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清代的歷史為何有人說難以研究?難在哪些方面?

鄰家女孩李


你好,我是理簡。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清代歷史之難以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

清代的史料繁雜

在古代中國的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史料分佈是這樣的:

1、先秦、秦漢的史料主要是前四史。但是近年來的簡牘史料的出土、發掘、購買,使得這一領域的史料相對豐富。但也面臨難題:如何予以正確的解讀和研究。按照目前的研究進展,簡牘史料很大程度上補充了以前研究的空白。所以,要研究秦漢史,必然要深入解讀簡牘史料。

2、魏晉南北朝的史料可以說不多不少,除了傳世的正統史料以外,近年出土的碑刻史料、當然包括墓誌史料是非常豐富的。所以這個時期的歷史也是要藉助多樣化的史料去研究的。

3、唐宋時期的史料一般認為是相對適合研究的,所以突出的特點是唐宋的研究者非常多。之所以說唐宋適合研究,是因為它的史料體量不多不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完。

4、明清史料是古代中國史料最多的朝代。當然與其近世有關,也與明清的治史傳統有關,更與經濟發展有關。比如明清各皇帝當政期間必修實錄(也叫起居注),官方也修了很多各個方面的史書,比如在法律方面的大清律、清會典、各部則例、少數民族則例等等,而且這些史書不是隻有一部,而是在康雍乾乃至之後的時期都會補修。再加上滿語的域外史料,可以說清朝的史料體量是非常龐雜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讀完根本不可能。

5、這就是說為什麼清史難以研究的重要原因,因為你讀不完所有的史料,你只能就一個部分深入研究,而沒有完全掌握史料的面貌的情況下僅僅憑一方面的史料得出的結論有可能是不恰當的。

關於新清史的爭論

“新清史”這一論點主要有國外的漢學家首先提出,他們提出這一論點後,有發表了系列論說,認為國內對這一觀點沒有回應,進而主張說我們國內的研究不關心域外的研究,我們的清史研究沒有與之對話,等等觀點。
但是後來,我在接觸到一些清史研究者以後,的確他們不主張對新清史予以回應。但背後的理由還是值得支持:
他們還是主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的確面對國內紛繁複雜的清史史料,我們尚未完全研究透徹,回應新清史的研究,只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但這也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的清史研究多集中於漢文史料,而對滿語史料少有研究。這就導致對清朝的認識不完整的現象。

這也是清史難以研究的原因之一。

若有疑問,請留言。


理簡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結束也以為這中國帝制時代的結束。清朝歷史的研究可以說相對其他朝代歷史的研究沒有那麼深入。其主要的難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清王朝來源於北方少數民族。清王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清,來自於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大金(後金),屬於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清前期的發展過程完全是獨立於中原地區完成的,使用的主要語言和文字都是少數民族的,隨著滿族入主中原後與漢文化的逐步融合,滿文化在逐步消失,對於清(後金)前期的發展帶來很大困難。現在使用滿語,精通滿文的人越來越少,給研究清前期歷史發展帶來很大的障礙。

二是清朝處於古代與近代歷史的交匯處。清朝(後金)自1616年建立至1912年清帝遜位接近300年,在這近300年世界和中國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歷史也在此期間走進了近代史。對於這段歷史的研究不能單純的侷限於中國歷史的研究,因為古代中國封閉的局面已經逐步在消失,研究清朝的歷史要對照當時世界發生的變化,對照世界歷史來思考中國問題,同時中國在很多還保留著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結合中國古代歷史再深入研究。研究的過程要比前面的明朝歷史要複雜。

三是走出古代的狹義民族主義。古代的長城南北的政權互為外國,且相互之間多采用蔑稱。而隨著現代國家和民族概念的形成,在中國版圖上的各個民族都是一起發展的兄弟民族,在研究前代歷史的過程都會對前代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評述,作為史學研究者能不能站在整個中華民族的立場上,客觀、公正的評價清朝建立的歷史功績和存在的不足甚至是慘痛的教訓,需要一定的深入瞭解歷史,得到讓人信服的結論。

四是鴉片戰爭以後的清朝歷史更多的涉及對外關係。英國侵略者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改變了中國原有的歷史發展進程。這個由外來入侵改變的本國曆史發展,需要深層次的研究其變化根源、過程和影響。也要有側重的研究外國曆史,比如鴉片戰爭前的英國動態,近代沙皇俄國發展的歷史等。可以說想把清朝後期歷史研究清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世界歷史和文化。

最後,研究清朝的正史並不完善。官修史是對前代歷史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清朝滅亡後,當時的民國政府也組織了對清史的編撰工作,但主要編輯人員都為清朝舊官吏和前清遺老,在編撰過程中立場並沒有完全站在公正得角度,存在對清統治者歌頌多,批評少的情況。同時由於編撰時間緊,審核校對工作並不完善,成書後並不能作為正史的清史,只能叫《清史稿》。而且在研究晚晴歷史的過程中,當時許多重要人物還尚在人世,不便公開評價。因此作為官方正史並不嚴謹。同時,由於戰爭持續,導致大量的史學資料損毀,增加了研究這段歷史的難度。

以上純屬個人淺見,有不妥之處,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行走在馬班陳範間


對於大清朝的謎團,有兩個可以解答的方向。

首先就是檔案記載不全

大清統治者對於當時大部分被統治者來說都是外來者,他們也許並沒有記載的習慣。比較活在那種沒有安定的部落。今天在建州。也許明天就跟隨大部隊遷移到烏拉部落了。所以很多時候的記載,是沒有什麼用的。反倒增添累贅,馬背上的人就該瀟灑一生。所以大清建立後,努力吸收漢文化才開始對過去的事情作回憶性的記載。所以,材料丟失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次是檔案編碼方式

大清畢竟是滿洲的天朝,所以他們很多檔案記載都採用滿文來記載,也就是語言的編碼是滿文。隨著漢化越來越嚴重,認識滿文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甚至到現在,全國上下認識滿文而且造詣深一點能解讀滿文還了解清朝的人並不多,也就是能解碼的人很少。直到現在,清朝還有幾百萬卷檔案尚未翻譯完。所以,有一些在現代人覺得是秘密的事情,只是記載在滿文檔案裡、還未曾翻譯到罷了。隨著翻譯工作進行,很多秘密應該就會解開了。

最後是歷史上的人不想讓這些“秘密”公之於眾,毀了記錄的檔案

歷史上,想把某些歷史事實抹殺掉也是挺容易的,直接把核心記載改一下。其他版本就都是野史,野史信服力是不夠的。所以說,野史上記載的東西只能被看成是猜測的。就像乾隆身世一樣,很多人說他不是雍正親生兒子。哪怕乾隆自己知道自己不是雍正兒子,他會把這事記載下來?應該不會吧?所以要是清朝統治者有心要抹殺歷史事實,哪怕翻譯再多檔案還是很難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