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曹操的大將有哪些?歷史上劉備比曹操差在哪裡?

充電一分鐘浪費兩小時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經過數年征戰,曹、劉、孫三家鼎足而立。而統一北方、實力最強的曹操麾下可謂人才濟濟,文臣武將應有盡有。我們先一起來看看其中的大將有哪些(僅曹操時期)。

曹操時期大將首推宗戚八虎騎和五子良將。

八虎騎: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



這幾位和曹操的關係:曹仁和曹洪均是曹操從弟,曹純是曹仁之弟(也可說是曹操從弟),曹真是曹操養子,曹休是曹操從子,夏侯淵是曹操連襟(操妻妹為淵妻),夏侯惇是夏侯淵族兄,夏侯尚是夏侯淵侄子。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皆官至大將軍,總督全軍,其餘皆為四徵大將。

五子良將:前將軍張遼,左將軍于禁,右將軍樂進,右將軍徐晃,車騎徵西將軍張郃



除上述名將外,還有“黃鬚兒”曹彰,“古之惡來”典韋,“虎痴”許褚,“白馬將軍”龐德,文武雙全李典,“鎮州衛郡F4”李通、臧霸、文聘、呂虔等。(前期大腕太多導致很多存在感不強的將領,如郭淮、滿寵、田豫等,以及後三國時期新生代大將暫且不述。)

至於劉備和曹操的比較,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出身背景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官至太尉。曹操與四世三公的袁紹是發小,倆人均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從小衣食無憂,混跡於官宦子弟圈中,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京少”。二十歲舉孝廉入仕,開啟打怪升級之旅。


劉備,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父弘,祖雄,“世仕州郡”,也勉強算是個官二代。但劉備父親早死,以致家道中落,小時候的他和母親一起“販履織蓆”維持生計。十五歲時在宗人劉元起資助下師從同鄉大儒盧植,與公孫瓚同學。後黃巾軍起,討賊立功封安喜尉,開始傳奇一生。


兩相比較,曹操於帝國權力中心長大,雖因“贅閹遺醜”為時人所鄙,然其父位高權重,廣樹恩澤,由此少走許多彎路並且積累不少人脈。劉備則沒有這麼幸運,家族裡沒有富裕或當權者,賣鞋織蓆為生。古代民分四等:士農工商。劉備這雖是小買賣,也只得算作“商”一等,曹操雖被人詬病,但好歹也是“士”一級,孰優孰劣,不必多說。劉備身世唯一的優勢就是姓劉,天生正義,但曹操挾天子之後也削弱了劉備這一優勢。綜合來說劉備在起點上比曹操差了不少。

性格能力

個人方面先看陳壽他老人家怎麼說: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三國志•武帝紀》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三國志•先主傳》

從這兩段評價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個人能力方面曹操是完勝劉備。

曹操文韜武略,文能打破傳統、唯才是舉、知人善任,推行法治、肅清朝政,行屯田制、豐民足兵,搶得政治王牌、挾天子以令諸侯;武能討黃巾,破袁術,攻陶謙,滅呂布,降張繡,並袁紹,定荊州,征馬、韓,取漢中。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統一北方,成就霸業。

劉備也善識人任人,但由於長期沒有根據地也談不上治,後來站穩荊州之後有諸葛亮統籌,自己也不需要操心;軍事方面值得說的也就火燒博望坡和攻取漢中這兩次。相形之下,確實差了不少。

性格方面兩人都豪俠仗義,廣交天下,寬厚待人。但曹操疑心太重,尤其那句著名的“寧我負人,休人負我”更是減分不少,這就讓曹操顯得城府太深,不易靠近。劉備則相反,桃園三結義,劉、關、張同食同寢,江湖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出自其口,這給人感覺更接地氣。綜合來看無孰優劣,各有千秋。

機遇作為

人們常說成功不僅僅依靠能力,還有機遇。那麼作為天下英雄的曹、劉各自有哪些機遇呢?他們又都有什麼樣的作為呢?

曹操資源充足,能力出眾,機遇也可謂頗多。由於功績太過輝煌,這裡且說其最大的兩次機遇:一為迎奉天子,一為官渡之戰。前者為其政治打通任督二脈,後者奠定其軍事霸主地位。這兩次機遇面前曹操無疑做的非常出色。



當時少帝流落洛陽,袁紹軍的沮授和曹操軍的毛玠都各自建議應該把天子接到自己身邊當作號令天下的籌碼,可惜袁紹後知後覺,被曹操搶先一步。曹操把獻帝接到許昌之後,轉手就給自己封個大將軍,這讓袁紹眼紅的不得了,心想原來還可以這麼玩,於是寫信跟曹操商量說想把天子接到鄄城,大家一起過把癮,曹操何等人物,想都沒想就拒絕了。袁紹氣的不行,卻又沒辦法,只能眼巴巴看著曹操吃雞。



這第二次也跟背景帝袁紹有關,那便是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其實官渡之戰前前後後打了近一年,但決定勝負的一仗則是曹操親率輕兵奇襲烏巢。本來曹軍這邊實力就不如袁軍,你來我往了幾個月以後曹軍傷亡不小,糧食也快吃完,撐不住了,曹操就寫信給後方的荀彧商量退兵,荀彧回信好說歹說才給勸住,於是曹操橫下心來死磕到底,恰好這時天賜良機,許攸叛逃來投,並獻策火燒烏巢,眾將皆以許攸人品疑之,曹操卻果斷抓住時機,親自上陣,一戰扭轉形勢且鎖定勝局。

這兩次將曹操的政治和軍事能力展現的淋漓盡致,眾人皆醉他獨醒,把握機會逐步做大。

劉備一生也可謂機遇無數,當過平原相,領過豫州刺史,還做過徐州牧,但可惜運氣不好或者實力不行,都是屁股沒坐熱就被玩死,一度從地圖上消失,四處奔波,直到後來請得諸葛出山,聯孫抗曹,赤壁之戰跟著周瑜刷了一波經驗,而後趁機奪取荊南四郡才算小有成就。

從他的創業史來看,“借荊州”不可不謂其人生的重大轉折,當然這其中也有東吳戰略方面的成全,曹魏氣勢逼人,江東獨木難支,劉皇叔終歸還是靠實力獲得這樣的機會,此時的他有這樣被利用的價值。不管怎麼說,劉備此時終於從農民翻身成為地主,從寄人籬下到終於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穩固的根據地。

奪益州可謂其第二次轉折,張松、法正等人密謀借漢中勸誘劉璋邀劉備入蜀,後雖事情敗露張松被殺,劉璋、劉備二者反目,大動干戈,可謂小有波折但也輕鬆搞定。站穩益州以後,劉備才可以說真正具有了和曹操、孫權一爭天下的資格。

這第三次也是真正展現他能力的一次轉折當屬漢中之戰。張魯投降後,夏侯淵、張郃留守漢中,隨後張郃得令進軍巴西,攻至宕渠,被張飛擊敗。此時的曹操因內部矛盾無暇西顧,劉備遂趁機親自率兵進取漢中,於定軍山陣斬夏侯淵,逼來曹操後卻堅壁清野,後又燒掉曹軍糧草,喪盡優勢後的曹操無奈退兵,劉備立即派劉封、孟達等攻取上庸,佔得漢中全境,與南郡的關羽遙相呼應。至此劉備勢力到達全盛,連孫權都忌憚不已。

這幾次重大機遇面前劉備也把握的非常好,不折不撓,從四處漂泊到終成一方霸主。

總體來說在機會面前,曹、劉二者皆是果斷出擊,所作所為亦可圈可點,不分伯仲。

綜合來看,劉備比曹操差在起點,個人能力方面,其他方面都是各有春秋。當然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長不胖的胖子


最早追隨曹操的名將有: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典韋、許儲,司馬懿是後來荀彧舉薦給曹操的,後來徐晃、于禁、張遼、張郃、龐德等名將後投奔或投降曹操的。當然我介紹的都是一流的名將,二三流的將領們就太多了,就不逐一的介紹了。

劉備的一流將軍們就是五虎上將最出名: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還有魏延、王平、馬岱等,二三流的將軍也不介紹了。

曹操的將軍們和劉備的將軍們有啥區別?曹操的將軍們都非常的聽話,不折不扣的執行曹操的作戰計劃和安排;而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是戰略上的最大失誤,關羽沒有聽從諸葛亮的矚附*聯合東吳,北拒曹操*的戰略佈署,不斷的和東吳軍隊、曹操的軍隊同時製造戰爭,最後在東吳軍隊和曹操軍隊的聯合打擊下,失去戰略要地*荊州*。

後來劉備為給生死兄弟關羽報仇,大興蜀國十萬大軍討伐東吳(小說裡號稱75萬),被陸遜火燒連營。剛剛建立起來的精銳大軍,幾乎全軍覆滅,而且一些優秀的青年將領也戰死了。使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關羽的性格是狂妄自大,他早年追隨劉備。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斬顏良文丑,溫酒斬華雄,獨自一人過五關斬六將,到東吳單刀赴會,水淹曹操七軍,捉于禁斬龐德。迫使曹操幾乎遷都,威震華夏。關羽自認為是蜀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第二號人物,諸葛亮對他都非常的客氣。關羽由於人生的經歷和性格的特點,沒有認真的執行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設計的全局規劃。一個人的嚴重失誤,致使蜀國的整體戰略部局完全失敗。

如果劉備當時讓趙雲鎮守荊州,就不會出現這樣嚴重失誤,還把戰略要地荊州丟了。趙雲武藝高強,但他處事謹慎小心,有大局觀念,考慮問題全面周到(關羽死後,趙雲極力反對劉備舉全國之兵伐吳)。


隱者康司馬


曹操手下有名的大將有:許褚、典韋、張遼、龐德、夏侯惇、夏侯淵、張頜、徐晃、曹彰、曹仁、曹洪、于禁、樂進、李典等

許褚:曹操討伐何儀時,許褚活捉何儀。受曹操賞識,收為自己的護衛。官渡之戰後,許攸居功自傲,對曹操不禁,被許褚當眾斬殺,以忠、勇著稱於世。

典韋: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曾是張邈部將,後轉投曹操。有史學家認為典韋雄武壯烈,不在張遼許褚之下。

張遼:曾是董卓、呂布部下,在下邳之戰後本應被斬首,曹操愛財收為己用。

夏侯惇:夏侯嬰的後代,性情剛烈勇猛,曹操在陳留起兵時便與族弟夏侯淵一起跟隨曹操。

徐晃:曹魏名將,參與過徐州之戰,官渡之戰,冀州征戰、漢中之戰等。關羽圍攻樊城曹仁時,徐晃擊退關羽解除樊城之圍。

和曹操相比,歷史上的劉備在很多方面無法和曹操相比

一、創業起步

因曹操是太慰曹嵩之子,屬於官二代。家庭或多或少也有些背景。因此在起兵的時候不但能得到資助,而且能很迅速的聚攏一幫人才。反觀劉備,雖然是漢室宗親,但當時的地位與平民無導。兩個人相比較,說白了一個是官二代,一個是平民子弟。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線上。

二、自身能力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開創基業的第一代帝王,大多是心懷天下壯志滿懷的人。要麼武藝高強、勇武有力,要麼權謀心計勝人一籌。然而在這一方面劉備卻遠遠不如曹操。

三、人才質量和數量

從開篇所列舉曹操的名將來看,曹操手下的名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完勝劉備。


小天品歷史


東漢末年,曹操手下大將雲集。首先是典韋比較強悍,可惜在曹操徵張繡時,為保護曹操而戰死。

張遼,原是呂布手下,投靠了曹操。具有獨立領兵能力,合肥大戰,逍遙津以少勝多,差點使孫權喪命,威震江東。

許褚,繼典韋后任曹操貼身保鏢,人稱“虎痴”,屢次救曹操於危難。

徐晃,原是楊奉手下,後投靠曹操。跟隨曹操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征戰,立功無數。關羽襄樊戰役圍困曹仁,最終是徐晃領兵打敗關羽,解了樊城之圍。

于禁,于禁出名較早。曹操徵張繡時,被張繡打敗,驚慌失措中逃跑,典韋和曹操的兒子曹昂,侄兒曹安民都戰死。唯有于禁組織散兵有序的抵抗撤退,被曹操欣賞。後在襄樊戰役中,被關羽擒獲。輾轉到了東吳,才回到魏國,最終被曹丕羞辱自殺而亡。

張郃,三國時期名將,原是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時投靠曹操,後來成為主要抵禦諸葛亮北伐的魏國名將。

曹操手下大將還有:樂進,李典,文聘,龐德等。更有其是近親的名將如:曹洪,曹仁,曹休,曹彰,曹真,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等等。

劉備與曹操都是東漢末年,諸侯並起戰亂紛爭中,大浪淘沙中凸顯出來的時代英雄。

陳壽《三國志-先主傳》裡明確的說,劉備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寬容厚道,善於發現人才,具有高祖之風。

陳壽也指出:劉備臨機應變的才能與方略比不上魏武帝(曹操),因此國家的版圖比較狹窄。

事實上,曹操取得的歷史功績確實要強於劉備。但是陳壽說劉備才能,方略不如曹操,估計是他後來做了魏國的官婉轉的說法。

劉備比曹操差的地方,不是個人才能的問題,而是劉備與曹操的家庭環境有關係。眾所周知,曹操是官宦之家,起兵時有家族勢力的人力與財力的資助,迅速使其成為一方諸侯。

而劉備沒有曹操那樣的家庭基礎,是從一無所有開始奮鬥,多少次失敗,多少次逃離,遭受多少曲折,卻矢志不渝,從不放棄,最終成為曹操最強大的對手。

所以,劉備比曹操差的是最初起兵的條件,自然沒有曹操發展的快,也沒有曹操的機會多。不過,細讀劉備,才讓人懂得成功需要俱備什麼!





路遙lgy


曹操的大將主要有兩部分:一是他的譙沛宗親;二是外姓良將。

首先說他的譙沛宗親。

這是曹操唯一的本錢,沒有宗族的支撐,曹操就很可能像孫堅父子和劉備那樣長時間寄人籬下,無法成為獨立的爭雄勢力。



在曹操起兵之初,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都是最早加入曹操的成員。他們勇武善戰,講義氣,曹操在組織大規模軍團作戰和重要區域的防線上,都是任用四大宗親將軍為指揮。

如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都,就對宗親將軍大加重用:夏侯惇任河南尹,夏侯淵任陳留、潁川太守,鎮守腹心之地:曹仁授議郎,曹洪授諫議大夫,兼掌軍民。

在討伐群雄和平定的諸多戰役中,也都有四大宗親將領活躍的身影。

如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夏侯淵受曹操之名駐守長安,總督涼州諸路軍馬。曹操贊其:“虎步關右,所向無前。”

又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征討荊州之後,曹仁長期擔任荊州戰線的軍事總督,守護曹魏的南大門。

另外,曹操還有一支勁旅,那就是有名的虎豹騎,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支精兵就由曹操的從弟曹純統率。

再說,外姓良將。那就是起用的降將和那樣出身低微的武官。

據《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於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

有名的五子良將之中,還有張郃等哪個不是來自於降將。他們原來所投非明主,曹操能重用他們,所以他們都自然感恩戴德,樂於為曹魏政權奔波。

在曹操的眼裡,“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也就是劉備能和他有一拼。那麼在歷史上,劉備究竟比曹操差在哪裡呢?



在陳壽在他的《三國志》中明確的指出了劉備不如曹操的地方,那就是在機權謀略方面不及曹操。“機權謀略,不逮魏武”。

由此可見,曹操在用人和軍事方面要強於劉備的。在群雄之中,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曹操的軍事能力卻是最強。

曹操在最初佔據兗州,就遭到袁術和陶謙的聯合進攻,曹操能夠三下五除二迅速打敗袁術,然後回過頭來收拾陶謙,暫時保住了既得利益。後來曹操又遭到呂布的襲擊,經過一段時間的搏殺,終於把呂布趕出家門。

再看劉備初領徐州的時候,就遭到袁術的進攻,只能打成平手,僵持下來,連曹操攻豫州圍魏救趙的勁都來不及借到,就被呂布襲取。劉備與呂布爭鬥,又不是對手,只得寄託於曹操的籬下,自守,自耕,自種,自吃……

小結:曹操的大將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譙沛宗親,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二是外姓武官,如有名的“五子良將”。

歷史上,劉備在軍事才能上遠遠不是曹操的對手,尤其在駕馭戰爭的能力上,劉備比曹操差好幾個檔次。


閒將西話


曹操手下兩大王牌猛將——許褚,典韋

還有四大將軍——前將軍:張遼,左將軍:張郃,右將軍:于禁,後將軍:徐晃

曹操大將排名

第一名,典韋。 雙戟無敵,堪比呂布。

第二名,許褚。 虎痴將軍,勇猛無智。

第三名,龐德。 忠勇無雙。

第四名,張遼。 關公對張飛曾說:“此人與我輩相差無幾。”

第四名,夏侯敦。 拔矢啖睛,可見一般。

第五名,夏侯淵。 刀法箭法具好。

第六名,張頜。 白馬銀槍,三國後半部最強武將。

第七名,徐晃。 帥才可與張遼媲美。

第八名,曹彰。 曹操之子,真正將門虎子。

第九名,曹仁。 智將一位,曹操之左膀右臂。

第十名,曹洪。 出世就被稱做小將軍,到了打馬超還是小將軍。

第十一,于禁。 雖然晚節不保,但卻真是帥才。

第十二,樂進。 和張遼一起威鎮逍遙津,一個人追得孫權落荒而逃。

第十三,李典。 智謀高,武力勇,算是武將軍中智將 。


從這裡影響世界


分享我的看法

曹操陣營主要大將

第一名,典韋。 雙戟無敵,堪比呂布。

第二名,許褚。 虎痴將軍,勇猛無智。

第三名,龐德。 忠勇無雙。

第四名,張遼。 關公對張飛曾說:“此人與我輩相差無幾。”

第四名,夏侯敦。 拔矢啖睛,可見一般。

第五名,夏侯淵。 刀法箭法具好。

第六名,張頜。 白馬銀槍,三國後半部最強武將。

第七名,徐晃。 帥才可與張遼媲美。

第八名,曹彰。 曹操之子,真正將門虎子。

第九名,曹仁。 智將一位,曹操之左膀右臂。

第十名,曹洪。 出世就被稱做小將軍,到了打馬超還是小將軍。

第十一,于禁。 雖然晚節不保,但卻真是帥才。

第十二,樂進。 和張遼一起威鎮逍遙津,一個人追得孫權落荒而逃。

第十三,李典。 智謀高,武力勇,算是武將軍中智將 。

曹操和劉備的不同

曹操的特點則要高一些,本身起點高,自己有謀略和殺伐果斷,有領兵打仗的能力,有很深的政治駕馭能力,有尚賢不尚德的用人原則,這本身是基於他的自信,敢用人。同時,也有猜忌、控御等權謀者的心性和手段。說他是梟雄應該更好。

劉備志向高遠併為之努力,擅長包裝自己為自己造勢是皇室正統。凡事慎重,善於交際常以大義蠱惑人心有駕馭人、籠絡人、發揮手下人潛力的能力。總體來說基礎略差。





大魚樓閣


曹操手下兩大王牌猛將——許褚,典韋

還有四大將軍——前將軍:張遼,左將軍:張郃,右將軍:于禁,後將軍:徐晃

曹操大將排名

第一名,典韋。 雙戟無敵,堪比呂布。

第二名,許褚。 虎痴將軍,勇猛無智。

第三名,龐德。 忠勇無雙。

第四名,張遼。 關公對張飛曾說:“此人與我輩相差無幾。”

第四名,夏侯敦。 拔矢啖睛,可見一般。

第五名,夏侯淵。 刀法箭法具好。

第六名,張頜。 白馬銀槍,三國後半部最強武將。

第七名,徐晃。 帥才可與張遼媲美。

第八名,曹彰。 曹操之子,真正將門虎子。

第九名,曹仁。 智將一位,曹操之左膀右臂。

第十名,曹洪。 出世就被稱做小將軍,到了打馬超還是小將軍。

第十一,于禁。 雖然晚節不保,但卻真是帥才。

第十二,樂進。 和張遼一起威鎮逍遙津,一個人追得孫權落荒而逃。

第十三,李典。 智謀高,武力勇,算是武將軍中智將 。

第二個問題,劉備比曹操差在哪裡,兩人個人能力伯仲之間,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奉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著棋走的高明,當時劉備還沒找到根據地,曹操勝在先手,發跡的早!




米爸Derek


事實上,曹操麾下可謂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三國演義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曹魏,按三國志來看,曹操的人才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比劉孫兩人加起來多。

首先看曹操麾下的武將,曹魏宗族將領:八虎騎,獨眼將軍夏侯惇、虎步關右夏侯淵、有天人之稱的曹仁、虎豹騎統領者 曹純、 精忠救主的曹洪 、千里駒曹休、入為腹心出當爪牙的夏侯尚、抗蜀名將曹真。其次是曹魏五子,張遼,張頜,徐晃,樂進,于禁。其中最著名就是,張遼的張八百,殺得東吳孫權膽戰心驚。然後是典韋,許褚這類貼身保鏢。其次還有牽招,孫禮等將領。

文臣方面,荀彧,郭嘉,賈詡,荀攸,戲志才,滿寵,司馬懿,鍾瑤等等,這些基本都屬於當時的頂尖謀士。反觀孫劉,誰能拿出這一套豪華陣容。

我們接下來討論劉備與曹操的差距在哪裡。

一,出身問題。

曹操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官二代+富二代。曹操的父親花了上億的錢買個太尉來當,可想而知他家的有錢程度。其次,曹操當洛陽令時把當時大宦官蹇碩的叔叔打死,後來意圖行刺大宦官張讓,都沒有出事,你換個人試試,要是一個沒背景的去,只怕死幾十遍了。曹操的家境不僅給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且還給他提供了極大的政治資源。

我們來看看劉備,除了一個皇室宗親的頭銜還有什麼?完全是靠白手起家的,這也導致他前期的仕途不順暢。那個年代,當官是要收費的。

所以,在起點這一方面劉備就差了曹操一大截。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回鄉有人資助錢財,有人前來投靠。劉備呢?一無所有,還有依賴於他人。

我認為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曹操因為他的家世結識了許多豪傑,又獲得了潁川士族,本家,夏侯家的大力扶持。劉備就只有他的兩個兄弟。

二,自身能力。

相較於曹操,劉備的能力略顯不足。曹操和劉備的軌跡很相似,曹操因為上任刺史戰死接任兗州,劉備也是因為原徐州牧陶謙被曹操打怕了,承受不住打擊而接任。曹操最危險的時候的莫過於兗州被呂布偷襲,差點老窩被毀,歷經磨難,最終還是斬殺了呂布。劉備的徐州也被呂布所偷襲,但遺憾的是他最終沒能完成曹操那樣的壯舉。

夷陵之戰是劉備一生最大的黑點,因為他的自大,導致蜀國的二代將領幾近毀滅,如果沒有諸葛亮那個妖孽般的存在,可能蜀國就喊拜拜了。曹操的赤壁一戰也很可惜,但也沒有像劉備這樣輸得這麼慘。

但劉備草根出生,一路打拼也是很優秀的存在了。只可惜遇見曹孟德,一個又有能力,又有機遇的存在。






臨江陸子鴻


曹操的大將有哪些?

戰場上純粹憑武力拼命的:典韋、許褚、曹洪、夏候惇、龐德等等。

戰場上武力與智力兼備的:曹仁、張遼、徐晃、張郃、夏侯淵、于禁等等。

劉備比曹操又差在哪裡呢?

談到劉備與曹操的差距,撇開兩人的家庭、社會背景一一比如曹操起兵就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相助,劉備一無所有一一不談,單說兩人個人素質方面,我認為差距主要有三點,正是這三點決定了曹操的事業比劉備做得大。

〈一〉曹操有很髙的戰略眼光,有很強的戰略佈局能力,劉備幾乎沒有這樣的眼光和能力。這樣的戰略眼光和戰略佈局能力,對於一個政治軍事集團來說十分重要,他是決定該集團正確政治方向以及正確行動路線圖的前提。

自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失敗以後,曹操看到天下分崩離析,東漢王朝已經喪失了統馭天下的能力。他馬上就開始經營自己的小天地,佔領地盤,文請謀士,武招戰將,並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和政治影響力,通過戰爭和迎請漢獻帝一步一步地擴展,直到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止步於赤壁之戰。而劉備呢,因為沒有戰略眼光,當然更談不上戰略佈局能力,就一直帶著關羽、張飛,守著那個平原令平原相什麼的,滿足於"外禦寇難,內豐財施",為平原縣百姓在戰亂中造一塊和平的綠州,亳無其他作為。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十二月,陶謙死去白白送給他徐州,他還傻乎乎一一有人說是假仁假義一一地說:"袁公路就近在壽春,你們可以把徐州給他。”在陳登和孔融的勸說下,他才答應了下來。

但是,在這以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劉備並沒有認真地經營徐州,就甭提作為根據地向外擴張了。在勸說劉備接手徐州的時候,陳登話說得很清楚:"袁術驕傲強橫,不是治理亂世的人。現在給您準備十萬馬步軍兵,上可以匡扶皇帝利濟百姓,下可以割據一方保護邊境。"陳登和劉備的關係很好,並且是一位很有才幹的人,他後來作為曹操的廣陵太守,曾經打敗過孫策。很可惜劉備沒有聽陳登的話,也輕輕地錯過了陳登這樣的人才。到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二月,袁術來攻打徐州,劉備帶著關羽迊戰,呂布趁機襲取徐州,劉備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十二年的流浪生活,直到諸葛亮《隆中對》為其規劃戰略方向和路線圖,他才醍醐灌頂,如夢初醒。

〈二〉劉備的軍事才能與曹操相去甚遠,人們說曹操用兵彷彿孫、吳,劉備大概和徐晃、張郃在一個層級上。一一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了,不再贅述。

〈三〉作為政治家,曹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從大處著眼處理事情;劉備卻感情用事,使自己的事業雪上加霜。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張繡投降於曹操,因為曹操睡了他的嬸子一一張濟的妻子,又反叛偷襲曹操,弄得曹操大敗虧輸,還死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到了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一月,張繡拒絕聯手袁紹又來投降曹操,曹操不僅不計前仇,拉著張繡的手,設宴席歡迎他,還和他結為兒女親家,封他為揚武將軍。

小國處理與大國的關係,不外乎兩種,一是依附於大國,求得大國的庇護;二是小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大國。三國時期因為曹操要消滅孫、劉統一全國,所以吳蜀只有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曹魏才是上策。在兩國的聯合上,應該說人家孫權做得是很到位的,又是借荊州,又是送妹妹,還願意和關羽聯姻,是關羽剛矜無禮徹底搞壞了孫劉關係,以至於身死城丟,給蜀漢造下了很大的損失。

劉備要為關羽報仇,趙雲勸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滅了曹魏,孫權自然就順服了。捨棄曹魏與東吳開戰,不是上策"。諸葛瑾給劉備的信,說得就更明白了:"您和關羽的親情,比獻帝怎麼樣〈劉備自稱漢室宗親〉?荊州的大小,比全國怎麼樣?把這兩個問題想清楚了,該怎麼做很容易明白。"可借劉備一概不聽,軍事才能又低下,終落得個兵敗身死,給諸葛亮留下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

當然劉備也有曹操所不具備的優點,就是能讓部下死心塌地無怨無悔地追隨自己。這一點從關羽、張飛、趙雲、簡雍、糜竺、孫乾十幾年裡,隨劉備不離不棄地東跑西顛,就很容易看出來。另外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而不是為了那個有人說是"大智若愚"的儍孩子。曹操呢?因為沒有什麼恩德讓人懷念,司馬懿父子很容易地就篡奪了政權、把魏國改為了晉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