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借鑑了《列子》中的兩小孩辯日,用探索的精神寫真假寶玉

曹雪芹在夢幻中探索出了“真假寶玉”,猶如孔聖人聽小兒辯日。

閱讀前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在探索,在尋找安邦興國之策,也在書寫浪漫的文化旋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些詩人也在探索,這種登高望遠的精神也是文化精髓和自然規律的完美契合,“身後有餘忘伸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曹雪芹也在探索,探索一種新的思想和美好生活,《列子》中的小孩子也在探索,探索太陽的軌跡和時間的流逝規律……

探索一路向前,永不停息,永遠促使著歷史向前發展,探索也將未來和現實相結合,探索是一種精神,也是文明發展寶貴的財富,也是文學發展的基石,不忘初心,與時俱進,探索未來,發展文明。

曹雪芹借鑑了《列子》中的兩小孩辯日,用探索的精神寫真假寶玉

曹雪芹賦予了《紅樓夢》超前的精神,也給了這本書無盡的文化精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一種陰陽,也是一種哲理,更是一種探索,探索來世的新生活,探索未來之路,是一種進取的思想。

這部世界名著雖然是一部悲劇,從愛情的悽慘寫道了末世的悲涼,同時也無法給出究竟錯在哪裡,末世何時和賈府一樣消失,這種幾千年封建禮教和未來的自由有何不同,猶如天上的太陽,照耀著地球上每一個角落,星星還是那個星星,太陽還是那個太陽。變化的總是人的思維,正是這種思維改變了歷史,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也促進了文明的發展,更加改變了文學作品的思想性。

今天就藉助《列子》中的這個古代寓言,談一談《紅樓夢》中的真假寶玉,聊聊紅樓夢中的探索精神。

曹雪芹借鑑了《列子》中的兩小孩辯日,用探索的精神寫真假寶玉

一、古代寓言《兩小兒辯日》,探索無處不在,人間洞察皆學問。

孔聖人周遊列國,想把自己的思想傳遍各諸侯,得到推廣和認可,可在孔子在世期間,儒家思想幾乎沒有得到獨尊,就算孔子見到了衛國的南子,也無法將一腔熱血和滿腹經綸托盤而出,反而讓自己的弟子子路感到不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也不是萬能的,他也有很多的迷惑和夢幻,有很多的不知和不解,一直以來在探索者總結摸索真理,尤其是思想的精華,綜合所有的學術自成一派。

有一個這樣的代寓言故事,出自於《列子》,為兩小兒辯日,原文我就不引用了,用通俗的語言簡單說說,話說有一天,孔夫子來到了一個地方,一群小孩子似乎在爭吵什麼,孔子便上前詢問,只見一個小孩說,太陽離我們最近的時候是早晨,另外一個小孩子說太陽離我們最近的時候是中午,就這樣一個問題,思想家孔聖人也是無能為力,只能問問小朋友,你們都有什麼根據,一個小孩說早上太陽大所以近,中午小了就遠了,另外一個小孩說,中午熱,所以近,早上冷所以遠,孔子一時難以辨別,也不知從何解釋,讓這兩個小孩子笑話,都說你是博學之人,呵呵…….

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也是說明了一種探索精神,探索產生了分歧,也促進了爭論,在爭論中產生了觀點,在實踐中論證了觀點,儒家思想也是這樣形成的,紅樓夢的新思想也是這樣形成的。

曹雪芹借鑑了《列子》中的兩小孩辯日,用探索的精神寫真假寶玉

二、《紅樓夢》中的甄寶玉和賈寶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西遊記》中有真假美猴王,以假亂真,最後鬧到如來哪裡方知真假,全因為師徒不和而起,成了一場劫難,《紅樓夢》中有甄寶玉和賈寶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是因為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個在捱打的時候喊叫姐姐妹妹,就全身麻木感覺不到疼痛,一個認為女人就是水做的芙蓉,自己見了女孩子就心血來潮,叛逆讓他們成為了一種新的探索。

這兩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也都有顯赫的家世,且對四書五經,兒女情長,考取功名這樣的事不感興趣,兩耳不聞官場事,一心只把胭脂吃,是愛情的白馬王子,也是悲劇的締造者,多少妙齡少女,也就是紅樓中的群芳成為了他的陪襯,千紅一哭,萬豔同悲,就說賈寶玉,深愛著林妹妹,且又無法抗拒家庭壓力,也不能拒絕寶姐姐的喜歡,在木石之盟和金玉良緣間他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在探索,在妥協,也在徘徊,歲月不等人,林妹妹淚盡而亡,自己方知愛情已逝,出家了。

那個甄寶玉改邪歸正,浪子回頭金不換,賈寶玉且遠離末世,尋找極樂世界,這本來就是一種探索中的不確定,曹雪芹以當時的禮智和文化修養無法確切的判斷誰對誰錯,

也不能把當時的社會說成末世,自己又不是如來佛,只能用真假掩蓋,給後世一個懸念,也給未來一個考慮的時間把愛情演繹到底。

曹雪芹借鑑了《列子》中的兩小孩辯日,用探索的精神寫真假寶玉

三、曹雪芹在夢幻中探索,在現實中探索,在探索中離開了末世。

曹雪芹帶著兒時的記憶,幾乎把《紅樓夢》寫成了家族史,從神話到賈府,從賈府到朝廷,從架空歷史到具體背景,從末世到來世,不僅僅包含了愛情,更多的是一種探索,曹雪芹嘗試和封建禮教作鬥爭,且不敢直麵人生,只能十年如一日,三刪五減,寫成了八十章《紅樓夢》,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生的不如意,失子心痛,人生無所留戀,含淚而亡,將所有的情思,畢生所學,新思想,一起寫進了《紅樓夢》,曹雪芹在夢幻中探索,在現實中探索,在探索中離開了末世。

曹雪芹寫《紅樓夢》最大的動力即是出於對文學的熱愛,也是家國情懷的男兒本色,曹雪芹如此滿腹經綸,難道就沒有一點抱負和理想,他有,或許有治國之策,從秦可卿託夢王熙鳳的事看出,曹雪芹深知封建社會的弊端和禮教的殘害性,他有一整套的變法或者是改革,但都是黃粱一夢,先進思想就是要從思想開始,然後才能有更大的行動。可惜曹雪芹只能大地一片白茫茫真乾淨,喪家後流離失所,前途一篇渺茫,加上文字獄,不寫言情還能寫什麼。

曹雪芹借鑑了《列子》中的兩小孩辯日,用探索的精神寫真假寶玉

觀點總結:

曹雪芹其實也並不能肯定末世錯在哪裡,也無法判斷悲慘命運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他是在探索一種新生活,而他本人並未脫離於現實,不管是思想還那是文化,都在封建社會的範疇,同時也無法擺脫這種大環境的壓迫和殘害,可是她將這種先進理念釋放了出來。

只有消失,離去才有可能重生,只有遠離這種束縛,才能展翅高飛,曹雪芹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並不是非要把情節寫的多麼悽慘,只是想用悲慘的命運喚醒人們的追求,讓人們有一種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中不斷前進,實現自己的夢想。

曹雪芹借鑑了《列子》中的兩小孩辯日,用探索的精神寫真假寶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