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孙权算得上是“前明后暗”吗?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可以说孙权是“前明后暗”,这也是大多数有作为的君主们的一个通病。他们基本上都是执政前期勤勉、英明,国家治理得很好,但到了后期,就变得胸无大志、贪图享乐、经常犯昏,典型的代表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

那么,称得上孙权“前明”的事例主要有:

一、重用周瑜,取得赤壁大战胜利。

东吴政权的接班人孙权是东吴的第三代领导人,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是东吴的奠基人 ,孙权是守业人。因为父亲和哥哥都早亡,年仅18岁的孙权就从哥哥孙策手里接过执政东吴的重任。孙策临终遗言说道:“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周瑜是跟随孙策多年的心腹大将,他们亲如兄弟,也是连襟(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孙权听了哥哥的话,重用周瑜,任命他为大都督,总领全军。在曹操率八十三万兵马来进攻时,孙权果断地听从了周瑜的建议---誓死抵抗,并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避免了东吴的灭亡。

二、重用鲁肃,联合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周瑜也是短命之人,年仅三十六岁便病故。孙权任命鲁肃接替周瑜大都督之职。鲁肃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和有大局观的人,他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并力促孙刘聪盟以对抗曹操,使得曹操不敢南进。

三、任用吕蒙为都督,夺回荆州。

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策划下,用很不讲究的手段夺取了荆州。东吴空费钱粮、人力、物力,赤壁大战的胜利果实---荆州让刘备窃取。荆州对东吴来说简直太重要了,荆州在敌人手里就会对东吴构成巨大的威胁,这让孙权寝食难安。周瑜、鲁肃在时都没有夺回荆,鲁肃死后,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后来用计,假意让陆逊接替吕蒙以麻痹关羽,关羽果真大意失荆州,孙权终于如愿夺回了荆州。

四、用陆逊为都督,火烧连营,取得夷陵之战大捷。

关羽失了荆州并被东吴杀害,刘备在蜀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伐吴为关羽报仇。刘备不惜举全国之力,率领70万兵马大举伐吴,并一路势如破竹。在东吴生死攸关之际,孙权果断任用陆逊为大都督抗蜀。结果陆逊不负重任,火烧刘备连营,取得夷陵之战胜利,避免了东吴“亡国”。

以上事例,均体现了孙权执政前期的睿智,善于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从而保住了东吴的江山。在东吴内部治理上,孙权也是选贤任能,发展经济,使得政权更加稳困。难怪曹操都夸孙权“养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但在孙权执政后期,他却连出昏招,致使东吴走向衰败。那么称得上“后暗”的事例有:

一、太子的废立。

孙权称帝后,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很有才华,很合孙权心意,但他死得太早,年仅三十三岁便病故,孙权非常伤心。孙权又立孙和为太子,但他又给鲁王孙霸和孙和一样的待遇,并纵容两个儿子的党羽之争。后来事态无法控制,孙权一怒之下,杀了孙霸,废了孙和,立了年仅九岁的孙亮为太子。

二、残害贤臣。

孙权晚年变得多疑,爱猜忌大臣,并任用酷厉残害贤臣。使得众臣人心惶惶,不敢进言。功臣陆逊因为进忠言而被孙权说成谋反,导致陆逊忧郁过度而死。

三、迷恋仙术,加重赋税。

孙权年老的时候迷恋上了仙术,想要长生不老。和秦始皇当年一样,多次派人去海外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空耗钱粮,使得百姓赋税加重,百姓怨声载道。

四、独断专行。

典型事例是孙权不听大臣劝说,一意孤行,竟相信辽东太守公孙渊,把东吴两万兵马用船运到辽东,想对曹魏进行包夹,但这都是公孙渊设的圈套。兵马到辽东后,公孙渊就斩杀了东吴将领,并收了运去的两万兵马,东吴可谓损失惨重。

以上就是孙权执政时期的“前明后暗”。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封建帝制,皇权至上,都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谁也保证不了始终如一的英明,如果总英明,就不会有王朝的更替了。


博超讲堂


无论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孙权早起的形象都是以睿智著称,在跟随父兄东拼西杀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与坚韧的斗志,父亲孙坚被荆州伏兵射杀,少年孙权独自去荆州拜见杀父仇人刘表,索要父亲尸体,在刘表面前,孙权有理有据的回答,让刘表赞叹,恨自己的儿子不争气,与孙权相比,如蠢牛笨驴!少年之肩扛起父兄留下的基业,对待父兄昔日旧部,如张昭、周瑜、鲁肃、黄盖、程普、周泰等文臣武将,孙权礼遇有加,待之如家人,用亲情感化,以兄弟叔伯之谊待众人,所以大家愿意为孙权效忠,最感人的一幕就是孙权征合肥,被张辽兵马围困,危难之际,周泰以身死命保护孙权,身批魏军数十枪!孙权为止流涕,与周泰把盏至大醉!曹操对孙权也是赞赏不绝,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语,这些例子都能论证早年的孙权是比较优秀的政治家!可惜随着这批东吴旧部的逐渐去世,东吴的朝廷中文臣武将基本上来自于当地士族,如丞相陆逊、顾雍等,对于当地士族,孙权是不得不用,又不得不防,怕他们形成大的势力架空自己的权力,尤其是立储这种敏感的事件,朝中士族分为几派,有拥护孙登的,也有拥护孙和、孙霸的,孙权借此事件严酷打击士族,孙权的晚年很像汉武帝刘彻的晚年,多疑、刚愎、杀伐!最终导致士族与孙权貌合神离,孙权死后,吴国朝政在寒族诸葛恪与孙家外戚的斗争中内部宫廷政变不断,末代皇帝孙皓是一个暴君,失去了当地士族的支持!所以当“王浚楼船下益州”的时候,吴国只能“金陵王气黯然收”…很像蜀国灭亡的那个画面,当地士族都是急匆匆抛弃了旧政权,投入新政权的怀抱。





王欣歌


大家好,我是火星于叔,很高兴跟大家在这里相识,今天我们聊一下孙权。

公元195年孙权的兄长孙策接替父亲的事业,起兵征战江东,十五岁的孙权跟随于左右。

少年时的孙权即体现出旷达开朗、温柔而多决断,崇尚侠义的性格特点,且“蓄养门客,与父兄齐名”,还经常参与部队内部的计谋商议,年纪轻轻便在戎马生涯中经历锤炼。

其后,孙权随兄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进行对江夏太守黄祖的讨伐。孙策去世后,孙权被朝廷册拜为讨虏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在吴郡。孙权继其兄孙策成为江东之主时,年方一十九岁。

从此,开始了他平定江东的征途,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在部下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地位逐渐稳固。

经过平定安抚山越诸族,讨伐叛乱,很快便稳定了江南局势。在203年—208年期间,又三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并收得大将甘宁,为日后称霸江东成为一方之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征,直意要取下东吴。

此时东吴的内部却在战与和之间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孙权经过权衡利弊,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后,果断决定令周瑜、程普领兵,与刘备合兵抗拒曹操。

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并大破曹操号称的“百万雄兵“,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初步形态,奠定了其江东的帝王大业,那一年,孙权仅仅二十七岁。

其后,孙权继续开拓领土,平定交州各郡。并不断在外交过程中与曹操和刘备进行博弈。

曹操和刘备在年龄算得上是他的父辈,孙权比曹操小27岁,比刘备小21岁,在三人中年龄最小。

但孙权在政治手段和志向抱负方面却完全不处下风,就连曹操都曾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在位32年,再算上他从江东出道之日起,叱咤江东50余载。

孙权能在江东实现长期的政权统治,在当政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对内善于用人,能充分了解手下人的特点并善加挖掘利用。

对外则善于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政治策略,对于天下局势的认知非常到位。

孙权作为当权者,所做决断能顺应天下形势的需要,可以根据形势的风云变幻做出合适的调整,必要时甚至采取对魏称臣,屈身忍辱等手段来达到其政治目标。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第二年夏四月,病逝,终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孙权作为吴国基业的创始者,其统治江东期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东吴政权也是“三国”里面维持了最长时间的政权。






火星于叔


首先,孙权的行为乖张,只是体现在废立太子的一系列事件中。在其他方面,孙权的行为,依然体现着他高超的判断能力。

有这么一件事可为例证:

蒋琬在蜀国执政后期,对于伐魏,曾经有过一番奇思妙想。之前诸葛亮伐魏,目标一直是关中,并因此不惜耗费转运之力,翻越秦岭运粮。但如今蒋琬执政,却认为与其攻打关中,还不如顺汉水而下,攻打上庸。这个建议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但蒋琬执意于此,不听劝阻。

而消息在传到吴国后,完全走了样,吴国人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自诸葛亮死后,蜀国已多年不修战备。如今,他们又开始重整军备了,而且竟然是在造船!还有,蒋琬之前一直在汉中,最近却突然回到了成都!

再者,两国之前有约定,蜀吴对魏国两方牵制,互为犄角。可此次司马懿攻吴,蜀国却纹丝不动。

种种迹象表明,蜀国可能已经跟魏国结成了联盟,将不利于我国!

吴国不少人因此纷纷上书,希望孙权早做准备。

但孙权却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首先,蜀国没有伐吴的动机;其次,蜀国的沉默只是消息闭塞所致,并不是作壁上观。

事后的情报,一如孙权所料。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孙权的判断能力一如既往的深刻!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在有关太子一事上,他的表现却如此差劲?

这首先是因为在针对蜀国的判断中,孙权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能够冷静准确的做出判断。但在太子的废立一事上,孙权却接收了太多嘈杂的信息。正是这些本来毫无意义的信息,极大地影响了他的选择。

而这种影响又与老年人接受信息的习惯有关。

人在接受信息时,容易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最常见的干扰,来自于信息来源方与你关系的远近亲疏,也就是说,关系越是跟你亲近的,你越容易相信他的话。

就比如孙权,在废立太子的一系列过程中,他几乎完全不听元老重臣的劝诫,反而极其亲信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





大嘴厨的电影梦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孙权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东吴的建立者。前期的孙权,备受各方豪杰的推崇,周瑜曾赞他拥有“神武之才。曹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感慨,刘备有“吾不可以再见之”的赞叹。按照历史描述早起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作为上位者除了拥有深谋远虑外,还能审时度势,下听臣辩,极具君王之才。

大约在建安七、八年间,他就开始推行屯田。东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

孙权后期(黄武元年,222年)时代情况:

1、无奈托孤。本来孙霸被杀,可以让孙和继续做太子,可最后没有,孙权就到了生命的尽头,只能让小儿子孙亮做皇帝,为天下大乱埋下祸根。

2、吕壹事件。多疑好杀是孙权晚年的特点。就像明朝锦衣卫、东西厂之类的人物和机构,暗中调查手下大臣,甚至像丞相顾雍都不能幸免,这个人就是吕壹,尽管后来吕壹被惩处,但是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第二个吕壹。

3、多疑好杀。在太子问题上,自己屡犯错误,却牵连着杀死了若干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包括杀死太子太傅吾璨,战功卓著的朱据,多次写信质问,逼死了战功彪炳的大将军、大都督陆逊。

4、晚年的孙权,昏庸多疑。气死陆逊,杀张温,流放虞翻。废无罪太子孙和,赐死四子鲁王孙霸,立幼子孙亮为太子,立孙亮之母潘氏,潘氏掌权,架空孙亮,这就为后来,权臣参政,杀害孙亮,再杀害孙休,至孙皓,亲信宦官,荒淫残暴,言行举止好似昏庸君主一般,极度敏感、猜疑成性,并十分容易产生焦虑和妄想,由此他越来越独断专权,使东吴的稳固局面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误信公孙渊、又好神仙术,先后废了第二任太子孙和,赐死了四子鲁王孙霸,这些都与早期的他有天壤之别。





苌岽看电影


您好。

在《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罗老对孙权这个人物的塑造不是很成功,不如曹操、刘备有鲜明的个性,也没有历史上真实孙权的那种英雄气概。给人的感觉是幸运儿,还有些优柔寡断和反复无常。读完三国,人们对这个人物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写孙权的文章相对其他三国人物就少了许多。

说实话,不管是《演义》中的孙权,还是历史上的孙权,都没有其父“江东猛虎”孙坚的勇敢刚毅,没有其兄“小霸王”孙策的盖世锐气,没有一代奸雄曹操横扫北方、诗盖寰宇的震撼气魄、没有乱世枭雄刘备艰难创业、布衣起家的传奇经历。可能唯一使他显得卓尔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类相貌。其实,若仔细透视这个历史人物,就可发现,作为“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的一代乱世君王,孙权是一个拥有非凡政治才华的大英雄!

首先,孙权用人当属一绝。他继承父兄基业,缺乏沙场磨砺,算得上在斗争中学会斗争的人。他以容纳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将为自己尽忠,让江东真正做到了人才济济。他撒手放权放得很厉害,因为他确实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周瑜、吕蒙、陆逊都曾掌握着巨大的军事统帅权利,而孙权是非常放心,为什么?因为精通政治的他深知这些人才对自己是万分的忠心耿耿,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相当于自己的兄长,吕蒙、陆逊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都对自己感恩戴德。正因为有这些精英人才的辅助,孙权才能雄距江东,争霸天下。

孙权不是军事家,没有统领三军、驰骋疆场的本事,但不能苛求他样样精通,不懂就是不懂,作为一国之主,他在战前的表现绝对是个最佳君王。赤壁战前,曹操强兵压境,孙权大喊: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当即挥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决心。于是,江东上下同仇敌忾,取得了赤壁之战——这一奠定鼎足之势的经典战役的辉煌胜利。当时,孙权还不到30岁。此后,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亲自乘舟查看曹营情况,后写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一信给曹操,如此胆略,确为豪杰!再往后,孙权重用吕蒙,夺取荆州,袭杀关羽;重用陆逊,不畏刘备庞大蜀军,火烧联营,再夺胜利。虽不少人为关羽之死和刘备之败叹息,也有些三国迷因此恨透孙权,但从历史角度看,孙权的一系列行动一再地表现出他是乱世的豪杰!曹操、刘备,一奸一枭,怎会想到,他们一生最惨重的失败,是孙权——这个他们的晚辈人物(因为他们与孙坚属于同辈)赐予的!

孙权能屈能伸,有大丈夫之气概,他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后,向魏成臣,虽被一些人说成是厚颜无耻,但确实是高超的政治计谋。几年后,他也登上皇位,正式建立了吴国。执政期间,他派人航海,加强对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经济,促进江南土地开发,再次显示出了卓越的治国才华,这也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当客观评价,孙权晚年性格猜忌,杀戮无度,与早年判若两人,为此后东吴政局混乱埋下了祸根。但总体来说,孙权仍不失为一代英豪,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谋略家。《三国演义》中,赵咨对孙权的一番精妙评论,可以概括孙权的杰出。他说,吴侯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指曹丕),是其略也!如果说赵咨的话有吹捧之嫌,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评论就是非常中肯的了,他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足之业。而宋朝文豪辛弃疾更是对孙权佩服的五体投地,就让他那一首好词结束本文吧。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官湖小智


不算

属于有心无力,孙策被暗杀,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江东士族不服孙氏,手下老将几大派,周瑜名声太高,文官集团各怀鬼胎,孙权可谓是如履薄冰,通过联合,在赤壁一场大战,加速东吴内部融合,士族逐步接受孙权,时间是漫长的。

孙权大部分时间在整合内部,对外打仗不是主要活动,有天险,以防御,观望,偷袭为主。

到了后期孙权无力,是他太累了,而文武们则各自为自己打算,投入到太子身上。

孙权是幸运的,刚上台不久,遇到赤壁之战,反而加速了东吴内部抱团,又趁机偷袭荆州,坑死关羽,然后陆逊竟然打败刘备,一连串幸运。造就了孙权,孙权能力不足,依靠谨慎混事,他的手下也曾趁机多次袭击魏国,屡屡失败,可见孙权和东吴的军事能力,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综合来讲,孙权前后比较稳定,东吴一直正常发挥。


王涉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辛弃疾对孙权的评价,后拍的《新三国》把孙权写的小肚鸡肠,总是怀疑先后这几个大都督,要篡他的权,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成了画蛇添足。无论是历史上的、小说里的孙权都是一方霸主,虽然不是创业之主,守住东吴,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