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蝶變北辛安

去浮土、擦桌子、掃地、拖地、收拾屋子,自搬進新家後,北京市石景山區北辛安棚改項目回遷戶董秀娟每天都要打掃一番,她喜歡新房乾淨整潔的樣子。

董秀娟的房子並不大,但佈置得溫馨而舒適。正午時刻,陽光透過明亮的窗照進來,將窗花投射在地板上,灶上的小火咕嘟咕嘟地煨著湯,窗外偶爾傳來兩三聲鳥鳴,空氣中透著祥和與幸福的味道。

這樣舒心的生活是董秀娟多年嚮往的,如今通過棚改項目,夢想終於照進了現實。

北辛安位於石景山中部,佔地52.25萬平方米,地上建築物面積11.42萬平方米,之前是長安街西延線上最大的城鄉結合部。

作為北京市最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北辛安棚改項目既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服務保障冬奧會的重點工程,也承載著5500多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打造最好的安置房,是項目建設的初衷。建成後的小區美觀而大氣,69棟樓林立其間。房屋整體採用新中式設計,淡黃色的外立面上點綴著精緻的回紋,顯得十分考究。超大的樓間距給人以寬闊的視野,植被的佈置錯落有致,活動廣場上健身、娛樂設施一應俱全……這一幕幕讓人很難與北辛安之前破舊的景象聯繫在一起。

“那會兒為了取暖,我們冬天得燒‘土暖氣’——要生爐子、點煤塊兒,還得再接幾片暖氣。就那樣也不暖和,煤渣兒還弄得屋裡屋外特別髒。”回憶起棚改前的生活,董秀娟坦言當時的居住條件很差,“做飯也很麻煩,不知道煤氣罐什麼時候就沒氣兒了,有時候飯做一半了要去換氣。”

“但現在都變好了,冬天在家只穿一件貼身的衣服,做飯再也沒被打斷過。”

2016年拆遷簽約時,因為相信政府會按照政策公開公平公正地做好棚改工作,董秀娟第一批就報了名,現在她也成為最早入住的居民。“要不是黨和國家推動棚改,靠我這點兒工資,恐怕這輩子都住不上這麼好的房子。”

現年五十多歲的首鋼退休職工蘇玉芬同樣通過棚改改善了生活。

蘇玉芬對記者說,她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孩子,這麼多年,無論是隔段時間做房屋修繕,還是加蓋小廚房、衛生間,都是想讓孩子住得好一點。

“現在我們終於有個像樣的家了,兒子今年24歲,有房以後也好娶媳婦兒了。”蘇玉芬笑意難掩。

言談話語間,門外傳來了陣陣腳步聲。

“那是物業的人在消毒,一天得做兩三次。”蘇玉芬解釋道,“小區各方面保障特別好,疫情期間管理很嚴,進出都登記、量體溫。”

當問及退休業餘生活如何度過時,蘇玉芬直接拉著記者走到窗前,一邊指著遠處的建築物一邊說,“小區的設施我就不說了,你看那邊就是商場,購物特別方便,那邊是文化主題公園,那邊是冬奧會場館……住在這兒實在是太方便了,以後肯定悶不著。”

的確,除建設宜居住房之外,北辛安棚改項目還配建市政、公共服務、商務配套、文化公園等大量公共設施,意在將其打造成綠色生態配套完善的宜居新城,全方位促進區域的產業升級、民生提升。

項目的建設過程始終有紀檢監察干部的參與。“我們見證了北辛安的巨大變遷,通過監督區住建委等拆遷建設工程牽頭部門,確保徵收工作及建設工程公開、透明、高效、有序開展。”石景山區紀委監委第三聯合派駐紀檢監察組組長李保英表示。

北辛安棚改項目不僅解決了許多市民住房難的問題,提高了生活品質,也從整體上激發了城市的活力。項目預期可為石景山金融產業增值145億元,提升第三產業GDP佔比12%,增加高端人才3萬人,同步促進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定位,為石景山、北京市未來經濟提供新動力。(本報記者 張琪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