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龄才造反,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晴天微微雨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事件,起兵谋反,控制京都,时年70岁,大肆诛杀曹氏家族的人,于公元251年73岁时病逝后,他的孙子司马炎正式篡夺了曹氏江山,建立了晋朝,他也被追封为晋朝的高祖宣皇帝。

司马懿还没有当官时就已经名声在外了,当时身为汉朝司马的曹操请他担任官职为朝廷效力。但是当时的司马懿权衡利弊,不想担任曹操的部下,就称病拒绝了曹操,为此司马懿在轮椅上装病7年之久。后曹操当上了汉朝的丞相,再次邀请司马懿当官,这时的曹操已经不相信司马懿病了的假话了,告知如果再找借口就直接治罪,因此司马懿开始正式为曹氏家族效力。效力了曹氏家族三代人,两次托故,为曹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说到为何到70岁高龄才造反的问题

  1. 在曹操时期,曹操本人就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身边也是人才辈出,所以当时司马懿的才能还不是特别出众,司马懿当时结识了曹操的儿子曹丕,并且为曹丕当上皇帝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也为自己保住了一条性命。

  2. 曹操虽然没有重用司马懿,但是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所以临死时告知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出自《晋书•帝纪第一•宣帝》),意思是:司马懿不是甘为人臣的人,必会干预到你的家事,要小心提防。因曹丕与司马懿交好,也非常欣赏他的才能,还是重用了司马懿。曹丕还是记得曹操的话的,虽然重用司马懿,但是一直都是文官,并没有给予其兵权。
  3. 曹丕40岁时就死了,选择了四位托孤大臣,司马懿就在内,四位大臣相互制衡。在曹睿时期司马懿才开始慢慢的掌握兵权,但是还有大将军曹爽也是掌握了兵权的。
  4. 曹睿比曹丕更短命36岁就死了,死的时候司马懿还在外领兵,曹睿急召司马懿入朝,托孤自己的养子曹芳给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二人,这就是第二次托孤了。

  5. 曹芳8岁登基,年纪尚幼,曹爽重兵在握排挤司马懿,后司马懿称病十年,减轻了曹爽对司马懿的忌惮。皇帝年幼,曹爽一度权倾朝野,甚至因怕郭太后参与朝政,直接逼其搬离皇宫。
  6. 公元249年,司马懿已经70岁了,曹爽陪同曹芳离开了京都洛阳,去往高平陵给魏明帝(曹睿)扫墓。因郭太后与曹爽积怨已深,司马懿找到郭太后让其下旨免去曹爽的官职兵权,就在此时司马懿起兵政变控制京都。曹芳并没有把郭太后免了自己官职兵权的事情告知曹芳。但是自己还是恐惧的不知所措,此时司马懿派人来劝说曹爽,告知只是免了官职兵权而已,只要愿意交出兵权,绝对善待于他,曹爽本身是一个庸碌无为之人,并没有多想就投降了。交出兵权后,司马懿立即诛杀了曹爽,为自己的子孙篡夺曹魏江山扫平了障碍,这就是史称的高平陵事件。

总结:司马懿命够长,熬死了曹操祖孙三代。胆小隐忍,能因拒官装病坐轮椅长达七年的时间。确实很有才能,对于军事和政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能够做到二次托孤。


心说历史


公元239,魏明帝曹睿去世,生于公元179年的司马懿正好60岁,托孤于他和曹爽。此时他军政大权在手,皇帝曹芳还是一个8岁的孩子,在军事政治上,司马懿都狠狠压了对方一节。如果说司马懿有谋反之心,此时应是最好的时机,可是为什么还要到十年后了。

公元249年,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整整70岁了啊,人到七十古来稀,况且古人寿命本来就短,为何在人生终点冒着全家被杀的风险干在无权无势的时候干这么一件事了,这与司马懿一直以来的谨小慎微不符啊。况且还要给自己背上一个不忠不义的之名,曹丕可以说是待司马懿如兄弟,对他有知遇之恩,才让其一身才华得以施展。

再加上曹芳在位时,司马懿受到曹爽各种排挤打压,一身军权,政权不在,称病在家脱离朝政十年啊,此时的皇帝也从孩子到成年了,这个时候选择造反夺权怎么也说不通,可是历史却是很诡异的发生了。为什么会这样了,如果背后的人不是司马懿,那到底是谁了,为了弄清楚,我们先看下整个高平陵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和后面发生的事。

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公元249年正月,魏哀帝曹芳带领众臣到高平陵去给魏明帝祭祀扫墓,曹爽和他的亲信也过去了。此时司马懿先向郭太后讨得圣旨,写了一堆罪名,请废曹爽兄弟。郭太后为什么会答应了,当然是曹爽得罪郭太后了,曹爽为了专权,赶走司马懿后,觉得太后碍手,就让人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

这下,郭太后看准时机,当然不放过啊,一拍即合。此时,司马师担任中护军首领,顺利控制京都,同时司马师还在民间阴养了三千死士。后面就是曹爽被司马懿软硬兼施,居然投降了,司马家夺权成功。是不是感觉太简单了。

再看看事成之后,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曹芳又受九锡于司马懿,可是司马懿还是不受。次年司马懿便称病,便不再上朝。之后王陵造反,他亲率大军剿灭。曹芳又封司马懿为相国,安平郡公,可司马懿还是辞去不受。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也就是造反后司马懿只活了两年。

现在我们分析下,高平陵事件成功有两个重要要素,一郭太后的圣旨,二司马师的中护军和阴养的3000死士。郭太后的圣旨让师出有名,可司马师的军队才是真正的武器,所有的政变都得依靠绝对的实力来保障。为什么史书说死士是司马师阴养的,而不是直接说是司马家养的?现在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来司马师在这场政变中才是至关重要,他才是真正的实力掌握者。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一下司马家后院发生的事,司马师毒杀自己的妻子,夏侯徽。夏侯徽和司马师的婚姻本是曹丕为了曹氏宗亲和司马家和睦相处安排的政治婚姻,也可以说是安排在司马师身边的一颗棋子。当然曹丕也在司马懿的身边安排了一颗棋子柏灵筠,而死的只有是司马师的妻子。如果是司马懿一直有谋反之心,并一直在策划,以他的小心谨慎,肯定会杀了柏灵筠。

到这里大家把如果把高平陵事件的真正主角换成司马师,那之前的一切疑问就可以解释清楚了。司马师是那个一直想谋权篡位的人,他在父亲被曹爽打压的时候竭力保住了自己中护军的位置,他怕自己的一直以来的野心和行动被发现,毒杀了自己的妻子,他偷偷阴养了3000死士,随时准备造反。

却被晚年修养在家的司马懿发现,司马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如果让司马师这样下去,祸害的可就是他们司马全家,加上这3000死士已然存在,这绝不是能保多久的秘密。为保一家安危,司马懿最终答应了司马师,在高平陵事件时出面帮助,以自己这么多年在军中和朝中的威望为司马师当下这个事,才得以顺理成章得到大部分士族的支持,清除曹爽。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司马懿夺权后,曹家加封的所有称号他都不要,因为他内心并没有想反,是想做一个忠臣的,可是他如此夺权哪还有什么脸面做忠臣,他愧对曹丕对他的知遇之恩,他愧对两代皇帝的托孤重任,他不敢要这些称号。此后,司马懿更多时候也称病在家对朝政不闻不问,手中有大权在握,却不用之。

再看司马懿死后,军政大权交到司马师手上,先灭夏侯玄(夏侯徽的哥哥)三族,废曹芳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兴兵到处讨伐,一副大权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势。这才应该是一个造反派该做的事啊。

司马师为人沉稳有计谋,其能力、情商和政治智慧不弱于于其父司马懿,在看到父亲失势后,明白自己一身本领将不会再有可用之地,父亲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不可以,他还有很多事可以做。

可是司马师在掌权四年后就病逝了,拥有了至高的权利却一身抱负还未施展就离去了,可能这就是因果吧。





安优


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历经艰辛一统北方,北拒异族,南压蜀汉东吴,最终却为他人做嫁衣,让人想来可悲可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曹操对司马懿有一句评语,一针见血,如果曹丕照做,那么就不会有晋朝!

曹操在死之前,对曹丕这么评价司马懿,“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意思是,司马懿不会甘于做别人的大臣,以后肯定会干预曹魏,希望后世子孙牢记!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曹睿览毕,大惊失色,急问群臣。太尉华歆奏曰:"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王朗奏曰:"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司马懿野心勃勃,又深谋远虑,如果不除,必有后患。这里大家是不是也发现了,在曹操在位期间,就已经发现了司马懿的狼子野心。且曹丕一直也是牢记,不敢一直重用。

在古代,造反一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不然会被后人唾弃事小,事发之时没人支持也很难成功,这也是曹操称帝为何要拖那么久的原因。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明面上对他非常好,其实就是斩断他造反的理由,实际上每次辅政都是有人能抗衡司马懿的。直到曹芳继位,辅政大臣曹爽是个不怎么聪明的,和皇帝一开始就光明正大的打压他,这种失人心的做法,反而是给熬了一辈子的司马懿最后的机会。


儒察苑


司马懿本是出身河内的世家子弟,后来被曹操逼迫到其手下工作,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这几十年间,司马懿屡出奇谋、治理朝政、又南征北战,为曹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司马懿在古稀之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奠定了西晋的霸业。

在笔者看来,司马懿一直活到近70岁的时候才造反,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他需要做足准备,这一个过程长达几十年。

第一,司马懿需要掌控兵权。

司马懿一开始进入曹魏集团的时候,还只是一个谋士,仅仅负责文书之类的工作,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兵权。

要想造反成功,就必须将兵权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因此,司马懿一直在等待能够执掌兵权的时刻。

后来的司马懿击退孙权,擒杀孟达,还在蜀汉北伐的过程中成功抵挡住了诸葛亮,最后还将诸葛亮活活耗死在了五丈原,为曹魏除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凭借这些赫赫军功,司马懿终于荣升为太尉,执掌全国兵马,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才有心思考虑造反的事情。

第二,司马懿需要累积自己的声望、培养自己的势力。

造反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情,如果没有精心准备,又师出无名,没有让天下人认同、支持自己,最后就只有失败的结局。

古稀之年的司马懿才真正做好了这些准备,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司马懿此时的身份:此时的司马懿不仅是三朝元老,位列三公(太尉),还是托孤大臣,而且上得朝堂,出得战场,最近还平定了辽东的叛乱,在朝堂的威望几乎无人能比。

而且司马懿在民间也很得人心,当时就有人将司马懿和诸葛亮并称为“二相”。可以说,如果司马懿后来没有发动政变造反,绝对会是一位名留青史的贤相。

而且司马懿也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史书记载: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司马懿暗地里培养三千死士,还大力提拔自己的长子司马师(御林军统帅)和弟弟司马孚(尚书令),将他们安排到重要的位置;而且司马懿还拉拢了不喜欢曹爽的郭太后,如此一来,朝堂之上基本都是自己人,这样才叫做万无一失。

所以说,司马懿隐忍了这么多年,一切都是为了做好谋反的准备。接下来,司马懿还需要等待一个适合谋反的机会。

第三,司马懿需要一个君臣软弱、适合造反的契机。

早年的司马懿其实活得如履薄冰,曹家三代君主都是多疑的雄主,曹操对司马懿疑心最重,而曹丕和曹叡也都不是好惹的主。如果司马懿选择在这三位君主在任期间造反,无疑只有死路一条。

等到曹芳这一代,主上年幼软弱,身边又没有什么厉害的谋臣,唯一能依靠的曹爽虽然飞扬跋扈,但在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看来也比较好对付。在这样的时期造反,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且司马懿也需要一个师出有名的契机,如果随随便便就造反,很可能会失道寡助,免不了会失败,而曹真作死的行为也为司马懿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

曹真仗着自己是皇室子弟,仗势欺人,已经惹怒了朝中的许多老臣。而且他还经常喜欢提拔一些寒门子弟,这就触动了士族豪强们的利益,引发了众怒。

因此司马懿在发动政变的时候,几乎朝中所有老臣,甚至太后都站在了司马懿这边。之后的司马懿凭借政变,成功独揽大权,并且大肆排除异己,这才有日后的西晋。

所以说,司马懿并非害怕,而是在积累能量、等待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最终才成就了一番霸业。

其实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就是曹孙刘三家一起抵抗士族门阀统治的一个过程。然而最后这三家也没有能够抵挡得住历史的潮流,三分归一统,士族代表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逍遥侃历史


在整个三国时代,最能熬的人就要算是司马懿了。此人性情坚忍,能够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他为曹氏家族服务了三代,为曹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曹魏两度托孤的大臣,可是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他在七十岁的时候,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大肆诛杀曹氏家族的人,将政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他七十三岁死去后,他的儿子变篡夺了曹氏江山,建立了晋朝,他也被尊称为晋朝的高祖宣皇帝。

我们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他其实一直就有着一颗躁动的心。但是,司马懿一直压制着自己内心的渴望,直到七十岁才发动政变,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怕死,二是怕死。同样是怕死,但是怕死和怕死的原因不一样。

一、第一个原因怕死。

这个原因是因为他怕被杀死。这个要他命的人就在他的身边,随时就可能要他的命。在司马懿没有出仕的时候,他就已经名声在外了。当时身为汉朝司空的曹操就想让他担任官职。但是,司马懿看曹操所在的汉朝实力小,不想担任曹操的部下,就托病拒绝了曹操的征辟。曹操为此还派人专门去刺探司马懿的情况,司马懿为此坚忍不动了数年之久。

后来曹操度过难关,担任了汉朝的丞相,再次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这一次曹操再也不相信司马懿的鬼话,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找借口不来就抓起来治罪。因此,司马懿才出仕曹家。

曹操此人诡计多端,看人的眼光甚准。他一眼就看出了司马懿的不凡。他听说司马懿的狼顾的传说,故意对他进行试探。史书上记载:

(曹操)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因此,曹操对司马懿抱有猜忌之心。他对司马懿进行了多方考验,如果司马懿露出马脚,后果不堪设想。司马懿心中也明白曹操的用意,他为了自保,时时刻刻都小心翼翼,尽职尽责。他在做好相府的职责外,还刻意结好曹丕,用曹丕做挡箭牌。

就这样,司马懿小心翼翼的为曹操服务。在曹操几次举棋不定的时候,他都为曹操排忧解难。在劝曹操称帝的问题上,他积极响应,做出一副曹氏忠臣的模样。这一切的努力,使得曹操暂时放过了他。

但是,在曹操临死前,他还是嘱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只是因为司马懿刻意向曹丕效忠买好,才逃了一死。但是,在曹丕登基之后,有曹操的话在先,对司马懿还是有防备的。曹丕很少交给司马懿兵权,司马懿的位置只是个文官,没有军权的他也做不出什么举动。

等到了曹丕死后,司马懿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曹睿。曹睿其人,英明果决,当然不会让司马懿有什么可乘之机。在曹睿一朝,司马懿借着镇压孟达造反,开始掌握军权。曹睿自认为自己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加上能够驾驭司马懿,所以也开始放纵司马懿。

司马懿在这段时间,开始偷偷培植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借着抵抗诸葛亮的进攻,对关陇集团进行收服。为了排除异己,甚至不惜借诸葛亮之手除掉了张郃。这样,司马懿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开始实现自己的野心。但是,在曹睿时期,他还是小心翼翼的,如果他露出马脚,曹睿依然可以随时消灭他。

二、第二个原因怕死。

等到曹睿去世,司马懿再次成为了曹魏的托孤大臣。他和曹爽等人成为曹魏的辅政大臣,继续为曹魏政权效力。不过,我们可以从他和曹爽的任命可以看出,曹睿对司马懿的警惕。

曹爽的职务是大将军假节钺,后加侍中,而司马懿的职务只是侍中。虽然他们都有都督中外诸军的名义,可是实际的军权还是集中在曹爽的手中的。可以说,如果曹爽不是那么庸碌无能,曹氏江山依然不是司马懿可以动摇的。曹爽随时都可以灭了司马懿。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遍观整个朝野,已经没有人是司马懿的对手了。司马懿一面积蓄力量,一面故意引导曹爽犯下种种错误。司马懿靠装病使得一直疑忌他的曹爽放松了警惕。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司马懿还可以继续等待,等曹爽再多犯下错误,再多失去一些人心,这样他夺取政权就更容易一些。

但是,司马懿等不及了,因为他怕死。他已经七十岁了,在这个年龄,他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因此,他选择了曹爽兄弟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的时机,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曹爽庸碌无能,不听旁人良言相劝,自解兵权,回归府邸。司马懿在夺取政权后,心狠手毒,将曹爽一众政敌全部诛杀。为自己的子孙篡夺曹魏江山扫平了障碍。

结语:

司马懿之所以隐忍三朝,两度托孤,直到七十岁的时候才发动政变。这是因为在曹操、曹丕、曹睿的时代,他根本就没有发动政变的机会。相反,在曹操和他留下的遗训阴影下,司马懿随时可能有灭顶之灾。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司马懿,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等到了曹芳的朝代,司马懿才迎来了机会。由于曹爽庸碌无能,让司马懿能够慢慢实现自己的野心。到了七十岁的时候,被死亡追逐、时日不多的司马懿决定不再等待下去了。他冒险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如果曹爽稍有一点能力,司马懿的政变很可能就会失败。不过,怕死的司马懿没有其他选择,他拼死一搏,最终取得了成功。

三年之后,司马懿寿终正寝。但是,他已经为子孙后代铺平了道路。不过他的死并不安宁,他是怀着对曹睿的愧怍而死的,死前还忍受着幻想中贾逵和王凌的咒骂。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司马懿什么也不怕,鬼知道他最后能一统三国。(他自己都不知道)阴差阳错、机缘巧合

实际说起来也是有运气成份也是天意像楼下所说曹丕重用司马懿,但司马懿最初也是没反意的关键一点是曹操后手握重权的曹家人集体短命,曹丕当了9年皇帝40岁就挂了,虽然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但朝中还有曹真,曹休制肘,曹真位极人臣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曹休赐剑履上殿但搞笑的是曹真,曹休都是能征贯战的大将身体宿质应也不会差4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病死了,曹瑞也沉谜酒色(著葛亮死后)36岁架崩,楼下也说了诸葛亮北伐也成就了司马懿因为当时魏国也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不用司马懿你用谁,继位的皇帝都是幼童加上曹丕时期打压外戚,曹真的儿子曹爽也是个草包中了司马懿的计给夺了军权自己也被夷九族,曹操,曹丕两代主公的信认,重用,曹家人的集体短命,诸葛亮的北伐这三点缺一不可成就了司马家。




钿车宝马


司马懿为什么要到晚年才造反呢,这是所有知道历史的人一个很困惑的问题。七十岁造反,他到底在怕什么,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在三国故事里面,最让我们诧异的当属统一后的三国竟然归了司马懿所有。司马懿凭借自己顽强生命力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成了最后的赢家。在当时,司马懿并没有一个名门望族的出身,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总共辅佐了曹家整整四代人。后来他颠覆了魏国,获得了国家政权。其实也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才发动了政变。

  司马懿的名声不是特别好,小说中的司马懿是个非常狡猾的老油条。实际的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呢?即便是司马懿有造反的能力,可是他并不想这样做,还有了五十年的光阴,去证明自己的忠心。不过他在年老的时候才有所行动,所以他的反叛是否是他真实的本意?为什么等待这么久才动手?仔细研究,便会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感念恩情

  难道是司马懿一直没有造反的机会吗?错。他不是没有机会,反而机会很多,之所以手握大权,却没有造反,是因为一个人。其实司马懿之所以决定从政,其原因就是感念曹丕的恩情。最初他并没有从政的想法,身处乱世,他只想保住自己家人的安全。司马懿的能力摆在那,曹操注意到后想要让司马懿归顺自己。看到曹操过来找自己,司马懿并不情缘,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直接用马车压断了自己的腿。见到这样的司马懿,曹操也无可奈何,比较人家已经不良于行了。不过,很快曹操发现司马懿的腿伤是假的,勃然大怒,把这个不识抬举的人贬去喂马。其实在司马懿的内心,很渴望自己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只不过他对曹操是有看法的,并不想为曹操服务。落到马场后的司马懿,不甘心养一辈子的马,心中也有了建功立业的抱负。对于曹丕,司马懿也非常认可。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曹丕重用司马懿,司马懿尽心尽力为曹丕服务。这一场君臣知遇之恩,让司马懿对曹丕忠心耿耿,乃至曹丕死后,托孤给司马懿,让他辅佐曹叡,司马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从司马懿从政的经历来看,司马懿内心非常渴望建功立业,他其实是不甘于平庸的。

二、形势所迫

  在曹丕过世之后,司马懿的处境开始变得艰难。因为被人离间,他的顶头上司曹爽对他充满疑心,处处与他制肘,他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没多久曹丕的儿子曹叡死了,曹芳登基。曹叡给儿子安排两个元老,宗亲大臣曹爽,辅政大臣司马懿,辅佐曹芳治理国家。这样一看,曹爽与司马懿类似平级,曹爽的职位比司马懿稍微大一点,一开始两人配合不错,有事商量来。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加上曹爽的谋士丁谧在两个人中搞破坏,曹爽和司马懿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曹爽夺了司马懿的权力,自己一家独大。这个年纪的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抵抗,即使自己的心里很不爽。而曹爽这边,有了权力,就开始对蜀国发动战争,结果失败。曹爽虽然没有将才,但是政治上没的说。曹爽在政治上很有能力,接受托孤之后,他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施了很多新的政策。他还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将司马懿的权力渐渐架空。即使是司马懿告老退休,曹爽也没放松,紧盯司马懿。这使得司马懿无奈,虽然不想造反,但是曹爽逼迫自己造反。于是司马懿开始等待着机会。为了让那个曹爽放松警惕,于是司马懿趁着与李胜辞别的时候装作重病,曹爽放松了对他的监视。接着联络司马家族,集合自己的势力,为发动宫廷政变做准备。这件奏文经过皇太后的准许后,迅速将奏文送到高平陵。而当时的曹爽还在和小皇帝一起玩耍,当他看到自己的罪行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一党全部铲除,彻底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为推翻魏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三、举步维艰

  其实司马懿是不想造反的,他想留一个好的名声,如果造反,后人定会说他为乱臣贼子。司马懿也很纠结。曹爽步步紧逼,招招打压,司马家族如履薄冰,有着灭族危机。作为掌权人,他的一举一动关系着一个家族的生死存亡。曹爽最终肯定会对他家族的族人下手。没有司马懿出手,曹爽已经失去了人心了。他贪得无厌,广占良田,任人唯亲,嚣张跋扈,不可一世。长此以往,魏国危矣。曹爽已经是人人恨不得得而诛之的大奸贼,司马懿利用这一点,发动宫廷政变。不作死,就不会死。曹爽自作自受,让他在魏国朝政里面失去了民心和拥护,这才让司马懿宫变之时,阻力小了很多。为了百姓,为了族人,司马懿只有铲除曹爽。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千古骂名。否则名声虽有,但宗族灭亡,百姓危难。后来司马懿虽然取得了政权,也遭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为了平息叛乱,年近70岁的司马懿四处出征,最后才把叛乱平息。小编的看法是,一入官场,后果难以预料。司马懿所走的人生,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以司马懿的智慧,哪一种道路的选择,其结果他应该都能够预测。只不过实在是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而已。这可能也就是当初司马懿最初不愿进入仕途的原因。






冰火杂说


我是游子dream,我来回答:

人物背景

东汉末年,生于乱世的司马懿,自小就聪明好学,博闻强识,常怀忧国忧民之心。长大后的他便在曹魏集团谋差。

曹氏三代

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控制汉献帝刘协,当上汉朝宰相,司马懿有拥立之功,因此曹操将其收为己用。尽管如此,曹操当时部下文有荀彧、郭嘉、程昱等;武有张辽、许褚、徐晃等,这些文臣武将都是顶尖人才,司马懿虽也为曹操谋事,但却未受到重用,也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继位。此前曹丕曾与其弟曹植有过储位之争,最终曹丕获胜,而司马懿当时正好支持的就是曹丕,站对了队伍的司马懿当然也受到重用,曹丕对其之情亦师亦友,当政期间,两人配合密切,将曹魏集团治理的越发繁荣,政权也异常稳固。由于曹丕对司马懿非常信任且友好相待,司马懿并没有不臣之心。当然也因为有大将曹休、曹真坐镇,或许这也是克制司马懿的源头吧。

到了曹睿执政时,司马懿已是功高盖主,使得曹睿不得不防,开始大力扶持满宠一族。司马懿深知自己处境,步步谨小慎微,从不敢逾越半步,因为一旦落下把柄在曹睿手中,便会自身不保。

最终熬得甘酿

曹氏家族到了第四代曹芳时,几乎已无可用之人,新主尚幼,托孤之臣曹爽又不堪重负,已是古稀之年的司马懿成了辅政大臣,也就在这一刻,其野心日月可昭。高平陵之变,一鼓作气夺下曹魏政权。至此司马家族走上历史舞台。

总结

自古就有不打无准备之仗之说,司马懿之所以古稀之年才造反,是因为之前没机会,处处受到制约。而最终造反成功,源于他的长寿和忍耐,熬死了太多的人,他的老谋深算才能起到作用。

从中可以学到,一定要学会隐忍,保持身体长寿,方有机会成功。


游子dream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除掉最大的政敌曹爽后,取得曹魏大权,皇帝已经成为傀儡。但并没有着急取代曹魏政权,体现了司马懿家族在涉及改朝换代方面的谨慎行事。笔者认为司马懿及其家人是基于以上因素考虑的。

首先,拥护曹魏政权的实力依然强大。曹魏政权从曹操起兵开始,经过官渡之战逐步壮大并实行统一北方。曹操虽未称帝却已经被公认为天下之主,善于重用人才的曹操身边围绕了大量的文臣武将。司马懿能够成功夺取和曹爽的胡作非为和政治头脑不足有很大关系,司马懿也只是控制朝廷内部权力,在边关和其他州郡还是曹氏的臣子。如果司马懿贸然行动,容易遭受强烈反抗,聪明的司马懿不会犯这种错误,他需要慢慢稳定局势。

其次,天下尚未统一,吴蜀虎视眈眈。虽然曹魏政权面对吴和蜀有绝对优势,但如果司马懿称帝,曹魏旧部完全可以投靠吴和蜀来反戈一击,如果这种局面出现,司马懿集团将处于劣势。因此虽然司马氏掌握了实权,但也要在对吴蜀的战争实现突破后再考虑夺位。通过对吴和蜀的战争,司马氏的军功在不断累积的同时,威望进一步增加,使天下人明确司马氏已经成为曹魏政权的主人。

第三,学先主曹操摆脱叛主束缚。曹操终其一生都是汉臣,但也是汉朝的实际主宰者,之所以没有走出这一步,还是害怕一旦称帝就会导致群起而攻之。到时候曹操会陷入被动,在没有称帝之前,他一切事情都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行事,占据政治制高点。等曹操死后,支持其儿子曹丕的力量就已经成为曹氏的死忠,曹丕称帝可以安抚曹家忠臣的心,也不需要顾忌对汉室忠诚的问题。曹丕继魏王以后就迫不及待的逼汉献帝禅让皇位。司马懿作为曹操父子的重臣,自然了解老主子的思路,他也要顾虑夺权之后群臣的反映,因此司马懿很有可能采取老主子的思路避免提前冒头,导致夺取不成。

最后,司马懿是以隐忍出名的,时机不成熟他不会贸然称帝。司马懿的政治心计不是曹魏臣子所能比。佯装重病迷惑曹爽,起誓不杀曹爽让其放松警惕之后,还是没留下曹爽。在夺取权力之前不断积蓄力量,依靠两个儿子不断壮大司马氏的实力。他应该是把希望寄托自己的儿子身上,可惜的是司马师先死,司马昭暴亡,皇位落在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身上,并最终实现了天下统一,只不过这个统一有点太短暂了。


行走在马班陈范间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

“魏蜀吴”三分天下,群雄辈出,猛将如云,彼此争战不休,致使天下大乱,虽说看起来“热闹”,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大乱受苦的还是普通人民!而“三国之乱”一直延续到公元280年西晋灭孙吴。

虽说西晋是由司马炎在公元266年篡魏后开创的,但真正为晋朝铺路的却是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司马家大权在握,已经成为“无冕之王”!

而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事变”时已是七十高龄,足足“熬死了”曹家三代人!那他为何蛰伏了如此之久呢?

其实蛰伏如此之久也非他所愿,实在是之前有心无力!


手中无权,不受重用

司马懿公元179年出生于河内郡,其父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共育八子,司马懿是老二,与其他几个兄弟并称为“司马八达”,司马家一门八子,各个俊杰,在当时传为佳话,当然其中最“耀眼”的还是司马懿。

司马懿天资聪颖,英姿不凡,自幼便头角峥嵘,远近闻名,因此曹操任司空后特意征辟他入府为官,但司马懿自视甚高,看不起身为宦官之后的曹操,因而推迟不去,曹操成为丞相后,强征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自知得罪了曹操,因而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惹怒了曹操。

据《三国志》所载: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都是一些不太紧要的文官官职,手中没有多少权力,因而这时的司马懿就算想要起兵造反,也没有那个实力,再者说来曹操一代枭雄,非司马懿所能相比,有他在,司马懿不敢擅动。

虽受重用,没有军权


司马懿的发迹始于曹丕登基后,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就与曹丕关系很好,后因鼎力协助曹丕登基而受到重用,历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等职,受封安国乡侯。

曹丕虽重用司马懿,却也记得曹操告诫他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之人”,因此对他心存戒备,于公元221年免去其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虽然官职是高了,但手中却没了军权,只负责处理政务。


因此此时的司马懿还是没有造反的实力,当时天下大乱,手中有军权才有话语权。

曹丕短命,仅仅当了六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临终之际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辅佐太子曹叡。公元226年,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手握军权,积攒实力

曹叡在位时,司马懿被改封为舞阳侯,有了军权,开始统兵打战,这期间他南征北战,于新城之战擒斩孟达,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平定辽东……战功赫赫,逐渐在军队中建立了自己的威信!

魏明帝时期的司马懿虽然有了军权,但还处在收买人心,积攒威信的阶段,而且诸葛亮虎视眈眈,多次起兵北伐,他疲于应对,自然无力起兵造反。再者说来,曹叡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反而颇有才能,其他两位辅政大臣也不是“吃素的”,对司马懿多有制衡,所以此时的司马懿依然无力起兵造反,只能继续隐忍。


万事俱备,一举成功

公元239年,明帝驾崩,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奉命辅佐幼主。曹爽此人心胸狭隘,容不下司马懿,因此屡屡排挤打压,司马懿不愿与其正面“硬刚”,表面上不断隐忍退步,实则在暗中筹谋不断,准备给曹爽致命一击!

曹爽狂妄自大,视司马懿的退让为软弱无能,渐渐放松了警惕,公元249年,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随行,带走大批士兵,洛阳城内因而兵力空虚,暗中蛰伏的司马懿看中时机,发动政变,一举斩杀曹爽等人,曹魏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懿手中!

公元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曹魏政权自此灭亡,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纷争的乱局自此终结!

司马懿之所以等到七十高龄才起兵造反实在是无奈之举,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在位时,司马懿根本没有起兵造反的机会和实力,三人都对其有所提防,直至曹叡驾崩,曹芳继位,司马懿才等来了良机,曹芳年幼,不足为虑,曹爽好大喜功,胸无谋略,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而此时的司马懿在军中威信甚高且诸葛亮已死,蜀国不成气候,正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具之时,因而司马懿才能造反成功。

三国群雄辈出,论才干,司马懿绝非是最顶尖的,但他却是笑到最后的,原因无他,活得够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