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旧日本海军的防空炮发射时还要人按着?

jiaoyangdier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上至万吨级的战列舰、重型巡洋舰,下至千吨级的护航舰,其对空防御作战,最常见且装备数量最多的就是96式3联装25毫米高射炮。
仅从可靠性能来看,是当时日本海军水面舰艇对空防御中最耐用且有效的防空武器之一,对付来袭的螺旋桨战斗机、鱼雷攻击机等空中目标,作战威力其实已经足够。96式3联装25毫米高射炮,是法国霍奇克斯25毫米高射机关炮的仿制品,除了3联装以外,还有单管和双管装的,是战时日本海军水面舰艇上最主要的防空火器,装备了几乎所有的日本海军作战舰艇,包括其他辅助类舰船,此外还有少量供潜艇使用的版本。
1941年,出现了3联装25毫米版本,单管25毫米版,则出现于1943年;日本海军参谋本部曾统计过,在1000米高度和2000米远的距离上,平均需要1500发25毫米炮弹才能击落一架美海军的舰载战斗机。
超过1000米高度和2000米远的距离,25毫米高射炮就很难发挥作用;到了二战后期,由于25毫米高射炮弹药短缺等原因,日本海军规定只有当敌机达到800-1000米距离时,才能准备开火。

日本拍摄的《男人的大和》等反应旧日本海军题材的影片,日本海军舰艇面对来袭的美机,25毫米3联装高射炮的射击高度和距离,和当年日本海军参谋本部的要求大致吻合,
从影片中拿望远镜的观察员兼炮位指挥员报出的来袭敌机参数即可判断。96式高射炮属于气冷型导气式自动火炮,理论射速每分钟200-260发,采用15发弹匣,倒插弹供弹模式,实际射速仅在110发/分钟,人工装弹毕竟影响射速的提高。
由于受制于装弹手的装弹速度,战时包括供弹手受伤或死亡等原因,很少会有三门一起开火射击,对来袭的敌机来说,不能形成有效密集的杀伤火网,因此,实际上96式25毫米3联装高射炮的防空能力一般。
此外,96式3联装25毫米高射炮,在对空发射时,尽管有较大的震动,从影片《男人的大和》中,即可看到其防空作战时的态势,但却不必按着。
只是此型高射炮采用15发弹匣,倒插弹供弹模式,因此,装弹匣或退弹匣时,自然要用手按在弹匣上,让人感到射击时震动大,需要弹匣供应手使劲按住,才能保证对空射击精度似的。

国平军史


日本兵要扶着高射炮的上面进行射击?


这个姿势在很多表现二战日本海军高炮的作品中都是标准姿势的。


日本在二战的时候海军主力高炮是九六式25毫米机炮,根据任务和装配不同,有单门的,还有双联装和三联装的不同形式。


先说这门炮

这门25mm高炮的理论射速是260发每分钟,战斗射速是110发/分钟。但是只装了一个15发的弹匣。在炮手射击的时候往往3-6秒就可以将弹匣打光。

高射炮对空射击最重要的就是持续的火力输出,但是15发的弹匣就属于强不过三秒的存在了。


日军就开始操演如何快速的换弹匣,节省换弹匣步骤的每一秒钟。


于是在射击的时候,手会直接按在弹匣上。打空后顺势往后拽弹匣。可以快速的将弹匣取下来。也就是这个动作——

要说为啥日本不将弹匣做的容量再大一些呢?

还是马腚决定航天飞机大小的问题。

日本的弹匣要装箱(高射炮前面的箱子)运输,这个尺码也是和车辆的尺码要做参考的,照片中有箱子和弹匣,看下对比就应该明白了。如果再做的小了,就得更频繁的换弹匣,但如果做大,则需要状的弹药就更多一倍,士兵这时候就搬不动了。

如果做成比如40发,那么运输的时候每车就要少运20%的弹药。后勤上又不划算。所以辛苦下装填手吧


军武数据库


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世界海战已经进入航空作战的时代,战列舰统治大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在军舰上安装高性能的防空火炮尤为重要,而日本当时最常用的就是96式25毫米3联装防空火炮。



事实上这种火炮的威力也有点偏小,在和美国作战的时候经常显得威力不足。因为美国飞机的装甲都比较厚,25毫米的火炮往往射程近,威力小,甚至无法击穿美国的飞机的装甲,美国飞机经常在轰炸之后还带着一身的弹孔安全返回。而日本的研发和工业力量都比较薄弱,所以难以开发更高性能的防空火炮,也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且由于技术力量落后,再加上日本的资源比较缺乏,所以这种火炮居然不能够自动发射,还需要人工去按着发射,并且三门火炮无法齐射,必须一门一门的发,这也是日本防空火炮作战效率比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这门炮的材料就不过关,日本的钢铁无法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所以指射速过快的话容易导致炮管发热,因此日本人不敢把射速设的太高。而且如果采用高射速的话,很快就会把炮弹打完,所以为了节约炮弹也不得不用人工进行装填。但是这样也出现了问题,甚至出现过炮手来不及躲,最后自己被炸死的。



其次25毫米虽然口径不大,但是对日本来讲却无法消除它的后座力,如果三门祁醉的话后坐立也会很大,甚至会把炮弹弄坏。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日本虽然也是工业国家,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和号看起来非常唬人,但是防空炮火却比较弱,大和号被击沉的时候甚至只能击落三架敌机,让人感觉到实在是太差了一些。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1935年,日本海军想用一种新型高射炮,将九一式高射炮(仿制自英国的40毫米QF2磅炮)替换掉。它们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内,对霍奇基斯公司研制生产的25毫米高射炮进行测试,在测试后,将其重新命名为九四式和九五式。1936年,横须贺海军工厂在获得授权后,开始自行生产25毫米高射炮,因为当时为皇纪2596年,所以将其命名为96式。

相比霍奇基斯设计生产的25毫米高射炮,日本的九六式高射炮为了方便批量生产,对部分零件进行了简化。例如,某些锻造的零件被改为铸造制作,圆锥式的消焰器改成了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版本。

九六式25毫米高射炮,是一款采用气动式自动原理、气冷式的高射炮。炮管通过螺纹固定在炮膛上,炮管尾部的散热片可以起到固定作用。使用专门的工具,两名士兵可以在五分钟内更换炮管。通过调整导气阀门,理论射速可以在200发/分钟至260发/分钟之间变化。最初,九六式使用的是双联装版本,1941年出现了三联装版本,单装则出现于1943年。另外还有少量供潜艇使用的版本,这个版本中,大部分使用不锈钢制造。

日本军方估计,在高度1000米、距离2000米的位置上,需要1500发25毫米炮弹才能击落一架敌机,超过这个距离它就很难发挥作用。到了二战后期,由于弹药短缺,日本海军规定只有敌机达到800米距离时才能准备开火。

根据战后的调查,日本士兵认为,九六式高射炮是最可靠的防空武器之一。但是由于九六式采用弹容量为15发的弹匣供弹,所以炮弹数量对防空武器来说太少。以三联装为例,当一门炮正在开火时,其它两门还在上弹,一般三门炮一起开火的情况是很难出现。这样的火力,对于敌机来说,很难形成有效的火力网。而且,多联装版本在射击时,震动幅度较大。另外,就算借助外部动力,该炮旋转和升降的速度还是过于缓慢,消焰器的烟雾也会影响瞄准。所以实际上,九六式高射炮的防空能力,与其他型号的火炮要差很多。


海洋说历史


这就是全自动与半自动的区别


神盾66329789909


我记得弹夹好像就8-10发这样,3个弹夹最多不过15发,连续射击不过十来秒留打光了,换弹人员这么压着是为了打光弹夹时好第一时间更换。


窥见真理之貌


炮要按着打,,,?应该是操炮动作要求如此,瞧任何物体有个入视角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