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有些人考研二戰比一戰分數少?

adfliuye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二戰考研分數不如第一次,你們是不是對這個現象也挺好奇的呢?
2015年以後,考研報名人數暴漲,報錄比從3:1變為約4:1。結果是大量期望讀研的考生被迫進入二戰、三戰,即往考生中應屆生佔比下滑。
類似上面提到的分數不如第一次的學生真的有,之前小西一個同門師妹就是如此考上的。入學後,她的本科室友(也在我們課題組)還非要讓她喊師姐呢。
第一次考研能進入複試,說明自身比較優秀。二戰時,考生往往較快進入複習,省去前期院校篩選、迷茫階段,且政治、英語、自主命題科目均有基礎。此時,二戰分數有顯著提升,才符合我們的預期。
不過,考生要是變更新的院校專業,優勢就會變少,主要是不同專業的考試科目、參考書目與大綱考點均有不同。換不換,關鍵得找到第一年失利的原因再作決定。
事實上,在擁有經驗優勢的同時,伴隨而來的就是巨大的壓力,遠不如大四時的從容、理性或豁達。作為父母,你們會發現孩子視頻不怎麼吱聲,很快就會掛斷。也許,這就是部分考生為何二戰分數不如第一次的主因,心累!
第一次考研,周邊有同學或小夥伴作陪,二戰時她們已上岸或選擇工作。畢業後往往在校外租房,無人交流分享,也不想告訴父母(怕他們擔心),期間就會積攢過多壓力,直接降低複習效率。
加上覆試被刷後,考生轉入二戰準備已是4月份。初期可能看不進書,或者產生是否要換院校或專業的疑惑。要是身邊再有個戀愛對象,質疑你在逃避工作,彼此發生點爭吵、不說話或分手之類的事情,基本上書就不用看咯!
考研二戰複習時,認為自己效率不高的考生不少。有人在慢慢調整中找對心態,發揮不錯,有機會順利錄取上岸。反之,內心陷入迷亂,坐在教室中不安穩、內心有事、靜不下來的話,複習效率會低到“對不起自己”的地步。
在二戰備考中,家庭條件不富裕的學生還會面臨經濟壓力。8個月內,租房、吃飯、培訓課程、複習資料等花費都不低。離開校園,花父母錢(啃老)內心會不安,遇到父母不理解會更傷心。
因此,考研二戰學生內心容易出現放棄二戰,去工作的情緒,直接影響備考。但是,越得不到就越想要,哪怕父母、戀人不理解,結果就是一個人的痛苦。
之前小西接觸的二戰低分考生中,很多是邊工作邊複習,考上後再辭職的心態。她們會覺得自己有底子,時間和精力投入不足,分數反而不如第一次考研。之後,還有心考的話,不少是直接辭職備考。

若是考研二戰換個新院校,遇到類似寧夏大學中國文學這類“專業課壓分”,怎麼複習都是分數下滑的結果。或者說,殘酷的社會給她們上了一課,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小西想問:今年考研失利的你會選擇二戰考研嗎?或者作為父母,你會支持孩子二戰考研嗎?

當無法開口告訴她們你的決定時,也許將此文分享給她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若是我的文章對你稍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或轉發,讓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謝!

帥小西De


為什麼有些人考研二戰比一戰分數少?

考研二戰其實和高考復讀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有的考生通過高考復讀考入好大學和熱門的專業,而有的考生通過復讀之後,成績比上一次還差;同樣的道理,有的考研黨在“二戰”之後順利“上岸”,而有的考研黨第二次的考研成績比第一次還要差很多,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原因有以下三個:


①“二戰”之時調整報考的院校和專業後,考研成績很難有所突破。

有些考研黨在第一次參加考研,報考某一所“雙非”大學,那麼第一次考研的成績有可能考得比較好,離成功衝入複試只差0.01公分;而在第一次考研失利之後乾脆報考一所985大學,那麼考研的成績還會提高嗎?我覺得可能性是不太大的。這是因為,像英語、政治、數學之類的科目,有些目標院校的卷子可能一樣。但是像專業課這樣的科目,其卷子往往是高校自行命題的。不同層次的學校,考試的難度有沒有可能一樣呢?當然不會,層次越高的目標院校,專業課的題目很可能就會越難,而對於參加“二戰”的考研黨而言,“二戰”時選層次更高的目標院校,成績比第一次還差也是很正常的。

而考研黨在第二次參加考研的時候如果換專業的話,第二次的考研成績同樣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還有一些目標院校在評卷的時候存在壓分的現象,這對於報考那些壓分非常嚴重之高校的考研黨而言,第二次考研成績比上一次要差很多,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②心理承受能力和自律意識有限,壓力太大複習的狀態不好。

考研黨在考研的時候,如果家裡的經濟條件非常好,自己只需要心無旁騖投入到考研複習中即可,那麼這種考研黨的心理壓力就比較小,在自律意識比較強的情況下,這種考研黨第二次考研順利“上岸”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但是如果是家庭條件比較困難,而且考研黨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律意識都比較差的話,我覺得第二次考研成績比不上第一次的成績也很正常。壓力有時候可以變成動力,但壓力太大的話也可能讓動力直接“熄火”。

③考研報考人數和考研難度的增加。

最近幾年考研的人數拾級而上,今年的考研人數達到341萬人左右,比去年多了五十多萬人。我們知道,一種東西參與競爭的人越多,其難度就會越大。再加上如果第二年的試卷難度如果比第一次考研試卷的難度要大的時候,參加“二戰”的考研黨當然不會佔到什麼便宜。

對於考研黨第二次考研的成績不理想的現象,你怎麼看呢?


微雨潤苗


二戰分數比一戰低,這是個常見現象,究其原因大至有如下幾點。

一,複習時間的問題,研究生考試以後,精神放鬆,再經過等待下分,準備調劑等等一些過程,到決定二戰時,一般已經五月中旬左右,這就比新一界考研生,在複習時間上少了三到四個月,加上長時間不看書,對原儲備知識已遺忘過半,和新一界考研生比較,已沒有明顯優勢了。

二,學習環境的變化,一戰考生大多有在校生身份,可以在教室或圖書館學習,有些院校還給學生特意準備了考研教室,這更有利於考研複習。二戰考生已經畢業,失去這些有利因素,多數在家自主複習,家中安逸的生活更容易使自懶散鬆懈下來,影響複習效率。

三,心裡狀態的變化,二戰考生失去了學生的身份,同時增加了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加上對前途不確定性的恐慌,在家中孤軍作戰,又沒有同學相互取暖,很容易造成情緒低落,這種負面情緒對複習過程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四,報考院校的變化,在一戰失利以後,有些考生對所報目標院校失去了信心,很多二戰學生又重新選擇了考研目標。每個院校考查專業課內容上是有差異的,考研用書也不同,特別是有的同學改變了報考專業,使得專業課複習從頭開始,使得很多考生在專業課上失去了二戰生的優勢。

再加上每年考試難度的度化,導致二戰分數比一戰時低,成了常有的事。為了避免這種事的發生,在決定二戰以後,一定調整好心態,多鼓勵自己,早日從一戰痛苦中解脫出來,抓緊時間信心十足的投入二戰的複習中來,集中精力,堅持不懈,幾個月後就會看到勝利的署光,“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從來未可知",只要有夢咱就努力去追。


樂遊易海


英語和政治分數應該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應該在另外兩門上吧,我覺得考研還是比高考簡單一點,考研的考生基數少一點,並且是自由學習的,自由學習就意味著一定要自覺另外還要會自學,我看好多都在那裡天天背政治,一背就是一上午,這就是典型的不會自學,我覺得方向對了,考研還是不難的。


怕水的魚57241151


就好像有些人高考分數一年比一年差一樣,這樣的情況一般是當事人信念不堅定,意願不強,還有就是自律性不強造成的吧。第一年有可能是複習不到位,複習方法不行,複習時間不夠,經歷了差不多一年的的時間人也被磨去一大半了,第二年開始時決心可能蠻大,可是要知道二戰不是一般人能夠很好的堅持下去的,慢慢的會越來越難熬,直至崩潰或者放棄。身邊就有這樣的同學吧。可能真的身邊沒誘惑,沒影響靜心複習,能做到破釜沉舟才能上岸吧。現在競爭太大,當然還是要具備基本的實力!


如同昨日


首先考研是一場持久戰,並不是跟大學期中、期末考一樣,靠你一個星期複習一下就可以的。考研準備到結束,你需要忍受孤獨,看著別人週末出去happy。假期別人出去旅遊,你則需要在學習。如果你是學生,每天早起,可能你的室友覺得你太吵了,言語上、行動上、行動上表現的難以理解。他不能理解你,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其次,對於考研各個科目需要積累,你需要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有效時間內創造更高的分數。面對自測,一次一次不如自己預期的結果,難免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心理上、學習上的壓力、外界對你的評價等等都是你分數不如一站,畢竟二戰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氣,你可能也給自己最後一次努力的機會了。


貢勉


這個原因很複雜,我想出了幾個:

1.鬆懈。因為經歷過一戰感覺自己對考研已經瞭解了很多,再加上覆習的內容一戰都看過很多了,覺得可以不需要像一戰那樣拼命。

2.考試難度。有可能你二戰時候的難度比一戰大很多,那麼分數下降也是理所當然的。

3.心態變了。因為一戰未過帶來的打擊太大,導致二戰心裡素質扛不住,複習失常。

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本沒有弄清楚自己一戰是為什麼失敗,是粗心還是複習不到位,知識點上不會查漏補缺,複習心態上也不會有所變通,這樣的狀態不管幾戰都是失敗的。

所以二戰甚至三四戰的人,最主要的還是得弄清楚自己為什麼失敗,要不然怎麼複習都是原地踏步。


么篇上小樓


考研有大年和小年,偶數年成為大年,題目偏難,分數肯定整體低了一些。二戰的學生從小年遇上大年分數降低很正常,但是目標院校的分數一般也會低一些。


靈之兮如雲


分數的高低與當年考試難易程度有很大關係,就考研數學來說,基本上是一年難,一年簡單,題的難易程度不僅會影響分數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考生內心壓力更大,對於二戰學生來說心態可能容易崩潰,導致發揮失常等等。


考拉MMD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