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德行":"在中國,為中國"該有的樣子是什麼?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在中國,為中國”

這是合資品牌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與這句話共同出現在身後大屏幕上的,往往還有他們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中所取得的效益,間或搭配一些研發、生產等方面的現地化成果。

過往看到這句話時,一晃神也就過去了。2020年初的疫情卻像一面放大鏡,橫亙在中國汽車產業之上,對準了業內的方方面面。當初信誓旦旦提及“在中國,為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們,每一個舉動都被擴大了無數倍,繼而牽動著輿論的風向。

北京奔馳可能就沒有料到疫情的“放大鏡”作用。

2月6日,北京奔馳向天津市政府以及天津武清區發函,請求特批其在當地的19家零部件供應商提前復工。函中稱,北京奔馳僅保留有一天的安全庫存,陷入復工即停產的尷尬境地。若相關供應商不能提前送抵零部件庫存成品,北京奔馳難以在2月10日正常復工,其單日損失將高達4億元。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彼時,車圈熱點聚集在企業捐贈,大多數車企表示服從當地相關部門延期復工安排,北京奔馳因此引發了較大的爭議。此舉被視作北京奔馳為達成60萬輛年產銷目標,減少損失而輕視疫情防控。其將自身經濟損失放大到影響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程度,更有“要挾”的嫌疑。

與北京奔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產基地皆處於疫情風暴中央的東風本田。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若無疫情影響,2020年對於東風本田來說本該是個延續強勢上升勢頭的年份,開年一月,東風本田以73,597輛,同比增長21.3%的銷量成績,成為少數取得“開門紅”的車企之一。有媒體估算其今年年產銷有望突破百萬大關,產值將達2000億元。

遺憾的是,此次疫情就爆發在東風本田的大本營武漢。刨去春節7天的慣例停工,企業即使在3月10日24點前預備復工,停工時長也將達50天,預估損失達250億元,日損失超5億元。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做好疫情的防護和復工的這類均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東風一名內部人員如是道。面對疫情,東風本田主動投身戰疫一線,通過東風公益基金會等渠道,向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中部戰區總醫院、協和醫院和東風出行等捐助錢款與防護用品。

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渡難關的系列舉措也在制定當中。早在2月11日,東風本田便出臺為經銷商釋壓的舉措,包括調節商務政策,廢除販賣目的審核,提高返利支撐,加大融資幫助,輔助經銷商建立疫情防控體系。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嚴格來看,北京地區與湖北地區受疫情影響的程度不一,簡單評判二者損失與對復工一事的急迫性並不公允。但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樣,疫情就像一個放大鏡,放大了每一家汽車製造商的一舉一動。

近年來北京奔馳在產品品控、售後服務、廣告宣傳幾方面的負面,包括“女博士坐發動機蓋哭訴維權”、“斷軸門”、“高管辱華”、“大G入宮”等事件,讓中國消費者對其的負面觀感增加。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北京奔馳輕視疫情防控,站在自身角度施壓地方特批覆工,只是民眾負面情緒爆發的導火索,在一眾汽車製造商紛紛為上下游企業,尤其是經銷商鬆綁之時,北京奔馳至今未表達對維持產業鏈健康運轉的關切,讓人不禁重新審視這家在華攫取鉅額利潤,年產銷近70萬輛的全球豪華車巨頭,到底是如何履行 “在中國,為中國”的承諾?

“在中國,為中國”該有的樣子是什麼?類似的疑問也被丟給了沃爾沃汽車。2月22日,沃爾沃汽車宣佈向所有員工及家屬、供應商與經銷商夥伴及其員工免費贈送“疫安心”新冠保障300萬份,每份保額為10萬元。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對被贈送這一份保險的湖北人來說,“疫安心”卻變成了“疫鬧心”。他們在嘗試提交信息時卻被告知“本險種當前暫不支持您所在區域的人員投保”。投保須知裡也明確指出“除身份證42開頭人員,其他人員均可領取(包括外籍人士,提供護照號碼)”(湖北地區身份證編碼以42開頭)。

“這種對生命的差異化對待,不像是一家主打安全、營銷以人為本概念的豪華品牌會做出的事。”有網友在評論相關報道時,失望地表示。在理性層面上,我們明白保險行業的特殊性質,投保時遭受差異化對待的經歷也並不罕見,但從感情層面上來看,拒絕了湖北人後,沃爾沃這份原本暖心的免費保險,反而讓人有些寒心。

所幸沃爾沃及時做了一番補救,在上述險種發佈的次日,沃爾沃發佈聲明稱,受制於險種特性,活動第一時間未能面向全國所有區域。在與保險企業進行談判後,已對險種完成升級,引起爭議的相關條款也已更改。目前,該保險可覆蓋整個大陸地區。此外,沃爾沃汽車還表示:“我們對未能就此情況進行及時溝通,並給大家帶來困擾表示誠摯歉意。”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倉促的轉折雖有藉此噱頭營銷的嫌疑,但最終結果也算能為消費者所接受。藉此契機重新審視汽車行業時,也有更多如東風本田一樣的合資車企,正踏踏實實的履行著當初的承諾,其中就有上汽通用五菱。

在疫情伊始,上汽通用五菱就敏銳注意到了口罩可能短缺的問題。2月6日,官宣其將聯合供應商通過改建生產線的方式轉產口罩,支援防疫一線,預計日產量將達到170萬個以上。而據工信部統計,在疫情發展之前,我國的醫用口罩日產能也僅為220萬隻。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上汽通用五菱牌防護口罩”的外包裝上這句樸素而又附帶一點中國特色的話,被其所踐行著。在官宣生產口罩的13天后,上汽通用五菱又下線了廣西第一臺全自動化“五菱牌”口罩機。18天后,向柳州市政府交付首批智能移動測溫車。

若不是特別強調,很多人容易忽略上汽通用五菱的合資身份,與千萬中國人一起生產、生活的五菱宏光是一輛合資車。而在本次疫情中,上汽通用五菱的表現也延續了既往的形象,為合資車企如何履行“為中國”的承諾打了個樣。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總的來看,在過去十年裡,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以其發展速度,以其體量,成就了我們認知範圍內的幾乎所有跨國車企。在過去的狀態下,我們評估“在中國,為中國”的概念,可能僅僅停留在產品、研發、營銷等方面的現地化上,為一間又一間中國研發中心的開張,一輛又一輛“國產車”的下線而雀躍;侷限在全球化視角下,跨國企業在當地攫取利潤後,反哺當地的商業道德、企業社會責任感層面上。而在疫情肆虐的特殊狀態下,過往輕巧的承諾卻註定要被置於放大鏡下仔細拆解,審視哪些汽車製造商真正做到了這一點,與這方水土上的人共進退。哪些汽車製造商戲精附體,賺錢有它,承壓別提,要求著超國民待遇。

疫情放大合資車企的

回到我們最初問的那個問題,“在中國,為中國”該有的樣子是什麼?答案或許在東風本田的堅守,在上汽通用五菱有些土的slogan裡——與中國人民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