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里根本沒有溫酒斬華雄的情節,為何卻又能如此傳頌世代?

夏仙寶


關於“三國”,有太多太多精彩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看三國這段歷史,主要依據有兩個。

其一是作為正史流傳至今的《三國志》,作者陳壽,原本在蜀漢為官。蜀漢滅亡後,入晉擔任晉平令、著作郎。這一版的三國,基本可以斷定為史實記載。當然陳壽的《三國志》長於記事,文筆簡潔,剪截得當,深受讚許。但是由於過於簡潔,以至於後世看起來會感覺很多事情記述的不夠詳細。於是,南朝裴松之開始為《三國志》作注。主要在訓詁上下功夫,增補了一大批史實敘述。因此從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方面來說,裴注完全不亞於《三國志》,我們今天所讀的《三國志》也基本上都是帶了裴注版本的。

其二是作為古典小說巔峰之作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明代的小說家。我相信百分之七十的人提到三國的精彩故事,多是以此書為根據。因為小說的傳播途徑比正史的傳播途徑太廣泛了。隨便一個市井小民,即使他大字不識幾個,也能說出一段《三國演義》的精彩故事。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段,是出自《三國演義》的“溫酒斬華雄”。

首先來說一下《三國志》當中的記載:堅(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就是這短短的二十一個字,就將孫堅斬華雄的歷史片段寫完,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筆帶過。孫堅重新收兵,在陽人這個地方,大破董卓的軍隊,斬首了他的都督華雄等人。

假如我是羅貫中,我是一個小說家,我肯定是不願意就這麼一句話就把這件事情結束的。我要寫我的主角,在《三國演義》前30回,主角毫無疑問是劉關張三兄弟,大反派明顯是曹操。我不要一個配角這麼搶主角的風頭。但是孫堅在前三國時代的表現實在是過於搶眼,而主角這個時候的實力又如此的不堪。

我們不妨再看一下《三國志》,在關羽的傳記中,關羽聞名天下的第一戰是萬軍之中斬殺顏良。並不是《三國演義》中描述的“溫酒斬華雄”。可是,主角必須先出名,怎麼辦?把斬華雄的事蹟加給關羽的身上,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可以讓主角的實力提前得到展現。二,可以消減配角孫堅的戲份,讓他的表現沒那麼搶眼。沒有比這個主意更合適的了。

好,我們來細品一下羅貫中筆下這段精彩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董卓進京,禍亂東漢朝廷。曹操發矯詔動員各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共召集十八路諸侯會與汜水關前。各路諸侯共同推舉袁紹作為諸侯聯軍的盟主。

為了襯托主角的實力,得先讓華雄看起來十分兇猛。於是,羅貫中給了華雄一個相當兇狠得外貌描述:“其人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短短的十四個字,包含了虎、狼、豹、猿,每種動物都是兇猛的代名詞。光有外形兇狠是遠遠不夠的,得派出一些醬油角色來給華雄洗洗刀了。

先突襲鮑忠,斬於馬下,再夜襲孫堅,斬殺孫堅大將祖茂,使得孫堅倉皇逃竄。要知道,孫堅向來是以勇猛而著稱,而他手下的四位大將:程普、黃蓋、韓當、祖茂,每一個都不是弱者。看看後來赤壁之戰時這幾人的表現就知道。而華雄能敗孫堅、殺祖茂,已然說明了華雄的實力。

接著是第二天了,此時,我們的主角還不能登場。主角登場必須得是救場。十八路諸侯,先後派出俞涉、潘鳳出戰華雄,都是時間很短就被華雄斬殺,俞涉更是不到三合就被斬殺。而潘鳳已經成為近年來得網紅,原因就是他的出場鋪墊也很多,什麼“上將潘鳳,手執一百八十斤的開山大斧”,以至於他被斬於馬下時前後對比的尷尬。

諸侯這時候都表示無奈了。主角才能登場。而且,不能直接寫主角跟華雄大戰數十回合才斬殺華雄。那樣會顯得主角的實力也就比華雄強一點點。

羅貫中在這方面的處理可以說十分精妙了——溫酒。當主角把華雄的人頭扔到帳下的時候,杯中酒尚溫。也沒有正面描述戰場上的廝殺。就是很快,並且很輕鬆地解決了戰鬥。

不得不說,“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雖然不符合史實,但是,藝術加工的手法已經讓我們不再去關注什麼史實,讀起來心潮澎湃,有幾篇小說能給我們帶來如此震撼人心的情節的呢?

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事情的敘述了,這是一個小說藝術發揮到極致的作品,值得世代傳頌!


歷史U意思


《三國演義》本來就是個小說,而裡面描寫的“溫酒斬華雄”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那就是關羽的第一次個人秀,關羽就是因為溫酒斬華雄而第一次高調的出現在了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眼裡。

據《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記載,董卓廢黜少帝劉辨而立陳留王 劉協為帝后,殘暴不仁、擅權於朝堂。東郡太守橋瑁假制朝廷內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聯合宣告書,宣佈董卓的罪狀,號召州郡發兵去征討董卓。通告一出,關東各諸侯紛紛響應,最後征討董卓的隊伍一共有十二路兵馬。是關東十二路諸侯哦,並不是十八路,當時公孫瓚還在幽州,並沒有前來會合。劉備這時也還沒有依附公孫瓚,所以不可能隨公孫瓚前來,並沒有在洛陽外圍的前線上,關羽不可能出現在那裡斬華雄的。

可是,關羽那是什麼人啊!?他生前不過是一位將領、侯爵;但是死後從南北朝、隋唐興廟祭祀開始,逐步晉封為公、王、帝君,直至明朝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作為“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並祀,可以說登峰造極。

《演義》為了提升關羽這樣一位聖級人物的形象,先提升華雄的檔次,歷史上華雄只是董卓手下一個小將而已,《演義》裡他先是打敗了聯軍先鋒孫堅,然後在汜水關前鬥將時一口氣殺了鮑忠、祖茂、俞涉以及號稱“無雙上將”的潘鳳。可以說,關羽不出,他就是主角啊,這樣一個武力強大、風頭正盛的敵人被關羽在一杯燒酒還沒冷卻的時間內給斬殺了,《演義》的目的達到了,武聖關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那麼,對於武聖人在天下人面前出場這樣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發生的故事,被世代傳頌就是理所當然的了。當然,被世代傳頌的是武聖人關羽,而不是華雄!


輪迴夢話



白衣如水


感謝頭條官方的信任!

之所以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能世代傳頌,因為關羽是英雄,而人類需要英雄。

人類自始自終都有英雄情結。(我想動物界也是)我們英雄傳說中,有神也有人,比如英勇無畏的孫悟空、哪吒,也有不畏懼生死的凡人岳飛、關羽、文天祥等。我們通過英雄傳說,把能夠構成大家共同信仰的故事,匯聚成凝聚力。

英雄可以激發自我的認同,有了英雄我們不再指望上帝和神仙來拯救我們,我們自己都可以成為拯救自己的英雄,比如岳飛,相信可以抗擊金國,迎回二帝,重現大宋輝煌。同時,英雄能夠塑造人的心靈,也能夠改變歷史。

《三國演義》中,關羽是作者用濃厚色彩重點描繪的一個人物。在書中大力頌揚關羽的忠和義以及他縱橫華夏無敵手的勇武,而忠義勇武又是我們界定英雄的代名詞。關羽之所以被後人尊為“武聖”,這都來源於我們的英雄情結。

總之,英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其英雄共同的歷史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是孕育英雄、激發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凝聚民族感情與國家意志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土攘與內生力量。沒有英雄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國家對英雄的認同感,對這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有著重要影響。

這就是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能夠世代傳頌的主要原因。





超越1933202637212


三國演義作為一本歷史小說,在基本上尊重史實的情況下進行了很多的演繹加工,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加入了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虛構部分。

虛構本來就是小說的重要創作方法,作者羅貫中在尊劉抑曹的框架之下,極盡誇張之能事,如曹操的奸詐狠辣,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關羽的英勇忠義等等。所以作者在塑造這些鮮明的藝術形象中,加入了很多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的事情。以關羽為例,看看在關羽身上發生了哪些歷史上沒有的事情。

1溫酒斬華雄。

華雄是董卓手下一員猛將,打敗了孫堅,又連殺兩名大將,聯軍無人戰。而關於在一碗溫酒尚未冷卻這個極短的時間之內,就把華雄給殺了。


2斬顏良誅文丑

關羽暫時寄居曹操籬下,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上陣和袁紹手下交戰,以閃電的速度,將顏良和文丑斬於馬下。

3千里走單騎

關羽本被曹操收留,但知曉劉備的下落之後,帶上劉備的兩位夫人,千里迢迢的去尋找劉備,路上過五關斬六將,歷經艱險,終於兄弟相會。


4水淹七軍

關羽在襄陽和曹軍對峙,借暴雨連綿漢水猛漲之時,水淹了曹軍,殺死了大將於禁和龐德,取得了大勝。


5刮骨療毒

關羽被曹仁毒箭傷了右臂,經久不愈。請來神醫華佗,需把右臂上的皮肉割開,把骨頭上的毒颳去。刮骨極疼,但關羽卻神色自若地下棋,談笑風生。

6華容道釋曹

曹操敗走華容道,在諸葛亮的安排之下,關於在華容道將曹操截獲。本可將曹操一舉殲滅,確立劉備的勝勢,但關於卻念及曹操的舊情,將曹操放走,失去了一次絕好機會。



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關於關羽的事蹟,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事蹟塑造了一個英勇剛烈,義薄雲天的神!在民間,無論是做生意的老闆,還是青幫成員,都供奉著關羽。但遺憾的是關羽這些英勇忠義的事蹟,在史料裡面並無記載,只能說是羅貫中的功勞了。


愁容大騎士


“溫酒斬華(huà)雄”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情節。描述的是:董卓廢黜少帝劉辨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后,殘暴不仁、擅權於朝堂。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

三國曆史上有沒有這個情節,都不影響它傳送世代。

首先,故事是否真實沒關係,關鍵作者能把場面描述得非常逼真,故事情節安排得符合邏輯,感情渲染得到位,那麼這個故事即使從未發生過,我們也會覺得它至少在某時某刻有發生的可能性,至少在小說裡我們就能把它當真。

然後,這個故事有著激烈的衝突。一面是華雄代表的殘暴不仁的董卓,一面是關羽代表的正義的關東十八路諸侯;一面是多名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一面是關羽極短時間斬殺華雄。一個高明的作者,會讓讀者帶入故事當中,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恨不能親自上陣去殺了華雄,甚至董卓,忽然出現一個能力極強的英雄,瞬間將華雄斬殺,豈能不拍手稱快?我們明知道電視劇、電影、小說裡的故事不是真的,不也會跟著哭跟著笑嗎?

最後,它代表了大眾的美好願望。這個故事不管真假,我們都希望它真的發生過,也希望任何時候,人民深陷於水火之中的時候,都能有很多關羽這樣至強至善的英雄,甚至希望自己就是這樣的英雄,能夠救民於水火。也希望正義永遠能戰勝邪惡。

故而大家都喜歡這樣的故事,使它傳頌世代。


知書J


三國演義,一部偉大的曠世奇作,羅貫中先生的寫作方式,把三國時期的波瀾壯闊描繪的繪聲繪色,引人入勝,讓人心馳神往,也塑造了冥冥眾生之中流傳千古的猛將名臣。然而小說它畢竟只是一本小說,不是史實,小說的構成不僅要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更需要鮮明的人物特點,特別是三國時期的背景下亂世必出英雄,關羽就是作者特別塑造的一位貫穿整書的英雄人物。溫酒斬華雄是關羽首戰,那麼為什麼能傳頌世代呢?小編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從作者本身經歷分析。

作者羅貫中曾經在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並且曾經幫助張士誠打敗過朱元璋的手下。後來朱元璋得了天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連試三年。由於曾與朱元璋為敵,羅貫中不得不放棄了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一身才華的羅貫中只能劍走偏鋒別開蹊徑全心創作,終於以一部《三國演義》名揚天下。

關羽的經歷塑造,前半生是個看門護院。 因為看不慣豪紳魚肉百姓便殺了豪紳,從此走向逃亡的道路,空懷一身本領難以報國,終於天下大亂有了毛遂自薦的機會,誅殺華雄名揚天下。

看作者本身的經歷和塑造關羽的經歷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所以小編推測作者賦予關羽這麼多英雄故事情節是作者本身的英雄情節的塑造。溫酒斬華雄作為關羽的登場情節更加做了突出描寫。

二、從關羽本身經歷分析。

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藉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後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軍事摩擦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于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

從正史對關羽的記載中看出,關羽本來就戰功赫赫威震華夏,又相貌堂堂。演義中諸葛亮對關羽的形容是:五尺開外便覺英雄氣逼人。那麼這樣一位英雄的塑造,更需要引人入勝的情節搭配一將功成,更需要華雄等同樣重量級的綠葉為其襯托。

三、從華雄本身經歷分析。

華雄中國東漢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將,為董卓帳下都督。公元191年,關東軍閥聯合討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一軍所殺。這是正史《三國志》的記載。

顯然羅貫中對於華雄死於孫堅的手下並不滿意。華雄在董卓手下為虎作倀助紂為虐多年,死於亂軍之中在作者眼裡定是便宜了。既然劇情需要關羽的閃亮登場,那麼華雄這個早年成名位高權重手握重兵的反面角色絕對是不二的選擇。

另外小說能吸引讀者最好的點無非是華麗逆轉,一個成名已久罪大惡極的大將死在名不見經傳的馬弓手關羽手裡,是讀者最希望看到的結局。同時小編也驚歎作者羅貫中的人物構思的搭建,超長的想象力,超高的寫作水平。


破冰365


這就像現在的古裝電視劇一樣,多多少少都會在歷史的基礎上做一些藝術添加,這樣就有助於吸引觀眾,加深觀眾的印象。


歷史故事也一樣,就比如在歷史上好多的歷史人物,流傳下來的關於他們的故事都是有著神話色彩的,比如有些皇帝出生時的天現異象、還有如諸葛亮、劉伯溫等智慧型人物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傳到當下,廣為人知,主要還是因為其中的藝術添加。


“溫酒斬華雄”一事就是如此,《三國演義》這本書本身就是小說,書中有藝術添加很正常,畢竟要對書中人物有著個人定義,關羽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使得劉關張三兄弟在眾諸侯面前露了臉,酒尚溫,敵人已經被斬殺,關羽之神勇,由此可見。




而這種看著讓人熱血沸騰的情節或者故事往往是流傳最快的,並且“溫酒斬華雄”這個情節的敘述要比直接說斬殺華雄吸引人的多,所以這個故事雖然並非正史,但是依然於後世流傳,並且深入人心。


說與山鬼聽


因為華雄的真實地位與實力在後期人們瞭解的歷史與傳說中正好符合被關羽秒殺的條件,這樣才能更好的襯托關羽實力,秒殺呂布這樣口口相傳的高手可信度不高,殺個小兵沒有影響力,關羽並非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推出的個人英雄,關羽是死後就被建廟供奉的,後期帝王並多次加封,說明在三國演義小說之前就有很強大民間基礎與公知度,小說只是對人物形象進行了適度的文學修飾更加符合人們願供奉的神靈形象,所有關羽秒殺華雄這樣一位頗具實力的戰將更加符合關羽在人們心中的神武形象,人們也更願意相信這件事,至於真實性這個不是最重要的,這只是人們談論心中的聖人形象與故事裡更加吸引人與突出性的一段,沒有華雄可能還會有另外一個和華雄一樣的人被關羽殺,人們傳頌的是關羽所代表的忠義神武,華雄就是關聖人神武的襯托


找不準的財神位


歷史很多是勝利者的宣傳,要麼是文人的臆想,演義小說野史更是文人的浮誇意識的自演。所以說歷史真實性,就很難再現。後人看歷史看各類書必是萬人其目的不同,娛樂的以情節為重,不必究其歷史真實性。想知道歷史的史記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官方史書真實性可靠點,但讀千遍必感慨萬千,各人不同!大多數普通人必是借書中的情節感慨娛樂一下而已!演義也明說借歷史人物胡說八道供消娛而已,文人情懷不究其真。故其事大多不是事實,行兵打仗那有如此兒戲,無非襯托關羽藝高而已!我們看書大多借其義理為我借鑑而用,至於事實就顯得不是很重要了,而名著由於其著作各方面都極其優秀就流傳千古了,事與實不必過於當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