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大愛急救人 戰“疫”急先鋒

大愛急救人 戰“疫”急先鋒


全市幾百名院前急救人員主動請纓,報名承擔新冠肺炎患者轉運任務,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守護著百姓的生命健康 ──


凜冽的寒風,紛飛的雪花,都不曾讓他們放慢腳步。他們穿梭在津城的大街小巷,用血肉之軀守護著百姓的生命健康。


他們或初出茅廬,或久經沙場;或單兵出擊,或團隊作戰。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天津急救人。疫情發生時,他們不畏艱險,組成轉運新冠肺炎患者的“先鋒隊”,成為“最美逆行者”。


大愛急救人 戰“疫”急先鋒

新兵任麗媛

疫情面前,每名急救人都是開路先鋒


“兩次轉運這名患者,其實心情截然不同。第一次聽說只是疑似,什麼都沒想就上了;第二次知道已經確診,心裡真是‘咯噔’一下。”回想起轉運我市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經歷,作為院前急救戰線上的一名新兵,市急救中心四分部急救醫生任麗媛說。


嬌小、愛笑,是任麗媛給人的第一印象。和她面對面,即便隔著口罩,也能感覺到她臉上的笑容。如果不細問,記者根本想不到她已過而立之年,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


纖弱的背後,是她體內蘊含的堅強和力量。笑容的背後,是急救人的熱血與擔當。


“1月20日10時30分,我正好在分部負壓急救車站點值班,接到了要轉送一名疑似患者到西青醫院發熱門診的任務。60歲左右的阿姨,因去過武漢旅遊,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所以,調度部門高度警惕,要求出動專用車。”


2013年6月,從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畢業的任麗媛,成為武清區中醫醫院外科醫生。之後6年裡,她手術做了很多,患者治了很多。


院前急救對任麗媛來說,是實打實的新崗位。2019年,我市下大力氣提升院前急救能力,9月剛30歲的她報名入職,經過培訓、實習,11月23日走上一線,成為獨當一面的急救人。她說:“在醫院背後有團隊支撐,且時間相對充裕,院前急救更考驗個人能力,得爭分奪秒,一兩分鐘就得明確病情。不過我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也能承擔這份挑戰。”


疫情之下,生命重於泰山,任麗媛跟司機李旺沒有絲毫遲疑,雷霆出動。


患者家住西青區楊柳青附近,任麗媛與同事到達後,考慮要避免引發居民恐慌,就把急救車停在小區門口,患者的愛人和兒子陪患者一同上了急救車。


那天的12時57分,任麗媛順利將患者送至西青醫院發熱門診,隨後全面消毒,再回到站點,等待接下來的任務。當天22時,她再次接到指令,這名患者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需要送往海河醫院。任麗媛和李旺再次換上隔離衣,在茫茫夜色中驅車再次駛向西青醫院,1月21日凌晨將患者平安送達海河醫院。


這一次,患者身邊沒了家人陪同,孤單和恐懼使她的情緒很不穩定。“您別擔心,去海河醫院是為了更好的治療,只要您配合醫生,就能儘快恢復健康、跟家人團聚……”任麗媛一路上不停地開導她,聽著聽著,患者的情緒緩和了不少,緊皺的眉頭也舒展了。


“因為之前天津沒確診病例,所以我們雖然備好專用負壓急救車,但並未安排專人值守,我只是正好值班趕上了。”在任麗媛看來,這是自己應盡的職責。“疫情面前,我們每個急救人都是開路先鋒,都會責無旁貸地站出來,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大愛急救人 戰“疫”急先鋒

老將趙毅

關鍵時期,疫情防控工作決不能放鬆


“什麼症狀?去過湖北嗎?”“外傷後出現炎症,可以考慮普通發熱,派發熱車。”“五分部,有名疑似患者,我給你們下單子,派負壓車送到發熱門診。”


市急救中心應急辦,趙毅身旁的電話不斷響起,他操著沙啞的嗓音一一回復,問題清晰、過程簡潔、結論明瞭。“不快不行啊,每個小時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電話,任務不等人!”


身為應急辦主任,從市急救中心承擔新冠肺炎患者轉運任務以來,趙毅制定調整工作方案,不分晝夜指揮協調。一個多月下來,人憔悴了,嗓子啞了,白頭髮也多了。中心領導要他休息,他說:“我更瞭解一線情況,關鍵時期,疫情防控工作決不能放鬆。”


趙毅是我市急救戰線上的一員老將,1996年從河北醫院內科醫生轉戰院前急救,一干就是24年。


2003年抗擊非典時,他率先衝在一線,是我市最早轉運確診患者的急救醫生之一。“恐懼心理肯定有,主要是當時對這個病一無所知,而且剛開始防護也不到位。但即便這樣也得上,這是職責所在,義不容辭。”


2007年之後,趙毅轉任行政工作,2017年6月擔任市急救中心應急辦主任。


“應急辦的主要職能之一是處理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部門當仁不讓就要站出來。”談起防控工作,趙毅語氣堅定。


為阻擊疫情,市急救中心在市內六區和環城四區的五個急救分部,濱海新區和遠郊五區六個急救分中心各指定1個專用站點,每個站點配備負壓急救車、專用急救設備和急救人員,24小時待命專職轉運疑似和確診患者。


面對全市隨時可能出現發熱患者,市急救中心將院前急救任務細分成三類,除第一類疑似和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外,第二類發熱患者安排專門的發熱急救車轉運,其他類型患者屬於第三類,由普通急救車轉運。


由此,趙毅在安排專用人員、車輛轉運疑似和確診患者外,又增加了判斷髮熱患者類型,合理調派急救車輛這項工作。


趙毅的辦公桌上,除了手機、充電器、充電寶,最醒目的是厚厚的筆記本和國家衛健委下發的幾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筆記本上寫著我市所有確診患者的轉運記錄,東興路16號天津動車客車段封控區域內人員轉運記錄……每版診療方案都是他學習的必修課,用他的話說,只有首先理解診療方案,才能遵循方案靈活運用,不錯判疑似症狀,不漏掉疑似患者。


“這部分工作量確實很大,現在每個急救電話首先就要問是否發熱,120調度員大都不是醫學專業出身,判斷普通發熱問題不大,一旦情況複雜他們就不好拿捏,就會諮詢應急辦,我來從專業角度進行判定。”


“家裡人有發燒的嗎?”“不只侷限於武漢,有湖北接觸史就派負壓車”“提前15分鐘告訴我,我通知海河醫院做好接收準備”……趙毅手中的電話響得更頻繁,防疫工作最忙的時期,幾乎24小時不間斷,不僅晚上睡整覺不可能,抽空打個盹兒也是奢望。


“多年的臨床和急救工作經歷,快速入睡、快速清醒已經成了基本技能。前一陣,往往剛合上眼電話就來了,馬上就精神起來,聽清內容,準確判斷。說不累肯定是假的,但我相信自己堅持下來。後來中心領導擔心我支持不住,抽調了一個同事來幫我,一人一天輪換值班,我終於能睡個囫圇覺了。”


自我市出現疫情至今,趙毅一直在堅守著、忙碌著,不負醫者初心與使命。


寶坻“兄弟連”

組建一年,就迎來阻擊新冠肺炎“大考”


“雪大路滑,開車一定穩住了!”“口罩再往上提提,按緊了別留縫兒!”“完事兒消毒別大意,注意每個細節啊!”


一邊說著,陳康一邊用他早已佈滿血絲的雙眼從頭到腳再次檢查了一遍司機閆雪寒的防護,用膠帶紙把手套跟袖口牢牢綁在一起。


直到急救車消失在視線中,陳康才回屋繼續安排後面的任務。“不放心啊,兄弟們太累了,都在咬牙堅持,但行車安全、防護安全、消毒安全必須做到。勝利完成抗擊疫情任務,讓每個人平安回家,兩個都是硬指標!”


陳康是市急救中心寶坻急救分中心主任,該分中心2018年10月才正式成立,成立一年多時間,就迎來了阻擊新冠肺炎的“大考”。


辦公室主任蒙紅亮說:“我們從開始就做好了寶坻出現疫情的準備,確定了1輛負壓急救車和8個人的專職轉運團隊。但出現這麼多病例,波及面這麼廣,真沒想到。”


1月21日,寶坻報告了首例疑似病例,安排誰打頭陣去轉送,陳康心裡在猶豫。


“我乾急救時間長,有經驗,我先去。”駕駛員大隊副隊長顧洪江主動站出來。話說完,顧洪江穿好防護,開車駛向任務地點──高家莊醫院住院部。


“當時患者身邊沒有家屬,我到了後就直接進了病房,把他攙下樓扶上急救車。雖然這名患者最後排除了疑似,但當時我心裡有一陣兒挺不踏實,後來就顧不上琢磨了,忙轉運還忙不過來呢。”顧洪江說。


1月31日晚,寶坻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隨後,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與之關聯的病例不斷攀升,急救轉運任務量更是成倍增長。“我們除了負責轉運確診和疑似患者,還要負責發熱患者、密切接觸者、留觀人員的轉運。拿密切接觸者來說,最多的時候每天有100多人要轉運。不是同一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不管有沒有症狀,都不能同乘一輛車,所以,這個轉運量可想而知有多大,大家真是拼命在幹。”55歲的陳康說著說著眼圈紅了。


面對驟增的轉運任務,寶坻急救分中心緊急補充人員,組建了由陳康、蒙紅亮帶隊,14名司機、2名消毒員、2名專職醫生、6名後備醫生,共計26人的小分隊,配備2輛負壓急救車、8輛普通急救車。


“遠郊急救分中心與市內急救分部不同,只有駕駛員是專職人員,醫生由站點所在醫院派駐。這8名醫生都是專用站點寶坻區人民醫院派駐的,轉運確診患者到海河醫院,醫生隨車同行。其他更多時候,是駕駛員一個人出任務。”蒙紅亮說。


從2月初開始,寶坻急救分中心專職站點這18個精壯的漢子,分成早晚兩班,日夜兼程忙碌著。跑一趟海河醫院,來回160多公里,算上最後的消毒就要4個多小時,最多的一天2輛負壓車往返了6趟。


“剛開始的幾天,我們沒時間做飯,大夥兒就一天3頓方便麵。說是泡麵,其實連泡的時間都沒有,也沒空燒開水,都是就著礦泉水乾嚼。我看陳主任這麼大年齡的人了,當時不知掉了多少淚,真是太難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蒙紅亮哽咽了。


2月5日寶坻下了大雪。就在那天,蒙紅亮近70歲的老母親,親手烙了20張大餅、燉了一鍋肉,冒雪送到村口,給大夥兒改善了一次伙食。“這頓飯我們真是流著眼淚嚥下去的,那感覺就像當初解放軍在前線作戰,老鄉們送飯上戰場一樣。”駕駛員大隊隊長劉建峰說。


後期,急救管理科科長呂秀歡帶著中心5名行政人員承擔了小分隊的後勤保障,每天去超市排隊給他們購買補給品,強制每天每人必須吃一個蘋果、一袋牛奶、一個雞蛋。


伙食問題解決了,但轉運任務始終沒減輕。值班室裡厚厚的筆記本上,記錄著每天轉運的情況:2月13日早晨6時2分,王卜莊鎮李家莊村,負壓車接李某某夫婦二人,均有發熱,百貨大樓購物史;6時27分,到渠陽賓館留觀所,負壓車接王某,男,腹痛;7時6分,林亭口鎮林亭口二村,負壓車接蘇某,男,發熱……22時59分,轉送兩名確診患者至海河醫院。


厲兵秣馬,沙場點兵。這個英雄的團隊,這18個鐵骨錚錚的漢子,緊急關頭逆行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著別樣的精彩。


2月5日、14日下了兩場雪,冰雪天氣是小分隊最緊張的時候,車速嚴格限定不能超速,就怕出閃失。雪後寒冷也是大麻煩,2月5日晚,駕駛員張振山、劉志剛跟急救醫生轉送患者去海河醫院,送完患者立即相互噴灑消毒液消毒,封閉車輛打開紫外線燈消殺。天寒地凍,颳著大風,他們穿著單薄的衣褲,無處可躲,只能揣著手不停地蹦。


劉建峰說:“我開著後勤保障車跟在他們後面,車上有換洗的衣物和裝備,可他們當時處於汙染狀態不能靠近,給他們送衣物完全不可能,只能在三米外眼巴巴看著。”


張振山,執行任務,忽略了急救車還開著紫外線燈就上車消殺,眼睛被灼傷疼痛難忍,只休息10個小時就再次出發了。


尹煥群,2月初突發腎結石,帶著病痛沒耽誤一次轉運。本需要大量飲水的他,考慮到執行任務期間無法上廁所,顧不上遵守醫生的囑咐。


大愛急救人 戰“疫”急先鋒


天津急救人

不畏艱險,奮勇爭先的戰“疫”先鋒


雖然近距離接觸患者,雖然要直接面對危險,但疫情襲來,全市幾百名院前急救人員紛紛主動請纓,踴躍報名承擔新冠肺炎患者的轉送任務,堅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一張張請命書,一個個紅指印,是急救人員的一份熱血、一份責任、一份擔當。


市急救中心保衛科科長閆濤、急救醫生郭勝利和3名年輕的駕駛員陸峰、李程、姚男組成小分隊,從1月30日到2月18日,6次往返於天津和武漢,為我市支援武漢醫療救治隊送去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他們晝夜兼程,風雨無阻,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駕車行駛了近3萬公里,最短間隔時間只有10餘小時。


任務來臨,急救一分部的張淑浩醫生和駕駛員季文賓快速穿好防護服、戴好護目鏡,冒著刺骨寒風爭分奪秒緊急出發。接診後,他們又充當擔架工,將患者小心翼翼抬下樓,轉至急救車上。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患者變得煩躁,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耐心、細心,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勝利完成檢查、治療及轉運。


急救二分部的陳瑞醫生主動請纓:“我是一名老職工,甲流發生時就參與急救轉運,熟悉流程又有經驗,在疫情防控關頭,在困難面前,我先上!”戰鬥仍在進行,眼見臨近工作輪替,他又主動申請繼續留在轉運站點,減少其他同事的感染風險。


急救三分部的劉洋醫生剛加入院前急救隊伍,他的家鄉在黑龍江鶴崗市,春節是唯一能和家人團聚的時光,然而他放棄回家過年,毅然留下抗擊疫情。他說,自己不僅肩負保護患者生命安全的責任,更身負家人的期待和牽掛。


急救四分部醫生史祿原本計劃趁春節假期陪家人出去旅遊,疫情來臨立刻取消行程。他說:“我是黨員,我先上,義不容辭!”駕駛員王振,每次接到任務都迅速出發,護目鏡起霧視線模糊,就開著車窗行駛,忍著刺骨寒風不忘開著玩笑說:“那叫一個精神抖擻。”


急救五分部醫療組長王士梅和愛人都是資深院前急救醫生,疫情面前他們沒有退縮,毅然衝向最前線。駕駛員孫閱,連日來不斷的清洗消毒導致手上裂了好多口子,關節一動傷口就鮮血直流,但他輕傷不下火線。


沒有“大家”,何來“小家”,每一名天津急救人,都是這場抗擊疫情戰役中的勇士,都是這場戰“疫”的先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