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西廂記-長亭送別》展現了鶯鶯怎樣的情緒特徵?

用心之旅


我喜歡《西廂記》,應該是緣於《紅樓夢》裡賈寶玉、林黛玉二人共讀西廂的情節。

林蔭小道旁有石凳,四圍落英繽紛,有心愛之人坐在一旁,一本講述才子佳人愛情的《西廂記》在手,這是何等的美妙享受?難怪乎這幅寶黛共讀西廂的圖片,被眾多讀者和觀眾所喜愛。

《西廂記》作者是元代文學家王實甫,其中的“長亭送別”情節,尤其動人,它寫的是女主人公崔鶯鶯於十里長亭送心上人張生進京趕考的場景。

張生和崔鶯鶯,是一對沖破封建世俗婚戀觀而自由相愛的戀人,二人短暫歡愉之後,即將飽嘗長久的離別,面臨兩地相思。長亭送別,體現了鶯鶯小姐的情真意切,和特別有力度的反封建精神。為什麼要這樣定性,我們且來看她的唱詞: 

“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是鶯鶯對張生赴京城科考所持態度,千萬別小看了這句話!

鶯鶯認為夫妻相愛,即“蓮開並蒂”,比張生進京赴考取得“狀元及第”要強得多。這樣的觀點,使得長亭相送的情節,擺脫了才子佳人離愁別緒的老套路,感情也昇華到,一人小女子敢於視男女之間的情感高於世俗功名的高度,也使得鶯鶯這一形象,瞬間迸發出閃光的以人為本的思想火花。

鶯鶯的內心是依戀又夾雜痛苦的,因為冷酷無情的封建家長,也就是她的母親老夫人,是個固執己見的婦人,她代表的強權家長,是橫亙在愛情之上的枷鎖和大山。老夫人的觀點是“三輩子不招白衣女婿”,鶯鶯不得不接受這一點,但同時她也明確地、斬釘截鐵地表明自己蔑視權貴的態度。

長亭送別情節,也把鶯鶯對張生的期望,表露出來:“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面臨分別,直率的鶯鶯終於把藏在心底的擔心說出來,因為她是個清醒的女子,她明白她和張生的愛情正處於危險期,張生一旦考中,就有可能成為京城高門大族的擇婿對象;如果落第,她的母親老夫人就翻臉不認人,不會認張生這個白衣女婿!

一個戀愛中的女子,被巨大的陰影籠罩著,即使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鶯鶯還是明確無誤地表達了對情感的重視,對權貴的蔑視,對夫君的勸誡。這樣的鶯鶯,怎麼不讓人心生慨嘆和敬佩?

所以,《西廂記 長亭送別》這一情節,特別精彩,特別長女生志氣。我為這樣有個性、有堅持的鶯鶯,點贊!


我是粒粒七七,我閱讀,並且認真寫下感悟。認同本文,請關注和點贊~


粒粒七七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有一臺戲叫“十八相送”,其中有詞唱到“十八里相送到長亭”,說的是祝英臺與梁山伯同窗三年後被她父親招回家去,梁山伯帶著自己的書童一路給祝英臺和她的丫鬟銀心送行的故事。在古人而言,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送到長亭,也就意味著送行的人到此為止了,出征的人該上路了,送行的人該止步了。

越劇《西廂記-長亭送別》應該是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上改編而來,講的是崔鶯鶯送張生去京城趕考的故事。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唱得好傷感。此時的崔鶯鶯與張生,剛剛經歷過短暫的歡愉,張生即將遠去,他們的愛情能不能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張生若考中了還會不會回到她身邊?這都是要打一個問號的事。否則古人怎麼會感嘆“悔教夫婿覓封侯?”真實的生活中太多的始亂終棄,事實上《西廂記》的前生《會真記》的作者元稹本人就是一個始亂終棄的主,關於他的傳說非常多。

對於崔鶯鶯小姐來說,張生即將去的是一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容易就會讓人迷失。

也許是由於民間播放的並不多,雖然最早的越劇《西廂記》是越劇名家徐玉蘭、袁雪芬老師主演的,但是相對於越劇《紅樓夢》和《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知道的人還是會少一些,在民間的傳誦也相對少一些。至少在我而言,《西廂記-長亭送別》不像《梁祝—十八相送》那樣拿起來就會唱,唱詞一句都不會錯。


蘇小妮


作為封建社會背景下的愛情,瑩瑩一方面想要跟張生長相廝守,打破世俗禁錮;但是,另一邊又無奈於崔母的壓迫!這點作為瑩瑩本人是糾結又痛苦的,但是確實是那個時代女性的共同心裡刻畫!長亭惜別,自是難捨難分,從此天各一方,已經做好了為守郎長相思的準備以及跟家族對抗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