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馬謖、趙括都是紙上談兵,一戰就掛了。韓信紙上談兵為什麼不一樣?

萬靈通影視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的馬伕子趙括是成語紙上談兵的代言人,長平之戰斷送了趙國40萬將士的生命,同時也把趙國拉下了強國的位置。三國時期的馬謖,也因為街亭之戰戰敗導致蜀漢部隊受到嚴重挫傷,最後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那為什麼同樣是紙上談兵之輩,韓信最後的結局結卻和這兩位完全不一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韓信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天才,與旁人不同,他似乎沒有經過歷練,從名不經傳的投靠者,到一躍成為大將軍,差的只是一個蕭何的推薦。但是事實上,蕭何也只是與韓信聊得過來,認為韓信是個大才,這個時候韓信根本沒有證實自己,所以一開始劉邦根本就不在意。而韓信與趙括、馬謖不同的是,他做到了活學活用,而其他兩位只能死讀兵法。韓信幼年時家貧,甚至一度還依靠洗衣服的老婆婆施捨,但是儘管如此,他還是苦讀兵書,這樣他日後才有機會折服蕭何,才有機會一展才華。所以在成功之前,他寧願承受胯下之辱,也不肯動手反抗。

而且韓信比趙括和馬謖更加幸運,我們一般衡量一個將領的能力,都得看他的對手是誰。而韓信之所以能一路開掛,除了本身的能力外,還與他的對手非常弱有關,而正是由於韓信的對手相對較弱,才讓韓信得以施展計謀,從而收穫經驗一路開掛,越戰越強。他的對手首先是魏豹,魏豹是原魏國的貴族,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依靠借來的數千士兵,佔了原來魏國的一些地區,魏豹基本就是牆頭草一樣的存在,劉邦強就投靠劉邦,項羽強就投靠項羽,你要說魏豹多麼有才能,恐怕誰也不會相信。而韓信破魏豹用的就是聲東擊西之計,把重兵陳與一處假意要渡河,然後以奇兵從另一處渡河,魏豹就上當了,然後大敗被擒。

再來看韓信的第二個對手陳餘是個什麼人,陳餘是原六國中魏國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與張耳為刎頸之交,參與秦末農民大起義,成為趙國的上將軍,後來因為鉅鹿之戰未主動救援鉅鹿城與張耳鬧翻,兩人互相攻擊。陳餘身上有很多戰國時期的貴族行為,例如陳餘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死記硬搬照抄兵書的計謀,不是說陳餘是個庸才完全沒有能力,只能說陳餘有一定的侷限性。而韓信破陳餘是用背水列陣和奇兵易幟,陳餘完全沒有察覺韓信的計謀,因此大敗丟了性命。

再來看趙括面對的卻是秦國戰神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而趙括本人卻是初出茅廬的新手,並沒有單獨率軍打仗的經驗,白起則是身經百戰的名將,對付一個新兵蛋子趙括,白起可以說是綽綽有餘的。毫無帶兵經驗的趙括第一次率大軍單獨作戰,就遇到了戰神白起,這是何其不幸。

馬謖也是一樣,當時他的對手是魏國大名鼎鼎的張郃,張郃是當時魏國“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名將,也是身經百戰,從軍三十多年。若單論兵法,馬謖不輸蜀國的任何人,不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也不會讓他鎮守街亭,但是馬謖則只有軍事理論,沒有軍事實踐,再加上馬謖在戰場上犯了很大的錯誤 ,最終被張郃抓住機會一舉擊敗。

綜上所述,韓信運氣也確實好,遇到的對手都是一些超級弱的對手,如果韓信遇到白起和張郃這樣的名將,這些計策就不一定會這麼輕易成功了。說白了,計謀的使用是要看對手的,但我們不否認韓信確實是天下奇才,善於使用計謀,其實韓信在兵法上未必就比趙括和馬謖強多少,但他能夠做到活學活用,不只是一味地死讀兵書,因此才能成功。其實,韓信的事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想要成功還是要經過歷練的,不然驟然得到高位,只能是害了他們,就比如趙括和馬謖。


野史共享


不同之處在於一個“變”字。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光飽讀兵法沒用,關鍵要隨機應變!

(接下來我們坐下來喝口茶,慢慢聊~)

什麼是紙上談兵,想必大家都懂。首先我們來具體回顧一下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後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自退。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於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餘萬全部被俘,後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三國馬謖紙上談兵失街亭

其實歷史上的馬謖,確確實實是飽讀兵書,一直在諸葛亮手下當參謀。

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馬謖以“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著稱,深得諸葛亮器重。劉備對馬謖有一個著名評價: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這話說得很重,馬謖之兄馬良深受劉備信任,在徵吳之役不幸遇難,劉備對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對馬謖相當不滿,絕不至於毀了自己親信的前程。可是諸葛亮根本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劉備去世後。馬謖的官位扶搖直上,成了重點栽培對象。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調度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 ,馬謖的士兵敗逃四散。

李贄:“馬謖妄自尊大,一味糊塗,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圍定,莫展一籌,待救兵而已。極以今時說大話秀才,平時議論鑿鑿可聽,孫、吳莫及也,及至臨事,惟有縮頸吐舌而已。真可發一大噱也。”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國士無雙——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侯,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 ,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有關於他的典故。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善變者,順時應物,常立於不敗之地


雜談會客室


關鍵在於“要我學”和“我要學”的區別。

馬謖是有高人“傳幫帶”,韓信完全自學成才。而趙括則是屁都不懂,自以為是。

虎父犬子的趙括不提也罷,重點談談馬謖。

諸葛亮與馬謖哥哥馬良的關係非常鐵,可謂對馬謖是親眼看著成長,印象裡已經先入為主,再者說馬謖的策略性建議,已經成功的運用在了實際的西南邊疆民族問題處理上,可謂是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所以,平日裡對馬謖不是以一個領導嚴格要求,或者以負責任師長督促進步,而是眼中只有優點,看到的都是成績,對這位故友兄弟提供的成長環境過於寬鬆了,溫室裡長大的嫩苗怎麼能經受得了狂風暴雨的吹打呢,戰場上情勢瞬息萬變,書中理論只是教人最基本也變化最普遍的共性,面對戰鬥中錯綜複雜的出情況,指揮官缺乏認識種種不同情況的特性經驗,貿然決策,自然失敗可能性大了。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王平,這位以前給著名曹將徐晃打下手的不起眼人物,據說識字不過百十,卻兩次向自己的上級提出過正確意見,巧合的是上一次徐晃也是一心一意要效仿韓信背水一戰,與這一次馬謖教科書式背山而攻一樣失敗了。王平日常可能不會怎麼讀書,但是他的努力用在了別的地方,比如認真觀察思考,最關鍵的是虛心學習那些高手的軍事技巧,漸漸自己悟出了戰爭的本質。因此,作為一個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上來的中高級指揮員,他是比馬謖更加勝任的這一次事關重大戰役的戰地指揮官。

至於馬謖,諸葛亮對他呵護有加、卻要求不夠,導致慢慢養成了驕驕二氣,接受任務時總指揮一再對他做出明確指示,執行任務中經驗豐富下級又不斷給之提醒,卻統統視作耳旁風。根本上說,孔明對馬謖的培養是失敗的,我們可以看到,馬謖在街亭之役中的乖張表現,證明了他連做一名合格軍人的資格都夠嗆。


顫動的丹田


韓信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天才,與旁人差別,他似乎沒有經由歷練,從名不經傳的投靠者,到一躍成為上將軍,差的只是一個蕭何的推薦。可是事實上,蕭何也只是與韓信聊得過來,認為韓信是個大才,這個時候韓信基礎沒有證實自己,所以一開始劉邦基礎就不在意。在歷史上,韓信的前期和許多人都很像,好比趙括,好比馬謖,可是韓信與他們差別的是,韓信做到了活學活用,而其他兩位只能死讀兵法。

韓信也熟讀兵書,可是,與趙括,馬謖之流差別的是,韓信從來不把兵書奉為圭臬,在他眼裡,所謂兵書,陣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孫子兵法”這樣偉大的兵書,雖然內裡教授了許多面臨差別敵人、地形、情況的應對之法,可是也沒說這些應對之法是可以機械套用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句話才是孫子兵法的精髓,惋惜,許多將領並不能到達這麼高深的境界。

我記得亮劍有一段子:如果讀軍事理論能做將軍,軍事學院的教授全是將軍了。馬謖,趙括是典型的學院派。亮劍另有一段譏笑學院派的:輿圖全是開闊地,一上戰場全拉稀。

1、韓信並不死唸書,有實戰履歷。

韓信在投奔劉邦之前就在項軍中幹了好幾年了,而且還是執戟郎,雖然現代人看這個名字就似乎是看大門的,但實際上執戟郎是項羽的貼身侍衛,這說明韓信一方面肯定會隨著項羽一起赴湯蹈火到場戰鬥,一方面也能夠接觸到楚軍的高層謀劃。從史書上紀錄韓信曾向項羽提出頻頻建議但未被採取來看,執戟郎實際也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顧問,也就是說韓信在加入漢軍之前不僅到場了戰鬥,也已經接觸了許多戰略級此外軍事謀劃。

2、韓信也有足夠的資歷領軍。

韓信在被劉邦任命為上將軍之前就是漢軍的治粟都尉,雖然是管後勤的,但都尉已經是領軍的中級軍官,再往上就是將軍,陳勝起義時就是陳勝自立為將軍而吳廣為都尉,陳平投漢一開始也是都尉。這個職位已經說明韓信完全有單獨領軍的資歷。厥後韓信直接被劉邦任命為上將軍屬於越級提拔,但其實也就越了兩級而已,因為就算不越級,都尉再往上升也是中郎將了。

固然,權衡一個將領的能力,得看他的對手是誰?

而韓信之所以能一路開掛,除了自己的能力外,還與韓信的對手強弱有關,而正是由於韓信的對手弱,而讓韓信得以施展戰略,一路收穫履歷,一路開掛,越戰越強。

趙括呢,他面臨的卻是秦國戰神白起,而他本人並沒有單獨率軍接觸的履歷,甚至他的父親也在兵法上不如他,可是他卻毫無帶兵履歷,第一次率雄師單獨作戰就遇到了白起,這是何其不幸。可如果但凡他有一點真正的統兵接觸能力,他又何至於讓秦國坑殺40萬趙卒。

同理,馬謖也是一樣,論兵法不輸於蜀國的許多人,否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也不會讓他鎮守街亭,惋惜他只是死讀兵法,說說還行,可是並不會使用兵法。放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許多帶兵接觸的將軍都是軍校身世,可最後還是敗給相識放軍,甚至另有人不平氣說解放軍不按規則接觸,這就是死讀兵法的壞處。而恰恰,韓信並非是死讀兵法的人。

韓信比趙括和馬謖幸運,因為他有許多時機改變或者實行自己的戰略。好比他在拜將之後的首戰,是魏豹。魏豹是原魏國的貴族,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依靠借來的數千士兵,佔了原來魏國的一些地域,魏豹基本就是牆頭草一樣的存在,劉邦強就投靠劉邦,項羽強就投靠項羽,你要說魏豹何等有才氣,恐怕誰也不會相信。

接下來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並以此打敗了原秦國宿將厥後被項羽封在關中之地看牢劉邦的章邯。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既證實了韓信的能力,也證實了蕭何的眼光。我們也不得不說,韓信就是一個天才,而且天才得很沒原理。

韓信的第3戰是陳餘。

陳餘是什麼人?陳餘是原六國中魏國的名士,性格自豪,最初與張耳為刎頸之交,到場秦末農民大起義,成為趙國的上將軍,厥後因為鉅鹿之戰未主動救援鉅鹿城與張耳鬧翻,兩人相互攻擊。

陳餘身上有許多戰國時期的貴族行為,例如陳餘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企圖,死記硬搬照抄兵書的戰略,不是說陳餘是個庸才完全沒有能力,只能說陳餘有一定的侷限性,至少陳餘不如李左車。

一開始沒有跟項羽作戰,最後決戰的時候,韓信雖然說跟項羽正面作戰贏了,可是看不出來韓信比項羽厲害。因為韓信加彭越英布,再加劉邦,人多勢眾,以多欺少,勝之不武。


Ag198783302


其實趙括比較冤,我認為作為趙奢的兒子,趙括應該是熟讀兵書的,能力絕對不差。在當時,趙國應該找不到第二個更合適的人選。事實上,趙軍在趙括帶領下,即使身陷重圍,也是打得很有章法,只是不幸自己身死,意外造成三軍無主帥而投降。另外,打仗是綜合國力的考驗。像廉頗那樣完全防守,在古代當然比較容易不出錯,畢竟防守方高牆深溝,但是也要看到,當時的趙國國力,也就是糧草已經不濟,東方各國都沒有支援趙國的意思,我相信趙王也想出戰至少把秦國人趕回去。秦國因為有了巴蜀糧倉,要好很多,但是這一戰,如果趙國有糧食,不至於敗,而秦國也幾乎損失了一半的兵馬。

至於說趙括紙上談兵,這是後世的說法,事後諸葛亮。當時趙王讓趙括為主帥,他母親甩鍋,說萬一怎麼怎麼著,這也是一種慣常的推遲。你現在領導讓你做一個事,沒有十足把握,你當然不能說一定怎麼怎麼樣,往往是說成功雖無把握,成仁卻有決心這樣的話。

馬謖這個事是《三國演義》寫的,真實的情況怎麼樣不太清楚,反正沒有諸葛亮的空城計,這個應該是沒問題。即使按照三國演義寫的,我覺得馬謖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居高紮寨不是說不行,就怕沒有援軍,怕被切斷水源。這個事解放戰爭也有一次,就是張靈甫在孟良崮,也是居高紮寨,想著就是中心開花,沒想到援軍那麼慢。當時的情況,不知道為什麼諸葛亮見死不救,當時個人認為這個事可能不是三國演義寫的那樣。

關於韓信,確實是不一樣,有能力。

其實古代讀過兵書的人不多,大多數的大頭兵也就是當兵吃糧,系統研究戰爭那都是公卿貴族子弟,像韓信這樣出身的不多。能不能打仗,一般君主心裡有數,你連紙上談兵都不會,那就不要帶兵了,所以,紙上談兵是基礎啊。


談笑閣


因為想象跟實際不一樣,馬謖和趙括都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人。韓信從青年時期就有抱負,注意觀察思考戰爭,所以才能一鳴驚人。雖然都是靠嘴說,不過真正懂的人應該能判斷誰有真本事。至於普通人是看結果,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太宗歷史


趙括一仗打三年,對手還是如狼似虎的秦軍,統帥是白起。

而且,趙國軍隊45萬,秦軍百萬,這樣的情況下,趙括扛了三年,這如果是紙上談兵,那項燕不也是紙上談兵?


南朝居士


可以想象趙括是初出茅廬加上運氣不佳,除此之外他的軍事才能是肯定的!雖不說奇才但絕不是庸才!


清城派


韓信的一生可謂是艱難險阻,韓信出生於平民家庭,一生酷愛兵書,父母早亡,差點餓死,一直是淮陰縣的一個亭長接濟他,後來因為亭長的老婆嫌棄他,最後被趕出了亭長家。來到河水旁,一個老人家接濟他,他才得以活下來。

韓信最開始從軍投奔在項梁軍下,項梁被圍定陶之前,韓信還出言提醒,但是因為項梁的自大,所以最後被章邯圍殺在定陶。後來被困在秦軍的包圍圈之中,也是韓信想的辦法帶領楚軍十幾人穿越秦軍的包圍,成功回到項羽軍中。在項羽的作戰中,韓信兩次三番的闖入項羽軍帳,給項羽出謀劃策,但是項羽從來不聽取韓信的計策。直到後來,韓信圍困項羽之後,項羽才派人去找韓信,但這時已經是悔之晚矣。

韓信投奔劉邦之時也是不得重要,還負氣出逃,最後還是被蕭何苦苦的勸說回來了,讓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徹徹底底的施展了他在軍事上的天賦。劉邦為了能夠讓韓信徹徹底底的掌控軍隊,還把自己的佩劍贈給了韓信,這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的信任。再者這也是劉邦用人的手段,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就是會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等到開國之後,劉邦所封的八大異姓王基本被剷除,就留下了一個不爭於世的長沙王吳芮。

韓信為什麼能夠從紙上談兵而毫無阻礙的過度到帶兵天才呢?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韓信在參軍之前就飽讀兵書,有古代所有大大小小的戰役理論做支撐。

二、韓信在項羽軍中雖然沒有資格參與策劃,但是作為執戩郎中也是對范增項羽等人的作戰是耳濡目染,給了他充分的見習機會。

三、這就是源於劉邦的信任了,能夠充分的調動軍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打,隨心所欲,沒有人在旁邊指指點點,阻撓,所以打起仗來也是無往不利。

韓信在軍事上的天賦卻是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例如蕭何天生適合管後勤,張良天生適合當謀士,而韓信天生就是帶兵打仗的料。




御前帶刀侍衛


可憐的趙括哦,紙上談兵,成為一大笑談。當時如果仍堅持廉頗的做法,又會如何?趙國急於換帥,又因為什麼?因為沒有糧食了!不戰,也是死路一條!戰,或許魚死網破!你說戰還是不戰?趙括背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