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吴起变法”只是楚国新地主阶级与旧贵族势力之间斗争的“炮灰”

导语:

公元前402年,楚国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楚国君主楚声王在驾车巡视期间,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强盗所杀,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死于强盗之手的君王,也是被后世称为“盗杀声王”的事件。

由于当时战国时期天下处于混乱的状态,经常有强盗出没,这是很正常的,但一国之君在都城被强盗所杀,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在楚声王被杀之后,同一年其子熊疑也就是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继位。而令人疑惑的是,在颇为重视孝道的古代,儿子楚悼王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却没有为他的父亲报仇。大家试想:身为一国之君的楚悼王都不能为父报仇,这可以断定楚声王的死并非是简单的死于强盗之手,而是死在楚国历代君王都不敢轻易触犯的阴暗势力,仿佛寄生虫一样,从楚国建国以来就寄生在楚国政权,不断腐蚀着楚国经济的楚国旧奴婢主贵族势力。

“吴起变法”只是楚国新地主阶级与旧贵族势力之间斗争的“炮灰”

历史上楚声王的画像

楚国立国之初就已形成旧贵族势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注定会产生新的势力与其抗争

楚国诞生于公元前1042年,是从当时西周时期衍变出来的,也是第一个在西周时期自立为王的国家。因为楚国建国之初,西周还是比较强盛的国家,所以楚国的很多规制都是效仿西周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西周时期开创的井田制、宗法制,卿大夫全部由皇室宗亲担任,久而久之各贵族的野心随着势力的增大而膨胀,最后西周经常发生贵族间争夺土地、政权而发生的战争。最后西周王朝也是在贵族中无休止的争斗中走向了衰亡。而楚国立国之本,和西周王朝的规制极其相似。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国早在熊渠在位的时候,就效仿周天子封宗亲为王的机制,熊渠分别立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管辖着长江沿岸的楚蛮地区。

楚国不仅在宗法制上效仿西周,在后来楚国征服现四川大部分地区后,更是仿照西周,在土地的分割上都推行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就是将大部分的土地全部分封给了楚国旧贵族势力,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各大贵族势力范围。就这样楚国的贵族势力就开始萌根发芽,深深的扎在了楚国政权的最深处。


“吴起变法”只是楚国新地主阶级与旧贵族势力之间斗争的“炮灰”

楚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图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有些在旧贵族势力统治下的平民开始自己耕种土地,从而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了首批脱离旧贵族势力管控下的民众。而有些楚国建国之初的贵族,由于家境的没落,或者因为斗争的失败,导致很多贵族的后代也成为了自耕农户。其中楚庄王时期的宰相孙叔敖,就是出身楚国旧贵族,但因为家族没落而当过一段时间自耕农户。而这些本是楚国贵族的宗亲,却因为家族的没落,成为的自耕农户,就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的前身。

《战国策》记载: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尽管有着楚国旧贵族势力的侵蚀,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没能挡住楚国的强大。然而随着楚国旧贵族势力不断扩大,导致“诸侯强,国君弱”的局面,贵族势力长期垄断着楚国政权,政治的腐朽和庞大的开支,使得楚国始终处于国力匮乏的局面。楚国呈现着“既大又贫,既强又衰”两个极端方向的发展趋势。

引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楚国在战国时期的版图,更是达到现在湖北到广西一带,这可以证明楚国在那个时期吞灭了很多的国家。但是尽管这样也没能制止住楚国国内形势的动荡。而后又在公元前403年,当时发生了著名的“三家分晋”历史事件。韩、魏、赵、本是晋国的诸侯,但却最后把晋国给蚕食了,而且由于韩、魏、赵诸侯国的势力强大,导致当时的周天子不得不承认韩、魏、赵三国的合法性。

“吴起变法”只是楚国新地主阶级与旧贵族势力之间斗争的“炮灰”

三家分晋时的疆域图

这个事件,给当时楚国的在位者楚声王迎头一棒。因为楚国的封侯的数量也非常多,甚至超过了晋国,最多得时候达到了六十多个。不仅如此,楚国的封侯们还有自己的土地,更有甚者还有自己的“君号”,在地方上享有很大的权力,相当于“土皇帝”一样,导致很多楚地的百姓不知有楚王。再经过“三家分晋”事件的发生,楚声王严重的意识到当下要做的就是废除楚国的贵族势力。

但是楚声王苦于没有可用的辅助者,凭借他一人之力想消灭攀根已久的贵族势力,是不可能的,仅管如此,楚声王也在心理盘算着废除贵族势力的想法。但是古语有云说“隔墙有耳”,当楚声王还在想着如何打击旧贵族势力的时候,让贵族势力在王宫里布好的眼线给透漏了。就这样在一起楚声王外出巡游的时候,在都城街上被“强盗”所杀。堂堂一国之君在自己国家的都城被杀,这仿佛是一个笑话,但这确实发生了。而楚国朝野都知道雇佣“强盗”的,就是楚国的旧贵族势力。

楚声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悼王继位。但是由于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庞大,稍有不慎楚悼王也会步其父亲后尘,所以楚悼王继位之初,选择的是“卧薪尝胆”“按兵不动”的策略,去麻木旧贵族势力,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国君”。但是在楚悼王的心里却一直酝酿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那就是通过改革去打压楚国的旧贵族势力。

“吴起变法”只是楚国新地主阶级与旧贵族势力之间斗争的“炮灰”

历史上的楚悼王


父亲的死去,注定了楚悼王打压旧贵族势力的决心,从而催生了一场变法

楚声王的死注定了,楚悼王的政治生涯就是要把楚国的旧奴婢主贵族势力打倒,这样不仅可以报杀父之仇,更可以使得楚国国力更加强盛。但是楚悼王比他的父王更精明,他明白这些贵族势力盘根错结,不是轻易就可以拔出的,如果稍有不慎,自己也会像父王那样,死的不明不白。楚悼王深知“成大事,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楚悼王暂时选择了隐忍不发,等待一个时机,更是等待一个人才,来辅助自己。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楚悼王执政的十五年后,这个可以辅助楚悼王的人出现了,而这个人就是著有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齐名的《吴子兵法》的著作者,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改革家吴起。

引用: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评价吴起:善战,如孙膑、吴起之徒。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当时吴起的声誉及威名是非常之高的。正是吴起的出现,唤起了楚悼王藏在心里已久的想法——消灭楚国贵族势力。而吴起也深刻的了解当时楚国的情况,吴起认为楚国之所以国家一直不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意思就是楚国的无作为的臣公和世袭的贵族太多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楚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强大起来。而吴起这一思想正中楚悼王下怀,随后楚悼王即刻任命吴起为宰相。于公元前386年开始推行变法。

“吴起变法”只是楚国新地主阶级与旧贵族势力之间斗争的“炮灰”

历史上的吴起

在推行“吴起变法”期间,有楚悼王的撑腰,吴起在楚国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改革。吴起深知一个国家有统一的法令,才能确保政令的畅通,从而使得国家高效运转,国家才能强大。但由于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强大,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领地,很少把楚王命令放在眼里。吴起和楚悼王首先推出的就是进一步确立法治,创出统一的成文的法令,弥补了过去法文上的空白。接着在楚国上下开始统一推行,使得政令畅通,让百姓更懂法,从而免受以往贵族势力的肆意剥削,这样快速有效的削弱了贵族势力的特权。

但是这并没有满足楚悼王打压贵族势力的心理,从而吴起更下了一剂猛药“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意思就是贵族势力以往的世袭制作废,但是并不是立即生效,而是给贵族们三世的时间,三世之后就没有世袭一说了。对待官吏上,更是将许多无用的官吏发放回家,停止给予俸禄。通过这一改革,不仅直接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更推行了举人惟才的选拔人才的机制。

吴起通过变法,不仅有效打击了旧贵族,改组了国家的官僚机构。在经济上更是着力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在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鼓励士兵战场杀敌。也是在吴起的军事变革中,使得落后的楚国军队快速的提升了作战水平,一时间仿佛一头睡醒的狮子,军事实力的增强,使得楚国迅速的从战国诸国中脱颖而出,雄踞一方。

《战国策 · 齐策五》记载 : 吴起率楚师 “ 战于州 西 , 出于 梁门 , 军舍林中 , 马饮 于大河 。 ” 楚 国极盛 一 时 , “ 兵 震 天下 , 威服 诸侯 ” 。

从上面史料可以看出变法之后的楚国,一时间是威震四方的。但是上天总是造物弄人。正在变法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楚国的国力达到高峰时期,致力于推行变法的君主楚悼王突然暴毙了,刚被强压下去的贵族势力迅速集合实施了反击。在举国悲伤的时刻,在楚悼王的葬礼的当天,突袭了楚国王宫,吴起一时疏于戒备,被围困于楚悼王的遗体旁边,随后吴起抱着楚悼王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大王救我”,吴起在喊出人生这最后十二个字后,便被乱箭射死。

“吴起变法”只是楚国新地主阶级与旧贵族势力之间斗争的“炮灰”

影视剧中吴起中乱箭死在了楚悼王的遗体旁


这场实行了五年之久的变法,也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成果付之一炬,以失败告终,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最后还是以楚国旧贵族势力胜利而结束。

结语:

与其说“英雄造时势”不如说是“时势造英雄”。从上面总的来看,如果没有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楚声王也不会去想着废除旧贵族,从而也不会造成楚声王的死亡,其子楚悼王更不会有废除旧贵族势力的想法,最后也就没有“吴起变法”这一说了。

但是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巧合中发生着很多流传至今的历史事件,吴起变法始于楚国新旧势力的斗争之中,最后也死于其中,可以确定“吴起变法”只是楚国新旧势力之间斗争的政治牺牲品,俗称“炮灰”。随着吴起变法的失败,宣布着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成功。以至于楚国最后的衰亡也离不开旧贵族势力的“功劳”。

细想想从古至今有多少朝代都是因为宗族势力的扩大,而逐渐灭亡的。也有很多试图去改变的,但最后很少有成功者,反而出现了更多的“炮灰”。这证明了一个道理:历史的发展是自然的规则,不是人为可以轻而易举改变的。

最后感谢大家耐心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