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36岁当医生,61岁成院士:从钟南山身上,我学到3个最重要的习惯

这个春节,一个名字频频登上头条热搜,他就是钟南山院士。

作为2003年的抗非英雄,尽管钟南山已经84岁的高龄了,但依旧挂帅出征,奔赴一线,令我们肃然起敬。

关于钟老,有人敬仰于他的敢说真话,有人敬佩于他的勇敢,还有人赞叹他的专业睿智......

而我,除了这些以外,更钦佩的其实是他「打理人生」的能力。

关「打理」,很多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账号、财富,顺带心底会浮现一句俚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财富需要打理,需要储蓄,需要投资,需要复利,才能最大化收益,这点没错。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人生也是一样的——需要日复一日的投入时间,才能收获复利的人生。

如何才能赢得复利的人生呢?或许存在很多好的方法。但这年春节,我从钟南山院士身上,领悟了最重要的3点。


36岁当医生,61岁成院士:从钟南山身上,我学到3个最重要的习惯


习惯一:储蓄健康


2003年,非典袭来,钟南山第一次进入了普通大众的视线。

“把重病的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这是67岁的钟南山在那年说的第一句。

38小时的不眠不休,跟时间争分夺秒,他为抢救病人殚精竭虑。

对于一个已经到退休年龄的老院士来说,几乎两天不休息,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料想别说67岁了,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都有过劳死的风险。

然而他却坚持下来了,而状态还不错,几乎媲美年轻人,这一切都离不开最关键的一点——他在「健康」这个人生最关键的账号里,储蓄了足够的时间。


36岁当医生,61岁成院士:从钟南山身上,我学到3个最重要的习惯


1956年,钟南山就因为体育成绩突出,作为北京医学院的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北京市高效运动会,并摘取了400米栏的桂冠。

时至今日,北京医学院都还有几项由钟南山创下的运动记录无人能破。

即便到了84岁的高龄,他都在家布置了简单的健身房,一个星期至少锻炼3-4次,每次不低于20分钟。这为他现今仍能工作在一线打好了基础。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建立一种观念,就是要一辈子运动,这样才能享有比较好的生活质量。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着。


很多年轻人,很有想法,年纪轻轻就赚取了巨额的收益,财富账号上的数值突破7位数,他们很懂得投资,知道如何利用复利,进行财富增值,但他们却常常忽视投资自己的健康账号,等到账上数值归零,才悔之晚矣。

然而事实来上,这个账号的投资是最简单的事情了,稳赚不亏,每天只需要投资几十分钟,就能跑赢时光,给一切行动最强有力的支持。


36岁当医生,61岁成院士:从钟南山身上,我学到3个最重要的习惯


习惯二:储蓄情感

在 《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们对朋友和同事赞美、帮助、履行承诺、制造惊喜,我们就是在彼此的情感账户上存款;而诋毁、争吵、失信就是要提款,但情感账户上出现负数,估计关系也完了。

这话点明了一个道理:每个人存于社会,都有一份「情感账号」,这份情感账号储蓄的多寡,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人脉和关系,也真正决定了我们到底能走多远。

两次疫情,有不少专家忙着写论文,忙着发表,忙着增加学术地位。但钟南山却不一样,无论是在03年或者当下,永远都站在最前线,站在治病救人的生命线上。

这也是我们为何如此信任他的原因。

从理智上看,虽然写论文,忙着增加学术地位是利益最大化的表现;但从情感上,大家需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拯救危难的人。

或许从当下的情况看,他会损失一些直接利益,但却能获得人心,人心大于一切。

有句话说的好,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虽然人和人之间最直接的关系是利益,但归根结底是情感寄托,是信任。

如果一切都只有利益的堆砌,最终都会如同沙滩上的城堡,短暂易逝。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各自情感的寄托才是最底层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就算你专业,地位高,但不值得信赖——谁敢把身家性命寄托于你身上?

所以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有未来,或许会有专家比钟南山专业,比他学术地位更高,但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我们相信的始终是那个叫钟南山的人:因为他敢说真话,不顾危险,我们在情感上认可他,相信他。


36岁当医生,61岁成院士:从钟南山身上,我学到3个最重要的习惯


习惯三:储蓄技能


《刻意练习》里面提到,一项技能会有小白、进阶者,高手和大师四个阶段。

大多数人成为进阶者不难,难的是成为高手和大师。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成为高手,而是日积月累的储蓄中,久而久之就忘了继续精进技能。

于是出现,把3个月的经验,拿来当十年用的情况,最后反而责怪社会的残酷性。

这个社会从来不是淘汰年纪,也不是淘汰某个职业,而是淘汰一成不变的人。

倘若你日日在自己的技能账户上储蓄,何须担心这些?

以钟南山为例,他的从医之路走的非常晚,也非常艰辛,但日积月累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不凡当下。

1971年,钟南山在妻子李少芬帮助下,调到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这时,他已经快36岁了。

到医院不久,他将一位咳出黑红色血的病人误诊为结核病,次日发现是消化道呕血,病人险些丢了性命。

这件事刺激了钟南山,他开始付出从未有过的努力,跟着大夫学习怎么处理病人,为什么要这么处理,要做什么检查。晚上回家继续研究功课,不消几个月,原先粗壮黑实的运动员体格,就不止瘦了一个码。

他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8个月后,其他医生评价他:“顶得上一个主治医生啦!”

到这个程度,大多数人可能就懈怠了,而他却选择了继续精进,将研究的触角放在了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领域。

后来的时间里,他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深造的机会,获得了呼吸系统防治研究的6项重要成果,还被极力挽留在英国皇家医院工作,被他拒绝。

从36岁到61岁,他用了25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成为专家中的专家,于1996年当选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所谓的中年危机,也没自我满足的懈怠,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最后成就非凡。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

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然后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百万富翁。


这就是储蓄技能的价值。

人立于世,万贯家财,不如一技随身。倘若我们日日储蓄练习,何愁一个更好的未来?


36岁当医生,61岁成院士:从钟南山身上,我学到3个最重要的习惯


写在最后


关于钟南山身上的优点,肯定是说不完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能提炼出来的,认为对大家最有帮助的就是这3个人生习惯。

这3个习惯,主宰了每一个人的幸福、健康、成长,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必须重视。

我们要清楚,财富可以透支,可以重来,但这些东西不能,因此,做好日复一日的人生储蓄,经营好我们的人生账户,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更好复利人生。



为回馈读者,我特地准备了一份大礼包:精心搜集了97本豆瓣高分个人成长类书籍,私信回复“我要福利”免费获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