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蛟河遼代界壕,對於維護契丹抵禦女真發揮了什麼作用?

編者按:分佈在第二松花江右岸的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有一條呈東西走向的土牆,歷經千年痕跡依舊清晰可見,它西起新站鎮老爺嶺村,橫跨拉法河、拉濱鐵路和蛟河公路,東至新站鎮六家子村南山頂,全長15公里許。當地群眾,俗稱此界壕為邊牆子。

界壕現狀

據當地老人介紹,1953年前大部分古界壕遺蹟還清晰可見,高約0.5米,後來搞農田水利建設,逐漸夷為耕地。現存的東部界壕,約0.5公里長,從六家子南山南端山腳到山頂,基本上可看到當初貌。遠望這條界壕,猶如一條巨蟒在山嶺上伏臥,成為蛟河一處自然風景線。

蛟河遼代界壕,對於維護契丹抵禦女真發揮了什麼作用?

圖為界壕現狀

界壕是在山脊和山腰挖山皮土迭築。其具體築法是:沿山勢走向,挖間距4米許的兩條平行的溝,溝中挖出的土分別向溝的兩側堆迭,這樣就形成了中間高、兩側低的三道壕稜子。經測量,壕塹與壕稜整個基寬為8.40米,中間壕稜子現高0.30米,兩側壕稜子現高0.20米左右。

史料研究

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遼朝統治下的北部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就東北地區而言,除漢、契丹以外,還有女真、兀惹和鐵驪等。遼朝建立時,曾先後將這些部族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令他們定期貢獻方物,並編入部族軍,成守邊境地區。但是,他們常常起來反抗契丹貴族的統治,叛服無常,又成為遼朝的重要邊患。自遼代中期以後,周邊各部族的叛亂事件與日俱增。為了維護契丹貴族的統治,遼朝對這些部族用兵的同時,又在邊境地區修築城堡壕塹以御之。"新站界壕是一條距今千年的軍事建築,即遼國與金國邊界的段。

在十一世紀下半葉,為了防禦女真人,遼朝曾在第二松花江以北修築一道邊壕。1984年春季,我應邀參加了舒蘭市文物普查,與蛟河市相鄰的舒蘭市境內,“從溪河鄉雙印通古城起,經敖花東山頭、孔屯與二道村中間的山嶺,到溪河鄉與二道鄉交界處止。全長12公里許。”

這段遼代溪河界壕的構造方法、形制、走向與新站界壕大體相同,因而推斷新站界壕亦是遼朝在第二松花江以北修築的、用以防禦拉林河流域生女真人,主要是完顏部入侵遼內地的軍事設施的組成部分。關於新站界壕修築的具體時間,根據有關文獻記載,推斷可能在遼代統和十七年(即公元999年)之後。

《遼史・地理志》寫道:“統和十七年,遷兀惹戶,置刺史於鴨子河,混同水之間,後升。兵事隸黃龍府都部署司”鴨子河指今東北流的松花江,混同江即指今西北流的第二松花江,遷兀惹人於二水之間,實際上就是置於第二松花江以北、拉林河以南地區。文稱鴨子河而不稱來流水,是指大的範圍而言。遼朝將兀惹人遷至此地,顯然是用以成邊,防止女真人的侵擾。因此,第二松花江以北的古界壕,應是兀惹人遷來之後所建金,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誓師於來流水(即拉林河),第二松花江以北、以東地區逐漸被女真人所佔據。

特別是金滅遼後,今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之間成了金朝的內地,這一帶所居“盡女真人”,於是遼時所建之界壕,又為金人所沿用。從新站界壕出土的遼代錢幣和金錢幣,也可以證明這條界壕是遼代所建,後被金代延用。

新站界壕的修建時間已過去一千年,而今所留下的歷史遺蹟,又成了考古工作者研究遼代契丹人統治兀惹人和女真人,以及女真人起兵反遼建金後在此地活動的歷史見證,這是很值得保護的歷史遺蹟。

參考《遼史》、《地理志二》、《蛟河縣文物志》、《舒蘭縣文物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