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劉備夷陵之戰,為什麼鬥不過青春書生的陸遜?

大有可為888


正所謂“有志不在年高”、“自古英雄出少年”。陸遜此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深得孫權器重,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而劉備劉皇叔,前半生四處碰壁,但也身經百戰,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得諸葛孔明之後,更是混得風生水起,成帝王霸業。

那麼,劉備為什麼沒幹過陸遜?原因有三。

一,劉備是君主,但是沒有帥才

陸遜青年書生,但是與“哭得天下”的老男人劉備相比,在戰場上,還是陸遜更高一籌。劉備是天生的君主領袖,可以說他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但他卻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

縱觀劉備得諸葛孔明之前的那些戰役,雖得仁德之名,但,仗卻實實在在打的一塌糊塗。好不容易得了一塊地盤,徐州又被呂布端了老窩,最後被曹操攆到了荊州。

只能說此人當主公、玩政治確實是個好手,打仗卻真的沒有帥才,趕不上曹操

二,劉備和曹操一樣,輕敵了!

當時的劉備的實力,諸葛孔明等一班文武的操作之下,可謂是天下第一,夷陵之戰劉備聚攏了,號稱70萬大軍。

此時,赤壁之戰結束沒有多久,曹操實力大減,尚未恢復,而東吳因為地域限制發展緩慢。這劉備偷偷的攢下了70萬大軍的家底。一時嚇得讓魏吳趕緊聯盟。

說實話,任誰有這麼雄厚的家底都會輕敵自傲,尤其是對面的統帥,還是一個青年書生,初出茅廬的小夥子陸遜。

然而戰爭是無情的,英雄更是不問出處。劉備萬萬沒有想到,東吳死了一個年輕的天縱之才大都督周瑜,又來了一個更年輕的陸遜。

結果劉備傻了眼!重演了一場火燒連營八百里。

三,陸遜此人,出將入相,能文能武

陸遜此人,可謂大才。出生於廬陵士族,年輕之時,就曾經展現出軍事天賦,多次平亂。這裡有兩個事例:

1.征討山越

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一帶也有很多隱匿人口。陸遜請求讓他去招募人口和平叛,當時會稽有山賊大帥潘臨,造反多年,官府無法平定。陸遜便招兵進討,終將其平定。時陸遜手下已有二千餘人。

2.剿水匪

建安二十一年,鄱陽的賊帥尤突作亂,影響甚大,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將其討平,斬首數千。陸遜也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屯兵利浦。

結語

總之,怎麼看,劉備這個平生沒打過幾場勝仗的人,輸給他不冤。


我是明明知道,各位看官,要是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別忘了給個關注哦!


明明之道


老人常說"提起三國亂如麻,不如我給你說楊家",這句囗頭禪充分說明了三國那個亂世,在軍閥聯合縱橫,分割交錯中,充滿了許多不定和變數。

夷陵之戰前,吳,蜀,魏,三國鼎力形成,各集團分割基本定型,東吳為擴展疆域,想收回荊州,軟磨硬泡沒辦法收回,曾許孫權子娶關羽之女和好歸還荊州,關羽大怒說"吾虎女焉能嫁吳犬"更是激怒了孫權。謀劃奪回荊州。



當時關羽驕橫跋扈,眼裡根本不把東吳放在眼裡,認為東吳根本就沒有與他抗衡的將才,結果大意失了荊州,使父子倆身首異處。全軍覆沒,極其悽慘。為劉備兵敗夷陵埋下了隱患。



劉備聞迅後不想獨活,發誓要滅東吳,結果在他情緒失控感染下張飛逼部下範疆,張達趕製喪衣而要了張飛的命。這下一切亂了套,劉備報仇心切,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了。



按古人總結,戰前失大將,兵家之大忌,而這些更使劉備報仇心切,諸葛亮知東吳帥者是陸遜後,及力勸阻未果,急嘆息說"天命如此,吾主危矣!"。

原來陸遜孩提時曾與劉備與諸葛亮見過面,他們驅車一地,見一小兒與群孩在路上玩,車走過去那小孩卻與其他孩子擋路中,劉備讓小孩讓道,小孩卻反問劉備"是車讓人還是人讓車?"劉備理窮就繞道而行,諸葛亮看這孩子異於常人,勸劉備殺之,劉備不忍,諸葛亮說"主公必失於此人也"。劉備根本沒上心,傳說這小孩就是陸遜。


言歸正傳,此故事有因果之嫌,但世間事冥冥有感,當劉備傾巢伐吳時,時間值酷暑時,又長途行軍,陸遜以疲勞戰耗之,假敗幾陣,驕其情,惰其志,經一段時間後,人困馬乏,糧草供給不足,士兵紛紛爬林中紮營休息,結果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那個慘啊!兵敗如山倒算什麼,傾巢出動人馬所剩無幾,多少年經營的人馬毀於一旦。



至此劉備敗撤白帝城,在無望,焦慮!恐懼,悔恨下叫來諸葛亮託孤。



這次夷陵之戰劉備就是情緒失控,剛愎自用,長途行軍,麻痺輕敵,軍士失控,林中駐軍,這些象不懂軍事的人一樣打仗,氣死自己不說,多年經營一掃而空,為諸葛亮六岀補山失敗敗空了家底。雖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彌補不了這次慘敗的損失。


木火燊輝


夷陵之戰大敗就敗於劉備的盲目和盲從,在不顧自身實力的前提下,功利性太強,盲目傾兵復仇必然會遭到失敗,無論陸遜是否年輕,只要能夠堅持穩紮穩打,抓住劉備急於復仇速戰速決的弱點,都會取得勝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出征的目的就是為關羽報仇,而未考慮當時對峙的形勢。關羽沒有聽從諸葛亮“南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一再激怒東吳孫權,於是在關羽攻打襄樊佔據優勢的前提下,曹操南聯孫權,前後夾擊關羽,關羽背腹受敵,最終被東吳所捕獲被殺。而劉備因為二弟被殺而紅了眼,誓要報此仇,但是他此時被感情的兄弟之情所矇蔽,忘記了自己的國家大義,兄弟情佔據了上峰,從而不聽勸阻,最終帶領傾國之兵出戰東吳。在如此情況下的出兵,感性戰勝理性,速戰速決戰勝了穩紮穩打,劉備敗局在他出徵的時候就已經註定。

【2】急於復仇的劉備低估了對方的能力。戰爭伊始,孫權採取的策略是向劉備求和,但是劉備沒有理會孫權,於是孫權一方面向曹魏稱臣避免雙線戰爭,一面派陸遜帶兵迎敵。而聰明的陸遜懂得哀兵必勝的道理,因為關羽在蜀國的地位不一般,在軍中的影響力也非常強大,更不用說劉備了,蜀軍上下都被關羽的死而非常痛恨東吳,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不可小視。而且陸遜還發現劉備佔據有利地勢,於是採取了以退為進的戰鬥策略,一直向國內方向撤退,而劉備則認為東吳害怕而撤退,必須乘勝追擊,深入東吳境內幾百公里,從而兩軍進入相持階段。

戰略相持對對劉備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此時的劉備是深入他國境內幾百公里公里,在別國的境內進行戰爭最大的威脅就是糧草補給不及時,援軍不能隨時到位,另外就是戰略地形地勢的不熟悉等等,這就直接導致劉備軍隊整體戰鬥力的下降,逐步渙散了蜀軍的戰鬥力,本來的哀兵必勝,慢慢變成了渙散無力,這也是劉邦戰敗的重要因素。

【3】被拖延乏力的劉備犯了當年赤壁之戰中曹操所犯的錯誤。劉備經過多年的爭戰,對於戰略戰策的應用應該是瞭然於胸,特別是有軍師諸葛亮的輔佐,劉備應該更加註意戰略決策的部署。但是劉備此時也許被報仇衝昏了頭腦,也許是被東吳陸遜拖延的失去了耐心,犯下了馬虎的過錯。

因為雙方戰略對峙的時候正值酷暑,蜀國的部隊水軍因忍受不了如此天氣,於是劉備不得不採取棄船登陸的措施,在軍營駐紮在叢山密林之中,而且軍營連綿多少公里。當劉備如此駐紮的時候,他沒有發現什麼問題,但卻讓陸遜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夏季、高溫、密林,營帳與營帳連綿不斷,這正是用火攻的絕佳條件,於是,類似於當年赤壁之戰的慘狀再一次發生,陸遜採用火攻的方式,火燒劉備連營,劉備幾乎全軍覆沒。據《傅子》記載,吳軍消滅蜀軍八萬有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大敗退到白帝城,並於第二年四月亡於白帝城,蜀國受到重創,已經開始走下坡之路。



夷陵之戰,讓劉備一生的榮光毀於一旦,無臉入蜀的劉先主,連氣帶病,最終來了個白帝城託孤,就匆匆撒手人寰。

那麼闖蕩天下半生,身經百戰的劉先主,為何最終在夷陵之戰中敗給了年輕的白面書生陸遜呢?其一,劉備帶兵遠征,急於求勝。劉備大起蜀漢精銳伐東吳,既為報仇,也為收復荊州失地。勞師遠征,糧食補給困難,利在速戰速決,最忌持久對峙。劉備常年作戰,自然深通此道,因此指揮精銳,長驅直入,沒有從戰略層面想太多。其二,劉備輕敵,犯兵家大忌。自從劉備取益州,得漢中,可以說無往不勝。東吳能打仗的周郎、呂蒙已死,還有誰能入劉備法眼?一開始蜀漢的連戰連捷,更助長了劉備輕敵情緒。白面書生陸遜的出現,根本就沒讓劉備看上眼,陸遜的退守不戰,在劉備看來就是東吳軍的軟弱無能。驕兵必敗,劉備又犯了這一大忌。其三,背山靠林紮營,將蜀漢軍曝露在東吳軍眼前。隨著東吳軍抵禦增強,夏季的炎熱,不得不讓蜀漢軍強勁的攻勢停滯下來,為避暑熱,劉備讓蜀漢軍在靠山的密林中紮下連營,忽略了敵方會用火攻,再一次犯下兵家大忌。

如此三個兵家大忌,都讓劉備給佔了。善用兵的陸遜心知肚明,自然在示弱防禦中,給蜀漢軍以突然的重擊,火燒連營七百里,把個劉先主直燒得丟盔棄甲,一敗塗地,從此退出了三國舞臺。


sunjin72976689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最後以劉備軍慘敗告 終。劉備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方是勞師遠征,孫權方是以逸待勞。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交戰地位於猇亭,在今湖北宜都北。戰爭發生在東吳境內,劉備由成都出發,穿過三峽,抵達湖北,興師勞眾。而東吳軍在本方擇險防守,有地利之便。



第二,劉備方投入的兵力不足。兩軍兵力對比,孫權軍用兵為5萬餘眾,劉備方用兵總計8萬餘人,似乎略佔優勢,但考慮要千里後勤保護和向北防禦曹操可能的襲擊,同時水陸分兵並進,真正在前方一線參戰部隊並不佔優勢。劉備8萬之眾含蠻兵沙摩柯數千及江南夷道地方部隊2萬,相比孫權軍更為精銳。作為同心防守方的孫權軍佔據人和優勢。


第三、劉備方不佔天時。戰爭發生於公元221年7月,正逢夏季,天氣炎熱,不利遠征。

第四、孫權方戰略得當。劉備軍勞師遠征,利在速戰。孫權軍主帥陸遜定策避敵鋒芒,層層堅守,讓戰事持久向已方有利方向發展。劉備軍從先勝到僵持不下,進退不得,陷入被動。陸遜趁劉備軍士氣衰竭,利用火攻,取得決勝。劉備軍缺乏後方強援,一路潰敗。


第五,偶然性因素。蜀軍前鋒張南馮習、沙摩柯意外全部戰死,杜路、劉寧投降,直接導致全線崩潰。運氣完全不站在劉備方。

總結蜀軍的失敗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展開一場錯誤的戰爭。


西瓜境界


劉備軍在戰爭前期形勢不錯,連戰連捷。這也使得蜀軍士氣不斷高漲。陸遜被任命為大都督後,看清了形勢,果斷地實施戰略撤退,避開蜀軍鋒芒,扼守戰略要地,拒不交戰。一守就守了半年時間。蜀軍士氣也漸漸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磨殆盡。

陸遜在實施撤退時,故意把高山峻嶺地帶留給了蜀軍,使得其難以在數百里長的山地裡展開兵力。後勤供應難度也大大增加。這些都為劉備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時間到了炎熱的七月,暑氣逼人。劉備只好下令將軍營設於深山密林,依傍溪澗,連營百里,以互為犄角。由於蜀軍善於山地作戰,所以劉備如此安排也算是可以理解。

不過,劉備卻忽略了山地之中,視野不佳,容易遭偷襲。連營雖然可以達到快速相互支援的目的,但若遇到火攻,則會遭受滅頂之災。而陸遜則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公元222年八月的一個夜晚,陸遜下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蜀軍軍營成為一片火海。陸遜下令全軍展開反擊,蜀軍全線潰敗。劉備在將士們的拼命保護下,才好不容易逃到了白帝城。

打了一輩子戰的劉備,卻在夷陵之戰中犯下了如此致命的錯誤,實在是讓人不可思議。除了戰術佈置上的致命錯誤外,劉備對對手陸遜的輕視,也是導致其大敗的重要原因。陸遜長達半年的拒不出戰,成功的麻痺了劉備,使其萬萬想不到,吳國的軍隊會突然以雷霆之勢,席捲而來。

此外,從政治角度而言,曹丕篡漢,劉備身為漢室宗親,不去討伐逆賊,而出兵伐吳,也並非明智之舉。





風嬙遙度天際


劉備征戰半生可稱得上虎狼之師,帶大軍殺奔東吳所向披靡,劉權準備求和,劉備不同意,實際劉備進攻東吳有報仇原因,主因是劉備在布大局吞東吳,爾後兩面夾擊進中原一掃天下,劉備佈局戰略都是可行的。

孫權起用陸遜掛帥阻擋劉備,陸遜分析到劉備兵峰不可碰,於是採取退守,陸遜自幼熟讀兵書、經通韜略,呂蒙白衣渡江就是陸遜出的輕敵偷襲之計,後斬殺關羽奪得荊州,可見陸遜兵法、計謀鬼異,他還善查地形,陸遜一直退到夷陵就是佈局準備把劉備困在山林之間,同時也是驕兵、託累之計。

劉備大軍被阻擋在山林間沒有使用繞道、穿叉之法一直強攻,兵 疲無峰,劉備還感覺陸遜無有大能耐,而自己又不能前進,補給也困難了,隨後幾天炎熱暴曬,陸遜乘夜晚偷襲發動火攻大敗劉備。可以看出劉備打不過陸遜主因是對地形沒有預測後果推演、輕敵、補給困難、進攻單一、對敵方佈局實力一無所知造成必敗結果。





竹林雲天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失去了荊州。在公元二百二十一年七月,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劉備下了一道命令,讓張飛趕到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和他匯合,誰知道江張飛的軍隊還沒有出發,張飛就被部下殺了,而且把張飛的首級送到了孫權那裡,孫權有苦說不出,關羽的事情還沒解決,又來了個張飛,你們能不能換個人坑啊!

關羽、張飛、黃忠三個,都已經死了(黃忠是病死的);他的重要謀士龐統,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戰將這邊,還有馬超、趙雲、魏延,謀臣這邊只有諸葛亮,魏延和馬超要防曹操進攻,在北邊。趙雲不受信任,因為趙雲不贊成劉備打孫權,趙雲出來勸阻劉備說,國賊是曹操,所以我們應該先打曹魏,一旦打下了曹魏,孫吳不在話下。現在我們一旦和孫吳之間展開了戰爭,那是不可收拾的。劉備不聽,“心裡想你個趙雲懂個屁啊”,固不讓他隨行,所以跟著劉備一起去打孫權的,文武兩邊都沒有什麼像樣的人物。所以,劉備這場戰爭叫做“出師不利,將帥乏人”。

傳統的說法是為關羽報仇,哥們義氣,但是這種哥們兒義氣恐怕是小說家言,並非政治家的真實想法,劉備會糊塗到這個程度?當然不可能和我一樣吧。

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有為關羽報仇的成份,不能說沒有,總要找一個師出有名吧,最主要的可能是劉備想打仗了,不打一打顯不出自己的實力,打曹魏吧,估計實力不行,萬一有個什麼被曹魏滅了自己,丟人現眼不說,小命沒了,那就只能打你孫權了,相對曹操來說,孫權這個柿子比較軟一點。把丟掉的荊州奪回來,沒辦法,那個地方太重要了,不拿回來,劉備睡不著。

雙方實力接近,勝負參半,當時,黃權就建議劉備說,吳軍向來就很英勇善戰,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而我軍順江直下,易進難退。我順水下去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難的。請陛下批准做一個先鋒探探路,探探對方的虛實,陛下在大後方坐陣指揮,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劉備不聽。

不聽罷了,劉備連這個人也不用了,讓他該幹嘛幹嘛去了。這時候,劉備已經熱血衝腦,感覺這一次孫權就會被他滅了。

孫權那邊一聽劉備禦駕親征,心裡暗想:這廝怕是瘋了,幾十歲人了,還找我拼命?劉備的戰線拉得很長,七百里,幾十座軍營一路連過去,當時他這個佈陣方式傳到曹丕那兒的時候,曹丕說,劉備這是作死啊,哪能這麼幹呢。

陸遜看他水軍放棄,全部是變成陸軍,而且七百里連營,決定放火燒,這一燒不要緊,劉備四十座營寨沒有了。猝不及防,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只好調頭就跑,跑到馬鞍山。跑到馬鞍山以後,陸遜又命令部隊向前推進,把馬鞍山團團圍定,這個時候的情況,把史書記載,劉備是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吃不起肉的學者


陸遜當時還不出名,劉備認為他只是一介書生,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劉備當時因關羽之死而十分悲傷(這是三國演義的設定,實際上劉備出兵夷陵真正的目的不是為關羽報仇,而是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想賭一把,曹操那邊他自知拿不下,看東吳似乎沒什麼人才就想捏一捏東吳這個軟柿子),想借夷陵之戰找殺害關羽的東吳尋仇。他不顧眾人反對出兵,且沒有考慮軍事佈局連營七百里,這都暴露了他策略上的弱點。

另外,在知道東吳方面任命名不見經傳的陸遜為主帥時候,他不以為然,這也體現了他不夠謹慎且剛愎自用的性格。小看了敵人,又被仇恨迷惑了眼睛,夷陵之戰敗局已定


z運籌帷幄


勝敗乃軍家常事,世上沒有什麼常勝將軍。

成敗得失何必執著於一朝一夕,一城一地的。

不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麼,也許正是這次失敗,成就了劉備在歷史上的功名。

有人說最後應該是曹操大勝,是真的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