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帝堯時代開啟了(28)

《中國上古史》

第二冊

(帝堯時代)

正式開始


第一冊閱讀地址


一、十日並出——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帝堯

1、帝摯之廢


帝嚳逝世之後,他的親生兒子帝摯順利接班。

一說起上古之君位傳承,很多人想起來就是禪讓二字。

然後感慨一番,看看古代人的那個道德水平,高啊!看看古代人的政治覺悟,強啊。

其實呢?沒這回事。

應該說,這時候沒人跳出來提禪讓這個事。絕對不是因為帝摯的能力,他要是有能力的話,也不會僅僅在位九年,就被帝堯取而代之。

當然了,也不會是因為大家愛戴老領導,而愛屋及烏的認同了小領導帝摯。

政治,從來不談感情的。談感情的人,也不配談政治。

帝摯之所以得以順利接班,無他。原因只有一個——

帝嚳事前的工作做的太好了。

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要知道,在上古時代,禪讓已經都成為一種慣性了。帝嚳突然告訴大家,這一回不禪讓了,所引起的政治反彈肯定是很大的。

我們知道,禪讓這一政治制度的基礎,乃是因為幾個各大氏族勢力都差不多,但是一旦一族獨大了之後,這個政治制度就沒意義了。

我是老大,我一個人就能搞定你們,那就別唧唧歪歪了。

也就是說,在帝嚳的統治之下,沒有一個氏族有能力挑戰黃帝一族的威權,於是黃帝王朝之權力遂得以平穩交接。

帝嚳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設立五大行省,分了各大族的權。這是一。

扶植帝摯母家鄒屠氏的勢力,一口氣認了常儀(常羲)所生的八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自己封地,則帝摯也就不那麼孤單了。並讓常儀主持了佔月工作。這是二。

下令羿組建強弓兵團。這是三。

那麼,帝嚳這些事前工作是不是很完美?

是。

但只是看上去很美。

因為帝嚳選擇了帝摯,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一個不可克服的、天生的缺陷——

帝摯的母家鄒屠氏,實在是太弱了。弱到了簡直沒辦法拿不到檯面上來。

我們知道,帝顓頊之所以即位,很大因素是因為他的母家是掌有祭天權之信仰豬圖騰一族。

我們還知道,帝嚳之所以即位,很大因素是因為他的母家是中原的地頭蛇陳鋒氏。陳鋒氏和黃帝一族的關係,應該說是後者很仰賴前者。

沒了陳鋒氏的支持,黃帝一族不要說和共工氏爭霸了,就是要在中原立足都成問題了。

那麼我們再來看帝摯母家的情況,很要命,鄒屠氏兩條都不具備。

就祭天權來說,常儀之所以得以再次得到佔月之祭祀權,還是帝嚳給爭取到的。大家服不服呢,肯定是不服。

帝嚳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後來很無奈的又把佔月之祭祀權,轉給了(后土氏)黎氏之子噎鳴。

再論其勢力,鄒屠氏本出自蚩尤之九黎部族,和黃帝一族的關係,屬於被征服者和征服者的關係。

那麼鄒屠氏它的根基呢,主要也是在山東半島一帶。而這一帶,現在都在洪水裡頭浸泡著呢。

當鄒屠氏隨著帝顓頊遷徙到濮,再隨帝嚳遷到亳定居在伊水、洛水一帶。肯定本族之實力大大衰減了。

要知道上古時代大族之實力,完全取決於本族之人口。人口越多,發言權越大。反之亦然。

從來被扶植起來的勢力,其美好的時光往往如鏡中花、水中月,不會風光的太久。鄒屠氏亦然。

九年之後,帝摯就被趕下臺了。將天下共主之位拱手讓給了自己的弟弟、陳鋒氏之子——堯。

九年,對於陳鋒氏可以說,實在是等待的太久了。

如果說最初陳鋒氏引而不發,乃是因為各大族震懾於帝嚳之餘威。陳鋒氏若貿然異動,必然會被忠於帝嚳的各大族族長當成出頭鳥,第一個打壓下去。

此外,陳鋒氏之所以能夠一直隱忍,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能夠帶領本族一飛沖天、有著黃帝一族血統的堯,此時尚是個十一歲幼童。[1]

如果是在開了“家天下”傳統的王權時代和皇權時代,就是剛剛出生的小孩子,登臨帝位也不稀奇。

可是要在“族天下”的上古神權時代,提出讓一個十一歲歲幼童登臨天下共主之位,即便陳鋒氏再怎麼敢想敢幹,也是毫無勝算的。[2]

因此,陳鋒氏只能積極的做各種各樣的幕後工作,聯絡各大族,鞏固彼此間的傳統友誼。更傾心盡力接納強弓兵團的首領羿。

當然,陳鋒氏一直在努力。而這九年的時間,各大族之間的合縱連橫,也可謂無日無之。

九年的時間,各大族都看清楚了,帝摯是個軟弱的君主,其執政風格和乃父之鐵腕手段相去甚遠。

於是,各大族族長大體達成了一個共識,帝摯當個族長、本族的族長,沒問題。但是作為天下共主,不夠格。

帝摯也並不是瞭解自己帝位的基礎不穩固,也不是不知道陳鋒氏一直在他的背後搗鬼。他也努力過,也曾想化解開陳鋒氏和鄒屠氏兩族明爭暗鬥之困局,

因此,在帝摯在位期間,他下令封還未成人的堯為唐侯,以尊貴之。然而野心勃勃的陳鋒氏卻並不是一道人事任命可以安撫的。

終於,在帝摯登基的第九年,在堯二十歲的這一年,陳鋒氏已經聯合了各大族,再次逼宮。

在陳鋒氏看來,堯雖然還小,但是帝顓頊不也正是在這個歲數登上天下共主之位麼。

這一次,帝摯再也無力應付陳鋒氏排山倒海的壓力,權衡再三,為了不至於讓各大族兵戎相見,他決定讓出天下共主之位。[3]

這一年,中國進入波瀾壯闊的帝堯時代。[4]


波瀾壯闊的帝堯時代開啟了(28)


波瀾壯闊的帝堯時代開啟了(28)


2、大牌明星


在進入帝堯時代之前,首先呢?要讓大家瞭解到帝堯是一個多麼大牌的明星君主,以至於後世的任何一個朝代的君主,都立志要成為他的fans。

在唐太宗時代的某一天,唐太宗對陪立兩旁的大臣說:

“我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發現文章的辭藻深奧淵博,也知道是肯定堯、舜而否定桀、紂的,但是做起事來為什麼又相反了呢?”

大臣魏徵答道——

“百姓的君主雖然都是賢哲聖明,但也應當虛心接受別人的勸諫,這樣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貢獻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盡他的全力。

隋煬帝這個人,卻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所以儘管他嘴裡說的是堯舜之美德,乾的卻是桀紂的行為。

他沒有自知之明,結果遭到覆亡的下場。”

唐太宗聽了,深有感觸地說道:

“前人的教訓離我們不算遠啊,應當引為借鑑。”[5]

可見,即便是誤國禍民有如隋煬帝之輩,也不例外,以帝堯之fans自居。

在這段議論之中,主角唐太宗也是後世歷代君主追捧的有道明君,也是一位很實力派的偶像,那麼他的偶像光芒和帝堯比較起來如何呢?

宋神宗年間,宋神宗進用王安石,詢問王安石,以唐太宗為榜樣好不好。

要知道唐太宗可是中國中古時代,評價最高的君主,沒想到王安石一撇嘴,大不以為然道——

“陛下要學習的榜樣應該是堯舜,唐太宗和他們比起來,提鞋都不配啊。”[6]

我們知道,中國人是最喜歡變法的,幾乎沒有一個朝代沒有變法。

(很多人以為中國人很保守,其實是對中國歷史的無知,再沒有想中國人這麼愛自我折騰的民族。)

但是在任何一次變法過程中,主持變法的人都是腳朝著前面走,卻扭著脖子往後看,看什麼呢?看幾千年前逝去的那個美好的帝堯時代。

東漢末之王莽變法如是,北宋之王安石變法如是,明朝張居正變法亦如是。

所以,他們變法不得徹底之成功,乃至於失敗的很難看,都是不難想象的。

中國之今日,也是一個大變法時代。

改革開放都30年,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業餘愛好者都提倡從所謂的“古老東方哲學”找靈感,找智慧,比如什麼“天人合一”之類的大話空話。

其實就筆者個人覺得,改革從來改的今時今日之困,腳步向前邁的時候,眼光只能往前看,向著未來看,而絕對不能往後看,不然肯定是大大的摔一跤。

是,古代曾經發生過很多的事情。

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但是,人類,中國人能夠以史為鑑,能夠通過古老的智慧來解決今天所遇到的問題麼?

我的答案是——別扯淡了。

歷史再怎麼相似,今天的人,永遠只能用今天的法子解決今天的問題。

估計又有人會問,那讀歷史,研究歷史還有什麼意義?

問這個問題的人,就該想一想,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的時候,宋神宗就給這本書取了書名。

宋神宗本人呢?也是看了這本書的。

這本書上,有那麼多現成而有趣的案例,可是宋神宗主持的變法得以成功了麼?

沒有。

事實上,過去的人怎麼可能想象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生活,所遇到困境,更不用說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對於那些國學狂人、新儒學的學者的“發思古之幽情”,我們活在當下,大可一笑置之。

對於過去,我們當有決絕之認識,才能有美好之未來。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有一句箴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三千年前的古人懂的道理,我們今天不要反而不懂了,犯糊塗了。


波瀾壯闊的帝堯時代開啟了(28)


波瀾壯闊的帝堯時代開啟了(28)


3、其仁如天


回到對帝堯的評價上來。

一般來講,有些評價,是很容易讓人介紹,比如《容成氏》上的這一說法——

帝堯身體力行而時時勉勵自己,於是天下的老百姓受到這一勞模的感召,不需要政府多加勸導就自覺的為國家出力,在各個崗位上勤奮工作。[7]

這種馬屁雖然露骨,但是還不屬於造神運動之範疇。然而儒家之為儒家,其特長就在於拍馬屁,就在於造神運動。

中國最古老之文獻《尚書》開篇的第一句話,便是對帝堯的狂熱吹捧,而且吹捧的是那麼順溜。

要知道,世界上最強的馬屁只有一種——受者居之無愧,拍者一本正經。

以至於後世儒家要拍皇帝的馬屁,都要從這句話中尋找靈感。

來,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段“絕妙好文”吧。

查考往事,帝堯名叫放勳。

他恭敬節儉,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純備,溫和寬容。

他忠實不懈,又能讓賢,光輝普照四方,思慮至於天地。

他能發揚大德,使得整個龐大家族(九族)親密和睦。

家族和睦以後,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眾族的政事辨明瞭,又協調萬邦諸侯,天下眾民因此也就相遞變化友好和睦起來。 [8]

我們知道,吹捧帝堯最狂熱的莫過於儒家。原因也很簡單,作為儒家之教主孔子對於帝堯的吹捧,簡直到了口不擇言的地步——

“帝堯這樣的君主,真是太偉大了!太崇高了!

只有天最為高大,而只有堯能以天為準則。

他的德行浩大無際,老百姓想要稱頌他都不知道如何稱頌才好。

他的功業真是太大了,他的禮樂制度是多麼光焰四射呀!”[9]

我們還知道,中國進入漢武帝時代,儒家被定為一尊,儒家的思想成了官方意識形態。

上到帝王將相,下至於平頭百姓,每個人都以儒家之思想作為行為之規範之指導。

以至於作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在《五帝本紀》上對於帝堯的讚美,也不能保持客觀了——

帝堯,就是放勳。

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

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

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

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硃紅色的車子駕著白馬。

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

百官政績昭著,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10]

不可否認,儒家的基本主導思想就是復古,一切只要是古的,就是好的。

復古,就是向好的學習。

所以呢?對於帝堯的好評和讚美,有如傾盆大雨一樣,傾倒在他一個人身上,似乎也並不是不可以理解。

當然,還是有一點點不好的理解,這本書的上半卷,已經為大家講述了——黃帝非常牛,帝顓頊有多棒,帝嚳又多酷。

但是為什麼中國人,幾千年下來,念念不忘,念之在茲卻是這位帝堯。

以至於他相繼而後的兩任繼任者,也很是沾他的光,比如堯舜並稱的時候,往往是堯天舜日,而堯舜禹三位君主並舉,更是以至於今[11]。

今天很有一些疑古之學者,認為帝堯這個人之所以形象那麼完美完全是因為儒家知識分子粉飾,一整個搖尾系統製造出來的謊言。

美國總統林肯曾經說過——

你可以在一些時間內欺騙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間內欺騙一些人,但是你沒有辦法在所有的時間內欺騙所有的人。

如果我們將儒家對於上古聖人的粉飾也試著為欺騙的話,那麼這位帝堯可就太牛了。

為了粉飾他治下“美好的時代”,儒家可是在所有的時候,欺騙了所有的人,一直把我們欺騙到現代,欺騙到公元2010年。

問題是今天的儒家又在那裡呢。

是啊,今天沒有儒家影響我們,我們可以儘可能不偏愛的審視帝堯時代的種種文獻資料,來研究一下帝堯是怎麼樣一個人,帝堯時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一個時代。

再決定自己是不是心悅誠服,還是繼續自欺欺人。

沒辦法,誰叫帝堯是中國人共同公認的祖先呢,我們怎麼認定自己的祖先是個大惡人吧!!!


波瀾壯闊的帝堯時代開啟了(28)


波瀾壯闊的帝堯時代開啟了(28)



[1] 關於帝堯幼年經歷,《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皇甫謐的說法——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長孺之家,故從母所居為姓也。

[2]帝堯陶唐氏,祁姓也,母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名曰放勳,鳥庭河勝,或從母姓伊氏,年十五而佐帝摯,受封於唐,為諸侯,身長十尺,嘗夢天而上之,故二十而登帝位。——《帝王世紀》

另有一說,則是帝堯登基之時為十六歲。

帝堯,祁姓,曰放勳,帝嚳之子。初封於陶,後改封唐,故曰陶唐氏。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都平陽。——司馬光《稽古錄》

[3]帝摯之母,於四人之中,其班最下,而摯年兄弟最長,故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勳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軟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其群臣造唐朝而致禪,因委志心願為臣。唐侯於是知有天命,乃受帝禪,而封摯於高辛氏。事不經見,漢故議郎東海衛宏所傳云爾。——《帝王世紀》

[4]根據好事的考古學家,運用科學方法,再結合《帝王本紀》一書記載,帝堯元年的甲辰年,為公元前2357年,即距今4360年。

不過根據《今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帝堯登基之年則是丙子年。

總之,所謂專家的推論也是很不靠譜,大家姑妄聽之,姑妄信之,也就是了。

[5]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資治通鑑·唐紀》

[6]乙巳,詔翰林學士王安石越次入對。……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謂責難於君矣。”——《宋史·列傳第八十六·王安石》

[7]堯戔貤而時時 (賽),不勸而民力。——《容成氏》

[8]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尚書·堯典》

[9]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第八》

[10]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史記·五帝本紀》

[11]後世之道教更是一口咬定天官大帝為堯,與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合稱三官大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