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列子》是一本書,一本重要的先秦道家典籍,對此書的評價是,此書中蘊含大智慧。列子,是一個人,出生在老子、孔子之後,莊子之前。因此,《列子》一書中有關於孔子的記載;而《莊子》一書中,有關於列子的記載。列子,雖然是我國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但其提出的許多哲學思想仍然值得現代人深思。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列子:一個能御風飛翔的有趣的人

在《莊子》一書的逍遙遊篇中記載,列子其人是能夠御風而飛的。誠然,在現代人看來,這只是個神話傳說,列子也不過是個傳說中會飛的神仙。但列子無疑是文字歷史記載中極少能“飛”的人之一,承載了古人的浪漫與溫情。

我是在讀《莊子》一書後,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個人,才知道有《列子》這麼有趣的一本書。《列子》中有許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有我們熟知的,不熟的,也有我們自以為知道卻實際上只讀過一半的。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比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餘音繞樑、高山流水、杞人憂天等等。

列子這個人非常有趣,在老師壺子的教導下,通過幫老婆餵豬做飯而悟道,常年居住在鄭國,四十多年卻無人賞識,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樣。

有一年,鄭國發生饑荒,列子要去衛國。由此,學生們向列子請教時,列子才開始講述他所理解的哲學思想: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列子哲學: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這是列子理解的事物存在發展變化規律。

我認為,列子的這段生生化化的哲學思想可以用如下現代的語言來解釋:事物有生死變化,卻無法感知生死變化。雖然無法用肉眼看到事物的生死變化,其實事物一直在生死變化。

無論有形的事物、無形的事物都是這樣,比如生命、陰陽、四時均是如此。

在人生中,從出生開始或者說受胎開始,每一天、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瞬間,都在生生不息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就構成了生命本身。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但受限於生命本身,卻無法感知這種變化,很多人直到生命盡頭,才感悟到這一點。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與上述觀點類似,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句將其歸為“道可道,非常道”,“非常”說明了事物的發展變化之理;而孔子的儒家學派將事物的這種發展變化歸結為一個字“易”,意思為變易,宇宙萬物沒有東西不在變動中;佛家理論中則將此稱之“無常”。

而這種變化本身,則是一種常態。《列子》講述的是這個道理,《道德經》如此,《莊子》亦然。《易經》將這個道理講述的更加淺顯易懂。佛家則將“無常”歸為三法印之一。佛法中的三法印分別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如果說生生不息的這種變化,是《列子》一書的精粹和本質,那麼其中的寓言故事就是對這種生生不息變化的詳盡解讀。下面就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兩小兒辯日”開始分析。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小兒科的“兩小兒辯日”,不簡單

“兩小兒辯日”是現在收錄在小學課本里的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孔子東遊時發生的一件事。如果不是仔細確認這個故事的來源,很多人會以為這個故事來自《論語》。其實,這個故事來自《列子》。

孔子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辯太陽距離遠近的問題。

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初升離得近,而中午時離得遠。”

原因在於,“太陽剛初升時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小盤子那麼大了,這不正是離人遠的看來小,而離人近的看起來大嗎?”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得遠,而中午時離得近。”

原因則是:“太陽昇起時又寒又冷,到中午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離人近時熱而離人遠時涼嗎?”

最終孔子不能決。兩小兒笑:還以為你知識豐富呢!

“兩小兒辯日”這個故事,簡單嗎?非常不簡單。小兒的問題,淳樸自然、日常,卻並不簡單。太陽,每天東昇西落,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但其中卻有大問題。

小孩子因為好奇心,渴望瞭解這個未知的世界,討論這個問題,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以小兒的問題對聖人孔子,這故事真是非常高明。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兩小兒辯日”的深層內涵

現在查大量資料,有人仍然認為中午太陽近,還有人認為這個故事是列子在笑孔子。

我先說下結論,孔子不能決是對的。因為,無論是中午熱早上冷,還是太陽早上大中午小,這些事兒,和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根本沒關係。

具體分析如下:

  • 中學地理課上大家都學過,地球的四季交替與地球太陽距離無關。也就是說夏天不是因為太陽距離地球近,冬天並非太陽距離地球遠。
  • 具體舉例來說,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類似橢圓形,北半球的冬天時,地球在近日點,冬至時的地日距離甚至比夏至要近500萬公里。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 地球直徑只有1.2萬公里,與日地距離14960萬公里相比幾乎微不足道。所以,中午和早上的日地距離差異可以忽略不計。
  • 四季交替是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引起的,也就是說與太陽光穿越大氣層的厚度相關。
  • 早上、中午這種太陽變化與四季交替類似,只與太陽光穿越大氣層的厚度相關,而與日地距離無關。

“兩小兒辯日”,按照現代科學解讀:早上,太陽穿越的大氣層厚度大,中午,太陽穿越的大氣層厚度小。而早上太陽距離地球近還是中午距離地球近?因為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無時無刻都在變動,距離的遠近還真說不準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書中更多有趣的哲學思辨

如果說“兩小兒辯日”是對天文學的哲學思辨,那麼“杞人憂天”寓言故事也是如此,並非一個笑話那麼簡單。有興趣的可以讀一下杞人憂天的全文,杞人憂天共有三個層次的哲學思辨,因為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接受程度,目前課本中收錄的只是第一個層次。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杞人憂天”這一成語時,使用的一般也是第一個層次。

愚公移山這則寓言也同樣出自《列子》,其中的思辨思想主要體現在愚公與智叟兩人之間,愚公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其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邏輯,何止燒腦

子貢倦學的故事,可能讀過的人比較少。其中的思辨思想也是有趣又深刻。子貢有陣子不想學習,於是向孔子告假想休息一段時間。孔子回覆說,人生沒得休息,除非進了墳墓,就可以休息了。子貢於是感嘆死亡太偉大了!這段對話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孔子作為老師,回覆得妙,子貢作為學生體悟得妙。

孔子評價說:“賜!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

從孔子與子貢的這段生死之辯上看,無疑孔子和子貢在生死的問題的上達成了一致,看透了生死。

子貢倦學的故事,講述的是人生的兩端生與死。而對於生與死之間的過程,周文王的老師鬻熊講述的更加明白,在鬻子看來,人從出生到衰老,沒有一天不在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人們卻無法察覺,直到衰老才明白。

綜述

由上述分析來看,《列子》一書講述道理的方法是非常高明的,採用的是寓言故事的方法,人們喜聞樂見又能深入理解。與我國廣為流傳的《道德經》、《易經》等經典圖書一樣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和豐富的哲學思想,有趣且值得深入學習與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