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调配手里的资源,武将,有没有可能灭掉曹魏?

菊兰庑主人


三国中最令人感到惋惜的就属诸葛亮了,本身有经天纬地之才,放在任何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以诸葛亮的才能必能够完成一统的大业,然而却生不逢时,自己一生尽碰上诸队友和神对手,最终被活活累死,留下无尽的遗憾,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写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假如我是诸葛亮,也就是说再给诸葛亮一次机会,用上帝视角看待三国局势,蜀汉的最终结局会如何呢?下面分析一下。

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方案,基本上完全符合当时天下大势的,刘备集团在占领荆州之后,遭到的最大的损失就是“凤雏”庞统身死,诸葛亮这次有了上帝视角,肯定不能让庞统死在落凤坡。按照当时情况,诸葛亮与关羽一起镇守荆州,在庞统陪同刘备攻占益州之后,按当时与东吴的约定,主动归还荆州南部三郡,再加上诸葛亮与鲁肃交好,即使周瑜还活着,东吴也没可能来攻打荆州。

在刘备完全占据益州和汉中之后称王,诸葛亮要回到益州处理内政,在诸葛亮去益州之前,一定要派人去曹魏把徐庶给接回来,因为曹操把徐庶给骗过去之后,徐母自杀身亡,徐庶之后一计不献,尤其是曹操和刘备在争夺汉中的时候,诸葛亮可以派人把徐庶给接回来,这样徐庶可以搭档关羽镇守,绝对可保荆州万无一失,这样以来,关羽和张飞就不会身死,刘备也不会在夷陵之战中把蜀国兵力折损殆尽,刘备也许可以多活七八年。

刘备称王之后没多久,曹操就病亡了,以诸葛亮的才能,蜀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强盛起来。诸葛亮北伐前蜀国经历的战事,就是南中平定战,以诸葛亮和凤雏的能力,再加上张飞与赵云辅助,直接可以斩杀孟获,没必要七擒七放,在北伐的时候也不用派兵提防南蛮,甚至可以直接征蛮人入伍。这样以来蜀国的军事能力几乎可以达到最强状态。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在荆州不失,夷陵之战也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北伐的时间绝对可以提前5年年,甚至更多。这个时间完全可以提前我们可以算一下蜀汉可以动用的兵力,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了10万人马,演义中有夸大的成分,关羽败亡后损失了大约8万人马,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北伐是竭尽所能,大约出动8万兵力,也就是说这次北伐可以动用约25万的兵力。

按照《隆中对》中提到的,天下有变时,兵分两路北伐,一路从荆州宛洛,一路出秦川。这个天下有变时,就是在曹丕在公元226年病亡,曹睿继位,这时的蜀国军事力量达到巅峰,完全可以北伐。

在曹丕病亡后,诸葛亮开始北伐,按照事先订好的方针,关羽和徐庶出荆州,刘备亲自率军出秦川,庞统为军师,诸葛亮在后方处理内政和保证粮草供应,稳定后方。

至于马谡丢街亭之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刘备早就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所以马谡不会对北伐事业有任何的阻碍,刘备率军出秦川可以很快拿下凉州,而凉州盛产马,再加上西凉兵政治立场不坚定,以刘备的手段可以轻易的收服,配合诸葛亮训练出的强悍步兵,几乎难逢对手。

关羽与徐庶直攻南阳与洛阳,曹魏两面受敌,加上曹睿新君继位,资历威望尚浅,即使司马懿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除了一个司马懿之外,曹魏方面根本没有庞统和徐庶级别的军师,新君曹睿绝对抵挡不住蜀汉方面的进攻,战事最多可在2年内解决。

因为曹魏内部也有很多的问题,曹操在加九锡称魏王的时候,荀彧为代表的汉朝忠臣就不满,后来发生耿纪在许昌的叛乱,以及关羽北伐时,南阳,邺城颍川等地纷纷响应,说明曹魏内部依然不稳,忠于汉室的人大把存在,只是隐忍不发。所以刘备以复兴大汉的口号伐魏,应该有不少人响应,毕竟刘汉经过了400多年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

灭掉曹魏之后,刘备,关羽几人也没有几年活头了,蜀国的军政大权还是会落在诸葛亮手中,这时东吴除了上表臣服之外,没有选择。天下最终在诸葛亮手中再次一统。

古代能左右历史的人很少,但恰恰诸葛亮是这样的人,只是生不逢时,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天下必能一统,汉室再次大兴。


一个老男人历史


题主应该问的是诸葛亮执政后,毕竟刘备去世前,诸葛亮是没有高级官员调配权的。

说到人才调配问题,其实挺难的,因为蜀汉人才缺乏问题在诸葛亮时代就开始显现了,武将只有赵云、魏延算是一流,其他吴壹、吴班、高翔、陈式都只是一般。军队数量也少,当时可以用来北伐的机动兵力不到五万。

所以在我看来,不存在什么调配问题,本钱有限,只能尽量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曹魏对蜀汉的人口优势是无法抹平的,诸葛亮只有想尽办法与魏军野战,消灭其有生力量,才有胜算。

毛泽东评价街亭之败说得好,这是第一战,诸葛亮应该亲自去,北伐攻城夺地不是目的,消灭魏军有生力量才是
所以后人为第一次北伐三郡响应而可惜,其实没什么可惜的,这些地盘诸葛亮根本没有那么多兵力来控制,他的目标应该是打击曹魏的关中援军,也就是曹真、张郃、郭淮这三支部队,先选一支来打。

这就又涉及到守街亭的问题了。派赵云去牵制曹真是没错的,曹真兵力最多,吃柿子先挑软的,打曹真没有歼灭的胜算就别打,打成两败俱伤就是大败,因为汉军少死不起。

若论防守,汉军中王平第一,在卤城之战中张郃不能破之
打张郃呢?张郃军队质量最高,是魏军中军精锐,而且数量有五万,比汉军多,别说歼灭战,野战能击溃就不错了。也是容易消耗自己的烂仗,最好不打。所以还是得守街亭,当然有上帝视角就不能用马谡了,直接王平顶上。给他五千精兵,能顶住张郃三天就是胜利。

三天拿来干什么?当然是打最后一个目标了,郭淮。

郭淮为魏军偏师,是最好拿来开刀的一路
郭淮在历史上是配合张郃的,带的兵马估计也就一万人左右。当时诸葛亮派高翔驻守列柳城,与街亭互为犄角,张郃就让郭淮去打列柳城。所以,诸葛亮只要让高翔继续呆城里当诱饵,自己带三万主力(不要问我为什么是三万,你把他那四万多人分一分就知道了),预先埋伏在列柳城外郭淮的必经之路上。吴壹拦头,魏延断尾,吴班、陈式左右夹击,一天时间足可以全歼郭淮了。

汉军本来野战能力就强,三打一,有心算无心,郭淮必为所擒
歼灭郭淮后,张郃只剩下四万人。这时候没必要去攻击他,前面说过了,魏军精锐,张郃也是名将,决战依然没有把握。于是主力依然隐藏起来,派五千兵增援王平(要不然被张郃打穿就没戏唱了),再派一名将领带轻骑去袭击张郃粮道。

张郃如果不够聪明,就会抽出一部分部队去驱赶汉军轻骑,那么就可以引入包围圈再吃掉他一部分。张郃如果够聪明,就能意识到郭淮出问题了,他会撤退去和曹真会合。

张郃撤退怎么办,好事儿啊。立刻派高翔、陈式等将领去攻击陇西各郡,诸葛亮的主力只要做猛虎在山之势就可以了。前面说过,本钱小,决不能和魏军主力硬拼,所以千万千万不能飘,不要去打张郃。当年刘备斩杀夏侯渊以后就是飘了,立刻猛攻张郃,结果就是白白消耗兵力而已。

等张郃与曹真会合,曹真就会知道自己上当了。但他兵多,所以还会卷土重来。这时候只需要模仿刘备故技,敛谷守险,把曹真牢牢挡在陇山一险就可以了。赵云则袭扰曹真粮道,守上三个月(我觉得诸葛亮三万人守陇山三个月没问题),陇西彻底消化,曹真也只能撤回关中。第一次北伐就胜利结束了,蜀汉一下子增加了五六个郡的土地,数十万人口。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海军史研究会员


不能灭掉曹魏。战争是综合资源实力的较量,纵观三国,不管是刘备生前还是刘备死后,可供给诸葛亮调配的资源都是微弱的,综合国力对比都不足以与曹魏抗衡,即便拉上东吴组建成联盟也只是勉强的鼎立动态平衡。从诸葛亮和姜维长期北伐无功而返,就可以知道结果了。

水镜先生评价诸葛亮:“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天下实力大势决定了趋势了

一、刘备生前形势

1、诸葛亮出山前刘备的现状。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已经扫除了包括袁绍在内的多路诸侯劲敌,统一了北方,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大政治资本,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军事实力都是最强的;江东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统领江东,实力远不如曹操。而刘备,兵不满三千,将不过关,张、赵而已,只有新野一个弹丸暂时栖身之地,实力经不起任何打击和碾压。

2、诸葛亮出山后刘备的发展。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幸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此后经过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荆州失陷之前,刘备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实现了诸葛亮出山前在《隆中对》中谋划的战略目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留给诸葛亮的战略困境。但天不遂人愿,关羽荆州盲动,败走麦城,被俘身死,荆州失陷;刘备为为关羽报仇,不听劝阻,决策失误,亲自率军攻打东吴,被东吴火烧连营,在夷陵大败,损失惨重,一大批久经征战的老将或病死或阵亡,损失精兵4万多人,元气大伤,血本无归。孙刘联盟彻底撕破脸皮,并大打出手,两败俱伤。实际上,不管是吴国或蜀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经过此次战争造成的损失,从比较实力的消长变化看,都更加不可能具备打败魏国的实力了。

二、刘备死后形势刘备

刘备死后,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百废待兴,诸葛亮扶持幼主刘禅兴利革弊,积聚实力以图光复汉室。怎奈时不予诸葛亮,势不予诸葛亮。

1、蜀国国内政治情况:客观上,刘备的蜀汉政治上有原来的“汉室正统”的政治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心已发生变化,“汉室”已不是人们的正统维护的追求,逐渐失去了合法性。人心思安,不再愿意为一个不再合法的“汉室”去战争;主观上,刘备死后,蜀汉内部的荆州实力(魏延)、益州势力(李严)等各方势力在整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消耗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诸葛亮都要自贬,内部斗争激烈,人才不济,百姓离心,国力日衰,已经没有一个凝聚人心的精神了,蜀汉困闭而亡的趋势已逐渐显露。

2、蜀国国内的经济情况:巴蜀整体地理多山,土地贫瘠,农业社会生产力实际非常落后,教育水平也非常落后,百姓疲惫,生活艰苦。其综合国力积累速度根本无法和东吴甚至曹魏相提并论。征战不断,人口锐减,人才非常匮乏,再加上东向荆州已失,无法从中原和江南输入人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愈发不振,自保尚且困难。但是诸葛亮连年征战,不断北伐,每次讨伐都国力消耗巨大,且都以失败告终,人心更加挫伤思安。

3、蜀国当时的军事情况: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撑危局,战南越安抚边疆,六出祁连北上伐魏,屡败屡战。有一种说法,这是诸葛亮明知蜀国会亡,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利于扰乱魏国而巩固吴蜀联盟,不让魏国消灭吴国而保全自身。但是随着魏国越来越强,均衡被打破,魏国拥有足以消灭两个国家的实力。诸葛亮也非常清楚形势,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天不助我”。《魏略》明文记载,诸葛亮死前嘱咐魏延:“令延摄行己事”,同时强调“

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可惜,魏延被杨义杀害。姜维继续多年的征战,最后蜀汉灭亡了。

三、蜀汉对魏的战略战术分析: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蜀国对魏国来讲,绝对实力差距决定了就是自强自保。如果要讨伐魏国,也是速战速决,而按照蜀国的兵力和后勤供给来讲又是办不到的。魏国体量大,只要坚持固守,甚至放开纵深与蜀国较量,蜀国也是不能支撑的。正如抗日战争一样,战争只要持久、打消耗,日本必亡,这是实力决定的。

综上所述,就是有人代替诸葛亮去支配蜀国资源,都是不能打败魏国的。蜀国的败亡,是长期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积累而成的趋势,因为综合国力使然。当然,蜀国民心尽失才是实质。


晴空远望史


  • 战前准备

一,征调“平定南中”时,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南方五个部落之兵员,成立山地“重装部队”,号“青羌兵团”,人数2万人。他们的部落全部迁出云贵川苦寒地方,安置在成都平原地区。

二,征调“松藩”镇(辖汶川、茂州)土司藏、羌族精壮兵丁一万人,成立“藏羌山地兵团”。

三,成立“北伐军大行辕”,行辕驻节川北之利州郡(今广元市)。

四,全军兵员共计十三万人。

五,部队分为西路军和东路军。

六,西路军仍然是由“陈仓”道经祁山后向东与东路军会师。

七,东路军由褒斜道北上,穿越秦岭山脉与西路军汇合。

八,绵州郡(今绵阳市)为北伐军物资集散地,并开设“冲天红炉”锻造轮毂(木牛流马车轮)、兵器、抛石砲、军马場、粮草场、红伤治疗坊、新兵训练基地。

九,赵云、黄忠为西路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

十,东路军总指挥由魏延担任,马超任副总指挥。

十一,北伐军行辕组成一个参谋团,成员有:蒋琬、黄权、姜维、李烣。

关于西路军总指挥赵云的任用说明:

1.蜀汉名将《三国志》卷36《赵云传》,裴松之注引巜赵云别传》记载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用现在的尺寸换算为1.92米身高。我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风姿特秀,如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者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之所以现在的东亚国家人民心目中的三国明星,除了诸葛亮就是赵云。因为他们可能看腻了“傅粉何郎”奶油小生,也不是“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的矫柔造作,而是“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武相如”。

赵云在幽州时,他带的义勇军就是清一色由白色战马组成的铁骑兵团,史称“白马义从”,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初次见面的赵云分别时就“执手垂泪”。赵云对刘备的忠实,丝毫不亚于刘备的二位结义兄弟。

但是,赵云的忠心不仅是局限于刘备,而是提高到忠于人性,不抛弃弱者,个人境界是蜀汉政权中所有大将最高的。

至于个人的军事素质和能力,长坂坡就不提了,只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的争夺战中,赵云退守本方大营,面对汹涌而来的曹军主力,不是闭上寨门,也不是溃退,而是大开寨门,自己匹马单枪退守大门内,所有军鼓、军锣禁声。

远处的曹操见状大为疑惑,夏候渊,自己姨妹的丈夫就是死于大意,算了,稳当点,“撤”!一声令下,军队顿时混乱,赵云命令吹响集结号!曹兵大败,引得闻讯赶来的刘备叹曰:“子龙一身是胆”!立即升为“虎威将军”。

赵云与老将黄忠关系很好,都是性情中人,两个人都有冲锋陷阵的个人能力和方面军的战役指挥能力。

关于东路军总指挥魏延和马超的仼用说明

魏延是北伐军中唯一有个人独特见解的高级将领,是积极的“进攻派”,而且曾是地区军政一把手,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作战经历使他可堪大用。

而即将成为副总指挥的马超,悲哀的一生与曹操有不共载天之仇。

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一一巜三国志.马超传》裴注引巜山阳公载记》

马超曾与张飞点灯夜战,其武功不容怀疑,这匹三国中的悍马必将成为曹军克星。

  • 此战,可谓倾尽蜀汉政权全部国力,代号定为“玉碎一号”战役。蒋琬、费玮组成政府部门工作团,准备在攻占一地后,立即开展征兵、筹粮、开仓、土地资源开发的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北伐军服务。
  • 重申战时纪律:
  • 不听命令者斩立绝!
  • 轻言放弃者斩立绝!
  • 临阵脱逃者斩立绝!
  • 后主圣旨下达宣读任命行辕委员长之后,以上计划立即实施。

公元二O二O年(庚子)春正月

职𧫴呈

顿首


良人执戟2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绕不开的是由谁来守荆州!

当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军团的谋士有了一个爆发式增长。除了荆州马良兄弟,伊籍等人,名士庞统也来归附,连尚在刘璋手下的张松法正等人也倾心相向。

荆州是四战之地,要地难守,而取西川就成了刘备军团生存发展的方向。

最初入川,刘备带黄忠,魏延,庞统。关张赵诸一概留守荆州。这既因为以客军入川,未曾翻面,不便太多人马,同时也是荆州新定未稳的原因,赵云江中救阿斗便印证此因。

但如若我是诸葛亮,这时候便应打造第二梯队于荆川交界,由关羽张飞统领,以便随时接应。同时也应千方百计从北方赚回徐庶,荆州之地,由自己领赵云亲自坐阵。若庞统不死,关张二人可原地待命,东西兼顾,若西线告急,则可提兵西去。

庞统不死,则西面有法正庞统两大军师,关张黄魏四将,汉中夏侯渊不足为虑。后又收得马超军团,西兵团可以说如虎添翼。

东西两川既得,原属地自然由李严,法正等人继续治理,史书中也提过昭烈帝是十分信任李严等人的。

隆中对曾说一军出陇,一军出宛洛,这时接西兵团兵锋正盛,可回拨张飞直取襄阳,如徐庶回归,则可由徐庶汇合张飞,成为燕人谋士。张飞向来十分信服徐庶,一定言听计从。刘备亲自与黄忠坐镇汉中,关,魏听命于庞统直取长安,马超以马良为谋士横扫陇西。

这样调配,可以说是利用刘备军团顶峰时期的阵容来发挥最大作用。

但如若说要由刘备统一三国,那么民国周大荒写的反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部精品!








铁乌龙


如果说,按历史的真实去评价,诸葛亮是灭不了曹魏的,否则诸葛亮就灭了,难到你比诸葛亮还大能?就算你是当代人,了解三国的各方面情况,算是个事后诸葛亮,依然灭不了曹魏。

诸葛亮被神化了,神化成“智圣”,“其智近妖”,都成了个妖怪了。这不仅让很多人对诸葛亮的评估出现偏差,甚至连历史观都发生错误了,以为以一己之力,就可左右历史走向。

诸葛亮真正掌握权力,左右蜀汉走向的时候,是刘备托孤死后,并基本搞定李严等其它托孤大臣之时,随后“攘外必先安内”,渡泸水平定孟获等少数民族,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后开始北伐。这时候,曹操已死,曹丕推行新政,与民休养生息,华夏文明最核心也是最富庶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生机勃勃,在恢复元气了。

蜀汉、东吴从地理上与曹魏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可在经济、人口等方面,与魏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以农业文明最重要的指标一人口来看,魏有400万人口,东吴只有其一半200万,还女多男少,而蜀汉只有区区的90万。人口少就意味着生产力低下,战争资源少。蜀、吴联盟加起来不足300万,所以只能说“抗魏”,而基本无力“伐魏”。

诸葛亮在陇中对中曾说,如有荆州和西川两地,机会合适时,可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北上,向洛阳、许昌进兵,一路出汉中,向长安用兵,再由西向东可平定天下。其实这个战略构想是这么做了的,关羽兵出荆州,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就是。听着多热闹,可刘备集团第一大将关羽,其实连襄樊都没打下,于禁不过是来援襄樊的先头部队,就算被全歼了,曹操援军源源不断再来,第二路的徐晃已经把关羽击退了。

设想一下,关羽都不行,刘备集团还有哪位行?

刘备死后,荆州已失,只能从汉中北上,诸葛亮亲率三军,六出祁山而始终无功,不是智商不够,而是实力不济啊!全国动员不过10万兵力,曹魏仅雍凉军和关中一地军民,就顶住蜀汉全部人马了,还绰绰有余,不是蜀道艰难,易守难攻,早就灭了蜀国了!这不是靠一两员猛将,几个计谋就能打赢的,脑袋不要那么卡!

如果说写小说,可以不顾历史史实,那容易,想用谁用谁,一个廖化都可以打到洛阳去!如果觉得用廖化太扯,又不够威风,那用孙悟空怎么样?诸葛亮+孙悟空,足以横扫天下了吧?哈哈






净月暖阳


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我是诸葛亮,我能够灭掉曹魏!

一、荆州还在蜀汉政权手中的情况下,我要是诸葛亮仍然会选择让关羽镇守荆州。但是在已攻占益州东吴索要荆州的时候,会劝刘备下严令命令关羽归还东吴长沙三郡,拿出诚意继续修好孙刘联盟,解除荆州东边的威胁。

提兵攻汉中,首先是派遣能言善辩之士出使东吴,让东吴出兵攻合肥。樊城方向也要由刘备明确命令关羽,打樊城只是佯攻,为的是让曹魏首尾难顾、抽兵来援,达到占领汉中的目的即可。

西川大事已定,应制订政策,休养生息整军备战三到五年,在此期间,诸葛亮率张飞赵云到荆州替回关羽。待兵强马壮之时,关羽率军北出汉中,诸葛亮出宛洛,约上孙权出兵合肥,三路大军可灭曹魏。

二、荆州失刘备亡的局面下,更要和东吴搞好关系,约上孙权共同伐魏。一出祁山,派赵云镇守蜀道要害,带马超占领雍凉地区,效仿司马懿屯垦雍凉,在这一地区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厉兵秣马,以待时机。因为从蜀国往关中运送军队和粮草实在不易,又容易被截断粮道,所以在雍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非常重要。

遇到曹魏内乱或皇帝驾崩等合适的时机,则由汉中和雍凉兵出两路直扑长安,当然不能忘记约上孙权出兵,则曹魏可灭矣!


酒味悠悠过


按照隆中对规划 是刘备集团占有 荆州和益州,待天下有变,从荆州和益州两路进军中军,如此大事可图也,那么也就是说蜀国最有可能灭掉曹魏的时候是没有失去荆州的时候,那么假如时间回到荆州没有丢失时候,我来大胆假设下

使用离间计 离间曹操和将领关系

俗话说在绝对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没用,蜀国国力弱小,而魏国实力强大,在魏国内部团结的情况下想通过武力征服魏国很难办到,即使办到了也会付出极大的伤亡

曹操此人生性多疑,对有疑心之人轻则疏远不重用,重则直接杀掉,因此可以借此离间曹操与将领之间关系,比如五子良将 曹氏兄弟等人,以曹操性格即便不会杀他们但也会临阵换将,这样对军队战斗力也将大打折扣


想尽一切办法救回徐庶

徐庶虽然比起诸葛亮差太多,但是相比曹魏集团的智囊团徐庶已经算得上顶尖谋士了,不然曹操也不会扣押叙述了,而且徐庶跟关羽和张飞关系要比诸葛亮跟关羽张飞关系好的多。

出动5路大军联合进攻曹魏

第一路,出使东吴请许以荆州之地共同伐魏

这第一路出使东吴劝说孙权,让其出兵从淮南出发进军兖州,事成之后许诺归还荆州

第二路 由关羽张飞孟达刘封率大军从荆州出发直捣中原

这第二路由关羽做主帅 张飞 孟达刘封配合关羽,徐庶做军事从荆州出发直取襄阳樊城,然后顺势进军洛阳

第三路军由庞统法正带队,赵云 黄忠 魏延为主将

这第三路军为主力军,赵云黄忠魏延为主将 庞统法正为军事 兵出汉中然后翻越秦岭直取长安,由庞统为军事,曹魏西线军团必然不能抵挡

第四路由马超率西凉军进军河西顺势进入冀州

马超在西凉军中被成为天威将军,以马超的威望必然能号召出一只大军,这路大军由马超率领由河西进入冀州,切断曹魏与幽州联系,并占领冀州曹魏大后方


第五路 联合幽州公孙瓒旧部使其南下牵制曹魏

幽州作为曹魏抵御北方重要防线,曹魏集团在幽州部署大量兵力,如果曹魏面临四路大军来犯那么中原战事吃紧,曹操必然想办法从边境往中原调兵,而公孙瓒旧部如何不断进攻幽州那么曹操必定不会再从幽州抽调兵力回救中原

总结,先使计使曹魏集团内乱,然后调集五路大军共同伐魏,诸葛亮坐镇荆州防止东吴趁机夺取荆州,刘备坐镇益州防止蛮王孟获发生叛乱,如此大事可成也


朝夕闻道


诸葛亮假如合理集中资源 ,正奇结合,灭掉曹魏的概率也是有的,只不过诸葛亮为人用兵谨慎,不敢用奇兵冒险取胜,譬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兵战术,就是当年东北野战军韩先楚将军擅长的掏心斩首战,若能实行,虽风险很大,也是有灭掉曹魏的可能。

在当时的三国常规战争下,打仗比拼的是人口和资源及人才。

人口,我们列举一下三国灭亡时的人口数据:魏国共66万户,共443万人;吴国共52.3万户,共230万人;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人口数据更直观,魏国人口比吴蜀两国加起来还要多。土地物产资源也是魏国遥遥领先。

与人口相关的数据,是士兵与官吏。蜀国的士兵有大约10万,官吏有4万;吴国的士兵有23万,官吏有3.2万;;魏国士兵应该有40万以上。这些数据中,魏国是占有明显优势的。而且蜀国的人口还不到吴国的一半,但是官吏人数却超过了吴国,这也能看出蜀国官员队伍臃肿,行政效率与财政压力都是统治者要解决的难题。

其实真正拉开后期魏国与蜀国和东吴差距的,是魏国的人才选拔制度领先,大臣陈群创造了九品中正制选官法。而同期蜀国和东吴还主要依靠宗亲推荐制度,就是皇帝身边的人推荐官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魏国新的招纳人才的方式和东吴及蜀国宗亲举荐制度,是大大的不同。在过去,曹家选拔人才首先靠的是自己亲戚的举荐,说白了,给国家招纳人才的权利掌握在亲戚手里。只要有血缘关系,甚至只要沾点亲,你说一句话我就能当官。这样的方式就使的有关系的鸡犬升天,没关系的打破头也挤不进去。但是九品中正制改革之后,就是把选拔人才的权利交到了中央政府的手里,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士族子弟都可以通过考核来评定等级,然后去做官。所以魏国人才不断,西蜀人才凋零。

子午谷奇兵在陈寿《三国志》所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在魏国人鱼豢所写《魏略》记载: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来,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魏延在汉中镇守了十余年,是唯一了解子午谷地势和天气的将军,除了修筑防御诸围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打扫了四条山间小路,以便到时配合大军北伐,这四条道就是散关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魏延对汉中、关中一带的天气,以及子午谷的地利和隐蔽性都是相当的了解,这一切都是他镇守汉中以来所得到的经验和自信。

所以魏延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自然是因为已经掌握了关中雨季的规律性,确定了当时关中不是雨季,才敢从子午谷出兵,魏延急行军到达长安,十天的时间是可以做到的。十天之后攻下长安,因魏主力部队都在边境驻扎,援兵回来之际,已经斩首成功了。假如诸葛亮和东吴联合,牵制魏国主力在边境,魏延带奇兵数量足够,确实有概率灭掉魏国,可惜诸葛亮一生唯谨慎。




菩提树下菩提思


导语:

在三国历史上,比较会用人的领导有曹操和刘备这两位。他们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伯乐,若干人才到了他们手里,才有了空前的发展。

诸葛亮成为领导以后,他的领导艺术似乎比不上曹操和刘备,所以最终季汉王朝处于疲惫状态。其实我觉得诸葛亮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说再有改善的话,可能就是在几个地方需要做一些调整。

01马谡不能守街亭,让魏延或者王平单独守街亭。

诸葛亮领导艺术最失败的一次,当然就是马谡丢失街亭的这次。刘备临死之前,就曾经劝告过诸葛亮,他认为马谡名过其实,不能堪当大任。

可是诸葛亮觉得马谡实在是太有才了,还是决定重用马谡。在平定南蛮的时候,马谡的确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三国志》

这次北伐,马谡强烈要求,让自己去镇守街亭。马谡知道,镇守街亭是这一战至关重要的地方,只要守住了,那就是头功。

马谡希望通过建功,将自己的威信树立起来。结果没想到兵败丢了街亭,最终马谡被问斩,而诸葛亮也自降三级。

  1. 这个时候我觉得,诸葛亮不应该用马谡来守街亭,他应该将马谡换成魏延或者王平。魏延是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多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说明魏延非常稳。
  2. 而王平一眼就看出了马谡带兵上山的破绽,可是马谡一直不肯听从王平的建议
    ,结果导致大军在山上被张郃切断了水源。
  3. 所以如果让王平镇守街亭的话,王平一定会在街亭城中驻扎,而不是跑到山上去。由此可见王平绝对可以守住街亭。

守住街亭对诸葛亮大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里是祁山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守住这里,那么诸葛亮就能够带兵进入中原。

一旦诸葛亮大军可以进入中原,那么首先雍凉地区就会成为诸葛亮夺取的下一个据点,此后关中地区也就不远了。

派遣魏延或者王平,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比马谡要强得多。在这一点上稍微做一点调整,对大局来说可就有天壤之别了。

02任用魏延走子午谷小道,赌一把没什么坏处。

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魏延曾经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请求,那就是让他带领一万人马走子午谷小路攻打长安。

这是一个大胆而且比较冒险的做法,魏延认为用五千人开山凿路,剩下五千人作为主力部队,一定可以打下长安城。诸葛亮比较小心谨慎,他否定了魏延的建议,我认为完全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

  1. 首先,魏延是汉中太守,他对子午谷小道绝对不是一点都不熟悉。没有一点把握,魏延是不会提出这个建议的,毕竟他也是拿自己的性命在开玩笑。
  2. 其次,长安城守将夏侯楙,是曹魏的驸马,也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将领。所以魏延如果能够走出子午谷小道,打下长安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3. 再者,只有一万人马,却可以决定能否拿下关中之地,我认为这对诸葛亮来说还是非常划算的
    ,毕竟在战场上战死的人马就不止这么多了。

由此可见,子午谷小道的建议,必须要实行。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稳当的生意,做任何生意都有可能亏本,但是风险越大的生意,往往收益也就越高。

既然魏延拍胸脯自己要去,为什么不让他去呢?不让魏延前往,诸葛亮有更好的办法打下关中吗?并没有。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魏略》

关中地区打不下来,又谈什么恢复中原呢?由此可见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的确是缩头缩尾,失去了最好的战机。等这个秘密公开以后,敌人早就已经在子午谷那头埋伏好了,魏延的计策也就无法实行了。

03利用南蛮兵帮助自己北伐,而不是浪费兵马防他们造反。

在季汉的版图当中,南方地区是比较奇特的地方。以孟获为首的南蛮各族,其实是一帮实力相当雄厚的军队。

可是他们常常作乱,所以诸葛亮在北伐之前,曾经多次前往征讨,最终将南蛮平定。孟获表示再也不会造反,并且臣服于季汉王朝。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三国志》

那么这个时候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他只是承认了孟获的合法权益,让他继续治理南蛮地区。可是在北伐的时候,诸葛亮不仅没有任用孟获,反而在南蛮边境派兵镇守,防止南蛮造反。既然不放心南方的安危,那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 第一那就是将南蛮的有生力量彻底消灭。只有彻底消灭这些力量,才能够使得季汉的大后方永远不受威胁,虽然过程有点困难,但是结果是不错的。
  • 第二那就是有效地利用南蛮大军。南蛮大军是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诸葛亮靠脑子征服了他们,不代表他们就不是季汉大军的对手。所以利用这支军队帮助诸葛亮北伐,绝对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第二种办法,显然要比第一种办法要合理得多。任用孟获大军以后,不仅可以减少南方驻军的数量,而且壮大了诸葛亮北伐的实力。

而且南蛮军队特殊的作战方式,是中原军队所没有看到过的。一时之间说不定还能占据上风,所以诸葛亮应该积极地调动这支军队。

总结:资源有限,组合好了,说不定可以匡扶大业。

在诸葛亮的北伐历程当中,最心痛的事情,永远就是缺少粮草。因为缺少粮草,诸葛亮多次在战胜的情况,只能选择撤军。

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因为大军每天都要很多口粮才能坚持住。一旦没饭吃了,可能会立刻引发哗变。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重心基本上都用在了组织粮草上。其实对诸葛亮来说,调配综合军事力量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我认为如果李严能够积极帮助诸葛亮处理好粮草问题,可能诸葛亮还真的可以恢复中原江山。只可惜诸葛亮身边缺少一个萧何这样的人,自己却充当了萧何,失去了韩信的作用。

《三国志》

《魏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