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之奇書,古之趣書,古之謎書——《列子》07無為而治

07無為而治

接說一段《列子》,上面用了好幾段說了萬物化生,接下來列子進一步對道的另外一個特性做了闡釋,就是無為而治,那麼無為而治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列子說:“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這句話就說世間萬物沒有任何人事物是完美無瑕的,連天和地都不具備全部功能,人中之聖也有不能做的事,所以我們行為處事不要處處要求絕對完美,差不多就行,差不多不是沒有要求,也不是精益求精,不是標準降低,更不是吹毛求疵,河南話有個字“中”,或許能概括差不多的所有內涵,中,既不是左右,也不是上下,更不是前後,而是左右之中,上下之中,前後之中。所以對這點理解得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立場上去理解,如果單純從現在的西方角度去理解,難免會理解偏頗。

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由於每個類別不可能全能,所以每個類別就有了自身特別的一面,這裡列子把這個特殊功能稱為“職”,天的職能生覆萬物,保障生生不息,地的職能是承載萬物,讓萬物有容身之處,聖人的職能是教化百姓,脫離愚昧,物的職能就是被適當使用,這幾種平衡關係才形成正常的自然運行。

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長處和缺陷,最終各司其職,自己幹好自己分內之事,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天和地不會說話,但會有各種現象去與人溝通,然能悟透,能讀懂的人卻非常少,所以大部分就成了愚昧之人,那少數領悟天地之道的人就是聖人,所以聖人的職能是教化大眾,讓大眾脫離愚昧,瞭解天地之道,順應天地之道。後面又說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就說順應天地大道後更為細化的教化,這個人適合文就主體學文,適合武就主體學武,適合禪修就主體悟道修禪,也是因人制宜順應規律的教化方式。

違背了這個教化之道,整齊劃一千篇一律的教化方式,只用一種教化方式去評判所有人,去規則住所有人,最終會產生很多逆反的生命體,這些人又通過其他途徑找到了自身適合的路線還好,有的會發展的更好,如果沒找到適合自身的路線,順著逆反方向一直走,最後就會成為對社會有威脅的人了。就像一個醫生總想著賣藥賺錢,當老師的總想著再去外面做個兼職,這就屬於職位偏離了主體軌道,而這個偏離有可能就是從他成為老師成為醫生前就開始偏離的。

“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萬物皆守己,皆守自身之道,天地守陰陽之道,聖人守仁義之道,萬物非柔則剛,如果白天太陽不出來,黑夜白天出來了,如果聖人不教仁義之道,整天教姦淫下流,如果自然界水都變成了冰,石頭都化成了石沫,那麼一切就都亂了,所以萬物各司其職,各歸其位,各守其能,是道的基本規律。正是道如此恆定,萬物才能化生,萬物才能穩定,萬物才能長存。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有生者,就有使生者產生的物質,有形者,就有把形狀呈現出來的物質,有色者,就有把這種有顏色顯現出來的物質,有味道的,就有使這種味道產生出來的物質。

如果進一步看,這裡面還有一個規律:“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生生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從這段可以知道,有生命的物質都死了,但是使生命誕生出來的東西永遠不會死;有形態的物體我們都能看得見摸得著,但使其出現形態的東西我們卻看不見;聲音可以被聽到,但使聲音發出來的東西卻沒有聲音;顏色能夠被看到,但是使顏色產生的物質自己卻沒有任何顏色;味道被嚐到了,但是使味道出現的東西自己卻沒有味道;所有的有都是從無中誕生的,以上這些就是無為的職能。

那麼無為到底有多厲害呢?列子說:“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萬物之中,只有道,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能轉化,然而道又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轉化,道是無為的,所以道的力量有多大?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這就是無為而治,接著列子又開始說了一個新的課題,這個課題也是大部分人都害怕的一個問題,就是死亡。那麼在列子看來死亡是怎麼回事,列子對死亡有什麼看法呢,下面一篇繼續為大家解說精彩章節《生死輪迴》敬請大家持續關注!

古之奇書,古之趣書,古之謎書——《列子》07無為而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