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蝶变北辛安

去浮土、擦桌子、扫地、拖地、收拾屋子,自搬进新家后,北京市石景山区北辛安棚改项目回迁户董秀娟每天都要打扫一番,她喜欢新房干净整洁的样子。

董秀娟的房子并不大,但布置得温馨而舒适。正午时刻,阳光透过明亮的窗照进来,将窗花投射在地板上,灶上的小火咕嘟咕嘟地煨着汤,窗外偶尔传来两三声鸟鸣,空气中透着祥和与幸福的味道。

这样舒心的生活是董秀娟多年向往的,如今通过棚改项目,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北辛安位于石景山中部,占地52.25万平方米,地上建筑物面积11.42万平方米,之前是长安街西延线上最大的城乡结合部。

作为北京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北辛安棚改项目既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服务保障冬奥会的重点工程,也承载着5500多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造最好的安置房,是项目建设的初衷。建成后的小区美观而大气,69栋楼林立其间。房屋整体采用新中式设计,淡黄色的外立面上点缀着精致的回纹,显得十分考究。超大的楼间距给人以宽阔的视野,植被的布置错落有致,活动广场上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这一幕幕让人很难与北辛安之前破旧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那会儿为了取暖,我们冬天得烧‘土暖气’——要生炉子、点煤块儿,还得再接几片暖气。就那样也不暖和,煤渣儿还弄得屋里屋外特别脏。”回忆起棚改前的生活,董秀娟坦言当时的居住条件很差,“做饭也很麻烦,不知道煤气罐什么时候就没气儿了,有时候饭做一半了要去换气。”

“但现在都变好了,冬天在家只穿一件贴身的衣服,做饭再也没被打断过。”

2016年拆迁签约时,因为相信政府会按照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地做好棚改工作,董秀娟第一批就报了名,现在她也成为最早入住的居民。“要不是党和国家推动棚改,靠我这点儿工资,恐怕这辈子都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

现年五十多岁的首钢退休职工苏玉芬同样通过棚改改善了生活。

苏玉芬对记者说,她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孩子,这么多年,无论是隔段时间做房屋修缮,还是加盖小厨房、卫生间,都是想让孩子住得好一点。

“现在我们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儿子今年24岁,有房以后也好娶媳妇儿了。”苏玉芬笑意难掩。

言谈话语间,门外传来了阵阵脚步声。

“那是物业的人在消毒,一天得做两三次。”苏玉芬解释道,“小区各方面保障特别好,疫情期间管理很严,进出都登记、量体温。”

当问及退休业余生活如何度过时,苏玉芬直接拉着记者走到窗前,一边指着远处的建筑物一边说,“小区的设施我就不说了,你看那边就是商场,购物特别方便,那边是文化主题公园,那边是冬奥会场馆……住在这儿实在是太方便了,以后肯定闷不着。”

的确,除建设宜居住房之外,北辛安棚改项目还配建市政、公共服务、商务配套、文化公园等大量公共设施,意在将其打造成绿色生态配套完善的宜居新城,全方位促进区域的产业升级、民生提升。

项目的建设过程始终有纪检监察干部的参与。“我们见证了北辛安的巨大变迁,通过监督区住建委等拆迁建设工程牵头部门,确保征收工作及建设工程公开、透明、高效、有序开展。”石景山区纪委监委第三联合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李保英表示。

北辛安棚改项目不仅解决了许多市民住房难的问题,提高了生活品质,也从整体上激发了城市的活力。项目预期可为石景山金融产业增值145亿元,提升第三产业GDP占比12%,增加高端人才3万人,同步促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为石景山、北京市未来经济提供新动力。(本报记者 张琪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