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马谡、赵括都是纸上谈兵,一战就挂了。韩信纸上谈兵为什么不一样?

万灵通影视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马夫子赵括是成语纸上谈兵的代言人,长平之战断送了赵国40万将士的生命,同时也把赵国拉下了强国的位置。三国时期的马谡,也因为街亭之战战败导致蜀汉部队受到严重挫伤,最后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那为什么同样是纸上谈兵之辈,韩信最后的结局结却和这两位完全不一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天才,与旁人不同,他似乎没有经过历练,从名不经传的投靠者,到一跃成为大将军,差的只是一个萧何的推荐。但是事实上,萧何也只是与韩信聊得过来,认为韩信是个大才,这个时候韩信根本没有证实自己,所以一开始刘邦根本就不在意。而韩信与赵括、马谡不同的是,他做到了活学活用,而其他两位只能死读兵法。韩信幼年时家贫,甚至一度还依靠洗衣服的老婆婆施舍,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苦读兵书,这样他日后才有机会折服萧何,才有机会一展才华。所以在成功之前,他宁愿承受胯下之辱,也不肯动手反抗。

而且韩信比赵括和马谡更加幸运,我们一般衡量一个将领的能力,都得看他的对手是谁。而韩信之所以能一路开挂,除了本身的能力外,还与他的对手非常弱有关,而正是由于韩信的对手相对较弱,才让韩信得以施展计谋,从而收获经验一路开挂,越战越强。他的对手首先是魏豹,魏豹是原魏国的贵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依靠借来的数千士兵,占了原来魏国的一些地区,魏豹基本就是墙头草一样的存在,刘邦强就投靠刘邦,项羽强就投靠项羽,你要说魏豹多么有才能,恐怕谁也不会相信。而韩信破魏豹用的就是声东击西之计,把重兵陈与一处假意要渡河,然后以奇兵从另一处渡河,魏豹就上当了,然后大败被擒。

再来看韩信的第二个对手陈馀是个什么人,陈馀是原六国中魏国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成为赵国的上将军,后来因为巨鹿之战未主动救援巨鹿城与张耳闹翻,两人互相攻击。陈馀身上有很多战国时期的贵族行为,例如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死记硬搬照抄兵书的计谋,不是说陈馀是个庸才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陈馀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韩信破陈馀是用背水列阵和奇兵易帜,陈馀完全没有察觉韩信的计谋,因此大败丢了性命。

再来看赵括面对的却是秦国战神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赵括本人却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并没有单独率军打仗的经验,白起则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对付一个新兵蛋子赵括,白起可以说是绰绰有余的。毫无带兵经验的赵括第一次率大军单独作战,就遇到了战神白起,这是何其不幸。

马谡也是一样,当时他的对手是魏国大名鼎鼎的张郃,张郃是当时魏国“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名将,也是身经百战,从军三十多年。若单论兵法,马谡不输蜀国的任何人,不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也不会让他镇守街亭,但是马谡则只有军事理论,没有军事实践,再加上马谡在战场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最终被张郃抓住机会一举击败。

综上所述,韩信运气也确实好,遇到的对手都是一些超级弱的对手,如果韩信遇到白起和张郃这样的名将,这些计策就不一定会这么轻易成功了。说白了,计谋的使用是要看对手的,但我们不否认韩信确实是天下奇才,善于使用计谋,其实韩信在兵法上未必就比赵括和马谡强多少,但他能够做到活学活用,不只是一味地死读兵书,因此才能成功。其实,韩信的事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功还是要经过历练的,不然骤然得到高位,只能是害了他们,就比如赵括和马谡。


野史共享


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变”字。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光饱读兵法没用,关键要随机应变!

(接下来我们坐下来喝口茶,慢慢聊~)

什么是纸上谈兵,想必大家都懂。首先我们来具体回顾一下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三国马谡纸上谈兵失街亭

其实历史上的马谡,确确实实是饱读兵书,一直在诸葛亮手下当参谋。

司马光:“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马谡以“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著称,深得诸葛亮器重。刘备对马谡有一个著名评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这话说得很重,马谡之兄马良深受刘备信任,在征吴之役不幸遇难,刘备对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如果不是对马谡相当不满,绝不至于毁了自己亲信的前程。可是诸葛亮根本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刘备去世后。马谡的官位扶摇直上,成了重点栽培对象。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 ,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

李贽:“马谡妄自尊大,一味糊涂,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围定,莫展一筹,待救兵而已。极以今时说大话秀才,平时议论凿凿可听,孙、吴莫及也,及至临事,惟有缩颈吐舌而已。真可发一大噱也。”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国士无双——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侯,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有关于他的典故。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善变者,顺时应物,常立于不败之地


杂谈会客室


关键在于“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区别。

马谡是有高人“传帮带”,韩信完全自学成才。而赵括则是屁都不懂,自以为是。

虎父犬子的赵括不提也罢,重点谈谈马谡。

诸葛亮与马谡哥哥马良的关系非常铁,可谓对马谡是亲眼看着成长,印象里已经先入为主,再者说马谡的策略性建议,已经成功的运用在了实际的西南边疆民族问题处理上,可谓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平日里对马谡不是以一个领导严格要求,或者以负责任师长督促进步,而是眼中只有优点,看到的都是成绩,对这位故友兄弟提供的成长环境过于宽松了,温室里长大的嫩苗怎么能经受得了狂风暴雨的吹打呢,战场上情势瞬息万变,书中理论只是教人最基本也变化最普遍的共性,面对战斗中错综复杂的出情况,指挥官缺乏认识种种不同情况的特性经验,贸然决策,自然失败可能性大了。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王平,这位以前给著名曹将徐晃打下手的不起眼人物,据说识字不过百十,却两次向自己的上级提出过正确意见,巧合的是上一次徐晃也是一心一意要效仿韩信背水一战,与这一次马谡教科书式背山而攻一样失败了。王平日常可能不会怎么读书,但是他的努力用在了别的地方,比如认真观察思考,最关键的是虚心学习那些高手的军事技巧,渐渐自己悟出了战争的本质。因此,作为一个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中高级指挥员,他是比马谡更加胜任的这一次事关重大战役的战地指挥官。

至于马谡,诸葛亮对他呵护有加、却要求不够,导致慢慢养成了骄骄二气,接受任务时总指挥一再对他做出明确指示,执行任务中经验丰富下级又不断给之提醒,却统统视作耳旁风。根本上说,孔明对马谡的培养是失败的,我们可以看到,马谡在街亭之役中的乖张表现,证明了他连做一名合格军人的资格都够呛。


颤动的丹田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天才,与旁人差别,他似乎没有经由历练,从名不经传的投靠者,到一跃成为上将军,差的只是一个萧何的推荐。可是事实上,萧何也只是与韩信聊得过来,认为韩信是个大才,这个时候韩信基础没有证实自己,所以一开始刘邦基础就不在意。在历史上,韩信的前期和许多人都很像,好比赵括,好比马谡,可是韩信与他们差别的是,韩信做到了活学活用,而其他两位只能死读兵法。

韩信也熟读兵书,可是,与赵括,马谡之流差别的是,韩信从来不把兵书奉为圭臬,在他眼里,所谓兵书,阵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孙子兵法”这样伟大的兵书,虽然内里教授了许多面临差别敌人、地形、情况的应对之法,可是也没说这些应对之法是可以机械套用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才是孙子兵法的精髓,惋惜,许多将领并不能到达这么高深的境界。

我记得亮剑有一段子:如果读军事理论能做将军,军事学院的教授全是将军了。马謖,赵括是典型的学院派。亮剑另有一段讥笑学院派的:舆图全是开阔地,一上战场全拉稀。

1、韩信并不死念书,有实战履历。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就在项军中干了好几年了,而且还是执戟郎,虽然现代人看这个名字就似乎是看大门的,但实际上执戟郎是项羽的贴身侍卫,这说明韩信一方面肯定会随着项羽一起赴汤蹈火到场战斗,一方面也能够接触到楚军的高层谋划。从史书上纪录韩信曾向项羽提出频频建议但未被采取来看,执戟郎实际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顾问,也就是说韩信在加入汉军之前不仅到场了战斗,也已经接触了许多战略级此外军事谋划。

2、韩信也有足够的资历领军。

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上将军之前就是汉军的治粟都尉,虽然是管后勤的,但都尉已经是领军的中级军官,再往上就是将军,陈胜起义时就是陈胜自立为将军而吴广为都尉,陈平投汉一开始也是都尉。这个职位已经说明韩信完全有单独领军的资历。厥后韩信直接被刘邦任命为上将军属于越级提拔,但其实也就越了两级而已,因为就算不越级,都尉再往上升也是中郎将了。

固然,权衡一个将领的能力,得看他的对手是谁?

而韩信之所以能一路开挂,除了自己的能力外,还与韩信的对手强弱有关,而正是由于韩信的对手弱,而让韩信得以施展战略,一路收获履历,一路开挂,越战越强。

赵括呢,他面临的却是秦国战神白起,而他本人并没有单独率军接触的履历,甚至他的父亲也在兵法上不如他,可是他却毫无带兵履历,第一次率雄师单独作战就遇到了白起,这是何其不幸。可如果但凡他有一点真正的统兵接触能力,他又何至于让秦国坑杀40万赵卒。

同理,马谡也是一样,论兵法不输于蜀国的许多人,否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也不会让他镇守街亭,惋惜他只是死读兵法,说说还行,可是并不会使用兵法。放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许多带兵接触的将军都是军校身世,可最后还是败给相识放军,甚至另有人不平气说解放军不按规则接触,这就是死读兵法的坏处。而恰恰,韩信并非是死读兵法的人。

韩信比赵括和马谡幸运,因为他有许多时机改变或者实行自己的战略。好比他在拜将之后的首战,是魏豹。魏豹是原魏国的贵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依靠借来的数千士兵,占了原来魏国的一些地域,魏豹基本就是墙头草一样的存在,刘邦强就投靠刘邦,项羽强就投靠项羽,你要说魏豹何等有才气,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接下来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以此打败了原秦国宿将厥后被项羽封在关中之地看牢刘邦的章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既证实了韩信的能力,也证实了萧何的眼光。我们也不得不说,韩信就是一个天才,而且天才得很没原理。

韩信的第3战是陈馀。

陈馀是什么人?陈馀是原六国中魏国的名士,性格自豪,最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到场秦末农民大起义,成为赵国的上将军,厥后因为巨鹿之战未主动救援巨鹿城与张耳闹翻,两人相互攻击。

陈馀身上有许多战国时期的贵族行为,例如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企图,死记硬搬照抄兵书的战略,不是说陈馀是个庸才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陈馀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陈馀不如李左车。

一开始没有跟项羽作战,最后决战的时候,韩信虽然说跟项羽正面作战赢了,可是看不出来韩信比项羽厉害。因为韩信加彭越英布,再加刘邦,人多势众,以多欺少,胜之不武。


Ag198783302


其实赵括比较冤,我认为作为赵奢的儿子,赵括应该是熟读兵书的,能力绝对不差。在当时,赵国应该找不到第二个更合适的人选。事实上,赵军在赵括带领下,即使身陷重围,也是打得很有章法,只是不幸自己身死,意外造成三军无主帅而投降。另外,打仗是综合国力的考验。像廉颇那样完全防守,在古代当然比较容易不出错,毕竟防守方高墙深沟,但是也要看到,当时的赵国国力,也就是粮草已经不济,东方各国都没有支援赵国的意思,我相信赵王也想出战至少把秦国人赶回去。秦国因为有了巴蜀粮仓,要好很多,但是这一战,如果赵国有粮食,不至于败,而秦国也几乎损失了一半的兵马。

至于说赵括纸上谈兵,这是后世的说法,事后诸葛亮。当时赵王让赵括为主帅,他母亲甩锅,说万一怎么怎么着,这也是一种惯常的推迟。你现在领导让你做一个事,没有十足把握,你当然不能说一定怎么怎么样,往往是说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这样的话。

马谡这个事是《三国演义》写的,真实的情况怎么样不太清楚,反正没有诸葛亮的空城计,这个应该是没问题。即使按照三国演义写的,我觉得马谡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居高扎寨不是说不行,就怕没有援军,怕被切断水源。这个事解放战争也有一次,就是张灵甫在孟良崮,也是居高扎寨,想着就是中心开花,没想到援军那么慢。当时的情况,不知道为什么诸葛亮见死不救,当时个人认为这个事可能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样。

关于韩信,确实是不一样,有能力。

其实古代读过兵书的人不多,大多数的大头兵也就是当兵吃粮,系统研究战争那都是公卿贵族子弟,像韩信这样出身的不多。能不能打仗,一般君主心里有数,你连纸上谈兵都不会,那就不要带兵了,所以,纸上谈兵是基础啊。


谈笑阁


因为想象跟实际不一样,马谡和赵括都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人。韩信从青年时期就有抱负,注意观察思考战争,所以才能一鸣惊人。虽然都是靠嘴说,不过真正懂的人应该能判断谁有真本事。至于普通人是看结果,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太宗历史


赵括一仗打三年,对手还是如狼似虎的秦军,统帅是白起。

而且,赵国军队45万,秦军百万,这样的情况下,赵括扛了三年,这如果是纸上谈兵,那项燕不也是纸上谈兵?


南朝居士


可以想象赵括是初出茅庐加上运气不佳,除此之外他的军事才能是肯定的!虽不说奇才但绝不是庸才!


清城派


韩信的一生可谓是艰难险阻,韩信出生于平民家庭,一生酷爱兵书,父母早亡,差点饿死,一直是淮阴县的一个亭长接济他,后来因为亭长的老婆嫌弃他,最后被赶出了亭长家。来到河水旁,一个老人家接济他,他才得以活下来。

韩信最开始从军投奔在项梁军下,项梁被围定陶之前,韩信还出言提醒,但是因为项梁的自大,所以最后被章邯围杀在定陶。后来被困在秦军的包围圈之中,也是韩信想的办法带领楚军十几人穿越秦军的包围,成功回到项羽军中。在项羽的作战中,韩信两次三番的闯入项羽军帐,给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从来不听取韩信的计策。直到后来,韩信围困项羽之后,项羽才派人去找韩信,但这时已经是悔之晚矣。

韩信投奔刘邦之时也是不得重要,还负气出逃,最后还是被萧何苦苦的劝说回来了,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彻彻底底的施展了他在军事上的天赋。刘邦为了能够让韩信彻彻底底的掌控军队,还把自己的佩剑赠给了韩信,这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的信任。再者这也是刘邦用人的手段,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就是会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等到开国之后,刘邦所封的八大异姓王基本被铲除,就留下了一个不争于世的长沙王吴芮。

韩信为什么能够从纸上谈兵而毫无阻碍的过度到带兵天才呢?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韩信在参军之前就饱读兵书,有古代所有大大小小的战役理论做支撑。

二、韩信在项羽军中虽然没有资格参与策划,但是作为执戬郎中也是对范增项羽等人的作战是耳濡目染,给了他充分的见习机会。

三、这就是源于刘邦的信任了,能够充分的调动军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打,随心所欲,没有人在旁边指指点点,阻挠,所以打起仗来也是无往不利。

韩信在军事上的天赋却是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例如萧何天生适合管后勤,张良天生适合当谋士,而韩信天生就是带兵打仗的料。




御前带刀侍卫


可怜的赵括哦,纸上谈兵,成为一大笑谈。当时如果仍坚持廉颇的做法,又会如何?赵国急于换帅,又因为什么?因为没有粮食了!不战,也是死路一条!战,或许鱼死网破!你说战还是不战?赵括背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