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啥歷史上的韓國特別忠心於明朝?

阿誠的vlog


歷史上,朝鮮確實忠心於大明王朝的,尤其是明亡以後表現出強烈的思明情結。朝鮮不僅不認同清朝為中華正統,反而定期祭祀崇禎皇帝,繼續使用崇禎年號達二百年之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請看小牛從三方面所做的分析。

一、政治上,朝鮮王朝的合法性來自於明朝的認可,歷代朝鮮君臣都心存感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廢除王氏高麗幼主,自立為王。身為高麗舊臣,李成桂此舉有謀反篡逆之嫌,因此,他唯恐天下不服。李成桂深諳中國文化傳統,知道自己此舉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非常渴望有人為自己正名,渴望來自中央王朝的認同。李成桂把目光投向了立國不久的大明王朝,後者剛剛推翻元朝不久,也需要四鄰來確認自己的中央王朝地位和藩屬朝貢體系的核心地位。

明確了這一點,李成桂擺正自己的位置,尊奉大明王朝為中華正統。李成桂請求太祖朱元璋在“和寧”“朝鮮”之間為自己選一個新國號,朱元璋所賜為“朝鮮”,明確了“朝日鮮明”的寓意,對李成桂寄予了殷切希望,也算是投桃報李之舉。有了大明王朝的認可,李成桂就完成了國家由高麗向朝鮮的轉變,確立了自己合法國王的地位,保證了朝鮮王朝的長治久安。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訓》宣佈了15個“不徵之國”,對周邊鄰國實施德化政策,進而建立起新型的藩屬朝貢體系和明朝的核心地位,朝鮮位列其中。對明朝的上述舉措,朝鮮君臣感恩戴德,銘記在心,也因此世代忠心於大明王朝。

二、國務上,明朝總是出手相助以解朝鮮國難,朝鮮感激大明的“再造藩邦”之恩。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面對小西行長的20萬大軍,朝鮮軍隊寡不敵眾,還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王京漢城很快失守,朝鮮王朝命懸一線,危在旦夕。在此緊要關頭,朝鮮君臣將唯一的希望寄託於大明王朝。

雖然明朝此時也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嚴峻時刻,但是明神宗朱翊鈞對朝鮮國難感同身受,撥出5000兵馬,緊急赴朝。不料,這支部隊慘遭不測,主將史儒殉國。當年十二月,明神宗又派出4萬大軍,渡過鴨綠江。在明將李如松指揮下,中朝聯軍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擊潰日軍,取得平壤大捷。萬曆二十二(1594年),日本人不得不在和議上簽字。

豐臣秀吉賊心不死,三年後又捲土重來。明朝也再派重兵,由名將邢玠、陳璘和鄧子龍等率領,支援朝鮮。中朝聯軍水陸並行,向南反攻,直指釜山。鄧子龍與朝鮮老將李舜臣密切配合,指揮水軍,炮攻火燒,擊沉敵軍一艘艘戰艦,最終一舉全殲日本水軍。日本人又遭受了慘敗,吞併朝鮮之夢破滅!

朝鮮宣祖國王深感明朝“皇恩罔極”,舉國上下感激大明王朝的拯救再造之恩,建造了許多碑碣、祠廟來紀念大明東征援朝的將士,祭祀大明英烈。比較有名的紀念場所有,宣武祠、武烈祠、慜忠壇和大報壇等,明亡之後,依然香火不斷。

三、文化上,朝鮮一向奉明朝為中華正統,採取事大主義的政策。

朝鮮王朝一開始就樹立起慕華親華思想,奉行事大主義政策,對大明王朝心悅誠服,尊崇大明王朝在尊王攘夷的體系中主導地位、核心地位,給自己準確定位——小邦、小國、小中華,自覺地以小事大,自覺地在朝鮮全境推行落實儒家的教化禮治思想。大明與朝鮮不僅山水相連,情感相通,而且建立起強烈的文化認同,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李氏朝鮮王朝還把自己的歷史上溯到箕子朝鮮,不僅以箕子為榮,而且把箕子時代視為朝鮮小中華身份地位的開端。箕子是中朝歷史中共有的文化符號,崇拜箕子更拉近了李氏朝鮮與大明王朝的心理距離。朝鮮還把這種箕子崇拜發展為思周理念,尊崇孔子等周朝聖賢。他們設立太學,建設文廟,大力推廣儒學,宣揚尊奉大明的正統觀、夷夏觀,非常自豪地認定,朝鮮在天下體系中有著僅次於大明的小中華地位,因此,朝鮮有義務自覺維護明朝的天朝形象。


懿頭牛


導語:

歷史上的朝鮮對明朝有很大的依賴性,不僅國名需要朱元璋欽定,而且要對明朝稱臣納貢。那麼為什麼朝鮮對於明朝如此依賴呢?因為當時的朝鮮政權的建立者在建立政權之後,在政治上,急需要得到明朝的承認,以維持自己的合法地位。在軍事上,身處中日兩國之間的朝鮮,經常遭到日本倭寇還有北方女真族的騷擾,朝鮮政權需要依靠明朝強大的軍事力量來保護自己。朝鮮在文化上,對於中國的依賴性特別大,戰國時期漢字就已經傳入朝鮮,並在朝鮮廣泛應用,朝鮮文化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支撐作用。在經濟上,朝鮮寄希望通過與大明王朝的藩屬關係,來是自己的經濟得到發展。


古朝鮮原名為高句麗(李成桂建立政權之後成為朝鮮),是活躍在今天朝鮮半島的一支政權力量。元末明初,高句麗國王企圖趁著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政局未穩之機,出兵明朝東北地區。高句麗國王派遣大將李成桂,傾盡朝鮮全國的兵力五萬餘人,出兵明朝東北。但是,大將軍李成桂卻是心知肚明,如此出兵,相當於以卵擊石。李成桂率軍行至鴨綠江邊,發現河水暴漲,渡江過程中糧草供應不足,大軍中人心動搖。李成桂心想,如此攻打明朝,怕是沒有見到明軍就已經葬身江底。大軍之中士氣發生了嚴重的問題,很多士兵哭喊著要回家,李成桂卻覺得自己的良機到來了。

此時的朝鮮已經是無兵可用,無險可守,因為李成桂帶的五萬士兵是朝鮮全部的兵力。李成桂此時已經打好了倒戈相向的準備,只差一個士兵的士氣。李成桂派人在軍中散播明軍強大的消息,不斷的動搖軍心,最後許多士兵們都提出來乾脆反了算了。李成桂一看時機到來了,於是宣佈起兵造反。李成桂大軍回京一路,完全沒有遭遇任何阻攔。李成桂回京之後,逼迫高句麗國王退位,另外擁立高句麗國王的兒子王昌即位。高句麗王位在李成桂手中幾番更易,當李成桂解決掉自己的政敵之後,便將傀儡國王一塊葬送了。


李成桂登基之後,因為自己謀權篡位的原因,國內一直人心不穩。李成桂對高句麗王室成員進行了殘酷的清洗,許多王姓氏族紛紛被李成桂誅滅,留存下來的王姓紛紛改姓。頓時間,高句麗國內人心惶惶,人們都懼怕於李成桂的殘忍,民間反對的言論四起。在在政治上,李成桂急需尋求大明的承認。


李成桂篡位登基之後,如果北方的女真人部落以及日本倭寇,想要進犯高句麗的話就有了很大的藉口。因此,在軍事上,李成桂很希望得到明朝強大軍事力量作為後盾來維持自己的統治。他希望成為大明的附庸,通過大明國東北地區的軍事力量來保障自己的國家不被侵犯。

另外,此時的高句麗,經濟上仍舊十分落後。高句麗百姓生活主要靠農業和打漁為生。商業很不發達,一些來自中國的普通絲綢玉器,在高句麗都被視為珍寶。而一些高句麗的人參貂皮等東西卻賣不到大明。李成桂希望能夠通過大明的強大經濟力量,使自身經濟得到發展。因此,希望能夠得到大明的承認,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文化上,在戰國時期,中國漢字就已經傳入高句麗。高句麗文化上的發展一直依靠中國,隋唐時期,高句麗派遣大量使節學習中國文化。直到元朝時期,在元朝的窮兵黷武下,高句麗的文化也一直得不到發展。



李成桂鑑於以上等原因,希望能夠成為大明的附庸,自己的江山能夠坐穩。於是,他通過特使向大明皇帝朱元璋上表:

“及今四年。瑤又昏迷不法,疏斥忠正,暱比讒邪,變亂是非,謀陷勳舊,諂惑佛神,妄興土木,靡費無度,民不堪苦;子奭痴佁無知,縱於酒色,聚會群小,謀害忠直。又其臣鄭夢周等潛成奸計,欲生亂階,乃將勳臣李成桂、趙浚、鄭道傳、南誾等譖於權署國事,令有司論劾以致謀害,國人憤怨,共誅夢周。權署國事尚不悛改,又謀殺戮。舉國臣民實慮社稷生靈俱被其害,惶懼失措,無可奈何,鹹以為若所為難以主斯民奉社稷。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竊念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擇於宗親,無有可當輿望者,惟門下侍中李成桂澤被生靈,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歸附。於是一國大小臣僚、閒良、耆老、軍民臣等鹹願推戴,令知密直司事趙胖,前赴朝廷奏達,伏啟照驗,煩為聞奏,俯從輿意,以安一國之民。謹將“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等號聞達天聰,伏望取自聖裁。”

李成桂的這封表文,首先對高句麗原統治者的行為進行痛斥,再寫美化了李成桂的謀權篡位的行為,將他的行為美化成順天應人之舉。並祈求朱元璋向高句麗起名。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接到這份表文之後,立即明白了李成桂希望歸附的用心。於是,朱元璋批准了李成桂建國的主張,並且還為高句麗選定古已有之的新名“朝鮮”。於是,朝鮮這個國名沿用至今。

“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

朝鮮歸附大明之後,朝鮮得到大明軍事上的保護,文化上、經濟上的幫助。另一方面,朝鮮為表示對大明的忠心,每年都向大明國稱臣納貢。直到清朝,中國與朝鮮也一直維持著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朝鮮對大明的忠心耿耿,皆出於以上利益的考量。


一觀瀾


明朝對朝鮮的建立有兩次大功。

首先,高麗將領李成桂,率高麗12萬軍隊出征明朝,卻從“威化島回軍”,從此逐步取得高麗軍政的支持,最終為最終的奪權奠定基礎。

然而,李成桂最大的問題是,在誅殺高麗王氏以後,各地高麗勢力依舊強勁,如果明朝趁機攻打,對新建立的朝鮮政權將是致命的。

因此,李成桂極力嚮明朝示好,繼任者李永芳更是在明朝為質子,見識到明朝的興盛,對明朝更加倚重,最終被明太祖朱元璋定為“永世不徵之國”,朝鮮從此發展內政,再無兵禍之憂!

第二次,就是著名的壬辰朝鮮倭亂,朝鮮昇平已久,面對百年戰亂歷練的日本,二十餘萬軍隊全面潰敗,三個月國家政權就已經崩潰,朝鮮只能求助明王朝。

而明王朝其實也處於內憂外患,先是寧夏之變,又有蒙古寇邊,而朝廷府庫空虛,但再多的困難,明神宗毅然派兵助朝鮮抵禦日軍,明朝面對日軍付出巨大的傷亡。

兩次援助朝鮮,雖重新確立明王朝的地位,幫助朝鮮復國,所耗費的軍力物力,極大的消耗了明王朝在遼東的威懾力,最終為女真部努爾哈赤崛起提供了機遇。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助朝鮮李氏王朝取代高麗王朝統治,明神宗萬曆帝助朝鮮抗擊日寇復國,兩點功勞被朝鮮君臣永世銘記!


多臻貴


明朝時期沒有“韓國”這個國度,只有明太祖冊封的藩國“朝鮮”。歷史裡的朝鮮,雖然與明皇朝依舊有些小衝突存在,但在相對來說,是所有異性藩屬國中,最忠心於明皇朝的。甚至清朝替代明朝後,朝鮮半島依舊堅持使用崇禎的年號。

為什麼歷史裡的朝鮮特別忠於明皇朝?

一、冊封朝鮮——李氏朝鮮的前世今生

元朝時期,高麗王朝其實已經被忽必烈吞併的了,並將半島設為徵東行省,並在半島內設立驛站、派遣達魯花赤、軍隊控制整個王室及管理半島事務。

後來,高麗王室派遣世子王倎到元朝做質子時,王倎探到蒙元的駙馬是擁有實權,能成為一方封君的,因此當忽必烈覆滅南宋之後,王倎以藩王質子的名義多次請求娶元朝公主。

開始時,忽必烈並不認可這個一戰就滅國的“王子”,直到第一次征討日本失敗後,由於高麗在這次征討日本的籌備時很是聽話,為了能獲得高麗半島的全面支持,忽必烈後來同意了王倎求娶公主的請求,並將嫡長女孛兒只斤·忽都魯堅迷失公主嫁給了高麗世子王倎。

娶了元朝公主的高麗世子王倎,獲得了元朝的全力支持,並允許其返回高麗,並扶持其成為高麗國王。

這裡必須要注意的,蒙元時期的駙馬是擁有“軍政合一”的實權的,因此雖然忽必烈允許王倎用高麗國王的稱謂,實質上在元朝時期,高麗半島依舊是元朝實質控制附從區域,類似於今天的南朝鮮一樣——駐軍權和指揮權是由元朝控制的。

元末紅巾軍起義之時,北方的紅巾軍攻下元大都之後,在元朝的圍剿之下,紅巾軍推往高麗半島,並將戰火引到了這個區域內,很快元朝的軍隊就將紅巾軍堵在了半島之內,隨後這支紅巾軍選擇了投降元朝。

這次紅巾軍事件,導致了高麗半島內的元朝達魯花赤以及元朝軍隊覆滅,間接讓高麗王朝獲取了自身軍隊的領兵權。

後來朱元璋在中土南方崛起,並發動對北方元廷的北伐戰爭。高麗王室趁“元廷內亂”,吞併遼東的開元路的一大部分(南抵長白山,西臨遼河,北逾黑龍江達外興安嶺)。

明朝朱元璋大怒,派遣使者要求高麗王室退出開元路,結果高麗王室選擇了開戰,以保“岳父(元)之恩情”,派遣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結果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王室的600年統治(類似於宋朝趙匡胤)。

隨後李成桂派遣使臣到大明皇朝,請求成為藩籬,隨後朱元璋冊封李成桂為國王,國號“朝鮮”。

這次冊封讓整個朝鮮半島上下欣喜若狂,為什麼?因為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承認其為獨立的國度,也間接承認了李成桂的朝鮮王朝佔據圖們江的事實。

要知道,從漢代起,中原王朝雖然承認半島王朝為藩屬,可對於北部是直接設置郡縣的,雖然是強時佔據、弱時後退的局面,可也意味著每當中原王朝強大之時,半島必需面對滅國戰爭的局面。

另一方面則是明朝強大的軍事實力。

李成桂在圖們江一帶驅逐、絞殺女真時(佔據該地),明朝此時也在圖們江南岸“招撫”女真部落,雖然沒有明確的史料顯示明朝是如何展現出強大的軍事實力的,但在明成祖朱棣時期,直接就在東北區域設立奴兒干都司並在黑龍江設立船廠,以及在永樂二年時派遣艦隊出使日本(“友好要求”日本必須管制好浪人,別再形成倭寇海盜)時途徑半島。

二、朱元璋將朝鮮半島列為了不徵之國

就如前面提到的,每當中原王朝強大之時,半島必將面臨滅國戰爭,朱元璋的這次冊封以及列為不徵之國,等同於認可了李氏朝鮮的獨立,也認可了朝鮮半島的統一性。

因此朱棣時期,雖然展現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且朝鮮也越發恭敬。可整個明朝一直以來都秉承了“祖制”,並沒有對朝鮮進行任何一次的軍事行動,甚至都沒有過非法越境的行為。

《朝鮮李氏實錄》中,常見明朝官員到達朝鮮,要求朝鮮返還被逃到朝鮮境內的,女真部落劫持的漢人奴隸。從來都沒有派兵討要的說法,相對比較平等。

三、與朝鮮共享文化

明朝的“禁海”有一點與清朝的“禁海”不同,就是明朝禁止與日本貿易,而不禁南海貿易(清朝則相反)。

只是明朝雖然禁與日本貿易,可對於朝鮮與琉球來說並不再禁止之列,因此朝鮮和琉球這兩個屬國快速通過中轉模式,成為了貿易線上的中轉站,獲取了大量的海上貿易利益。

特別是日本對中土的書籍需求,使得朝鮮與琉球在明朝時期,成為中原文化傳播典範。

另外,明朝的科舉考試,對朝鮮和琉球、交趾等區域沒有設置壁壘。這種認可,使得在古代掌握輿論的文人對明皇朝極其認可。

四、再造朝鮮——壬辰倭亂

在《朝鮮李氏實錄》中,後來的朝鮮王室認為,明皇朝萬曆時的援朝戰爭,是導致明皇朝覆滅的根本因素之一。因為壬辰倭亂,明皇朝必須要加稅來維持救援朝鮮半島的軍費,最終過重的農稅、以及天災,導致了民亂,最終明皇朝才被清朝所替代。

因此朝鮮王室認為,明皇朝是為了朝鮮才亡國的。

再加上女真族,歷來都是半島政權對遼東擴張最大的敵人,特別是後金建立之後,為了獲取糧食,對朝鮮半島進行的征伐以及不顧朝鮮死活,強行多次徵糧等等的做法。

更加使得朝鮮王室和文人集團在內心中不認同清朝的正統性(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特別是崇禎十年時毅宗烈皇帝(崇禎皇帝)面對內憂外患之際仍命登萊巡撫率兵援助朝鮮的大恩,使得當時的整個朝鮮上下都感動。

因此在公元1704年時,也就是《朝鮮李氏實錄》提及的大明思宗(朱由檢)殉國甲子週年,朝鮮肅宗設立大報壇,崇祀明神宗皇帝。再後來的1749年,增修大報壇,崇祀太祖、神宗與思宗。大報壇被視為李朝後期規格最高禮儀最為隆重的大祀。

正好這個時候,清朝爆發三藩之亂,若是從法理上看,三藩同樣也是藩國,若是此時作為藩國的朝鮮,也同時起兵的話,可能清朝就要面臨多面作戰的危險。

可朝鮮並沒有跟隨三藩起兵,反而是設立大報壇紀念明朝皇帝,因此清康熙立刻給了朝鮮王室嘉美評價,同時告訴朝鮮,“減免歲貢”、“優禮朝鮮國王與使臣”、“提高出使朝鮮的官員級別”等等高規格待遇,就是要穩住朝鮮這個東北藩屬,謹防朝鮮也在大報壇紀念明朝皇帝后,起兵攻打清國。

清平定三藩之後,繼續延續了這個政策,只是朝鮮半島上下已經形成統一的尊周思明思想,執行“事大政策”,即大事跟隨清朝,內部依舊施行明朝的各種規章制度。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特別忠心明朝的“歷史上的韓國”就是朝鮮半島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朝鮮王朝,簡稱李朝。朝鮮王朝上下為何對大明如此死忠?無外乎三點即:大明對朝鮮社會形成全方位的影響;大明作為天朝上國幫助其抵禦外侵;滿清異軍突起後對朝鮮王朝的橫刀奪愛。

首先是大明作為天朝上國對朝鮮王朝的建立和社會發展影響巨大。

朝鮮王朝開國之君李成桂本是高麗王朝的大將,高麗自不量力,竟然要李成桂率軍北伐去進攻大明。李將軍可是明白人,大軍半路殺了回馬槍,直接將國君給廢了,造反也比去進攻大明好,要知道此時的大明君主正是太祖朱元璋,連兇悍無比的蒙古人都被他打到沙漠深處裡,五鬼不見煙的不敢出來了,何況你幾個大棒子。

李成桂會來事,搶了王位,還給朱元璋打報告請求予以批准(請上國冊封)。朱元璋一高興,大筆一揮:“朝日鮮明之國”,你就叫朝鮮吧,使臣趕緊跑回去稟報,這就是朝鮮的由來。

連名字都是大明爸爸給取得,朝鮮王朝為了示好,乾脆咱們就學習上國的制度吧,全方位保持一致,於是朝鮮王國進行了改革,全面確定了儒學的國學地位,同時比照大明制定官服、重農抑商、事大交鄰等國策都是此時確定,開始影響朝鮮社會至今,現在我們有時也會驚歎韓國人將我們的傳統文化保留的這麼好,有的甚至還繼承發揚光大了。

大明在日本侵入朝鮮王朝危難之時伸出援手,與朝鮮並肩作戰,建立鮮血凝成的友誼。

日本一代梟雄豐臣秀吉,心比天高,在島內所向無敵後便想到撿個朝鮮王朝練練手,於是日軍隨便找了個理由就渡海打了過來,此時安逸了上百年的朝軍不堪一擊,聞風而逃,入侵20日,日本人就拿下了國都漢城,朝鮮國君慌忙躲到北邊鴨綠江畔,向大明緊急求援,朝鮮人稱此為壬辰倭亂。

明朝得到消息後,這還得了,即刻派大軍入朝,很快就幫助收復了漢城等城池,將日軍趕到了南方的海邊,這仗打的慘烈,據朝鮮人記載,日軍善用火繩槍,彈如雨下,明軍則是火炮佔優,大炮一響,地崩山裂。朝鮮的明將李舜臣也是在這次戰爭中脫穎而出並壯烈殉國的。直到豐臣秀吉突然病死,日軍才算徹底不再襲擾朝鮮。

對於天朝的再造之恩,朝鮮王朝上下自然感激涕零,對這位大哥佩服的五體投地,更加堅定了大明的宗主國地位。

後金女真崛起後對朝鮮進行了多次入侵,滿清問鼎中原後,朝鮮上下情感更加同情大明。

努爾哈赤所領導的女真憑藉著八旗軍隊在東北各部落所向披靡,並很快向明朝發起挑戰。雙方都向朝鮮發出了協助自己一方的命令,朝鮮王朝兩個都不敢得罪,結果兩個都得罪了。憤怒的努爾哈赤在第二次入侵朝鮮時選擇了親征,朝鮮君主被迫對他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保證脫離明朝,效忠清朝。

明朝因為滿清的進攻和國內猛烈的農民起義而很快走向滅亡,自顧不暇,再也無力對朝鮮施以援手。看著骨子裡奉為正溯的明朝慘烈的覆滅,朝鮮肅宗為了以示紀念,專門還修建了大報壇,用來祭祀明朝皇帝。朝鮮百官的官服依然採用了明朝樣式,在往來公文中雖採用大清年號,但私下還用著“後崇禎紀元”。這些都可以看出朝鮮上下對於明朝的眷戀和依賴。

雖然大明亡了,但朝鮮上下依然沉浸在對大明崇拜模仿的影子裡,絲毫沒有關注到外界變化,日益衰落的朝鮮最終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控制下的李氏王朝成員結局萬分悲慘,但是這個國度對於明朝的忠心讓人敬佩!


巷陌觀史


對明朝忠心的王朝叫朝鮮,而不是韓國。明朝時,有十多個藩屬國,朝鮮是其中之一,也是最終於大明王朝的。

清朝滅亡之後,這個藩屬國的國王居然傾盡國力策劃反清復明,並且私下使用崇禎年號超過兩百年。可見它對大明王朝的忠心簡直不一般。

為什麼這個朝鮮王朝,會對大明王朝這麼忠心呢,原因有下面幾點:

首先,這個忠於大明王朝的朝鮮王朝,它的建立,受到明朝的幫助。朝鮮這個名字,就是朱元璋給賞賜的。

朝鮮王朝之前,是高句麗王朝。

當時,高句麗王朝的大將軍李成桂,掌握了高句麗的實權。掌權的李成桂,在朝廷內部排除了異己,在1392年,篡位稱王,高句麗王朝滅亡,朝鮮王朝建立。

這個時候,剛好是朱元璋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

篡位的李成桂,知道自己得國不正,很需要在外部給自己找一個大靠山。

朝鮮半島上的王朝,很早以來就是中國各個王朝的附屬國。

篡位後的李成桂,他主動對明朝報備

,得到明朝朱元璋的認可。

李成桂給朱元璋報備了兩個名字,一個是“朝鮮”,一個是“寧和”,結果朱元璋就給他賜了一個國號“朝鮮”。並附會上了“朝日鮮明之國”的內涵。

其次,明朝萬曆年間,大明王朝幫助朝鮮復國。

朝鮮王朝初期在太祖李成桂、太宗李芳遠、世宗李祹、世祖李瑈等幾位有為之君的統治下發展到極盛。

到了朝鮮第十一代君主中宗李懌繼位,朝鮮王朝開始衰落。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王朝隔海相望的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向朝鮮王朝發動侵略戰爭,朝鮮王朝國土淪陷、國都城破,幾近亡國。

當時明朝在位的萬曆皇帝,本著宗主國的義務,派大軍支援朝鮮王朝,幾經艱辛終於把日本軍隊趕出朝鮮王朝,朝鮮王朝成功復國。

正是因為明朝對朝鮮王朝有再造之恩,所以朝鮮王朝對明朝感恩戴德,對明朝忠心耿耿。

再者,由於文化原因,朝鮮並不認同清朝

到了明朝末期,滿清崛起併入侵明朝。

皇太極又進軍神速,率先征服了朝鮮王朝,朝鮮王朝第十六代君主李倧被迫斷絕與明朝宗藩關係,停用明朝年號,改用清朝年號。

但是他們私下仍然在用崇禎皇帝的年號崇禎。在一些朝鮮王朝的史書或者文書,居然出現了崇禎幾十年、崇禎一百多年、崇禎兩百多年等等的紀年。

而且朝鮮的君主,竟然也有反清復明的計劃,雖然各種原因,計劃沒有實施,但是朝鮮對大明王朝的忠心可見一般。

這個裡面,除了對大明王朝對他的再造之恩的感激,還有長期受漢文化影響,對滿清異族文化的蔑視的原因。


煙花三月09


在明朝被清朝推翻後,朝鮮李朝雖然表面上每年向清朝納貢,但在國內卻依然延續了明朝崇禎紀年,同時還收留了不少明朝遺民。一個朝代已經滅亡,但在鄰國卻依然被虔誠崇祀幾百年,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朝鮮為什麼就服明朝而不服清朝?

明朝初年時,朝鮮就跟明朝有交往,到永樂年間,明朝已經十分強盛,當時有藩屬國100多個,許多國家的服飾都模仿明朝的,比如越南、朝鮮,當時朝鮮派人過來學習中國的文化,雙方關係迅速升溫,朝鮮為了表示永遠臣服明朝,還主動廢除了公爵、伯爵的稱號。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決定進攻朝鮮,進而佔領中國,時任朝鮮國王急忙遣使嚮明萬曆皇帝求援。1592年,明朝將軍李如松率領明軍馳援朝鮮,與日軍混戰數月先後收復平壤、開城、漢城等城池,將日軍逼至朝鮮半島南部諸道。日軍無奈提出議和,再加上豐臣秀吉不久也病死,於是日軍從朝鮮撤軍。這次明朝馳援朝鮮,一方面對日軍造成毀滅性打擊,為朝鮮半島帶來200年的和平。萬曆皇帝這次毫無保留的“患難與共”,讓朝鮮認為是對其的“再造”之恩。此外明朝國力因這次戰爭顯著衰退,為以後王朝覆滅埋下禍根,這種悲壯色彩讓朝鮮對明朝尤其有一種負疚感,所以即便在明朝滅亡後依然對其忠心耿耿。

在明朝滅亡後,朝鮮仍在私下使用明朝的“崇禎”年號,收留明朝的遺民,甚至讓他們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編修史書,祭祀明朝皇帝;朝鮮國王去世後,不使用清朝賜予的諡號;朝鮮在明朝滅亡後,甚至還準備聯合鄭成功等人,一同討伐清朝,興復明朝。只不過後來形勢不允許,才被迫放棄。

其實在皇太極時期,清朝與朝鮮就建立了宗藩關係。清朝是由滿族統治,發端與東北,與朝鮮臨近,早期跟朝鮮結盟時,他倆都還是以平等的兄弟關係相互對待。但是雙方一直都有各種各樣的小矛盾,糾紛不斷,相處得很不愉快。皇太極稱帝時,朝鮮也拒絕給皇太極慶賀,皇太極一氣之下,派遣軍隊進攻朝鮮。朝鮮一個弱小的藩屬國家,當然是敵不過強大的清軍,戰敗的朝鮮最終只好接受與清朝的宗藩關係,從此每年都要為清朝送去大量的貢品。朝鮮一直認為自己是明朝衣冠的繼承者,稱自己為“小中華”,使臣給清朝朝貢的時候,穿的也是明朝的服飾。“尊周思明”的思想浪潮一直在朝鮮徘徊。強烈的文化隔閡,使得朝鮮不願意接受清朝。對於明朝,朝鮮是無比尊敬。因為清朝是以武力的方式征服朝鮮的,而明朝則不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派遣使臣到各個國家告知,並且歡迎各個國家主動與明朝建立宗藩關係。以和平、平等的方式建立起的關係,當然比武力征服更加有力牢固。朝鮮的這個名字,也是朱元璋親自裁定的。

明朝,作為一個大國,具有大國風範,以德服人,獲得了朝鮮的尊重與肯定。而清朝的野蠻暴力,與前面的明朝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朝鮮會對清朝表示鄙視,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聊哥說歷史


朝鮮在明朝時候是藩屬國,朝鮮的國號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予的,朝鮮的國王要得到明朝的冊封才算是合法。作為宗主國明朝對朝鮮也給予了各方面的優待,甚至在萬曆帝時代還幫助朝鮮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朝鮮的統一和獨立。

朝鮮統一後主動向大明朝示好

1392年高麗王朝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王朝第三十四代王,自立為帝。為了取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嚮明朝示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鮮明”之意,賜國號“朝鮮”,由於歷史上朝鮮和中國就有封建宗主國關係,因此朝鮮在明朝時期還是藩屬國。

歷史上從漢朝開始朝鮮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此次明太祖朱元璋遣使至朝鮮賜璽書再次明確了朝鮮與中國的藩屬地位。由於得到了大明朝的支持李氏朝鮮一直延續數百年是朝鮮的正統王朝對朝鮮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萬曆年間的抗日戰爭讓朝鮮得以繼續獨立生存

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將國家統一,但是他並不滿足在日本稱王。萬曆年間他發動了兩次入侵朝鮮的戰爭,朝鮮無力對抗日本只得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在萬曆帝的支持下兩次派兵進入朝鮮,並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朝鮮的獨立得益於明朝的出兵援助,因此朝鮮和明朝的關係就更加的緊密了,這種親密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明朝末期。由於關外形勢的變化導致了朝鮮失去了明朝的庇護也最終脫離了明朝。

皇太極統一關外並將朝鮮打敗,朝鮮變為清朝藩屬國

後金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逐步的發展壯大,1616年在赫圖阿拉建都並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禮。此後後金在關外取得了驕人的戰果,並最終佔領了關外的大部分土地,朝鮮作為是明朝的藩屬國當然是支持明朝的,這引起了後金的不滿。

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清,為了剪除後方的威脅,皇太極親率10萬大軍出征朝鮮,李氏朝鮮自然不是清軍的對手,都城漢城被清軍攻破。朝鮮國王迫於無奈只能接受了清軍的條件,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

由此可見明朝和朝鮮的親密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這與明朝的強大和明朝開放的外交政策有關。朝鮮和明朝的關係雖然親密,但在明朝衰敗後還是斷絕了任何關係,這隻能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實力。


秋雨魯北說歷史


歷史上的可沒有韓國,韓國和北朝鮮歷史上統稱朝鮮。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並深受儒家文化影響。

歷史上的朝鮮半島

自商朝滅亡,箕子入朝,朝鮮半島與中原王朝的愛恨情仇不斷上演,隋唐時期更是直接佔領的朝鮮半島。

當然每一次的戰爭伴隨災難的同時,同樣也會帶來經濟文化的傳播,到了明朝時期朝鮮基本與中國文化,制度別無他樣。

朝鮮為何感謝大明

萬曆初年,日本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為了解決國內矛盾開始大舉侵略朝鮮,朝鮮當時腐敗不堪,軍無鬥志結果可想而知,朝鮮八道迅速被佔,朝鮮王哭著向大明求救!

當時的大明其實也在逐漸衰弱,但依然耗費鉅額軍費入朝參戰,經過打打停停六年的時間,最終打敗日本,迫使日本三百年再未踏出日本半步!

戰後朝鮮王感恩戴德,差點直接併入中國,當然我們不是那樣的國。

大明軍隊,大顯國威分次退出朝鮮,並未向朝鮮要一分銀兩,如此大恩朝鮮沒齒難忘。

大明滅亡朝鮮有點自責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清軍乘機入關侵佔中原,朝鮮覺得大明的滅亡一定是幫自己所以引發內部財政危機才使得後金崛起,大明內部農民起義而深感抱歉!所以朝鮮王曾在吳三桂雲南起兵時招兵十萬,從朝鮮進攻東北聯合南方勢力欲回覆大明江山奈何吳三桂稱帝臺灣跑路最後作罷!

朝鮮王朝本身並沒有年號,一直沿用明朝年號,明朝滅亡後,為了紀念大明的再造之恩一直沿用明朝崇禎年號即崇禎後多少年一直到近代日本侵吞朝鮮之後才停止。

朝鮮忠於大明一方面體現了,我們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其次大明對朝鮮的再造之恩更是千古傳誦


外太空的首富


在我國曆史上,明朝與朝鮮王朝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這種良好的關係保持了整整兩百餘年。之前,明朝建立後,太祖朱元璋對朝鮮半島的高麗確立友好政策,遣使臣赴高麗封恭愍王為高麗國王,表明對高麗“一視同仁,不分化外”的政策,此時,明朝與高麗關係已經十分密切了,在政治上互相派遣使臣,經濟上互通往來。自1392年武將李成桂奪得政權之後,明朝開始承認李成桂的合法地位,並且明太祖賜予“朝鮮”國號,封李成桂為朝鮮王朝太祖大王,明成祖時期,明成祖正式賜予朝鮮國王稱號,自此開始,明朝和朝鮮遍開始建立了宗藩關係。

朝鮮王朝對明朝採用“事大”的尊奉政策,而明朝對朝鮮王朝採用“字小”的政策。兩國的關係更加密切。所以,明朝和朝鮮王朝親密的第一個原因便是,兩國具有政治上的互相認同感。

韓國(當時叫朝鮮)忠心於明朝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明朝曾經幫助朝鮮對抗倭寇,最終將其趕出了朝鮮,恢復了朝鮮的歷史獨立性。萬曆年間,中國支援朝鮮對抗倭寇的戰爭總共有三次。

由於日本統一了島嶼,迎來了發展時期,
於是在萬曆二十年(1592)初,豐臣秀吉正式發佈命令,出征朝鮮。史書記載,"時朝鮮承平久,怯不諳戰,皆望風潰",日軍迅速佔領王京(漢城),進而攻佔平壤。明朝得報,開始了第一次的救援,派遣副總兵祖承訓、遼東遊擊史儒率軍三千餘去朝鮮作戰,結果明軍全軍覆沒,史儒戰死,祖承訓隻身逃回。於是,明神宗又第二次派遣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以提督陝西總兵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部署軍事,前往支援,最終收復了朝鮮。

第三次是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二月,豐臣秀吉又調集十四萬大軍,再次侵入朝鮮。明朝得知,以兵部尚書邢玠為總督,僉都御史楊鎬為經略,麻貴為提督,再次赴朝抗倭,在釜山南海的一次海戰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三次“抗倭援朝”戰爭,使得中朝兩國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而朝鮮的國力不如周邊國家強盛,不足抵禦外國軍隊,並且此次抗倭,使朝鮮深深意識到了明朝的重要性,因此,他們會忠心與明朝,並且記得明朝的恩情。

朝鮮忠心與明朝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得從明朝的朝貢制度說起了,朝貢制度是一種中外關係維護制度,有學者講:“把中國國內的君臣關係擴大到了周邊國家,把國內的政治統治照搬到了外交領域,強調禮的秩序大於經濟利益。”

從實質上看,朝貢制度具有兩個性質,一個是它締造了一個國家與其附屬國之間的禮儀秩序,使得它的屬國具有自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第二個特點是,具有很大的賞賜性質,因為是“外夷”的上貢,所以身為“上國”的明王朝,無論給價還是回賜往往超出“貢品”價值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中國的金屬、緞、絹、瓷器、茶葉、書籍,都是各國的生產、生活必需品。所以,朝貢制度對其附屬國來說,是一個有利可圖的事情,這也一樣能夠加強朝鮮對明朝的附屬關係。

朝鮮對明朝的忠心十分深厚,在明末清初時期,朝鮮想念明朝的恩情,拒絕接見清朝的使臣,直到清朝時期攻打朝鮮才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