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丹朱是堯的兒子,舜是堯的女婿,堯舜的禪讓是真是假,丹朱是被舜施加手段了嗎?

爺死奴


一個是兒子,一個是女婿。而且傳位於兒子那是古代的傳統,也堯的本心。

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裡,引用古本《竹書紀年》的說法,“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段話簡直可以入選最佳歷史微型小說,故事完整,前因後果一清二楚。

舜囚禁堯肯定是得到權臣的支持,否則不可能成功,這也暗示了堯當時眾叛親離。堯的哥哥棄還把丹朱給流放了,也許正是棄和舜聯手把丹朱給偃塞了,使得這對父子不能相見。棄後來在舜的治下得到重用,想必不是偶然吧。

所以,禪讓制發先自於被動而後被別人稱頌,最終形成制度是最客觀最人性的解釋。


陽高快樂


對於堯傳舜的禪讓是真是假,我們肯定首先想到李白的《遠別離》的兩句詩: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雲:堯幽囚,舜野死。

譯成白話就是:君主失去了賢臣,就像神龍變為凡魚;奸臣把持了大權,就像老鼠變成猛虎。這樣就是堯也得讓位於舜,舜也得讓位於禹。我聽說,堯被舜幽囚了起來,舜也是死在荒郊野外。

偉大領袖毛主席讀到《二十四史》〈魏書〉卷二部分,曹丕簒漢時。就直接套用了 “堯幽囚,舜野死”作了批註。毛主席熟讀詩書,通曉文史,他老人家能如此批註,肯定有所考證。

為何讓位者會有這樣悲慘的結局呢?五帝開始傳位都是在自家人中,為什麼到了堯傳舜的時候就變成成了禪讓了呢?真是值得我們深思!

有兩本先秦史書《竹書紀年》、《山海經》,都記載了堯、舜、禹“禪讓制”的真相。因其一直藏於墓中,沒有經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所以這兩本史書的真實性甚至比司馬遷的史記還要高。

因此,近代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談到這兩本書時曾說:

《竹書紀年》:“這本書可以糾正司馬遷《史記》中的許多錯誤。”

《山海經》:“《山海經》的價值在於,一是保存了古神話,二是反證了儒家如何把神話傳說當成歷史來寫的。”

《山海經》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

蒼梧有座山,帝王舜葬于山的南面,帝王丹朱葬于山的北面。這裡可以看出他們二人都當過帝王。但是後來的史書沒有記載堯的兒子丹朱當過帝王的事呢?反倒說丹朱不肖,堯禪位於舜。

《竹書紀年》記載:“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

說的是當堯變老後,德性、能力下降了,就被舜趁虛囚禁了起來。又把堯的兒子丹朱隔絕開,不讓他們父子相見。舜篡位後沒有立即登基,而是立了丹朱為傀儡,後來又廢掉丹朱再登基。

《荀子·正論》記載:夫日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韓非的《說疑》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就連儒家亞聖孟子也曾雲:舜居堯之宮,闢堯之子,是篡也,非天欲也!

由此可見堯傳舜禪讓的本質其實就是逼宮和謀朝篡位。丹朱就是被控制的傀儡。

歡迎關注,我是沒事閒拉呱,我將與您持續分享有現實觀點、有人生態度的歷史分析!


沒事閒拉呱


我們經常以堯舜禹禪讓的故事來體現上古君王的仁德,然而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本身就屬於後代美化造就。

我們平常所熟知的禪讓故事大多來自於後世人們所傳頌的奇聞異事。既然是奇聞異事,自然是不符合道理的,最起碼,除了堯舜禹,就沒有其他君王是因為後人賢明而禪讓的。

就憑這一點,就可以斷定這件美談背後絕不是這般美好。

這些年,由於《竹書紀年》的出土,許多史料方面都與流傳下來的版本不同,因為《竹書紀年》出土時間晚,相比於流傳下來的版本,少了後人加工篡改的風險,所以,在記載古老的歷史或者傳言中具有更高的真實度。

那麼《竹書紀年》是如何記載禪讓制的呢?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就是竹書紀年的記載。匪夷所思吧。當然,由於歷史原因,竹書紀年記載的事件可謂是十分混亂,關於這點可以自行查詢,所以,竹書紀年的可信度並不如史記高。

但是還有另外一本書記載了和竹書紀年差不多的言論。那就是《韓非子》說疑篇:

曰:“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構黨與,聚巷族,逼上弒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亂之兵也。

當然,韓非子和竹書紀年並算不得什麼決定性的證據,但也證明了另一種可能性。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沒有決定性的證據前接受堯舜禹禪讓制的美好傳說,畢竟,這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


撥開歷史迷霧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什麼叫禪讓?

在搞清楚堯舜之間禪讓的真假之前,咱們先了解一下什麼叫禪讓。

禪讓是古代的一種政治制度。在漢語字典裡是怎麼解釋的——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皇帝把帝位讓給別人。禪是什麼意思?禪是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的意思,讓的意思是將帝位讓出。

可以怎麼理解,禪讓制是中國古代君王在有生之年,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在自己祖宗面前從多方面的讚賞他,說他多麼有才能,部落的人都信任他,幹過多少值得稱讚的事等等。在祖宗面前極力的推薦,最後將統治權讓給他。禪讓制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推選部落首領的一種制度,比如堯舜禹之間的統治權傳遞就是禪讓。

禪讓制的分類

禪讓制產生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先一代的君主將統治權讓給異姓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這種禪讓叫做外禪!還有一種就是將統治權讓給自己的同室宗親,這種禪讓叫內禪。

外禪後可能導致朝代的更替。內禪一般不會出現朝代更替的現象,不管讓給誰做皇帝都是自己人嘛!

制度的追溯

按照傳統的歷史記載,早在公元前2338年前的三皇時期,那時候的制度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緣關係制度傳遞。也就是說,部落的統治權只能在這個家族裡產生。到了五帝時代,這種制度被廢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禪讓制。這種制度到了禹的兒子啟那裡就被終止了,啟建立了第一個朝代夏朝,之後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這種世襲制在中國一直使用了幾千年,直到清朝滅亡封建制度被打破後才廢止。

制度的質疑

從上文中可以看到三皇時期的統治權利傳遞制度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各過五帝時期的禪讓制度,到後來是世襲制!而世襲制也是遵循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不得不讓人反思,難道說五帝時期的人的認知突然增長到後來人的思想禁錮了?按照禪讓制的概念來說,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可以匹敵現在新中國的選舉制度了。這不得不讓人提出質疑。

《荀子·正論》: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言,陋者之說也。

當然對禪讓制提出質疑的,並不是我最先提出來了。在古代,荀子就曾質疑說堯舜之間的禪讓是假的,是淺陋之人的說法和認知。

堯舜之間的禪讓

現在咱們言歸正傳,說一下堯舜之間的禪讓是不是真的,為什麼堯沒有傳讓給他的兒子丹朱。

我認為堯舜之間的禪讓不是單純的是因為舜有德而堯自願禪讓給了舜。首先咱們論證一下,在古代中所有的外禪都是被迫禪讓的。並不是自願禪讓的。當然堯舜之間的禪讓是屬於外禪。

下面咱們來看一下歷史上那些所謂的禪讓!

西漢時期,孺子嬰禪讓給了新朝的王莽。

東漢時期,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給了曹魏文帝曹丕。後來曹魏政權中魏元帝曹奐又禪讓給了西晉武帝司馬炎。

當然歷史上禪讓的不僅僅是這些。但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被脅迫禪讓的。

《竹書紀年》: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堰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

這一點我還是比較贊同的,堯舜之間的禪讓其實是堯後期德政衰敗,被舜囚禁了起來。然後又將丹朱流放到邊塞地區,使其父子不能相見。

總的來說,這樣的說法人們還是不願意去相信的。無論歷史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都已經成為了過去。人們還是希望熱衷和嚮往於美好的東西。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謝謝大家的關注!


馨晨復語


對此事,史學界確實有不同意見。

有一天,帝堯對其心腹說:“這個位置,我已經坐了有七十年了,你們之中誰能順應天命,繼承我的位置呢?”心腹們一聽,嚇得要死,這個時候肯定不能亂說話啊,否則就是找死。他們說:“我們何德何能啊,只怕玷汙了您坐的這張椅子啊。”堯說:“那大家儘管提意見吧,遠親近戚,同姓異姓,廟堂草野,有合適的,都可以舉薦。”眾心腹回答:“民間有一個適合的人,名字叫虞舜。”堯聽了精神一振,說道:“我也有聽說過這個人,他這個人具體怎麼樣?”

原來舜是一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簡單地說,家裡除了他之外,沒有一個好人。儘管家人對舜做了很多非常不好的事情,但舜還是不記仇,一樣孝順父母,儘量和他們和睦相處,把整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要通過女兒來試試他,觀察他的言行。那萬一發現他不是合適的人選,不就虧了兩個女兒給他嗎?其實也不用擔心,在那個時代,堯的老婆應該不止一個,女兒估計也不會少。選繼承人這樣一件大事,拿兩個女兒出來試,也不虧。舜對她們很有禮,表現得體,不過這隻算是過了第一關。

接著帝堯又先後讓舜任不同官職,舜表現很不錯,這算是過了第二關;又派舜去山林川澤之中辦事,在暴風雷雨之下,舜也沒有迷路誤事,這算是過了第三關。

堯對舜十分滿意,於是願意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他坐。舜雖然心裡很想馬上坐上去,但是肯定要表現得很不情願,說一些“我何德何能啊“,“我沒資格啊”,“我不敢啊“諸如此類的話。歷史上這樣的場面還少嗎?你明明想當皇帝想瘋了,但到了臨門一腳的時候,又會不斷推辭。那其他人也是心知肚明啊,特別是你的手下,他們一定會配合你的表演,一再地勸你,“你不當皇帝不行啊,不是你自己的意願的問題,是我們這些官員都想,天下百姓都想,你不當皇帝,我們不行啊,過不下去啊”。勸得越賣力的官員,自然就越得你賞識。於是你推辭個兩三次,然後別人勸你兩三次之後,你就感覺名正言順了,“是你們讓我當的,我是很不願意當的”。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不也是這樣做的嗎?還有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故事,本質上也沒有什麼區別。這樣的事例太多了。

總而言之,後來,舜還是接受了堯的禪讓,攝行天子之政。

不久,堯逝世,百姓悲痛不已,如喪父母。為了悼念帝堯,在全國各地,三年內都沒有人奏樂。

當初堯傳位給舜,而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丹硃,是因為他深知丹硃不堪大用。他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則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意思就是,如果我把天下交給舜的話,這對天下人都是有好處的,而只是對丹硃一個人沒有好處;相反如果我把天下交給丹硃,那只有丹硃一個人有好處,對天下人都沒有好處。我總不能為了讓丹硃一個人有好處,而做出對百姓不利的事情吧。

這句話說得非常動聽,很多人因此而讚歎帝堯大公無私、傳賢而不傳子的崇高品質。

堯死後,舜把帝位讓回給堯的兒子丹硃。但是諸侯就是不去朝覲丹硃,而是去朝覲舜;百姓有需要裁決的事情,也不去找丹朱而是去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硃而去歌頌舜。如此一來,丹硃的帝位名存實亡。舜無奈地說:“看來天意不可違啊。”於是就重新登上帝位。這個故事,跟上面說的那些假裝推辭謙讓的事例,看起來有什麼不同嗎?

這就是《史記》中所記載的故事:堯給舜讓位,舜又給堯的兒子丹硃讓位。

後來,這故事被傳為一時佳話,大家紛紛讚歎堯和舜的德行之高尚,且認為帝位繼承從“世襲制”轉變為傳賢不傳親的“禪讓制”,是巨大的歷史進步。

然而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司馬遷的美好想象。據《竹書紀年》記載,其實是舜為奪取帝位,把堯囚禁起來,同時打壓丹硃,又不讓他們父子見面。


我讀故我在


韓非子說過: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

禪讓哪裡有那麼美好,實際上充滿血腥。


海學390


堯和舜都是很公正的按照推選制選擇繼承人,丹朱雖不是很壞,但是沒有才能治理國家,所以把繼承人給了舜,就像舜也很公正,傳給了禹,他們都沒有使用任何手段阻止禪讓


富元製作


儒家堯舜禹禪讓謊言,是沒有民意的奴隸主內部利益交易,與正義平等公正何干?



丹朱是堯帝之子,舜是堯帝之婿,堯帝禪位於舜多半有參假成分。丹朱肯定是被舜施加了手段才痛失帝位,遷居他地。


小龍女5505


遠古時代的歷史以神話和傳說構成的,哪裡有像小說一樣這樣的詳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