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1606 年 7 月 15 日,在荷蘭的萊頓城誕生了一位天才藝術家,那就是繪製名作《解剖學之研究》的倫勃朗。他14歲進萊頓大學,17歲去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

他的父親是個細木工人,母親是屬於中等人家的女兒,生活相當寬裕, 很受一般人的尊重,他在六個兄弟之中排行第五。父親期許他能攻讀政治法律,願他將來成為一位法學家,可是他對此並無多大的興趣,因而成績也不算好。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萊頓城的印刷出版事業非常蓬勃,同時也是學術發達之地,有著名的神學院及法政學校。 但少年的倫勃朗,覺得這些藏書豐富的學校圖書館,遠不如隔壁的動物園有生趣、有活力。

那裡有荷蘭水兵從海外帶回來的各式各樣飛禽走獸,街上有化裝遊行的隊伍,市場上的紛擾和喧囂,各種人們的歡樂表情,衣服式樣的奇特,廣場中的大馬戲團等等,無處不是學校,無處不是 活的生命,他被這些吸引力迷惑住了。 的確大自然才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 讀不盡,念不完。 倫勃朗用他在學校並未做完的筆記簿,在上面塗滿了各種奇怪的人形:一隻手、一雙眼,或一雙腳、半面臉及風景等。

一個具有藝術天才的年輕人,處在沒有藝術環境的地方,卻能早早自己表露出來,實在是件稀有的事。 他像其他大人物一樣,啟發他、鼓舞他靈感的,是得力於最神聖而又最親近他的女神——自己的母親。

我們從他為母親所畫的許多肖像中,得知他的天才一開始所受的啟蒙,是在母親的懷抱中得到了啟示:看《聖經》的插圖,聽《聖經》的故事。 他畫自己的母親,永遠是把《聖經》放在她的手中,或者放在她身邊手所能及的地方,表情莊重而肅靜,雖常帶有憂慮之色,但也充滿了慈愛的神情。

倫勃朗天賦中帶有強烈的藝術性格,雖不是父親所期望,但因家人忠厚而明理,所以也不致受到反對。 倫勃朗離開了剛入學不久的法政學校,到一位極平凡的藝術教師那裡學習繪畫。 三年之後,他學得不少繪畫上的技術, 進步非常神速,因此許多鑑賞家都預期他將有好的作品出現。 因此在 1623 年,他的父親送他到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在名畫家拉斯曼那裡深造。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然而拉斯曼與其他荷蘭畫家一樣,是一位模仿意大利的畫家, 在他筆下創造出來的東西, 沒有生命, 是沒有個性的虛偽藝術。 倫勃朗在這裡,雖見到他從意大利帶回來的許多紀念物及名作模仿品, 但這些都不能留住他。六個月後他又回到萊頓城,在父親的住處開了一個工作室,向著他自己固有的個性去發展。

在這裡我們可注意到,他為父母畫了許多不同的肖像,也畫了各種不同的自畫像,穿著各色各樣的衣服,擺出各種姿勢,做出各種表情:有笑著的、 沉思的、張著大口的、怪形的、被陰影掩去半面臉的或戴著方帽子的……對於額頭上及嘴唇上的一條紋路、 腮上一塊反光、 兩邊眼角那條永久的縐痕……由於缺乏模特兒, 他都反覆仔細地去觀察研究, 十次、二十次, 毫不厭煩。

1628 年,他已有一兩個學生,在萊頓城成立了一個小小的團體,倫勃朗就是這個團體的精神領袖,在法學與神學發達的萊頓城中,一般大學教授或紳士,經常到他那裡去要求畫像。 但倫勃朗很不喜歡這些自負的人,他們僵硬呆板的姿勢,不合乎他天才的需要。 他所愛的、他所喜歡畫的,是一般勞苦的人,流浪者、乞丐、平常人。

他們淳樸、有個性、有真情。 他注意到的是貧困的荷蘭、平民的荷蘭, 反抗外人壓迫、暴民的荷蘭,這些都是他最愛畫的題材。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起初他作的畫比較膚淺、 貧薄, 那是因為他保存全部收藏家蓋拉蒂的作品,受了深深的影響,故多年未能脫去他那種低級的趣味,尤其在他的版畫上, 表現得更是明顯。及至1634年, 他同美麗的薩斯琪亞結婚後,才漸漸地脫去那種淺薄的愛好,大約是因為她的高貴,因了她而得到舒適的家庭生活,改變了他的氣質。但是我們在他的作品上所見的乞丐、惡疾的人、四肢不全的殘廢者,不,所有人間最不幸的人,仍是多於趾高氣揚的紳士派的人。

他這種貼近底層社會生活的作品, 當然得不到充滿紳士氣派的萊頓城民歡迎,畫室的生意自然而然日漸減少。 雖然如此,他已是很負盛名的畫家了。 全國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該是他發展最好的地方,在那裡應該有人會賞識他、瞭解他的藝術天才。

1632 年,曾在首都做過四任市長、著名的解剖學教授杜爾普,請他畫一張在外科醫師學會演講解剖學時的團體像。這是杜爾普想要將自己的研究工作留下永久紀念,請倫勃朗把他正在實際解剖的情形及周圍學生們注意聽講的神情描繪出來, 這就是著名的《杜爾普博士的解剖學課》。

一具平凡的屍體,周圍聚集著穿著暗黑色衣服的人,在一處半明暗的室內,表現出那昏暗環境包圍著的光。 杜爾普教授高深的科學精神,彷彿在中間閃耀著, 感動啟發了周圍的每個人, 這幅畫的處理手法, 不流於膚淺單調。 他因這畫的成功,一躍成為一位時尚的肖像專家。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解剖學課》完成後,所有人都想找這位能深察陰暗、認識人心深處的畫家畫像。 這時來了一位年方二十的女郎,到倫勃朗住處探訪親戚,名叫薩斯琪亞,她也讓倫勃朗為她畫像。 倫勃朗細細地觀察她、畫她,漸漸地愛上她了。

薩斯琪亞的第一張畫像,穿著非常平凡樸素的荷蘭衣服側坐著。 這肖像所表現的薩斯琪亞,是冷靜無情感的,他愛畫她高貴的側面像,那溫柔的表情、細緻的容顏,格外嫵媚動人。

當薩斯琪亞再度來拜訪她的親戚,這一次的肖像,可與上回完全不同了,倫勃朗更加細心地研究,以滿含了的情愛畫完她,畫中人更顯華麗嬌貴。 這就是作品《微笑的薩斯琪亞》、《披紗的薩斯琪亞》及《側面的薩斯琪亞》等等。 倫勃朗喜歡把她化裝成神話裡的公主

女王,為她做東方服飾的裝扮,在她美麗頭髮上,插上一枝白色的羽毛。 總之,不論化為荷蘭人也好,東方式的美人也好,或神話裡沉思微笑的公主, 正面、側面及半側面都好,在倫勃朗眼中的薩斯琪亞,如同一位女神,活潑 美麗,溫柔可愛。

薩斯琪亞出身一箇中產家庭,祖先曾有傳教士、大學教授、藝術家等。她與倫勃朗結婚時, 正是 1634 年,家裡送給她四萬弗洛林陪嫁費,帶到她丈夫家裡去。這時倫勃朗自己的收入也很豐富,因他已是很著名的畫家之一。他是勤於工作的人,不喜交際,性情有些耿直,品性純潔,是情感豐富而不輕易流露的人。 他很崇敬母親,也是極愛妻子的一個丈夫。 結婚數年後,兩人遷入阿姆斯特丹城,那住滿猶太人的市區的一座房子。 如今這座房子為了紀念他,已改為倫勃朗美術館了。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他的生活非常美麗幸福。 因為薩斯琪亞的和藹美麗,可以作他肖像及構圖上的模特兒。 金錢、學生及社會上的尊崇,他都擁有。 但是不久,他的折磨相繼而來,首先攻擊他的就是薩斯琪亞的家屬,說他浪費無度。 當然這些謹慎的中產階級的人,不能瞭解倫勃朗同薩斯琪亞那種奢華的家庭生活。尤其叫人不能容忍的, 是他最耗費金錢的收藏癖。

他蒐集了許多版畫及名家作品, 並常到公共拍賣場所去收購, 有時費用不敷, 還舉債收購名家如提香、拉斐爾及喬爾喬內的作品。 薩斯琪亞為了表示對倫勃朗的忠誠愛情,把自己的金錢也拿給他花用。 這些精神上高尚的追求,在周遭平俗的人們看來,當然是浪費的行為。 倫勃朗對這些親戚的誹謗忍無可忍,最後向法庭控告誹謗名譽罪,結果以敗訴收場。

其次的不幸事件, 是從1636年至1640年間, 他的三個兒子相繼死亡,使他悲慟不已。不料,在 1640 年的 10 月,死神的黑色翅膀再度翩然臨到,帶走了他的母親。 一連串的不幸, 不過僅僅是悲苦的預告。

隔了兩年, 即是1642 年 6 月 19 日, 陪伴他走過八年婚姻生活的愛妻,美麗的薩斯琪亞, 長眠於地下,他的幸福也隨之埋葬。 他承受了這個極端悲慟的命運,但不因此被擊敗而停筆,反而更加倍地燃燒他對工作的熱情,這段最悲慘的歲月,也是他產生偉大作品最豐富的幾年。

有如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在倫勃朗全部作品中佔同樣位置的《夜巡圖》,就是創作於薩斯琪亞死去的那一年。可愛的模特兒,美麗的天神——薩斯琪亞,她非常愛護倫勃朗,因而在遺囑上把遺產四萬弗洛林留給倫勃朗,除非他與別人再婚。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夜巡圖》這張畫,雖不是他全部作品中最完美的一幅,但卻是最重要的一幅。

荷蘭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自從 1581 年宣佈獨立之後,變成民主共和國, 但他們仍時時防禦著敵人再行入侵,《夜巡圖》 中的民間自衛協會團體,就是在此種情形下組織而成。 這群軍官及會員們,出錢請倫勃朗畫一幅大畫,希望把每個會員都畫進去,讓人人都看得見,以備掛在公共的大廳堂中。

這些會員都穿著軍服, 在畫家面前擺姿勢, 每個人都希望被畫在最前景,要求畫得惟妙惟肖。 倫勃朗並不理會他們的要求,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把這些人畫得格外有他自己的個性,格外能感動人。 他描繪出一群熱烈的愛國者,正要武裝出動巡邏。

其中有擊鼓者、執槍者,將槍向前準備者。 強烈的光輝, 投射到每個人的臉上, 個個都帶有大無畏的精神, 搜索著前方, 好像要跳出畫面一般。這完全是表現荷蘭人一種熱烈的愛國精神,但是訂購 者卻失望了, 非常不滿, 因為他們不能從中認出自己,這幅畫裡, 畫了二十二位人物,只有在前面的三個是完整無缺的。

倫勃朗不重視個體的描寫,而是專注於整體的構思與團體的態勢。 這張畫的特點,使用極明亮的光線來映襯最深暗的陰影,在極深的陰影中保有豐富的層次,調和起來卻幾乎感覺不到。

而他所表現的是無限的自然,用光而不用線, 注重光線的描寫及藉由反射光的照射來表現。 這種新觀念的新畫法,可說是開啟了後來印象派的先驅。 可惜當時的觀眾,看慣了那些庸俗畫家的作品,猛然間看到這樣全用光線來表現的大畫家,視覺上都不能接受, 也對他失去信任。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夜巡圖》所給他的苦難,使他在社會上的聲譽破壞無遺。 這時的倫勃朗對於所謂上等人閉門不見,而與阿姆斯特丹的貧苦者、落魄的人、一般人所不願往來的猶太人結交。其實這些被看不起且視為下賤的猶太人,都是些高貴的希伯來人、學者、猶太教的神學博士。 他的確喜歡這些人,絕不躲避這些人。 他對這些乞丐、貧窮者以及所有不幸的人,不但去畫他們,並拿自己的錢去救濟他們。

倫勃朗在這孤寂悲苦中,被世人遺棄,沒有人再向他訂購繪畫,可是他卻得到了一個藝術家最可貴的自由發展。於是他從記憶中取材,畫他親愛的薩斯琪亞,從他的小兒子提圖斯 的面貌上回憶薩斯琪亞的美麗,他完全向著自己自由的意志,去想象、去創造一切。

現在,他身處於這種不幸中,只有以自然作為唯一的朋友,因此他天天牽著幼小的孤兒提圖斯,在阿姆斯特丹近郊,觀察自然及變化複雜的天空,醞釀風景畫的構圖。 同時又夢想著他的兩位最親愛的死者——他的母親同他的妻子。

當倫勃朗在荷蘭的天光雲影之下,創造豐富的作品時,他那淒涼雜亂的家中,需要有人管理家務瑣事,他需要有一個人來代替薩斯琪亞,去執管那些細事。

開始,他同兒子的奶媽發生了關係,但他更是感覺不得安寧。 因這位寡婦性情暴躁好怒,同時她的瘋病已漸漸顯露。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從 1649 年起,她的精神完全錯亂了。 接著來代替這位瘋婦的,是他的一位婢女亨德里柯。 雖是一位遜柔的婢女,但不久就變成倫勃朗日常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人了。她不 但幫助他的物質生活,並且還作他的模特兒,最後終於成了他的情人。

阿姆斯特丹的教主會議,曾嚴厲地批評懲處他這種不正當的結合。但藝術可以使 一切變為純潔、神聖。 他那十件偉大的藝術品,都是因了亨德里柯的靈感而產生的。 這位溫和忠誠的婢女,也使藝術流芳千古。

薩斯琪亞的遺書上曾載明,禁止倫勃朗與他人再婚,可是因他與亨德里 柯不正當的結合,世人的遺棄, 社會上的不信任, 收入又無,薩斯琪亞的遺產也停止他使用,所以經濟的威迫又降臨到他的頭上。 債務無法填補,債權人把他告到法庭之上,在 1656 年 6 月 25 日他全然破產了。

執法人進到薩斯琪亞曾經住過的,她的孤兒曾在其中長大的,倫勃朗曾先後在此創造“花” 的肖像—亨德里柯及各種習作的房子。而今立了一個清單,把倫勃朗的作品與房子,完全拍賣淨光。

荷蘭藝術家倫勃朗的一生:14歲進大學,17歲學畫,30歲就名噪一時

可憐的倫勃朗,含著熱淚,向著他的房子、薩斯琪亞的房子,揮手做永久的告別。 往後,倫勃朗住在一家小客店裡,在黯淡的光線之下,專注地畫他的自畫像,絕不重複。小店面積僅能容身,工作、吃飯、睡覺都在這裡。至於他的小兒子提圖斯及與亨德里柯結婚後所生的一位小女孩,則到他處去工作吃飯。 同時提圖斯與亨德里柯,合開一個小商店, 使倫勃朗無斷炊之虞,而能夠安心做他的藝術工作。

悲慘貧困的倫勃朗,正像受刑受難的耶穌,孤苦漂流的盲人荷馬。這兩個偉大的殘廢者——耶穌、詩人,都是被虛偽的惡勢力、殘忍的世人所遺棄。他此時遭遇的情境,正是他們兩人的化身。孤獨悲哀籠罩了倫勃朗的全部心靈,這時他衰老了,手也顫抖了,眼也半盲了,然而他仍是不斷地工作。

自從 1663 年起,這個偉大的生命悲劇,同萊茵河的河水一樣流向無邊的大海。是年他的亨德里柯離開人世。 五年後,他眼巴巴地望著那唯一的兒子提圖斯也死去。等他親手埋葬了兒子的翌年,即是 1669 年 10 月 18 日,畫筆也從他的手裡跌落在地,結束了此世的悲苦。據統計,他一生留下的油畫有800多幅,版畫也有300多件,素描更是在1000幅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