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没称始皇帝的话,用什么谥号比较好?

历史小屋


中国历史显著有一大特点,就是人在死后,后人喜欢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这种评价所用的概括用谥号来形容,具体形成制度有史可考的是在西周时代,发展到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说了这么一句话,其言:“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简单来说秦始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太不像话,不成体统,索性秦始皇就给废除了。

秦朝秦始皇虽然废黜了,但刘邦建立的西汉又把谥号制度给恢复了,之后其他朝代都延续,所以秦朝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特例,无谥号。秦朝虽然无谥号,但秦朝还是开创了一个先河,那就是皇帝二字始于秦始皇。

关于古代的谥号也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获得的,最开始只有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到汉朝以后才越来越普及化。在官方认可的谥法中有三类即上谥、平谥、恶谥,按照秦始皇的贡献,获得一个上谥是没问题的,但前文我们也提到秦始皇不喜欢子议父,臣议君,他也自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才创造出皇帝二字,再深一步理解秦始皇除了不喜欢这种谥法外,他还认为就算上谥也配不上他,不然他也不会创出皇帝二字。

既如此我们后人真没那个实力和能力给予秦始皇谥号,但真要舔着脸来给予秦始皇谥号的话,可以参考历朝历代尤其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的谥号,比如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隋文帝的谥号是文皇帝,这些都是褒扬性的美谥,秦始皇屈尊的话和刘邦等同用一个高皇帝还是可以的。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秦始皇嬴政是首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杰出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皇帝最开始应该是“皇”、“帝”两个词,当然都是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在上古时期就有“三皇”“五帝”的称呼,其中“三皇”一般认为就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一般认为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他们一般也就是当时部落首领,也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之后进入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也随着时代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礼乐崩坏,许多诸侯国僭越称王,甚至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齐湣王相约共同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仅仅以“王”称呼已不足以彰显其丰功伟业,就让丞相李斯诸人商议新的称号。于是李斯诸位大臣商议之后,上奏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以“皇帝”作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新的称谓。同时嬴政更希望自己建立的秦帝国能够在子孙后代的手中一直延续下去,就自号“始皇帝”,接下来历任统治者依次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可惜事与愿违,秦帝国仅仅传到胡亥手中就二世而亡,成为南柯一梦。假如秦始皇嬴政不以始皇帝为自己的称号的话,依然会选择其他区别与“王”的称号,因为“王”的称号已经经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滥用开始贬值了,最有可能会选择一个新的、从未出现的称谓也未必可知。


安定郡小书生


谥号的由来

谥号最早始于西周朝,谥与号有别,并非一个东西。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中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两周时期,周王室和春秋战国的各大小诸侯国均广泛施行谥法制度,到了秦朝被废除,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恢复了谥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秦始皇为何没有谥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由此可见,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觉得非常没有意义,不喜欢这样被后人议论,因此便把它废除了。因此,秦始皇本人以及此后的秦二世都没有谥号。

古代皇帝谥号大体分三类

中国古代皇帝的谥号大体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是“美谥”,比如皇帝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者起码勤奋好学,那么可以给个“文”字(如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等);如果这皇帝有着开疆拓土或者平定祸乱的巨大功业,那么则可以谥号为“武”(如战国时赵武灵王、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等)。

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在“平谥”中,如果一个皇帝的谥号是“怀”,那大概是说他性格仁慈,但是没什么能力,搞不好后来还短命早死;如果是“愍”,则是说这皇帝在位时国家遭难,虽然这国难并非由于这任皇帝昏庸而起,但总归他也无力回天,因而后人只能对他表示惋惜和同情。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被给予“恶谥”的皇帝,一般暴慢无亲被称作“厉”,比如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周厉王。其他比较常见恶谥还有“炀”(隋炀帝)、“哀”(鲁哀公)、“幽”(周幽王)、“灵”(卫灵公)等等。


非要给他谥号的话,哪些谥号合适呢?

历史上对于始皇帝的功过是非其实是分成三派的,一种是狂热者,笔者称其为秦粉;一种是中庸者,笔者称为秦中;另一种是否定者,笔者称其为秦黑。若非要给其一个谥号的话,笔者在此针对上述三种看法分别给予一个谥号,以作参考,权当抛砖引玉。

秦粉:秦高祖武皇帝。武谥号,开疆拓土,一统八荒的秦始皇用武字也非常贴切。

秦中:秦太祖桓皇帝。桓谥号,其实是平中带褒义的良平谥。 桓: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秦黑:秦世祖厉皇帝。厉谥号,暴慢无亲用来形容秦始皇其实生平状态其实也不为过。

说明:这里使用的皇帝庙号高祖、太祖皆为开国皇帝所用,而世祖多为开启断代史的皇帝的庙号。

看看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想法,可以留言交流探讨。


欢迎点赞、转发、留言、关注@九州历史杂谈 带给你别的平台没有的冷门历史知识和历史哲思。


九州历史杂谈


谥号是加封给统治阶层人士的一种特殊礼遇,是对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所以我们先来看秦始皇的功过一生。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同时,秦始皇在位时焚书坑儒,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

秦时是没有谥号的,所以我们可以参照周朝和汉朝来给秦始皇取谥。谥号取字严格按照谥法规定,个人觉得秦始皇的功劳和过错都很明显,因为当时的谥号均为一字(汉武帝)或二字(赵武灵王),所以我们定为二字,褒贬各取一字。剩下的事就是在谥法里找谥号了。

谥法云: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意思就是刚强而理直,威猛而英明有德,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贪大功而屡用兵可以用谥号“武”。秦始皇谥号得个“武”字再自然不过了。

谥法云:杀戮无辜曰厉,即暴戾而不认亲情,杀戮无罪之人的谥号为“厉”。个人觉得这个“厉”字很适合秦始皇。

所以,就给秦始皇取谥号为“武厉”,称他为“秦武厉帝”吧。




仲山父


谥号皇帝或权贵死后,人们用一字或多字对其一生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死去的皇帝本身是做不了主的,秦始皇或许是怕死后继任者给他上个什么不好听的谥号,就以上谥号为“子议父,臣议君”给废止了。

自称始皇帝,后世称第几世皇帝,他的儿子为秦二世。

如果要给他上谥号,按照唐朝以前谥号还没滥觞,且还具有褒贬作用的话。可以参考《逸周书●谥法解》按规矩选择一到二字来给秦始皇上谥号。

我选两字

一曰:神。《谥法解》:民无能曰神。一生功绩人们无法用词语形容的,谥号可用神。

作为千古一帝,将开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次江岭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等等功绩,秦始皇不管怎样都配的上神这个谥号。

二曰:武。《谥法解》: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只要满足上面一项就可以,用谥号武。秦始皇好像都满足。

两字都用:

这两字都符合挺符合的。如果在当时生在当时我会觉得两字和一比较好,但是因为有人用了拉低了档次,还是算了。

武神皇帝,怕不是有歧义。

用一个字:

第一个:秦神帝。中国代还没有单字一个的皇帝。秦神帝,独一份。

但是前面也说过,唐朝以后皇权加强,不在给上恶谥号,都是美谥。而且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原来规定的庙号不够用了也开始用谥号解中的字来定庙号。谥号中有些也发生其他变化。其中“神”就由原来的厉害的让人惊呆了说不出话,变成了坏话不好说出口只好用“咳咳”两声来应付的含义。

第二个:秦武帝,用武这个秦始皇满足一个条件就可用,结果他全都满足。武这个字配他低了点。

一圈下来,我还是觉得秦神帝比较符合。


历史小知


大家都知道我国从西周开始每个皇帝都是有谥号的,甚至有些草根自己胡乱建了个国在死后都同样有谥号。

但是我国还真就有一个例外,而且他不仅不是那种草根皇帝,而且对于现在来说还是一位无人不知的皇帝,他就没有谥号。

这位就是秦始皇还有他儿子。那么为什么就这两位没有谥号呢?

首先就要说说谥号的来源了,最初这个传统出现的时候是想让皇帝死后后人对他评价一下,这样一来可以说就是非常的客观的了。

但是秦始皇一想其实这样真就没什么大用,因为如果朝代没有更替的话,肯定是恭维的话,如果说朝代更替了,那接班的皇帝对他肯定就没什么好话。

而且谥号讲究儿子给父亲评价,臣子给君王评价。

但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个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人,对六国的贵族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但是他们对他可就没那么友好了,甚至还发动一群人去骂他。

所以秦始皇也是挺害怕,要是自己死了之后这谥号不怎么样的话,自己还不是只能吃这哑巴亏?

于是秦始皇就把这谥号给废了,改称始皇、二世这样去叫。而胡亥自然是不用多说,没当几天皇帝就被弄死了,自然也就和秦始皇一样没有谥号了。

其实汉代的时候是想过给秦始皇起一个谥号的,毕竟秦始皇的功绩可以说是有目共睹,随便拿出来一个就足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但是秦始皇这个人还挺尴尬,那就是挨得骂也同样不少。

主要就是因为徭役太重,再加上焚书坑儒。其实这两点秦始皇也挺委屈,因为徭役重是因为秦始皇为了抵御外敌,最主要还是用在了建筑长城上面。

而焚书坑儒就更委屈了,说是造成了许多经典失传,但其实这些所谓的经典都被秦始皇收集了起来,而且还是最正统的那部分。没有百家争鸣之后造成的繁杂。

真正让这些经典失传的其实是因为项羽,一把火就给烧干净了。

所以汉朝的这些人也都弄不好给秦始皇一个什么谥号,最终还是决定尊重秦始皇的选择,不起谥号,只称始皇!


蒙森的生活漂流记


如果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改王号为皇帝,没有自称始皇帝,其他行为不受影响的话,大概能得个中等偏上的美谥。

谥号,一般是由下一任君主和群臣商议后所决定的。

根据始皇帝平六国的功绩,曰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因为秦朝早已有了秦武王赢荡,所以还需要加一个字,加上秦始皇在位期间的种种行为,这个字我比较倾向于桓。

刚强直理曰武 威强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所以,秦始皇的谥号是秦武桓王。


拨开历史迷雾


我觉得除了始皇帝之外没有任何谥号能配得上他,他是第一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人,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分封割据的诸侯国,他完成统一废除分封制实施郡县制,统一文字,修筑长城,无论是从疆土领域还是政治制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历代王朝奠定了基础。


小许同志一镀钛


秦没统六国前就有各年代秦皇王、统一后、第一代、应该叫秦一统皇(一世)、后来二世、三世…不过秦无二世、短命王朝、历时15年


老张老了去旅行


秦始皇认为起谥号是一种逾越的行为,不会让子孙或臣子给自己取。

如果要取的话,应该要叫秦武文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