朝繼承了下來,但因北元殘餘勢力一直不投降,明朝對蒙古遊牧民族也沒有很好的辦法,所以明朝疆域並不包括元朝的內蒙古部分地區、外蒙古和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

明朝的疆域一直存在爭議性,那是很多的史書都是明史清修,清朝的官員對明史進行了修改導致明朝的歷史差異性很大,明初時的疆域還是很廣的。


大國布衣


個人認為明朝最大領土範圍六百萬平方千米左右,多數時間三四百萬平方千米。

算不算領土總得有標準,第一看有沒有軍隊,第二看有沒有官員,第三看有沒有收稅。

中國歷史上實際控制領土多數時間都是從朝鮮半島到河西走廊,從長城到越南這三四百萬平方千米,漢唐增加了西域地區控制也不是很穩。唐朝短暫統治過漠北地區。也就遼,金,元,清這幾個朝代能夠相對長期穩定的控制周邊氣候惡劣地區。

宋朝又把西域,朝鮮和越南北部失去了,明朝也沒能恢復。

所以漢唐盛世這兩個朝代最牛是千年來共識,宋朝的繁榮也是共識,元朝龐大也是共識。加上秦朝首創之功,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在加成吉思汗作為五個最偉大朝代的代表。

這這裡再闡明我兩個觀點,第一中華民族是多元一統,黃帝,炎帝,蚩尤本身就不是一個部族,夏商周也不是一個部族,秦楚在沒有融入之前均被視為異族,劉邦本身就是楚人,夏朝王族按記載是匈奴祖先。中華在血緣上,文化上,本身就是各個民族各個文化融合成的,我的第一個結論就是隻要能夠長期穩定的統治中國,對中國文化發展做出貢獻,認可中華文明,就是中國正統。如果真的論血緣,漢族恐怕不是最純正的炎黃後裔,起碼藏族,羌族血統比所謂的南方客家人更純正,中華文化不是靠血緣來辨別的。

第二點恐怕要挨明粉罵了,明朝和朱元璋是我認為最糟糕的皇帝和朝代。朱元璋是個很厲害的皇帝,但對中華文明的傷害恐怕也是最大的。經濟上摧毀泉州,松江,蘇州等海外貿易,國內工商業中心,對工商業實行法西斯對猶太人性質的竭澤而漁政策,實行農本位和工匠世襲制,而宋元工商業社會退步到明朝農業社會。很多人津津樂道的鄭和下西洋,鄭和做太監就是因為是海外貿易集團的後人,海外貿易集團被滅,鄭和年齡小沒殺但是閹了。文化上實行文字獄,明朝的文字獄遠朝秦朝的焚書坑儒,清朝也繼承了這個糟糕的政策,所以李贄被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這些有點思想的人也只能在明清混亂間隙曇花一現。也就王明陽一個像樣大家。政治上黃帝極端專制,與太監特務共治天下,明朝的大臣,哪怕是張居正這些的牛人,也得仰太監鼻息。還有個糟糕透頂的皇族制度,不做官,不當兵,不生產,待遇豐厚,純粹的社會寄生蟲。哪怕非常差勁的清朝好歹旗人也頂個軍人帽子,有做官從政的,起碼有一點積極作用。明朝的民族政策也是非常糟糕,宋朝好歹融合了沙陀等唐朝遺留的少數民族,元朝也融合了契丹,女真,党項等一大批民族,明朝在民族融合上幾乎沒有任何貢獻。還有一個就是明朝恢復了在周朝都廢除的殉葬制,這點能比的也就是邊境少數民族未開化階段。我都懷疑朱元璋是某個跟中國有深仇大恨的人混進來的。

整體上講,明朝建立是中國歷史重要轉折點,中國從進步,進取,開放,包容轉向極端,專制,封閉,保守。清朝也是明朝的學生級別,雖然在太監特務制度方面有小修補,但基本制度沒變,根本還是一回事。


回來啊112


明朝仁宣之治前期,屬明朝領土擴張的時期,直到明宣宗同意從越南撤軍開始,加上後來的土木堡之變明朝領土才進入保守期,雖進入保守期,但終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可以說是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也是所有朝代不能比擬的。個人比較喜歡明朝



微山湖新偉


其實沒什麼差別,明朝能夠實際控制的也就是長城以內的地區。在那個年代沒有國際法,對於一塊土地的歸屬來說,其主要依據就是實際控制。至於實際控制的標準,無非是這幾條:

第一、駐軍。駐軍標誌著軍事佔領,只有軍事佔領後才能有其他的活動。

第二、中央設置的官署衙門以及中央派駐的各級官吏。僅僅是軍事佔領是不行的,還得有行政活動,而行政活動就必須要有負責行政事務的官吏。

第三,行政活動。行政活動的範圍很廣,包括劃定行政區、發行貨幣、稅收、審理案件(根據歷史記錄,所有的案件檔案都要上報刑部複核、存檔)、對該地區進行行政管理工作。

好了,如果按照上述標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明確的結論,那就是明朝實際控制的地方,也就是長城以內的300多萬平方公里。


當然有人會拿譚其驤版的明朝地圖來說事,但是譚其驤先生也說過,他給給明朝畫這麼大有政治因素,實際上明朝對遼東邊牆以北以及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臺灣並沒有實際控制。所以嚴格來說,明朝疆域也就是長城以內的地區罷了,不存在什麼萎縮後退之說。

而且在五大大一統王朝當中,明朝不像漢唐元清這四個大一統王朝一樣是富於侵略性的開拓性王朝,而是一個內斂性王朝,再加上明朝糟糕的財政制度以及對工商業的打擊,明朝也沒有經濟實力去支持開疆拓土。

所以,明朝也就只能這麼大了。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看到有其他答主說“明朝的疆域之所有有爭議,是因為從鼎盛時期到明朝末年的疆土變化太大。”只能說一句胡扯,中國曆代王朝,有幾個朝代的前後期實際統治疆土沒差距的,把這事拿出來說事根本沒有任何意思,而真正之所有明朝的疆域爭議如此之大,其實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明朝的中央政府對西藏是實際統治,還是制約。也就是說,這塊地,到底能不能算在明朝的國境之內。”

明朝對國土的統治大致是沿襲元朝留下的疆土,但是這裡有個問題就是自唐滅國以降,中原王朝對那塊地的統治中間斷了三四百年。而元朝的統治階層又是出了名的不會統治,雖然礙於蒙古鐵騎那恐怖的破壞力,早在至窩闊臺時期,當時的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就已經率吐蕃各部歸順蒙古,而元朝則將藏區貴到宣政院轄下。比如《元史·百官志》就記載: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但是到了明朝開國,朱元璋可沒那個功夫打到西藏去,但是畢竟現在中原王朝易主了,所以洪武五年十二月,烏斯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就派遣使者前來出使大明表示臣服。朱元璋看到藏區帝師過來朝貢,那肯定是非常開心的,再說人家都已經做你的藩屬臣了,你總不好意思過去說,“啊,以後你們那塊地,就是姓朱的啦。”所以朱元璋對西藏的統治就成了封建制,所以明朝政府就在西藏冊封了大寶法王(噶瑪派)、大乘法王(薩迦派)、大慈法王(格魯派)三個宗教領袖和闡化王(帕竹政權)、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闡教王五個地方領袖。也就是說,承認三法王五王在西藏的獨立統治,他們跟明朝的關係就跟當時明朝和朝鮮半島的關係差不多,他們只需要每年朝貢。當然,明朝政府也不會駐兵和派遣官員統治。

也正是由此,所以歷來明朝對於西藏的統治就是不同觀點的人各執一詞。當然,西藏其實只是明朝疆域統治中的一個問題而已,包括新疆,東北,塞外的一些統治也都是存在這樣的問題,以至於很多人認為明朝的統治其實只有“漢地十八省”,這是由於明朝對少數民族治理的方針所提出的。當然,如果你要問為什麼為我們現在有大公雞的國土的,這個其實還真得感謝清朝,畢竟中原王朝對藏區的真正統治,真正的開始應該是《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