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觉得李鸿章是一个啥样的人?

用户68852507


李鸿章出国访问海外,对于中西差异他了然于胸,他眼界开阔,思想开化,支持洋务运动,创办北洋水师和淮军,协助剿灭太平天国,功勋卓著!是晚清时期汉人重臣!李鸿章替清政府背了巨大黑锅,因为他奉清庭皇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晚清李鸿章对清政府来说,功不可没。


有你最完美


李鸿章是一个奇才。无论在经济、政治方面皆是如此。

在经济上,他创办的一些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国企业竞争,也维护民族的利益。此外在他的主持和参与下 ,洋务派创办了许多中国近代”第一”的东西,如铁路,海军等。李鸿章一直在帮助大清国富强,可以说他是个报效祖国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人,他主张与外国自由贸易,以强国,与改革相似。

在政治上,由于他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而招人唾骂,我认为这对他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这些人全是些盲目无知的人,难道他们不知道大清国如此虚弱的国力是不可能与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的?他们只凭几个暂的胜利,就以为大清国能征服法国。他们是被胜利冲昏了头,不顾将来事态的发展,完全没考虑若法国同其盟国卷土重来,大清国很可能会被逼上绝路,签订比《中法新约》更不平等的条约。李鸿章从长计议,主张求和。他是想让国家安定,趁此时努力富强国家,他的想法是没有错的。难道他是甘心求和?不!至于由他签约,是因为只有他有这种能力,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力,要知道他总是在尽力降低国家受到的损害。如果签约的不是李鸿章,历史也不会改变,将会由另一个签约,那么我想这个人现在一定是”卖国贼”了,这些签约的人总是当出气筒,作替罪羊,着实可怜。这些评论的人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感受一下,再下定论才是!

哎!如果李鸿章出生在其他朝代,或出生在当代中国,那么的才干,一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伟人


七色海棠


李鸿章不是卖国贼。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

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

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阅人生感悟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我们的印象中李鸿章是一位卖国求荣的“卖国贼”,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各列强签定了三十多个不平等的条约,我们骂他是卖国贼,说他卖国求荣,他一直背负着卖国的骂名,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在他晚年,他曾饱经风霜环球访遍西方列强,在各大场合发表演讲,一个花甲老人在异国他乡恳求列强们对华扩大投资,再返程回国途径日本时,由于需要换乘过招商局的船只,这时候,随从们请求李鸿章上岸稍作停留被李鸿章断然拒绝,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在两个船中间架起木板上走过去,也坚持不踏上日本的领土半步。

他是晚清重臣,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他代表大清签下了《马关条约》,那时候举国上下说他丧权辱国,在日本出行的时候被一个刺客在脸上打中了一枪,但是经过抢救,最终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他就利用这件事情,逼迫日本人把赔偿要求的三亿两白银减少到二亿两白银,他那时候说:“如果可以就在给我两枪,不要让我大清赔款了。”

1896年出逃国外,在参加巴黎万国运动会时,各国国旗依次升起,掌声不断,唯独大清的黄龙旗缓缓升起时鸦雀无声,这时候才发现狂妄自大的大清连个国歌都没有,在一片嘲笑声中,一个花甲老人走到黄龙旗下,唱起了自己家乡的小调茉莉花,这个花甲老人就是李鸿章。这个年过七十的老人再用他自己声音极力维护这自己祖国仅存的一点点尊严。

李鸿章后来又签订了《辛丑条约》,在签完《辛丑条约》之后就胃病大法,吐了好多鲜血,在之后就病故了,所以他也是一个历史所造就的悲剧性人物。当然了,他的遗产也有很多,达到了两千四百万两白银,有人说,这是他贪污,但是那,没有经过核实。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处理事情的能力和后来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gongDove


李鸿章,即是晚晴的权臣,也是晚清的能臣。有熠熠生辉的业绩,也有局限于那个时代的遗憾。

作为权臣,李鸿章一人之下,万人之下,达到了那个时代传统臣子所能达到的高峰。

做为能臣,李鸿章具有全球视野,也有锐意改革的魄力。他创建北洋水师,努力操练水军。他领导洋务运动,开办现代工厂,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国家危难,李鸿忠总能挺身而出,无奈的去面对一个个强权,尽知背负的骂名,依然慷慨前行。


澳大利亚农场主


李鸿章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他也是晚清最有权势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他既是这些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是多年来最具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他是大清名臣,积极地挽救着危局鞠躬尽瘁,有的则认为他是个卖国贼,订立了一系列卖国条约,出卖国家利益。

其实他一生应该说有功也有过。在晚清政坛上李鸿章也算是一个比较开明和有远见的人物。他开展洋务运动兴办实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注重发展军事工业,组建先进的海洋舰队。

但是李鸿章毕竟是受局限那个腐败的大清王朝的限制,浓重的忠君思想和封建传统思想的圈子。最终被历史淘汰。多次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虽然有其被动的成分。但毕竟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腐败政府,尽管替清政府背了黑锅。但仍然与当时的清政府一起,是有罪与中华祖国有罪与中华人民的历史罪人的,这一点他一点也不冤枉。


老柴爱读书


毕竟是个回答,无法起一个标题。

用王冰老师一张剧照镇楼。

谈到李鸿章,“卖国贼”是个无法绕过去的坎,清末重臣,国之柱石也不是浪得虚名,那就从“卖国贼”说起。

一、卖国贼

▲辛丑条约

晚清国事衰颓,自打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清朝对外的战争真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再战再败,清朝的状况是江河日下,非一人可揽大厦之将倾。

那年代有好些个落不着好名声的脏事得有人去干,圣母皇太后自然是不可能出面的,满八旗子弟遛狗玩鸟的本事是有,但是外事的本事却没有,再者说,这种事情推都推不掉,谁会去抢着干。

朝廷一看,你李中堂不高不低,不胖不瘦,懂外事,懂谈判,你就去吧。

李鸿章自然只得伏听太后懿训。

自1876年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开始,到1885年签订《中日天津条约》和《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到1895年《马关条约》,到1901年《辛丑条约》。

挨了一枪省了一亿白银,赔偿4.5亿白银,中国人均一两以示国耻,这卖国李中堂可真是一个没落。

说李鸿章卖国贼,确实不错,但是把晚清政治落后造成的恶果都扔李鸿章自己头上,确实也不妥当。

李鸿章只不过是满清政府的一个代表,卖国的罪魁祸首终归是满清。

二、腐败分子

▲李鸿章故居

这一点当是无法辩驳的。不管是说他聚财超4000万的容闳,还是说他家产过千万的梁启超,亦或是民间流传的“宰相合肥天下瘦”,都指出了李鸿章的贪污腐败问题,只是数额上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在积贫积弱的清末,能够敛财超千万白银,已经是极其令人瞠目结舌。通过盛宣怀控制着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的大量股份,搜民脂民膏,只为饱一己私囊,这哪里是圣贤书里教出来的?

三、后党

▲慈禧太后

晚清政治的斗争,不管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还是洋务派,总结起来,就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掌握实权的后党和以光绪帝为首的无实权的帝党的斗争。

直到庚子国变,“太后西狩”回銮,光绪帝被彻底软禁以后,这个斗争才告一段落。这之前的政治活动中,处处少不了太后和皇帝的角逐。

而李鸿章,则是不折不扣的后党,死死的倒向慈禧太后的阵营,李鸿章一生经营,所有成就背后,也少不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四、洋务先锋

江南制造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开启了长达35年的洋务运动,旨在求富自强,以挽救大清国势。

封建王朝,礼仪为本,作为封建社会的精英,作为封建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李鸿章等一批开明之士,仍然顶着保守派的压力,开启了清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其治下的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等,不失为晚清时期的一道风景线。

五、军事统帅

▲北洋水师

李鸿章发迹于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权威盛于清廷内阁中枢,掌实权于直隶总督。总结其一生,处处都有军队的影子。

淮军起于弱小,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一路成长,最终成长为北洋水师的基础班底,并将北洋海军发扬光大,最后也将北洋海军一战打的烟消云散。

晚清军事统帅,曾国藩是一位,左宗棠是一位,李鸿章是一位。

六、外交家

▲李鸿章会见卜力

晚清政坛虽然没有力挽狂澜的英雄,但是却有李鸿章这位在那个年代少有外交家。

弱国无外交,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大清朝却拥有这么一位以弱国之姿,辗转腾挪于列强之间的外交干成。

李鸿章之外交,最终是败于清朝国力微弱,而非个人外交才能不济。

七、清王朝的国之干成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李鸿章最后一道奏折

“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一句话,写尽了李鸿章一生的沧桑悲凉。

李鸿章一生,练兵也,海军也,不过是纸糊的老虎,徒有其表。为大清朝四处救火,却救不活大清朝这个迟暮的王朝。

综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这最后一道奏折总结的相当精炼,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给清王朝续命,不愧为清王朝的国之干成。李鸿章的去世,也令慈禧太后悲恸不已。

八、封建专制社会的卫道士

李鸿章其人荣辱参半,喜忧平生,做了很多事,为清王朝的中兴费尽心机,也为自己的贪污腐败搜肠刮肚,其功也高,其过也大。

但是,他却从来没有站在人民这一边,他始终是封建专制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他是个纯粹的封建社会的卫道士。

他的所做所为,一言以蔽之,拯救那个腐朽不堪的社会制度。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的绝命诗,或许已经说明了一切。


风陵流度


说起李鸿章,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卖国贼。这些年也有不少人为其辩解,这个是一个好现象,文化就是应该多元化,鼓励不同声音的讨论,况且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常常会有失公正。李鸿章自己的自我评价的是晚清的“裱糊匠”,无力挽大厦于即倾,这个难说没有推托之嫌。我个人对李鸿章的认识也是一度反复,但我觉得李鸿章确实难以洗脱“卖国贼”的罪名。

怯于公战,而勇于私斗

晚清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肃清陕甘回乱之后,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基本上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任人宰割呢?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在这风雨飘摇之际,1865年,阿古柏趁火打劫侵入新疆,占据新疆大部建立“哲德沙尔汗国”。这个时候出现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海防”“塞防”之争,在这场论战中坚持放弃新疆的正是中堂大人李鸿章,放弃的理由是什么呢?将财力投入海军建设,以御日本,即所谓的“海防”。幸亏左宗棠据理力争,说服慈禧,以近七十的高龄担棺出征,要不然新疆近一百六十万的国土可能就要丧失,更不敢想其所带来的链锁反应。

李鸿章一生与左宗棠不合,为了斗倒左宗棠,设计整跨了经济上支持左宗棠的晚清巨富胡雪岩,更是在中法马尾海战时坚持拒绝派遣北洋水师支援由左宗棠创建的福建水师,全不顾民族大义。

纵观李鸿章一生,平太平天国,剿捻军,皆是对内,对外却是毕恭毕敬,奴颜婢膝,说白了就是“

窝里横”。

外媚内奸,志大才疏

要说晚清最耻辱的不是一二次鸦片战争,不是八国联军入侵,而是“甲午海战”。而这场战争正是李鸿章的海防,天朝上国竟然被弹丸小国日本打败,举国震惊,光绪皇帝更是捶胸顿足。有人说甲午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慈禧过寿挪用了海军经费,这个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北洋掌门李鸿章:

  • 首先对于日本狼子野心缺乏清醒认识,心存侥幸
  • 消极避战,而不是积极应战
  • 战争开始后,指挥失当,处处掣肘
  • 腐败横生,军备废驰

后来也有人分析说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私人武装,李鸿章不敢应战的原因是不想赔光家底造成自己在朝堂上失势,这个也有道理,总之甲午战败李鸿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腐败无能,蛀国有方

李鸿章为人圆滑,老于世故,在他整倒了胡雪岩之后极力扶持盛怀宣,官商勾结,贪腐巨款,“宰相合肥天下瘦”,洋务运动也是其中饱私囊的重要来源,也难怪洋务运动不得成功。

总之,李鸿章在日本挨了枪子,可能会为其博得一些同情,签订丧国辱权条约也非其主观所愿,但不要忘了,没有战败的"因"哪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的"果"。李鸿章就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字匠甲


客观评价下,李鸿章若是生长在太平盛世,他可能会造福人民。但是生在腐朽的清朝末期,朝廷被昏庸腐朽的慈禧所把持。慈禧太后挪用军款过寿,导致海军武器不足,这也是李鸿章海战中避敌保床的原因。

当然他也有借机扩大自己利益的考虑,他害怕北洋海军损失有害自己利益,但是他万万没想到最后还是全军覆没。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珞珈山下话青史


导语:

谈清朝末年的历史,就绕不开李鸿章这个人。他的一生,与清朝的起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说李鸿章成了那个时代挨骂最多的名臣,也是那个时代背负最多的名臣。

他靠带兵起家,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平定捻军之乱,打造北洋舰队。一时间风光无限,李鸿章当时似乎成了清政府最闪亮的明星,可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李鸿章的政治前途荡然无存。

当时求存之道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寻找的东西,李鸿章曾经努力摸索过,洋务运动也办得如火如荼。从某种角度来说,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然他在做这些贡献的时候,也养肥了自己。

01李鸿章是一位儒将,他最辉煌的历程,应该是带兵打仗的日子。

李鸿章的人生,离不开曾国藩的教导。最初李鸿章是曾国藩带出来的学生,曾国藩组建湘军的时候,李鸿章恰好在他的军中做幕僚。

时间长了以后,李鸿章也摸出了一些门道,在曾国藩的鼓励之下,回到家乡招募乡勇,建立了著名的淮军部队。

  1. 可以说江苏地区的太平天国势力,基本上就是淮军给平定的。但是李鸿章将平定太平军的首功让给了曾国荃,因为那是老师的亲弟弟。
  2. 此后曾国藩解散湘军,而李鸿章却表示淮军还有用处。的确还有用处,淮军不仅是清政府的重要军事支柱,更是李鸿章个人的晋升之路。
  3. 当时西北地区的捻军叛乱异常猖獗,几乎已经覆盖了大半个北方。所以慈禧太后下令李鸿章和左宗棠共同剿灭捻军。

这场战役中,当然是左宗棠的队伍更出色,因为他们不仅解决了捻军叛乱的问题,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生计问题。而李鸿章则是平定中原捻军的主力。

这两场大战以后,李鸿章彻底成为了慈禧太后的心腹爱将。此后但凡朝中有任何战事,李鸿章都当仁不让,成为主帅。

就算是这样,李鸿章心里还是不踏实。

因为汉人掌握兵权,始终都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所以李鸿章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放弃兵权或者说拥兵自重。

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曾军将程学启,湘军将郭松林,霆军将杨鼎勋,以行。又奏调举人潘鼎新、编修刘秉璋,檄弟鹤章总全军营务。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清史稿》

李鸿章两条路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掌握最先进的军事团体,那就是舰队。他认为当时中国之所以总是被西方人欺负,主要就是因为自己在海上总是吃亏。

为此李鸿章主持建立了北洋水师,这支庞大的水师号称是亚洲最强大的水师力量。一度成为了李鸿章最重要的政治保障。

02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他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北洋水师的建立,标志着李鸿章彻底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领袖。不过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之路,远远不可能就这么短。

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於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於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清史稿》

除了军事上的进展,李鸿章还从西方学习了一系列的工业企业知识,所以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等企业。

很显然,这些企业的创立,都有利于中国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道路。盛宣怀当时是李鸿章著名的大秘书。

  • 在李鸿章的安排下,盛宣怀主持打造了不少现代化的工厂。这些工厂虽然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始终是掌握在李鸿章手里。
  • 因为最初企业的形式是官督商办,后来改成了官商合办。这里面文章可就多了,不少人不愿拿出来谈,认为这有损李鸿章的形象。
  • 我倒是觉得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李鸿章,他有职位,又有权势,当时并没有太多限制可以阻止李鸿章入股这些企业。

所以李鸿章通过当时慈禧政策上的支持,创办大量企业的同时,通过盛宣怀的手,入股了这些企业,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李鸿章不是圣人,他也有私心。

当然了,有些人非要把李鸿章打造成圣人,那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民族都喜欢完美无缺的人,但凡在历史上被标榜成英雄的人,你很少会发现他身上的缺点。

03李鸿章在甲午海战战败后,成了人人喊打之人。

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的分水岭,也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分水岭。李鸿章当然有很多理由去解释为什么北洋水师如此不堪一击,但是千万个理由,都没有结果来的重要。

  1. 李鸿章彻底战败了,他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此刻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努力承担责任,好让损失降到最低。
  2. 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前往日本商讨谈判事宜,结果签订了著名的《马关条约》。可以说这份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耻辱性的条约,也是后继不平等条约的典范。
  3. 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等等给日本。这让列强们认为,当时的清政府是非常好说话的,不好说话就动武。

所以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事情,其实就是受到了这次马关条约的影响。在他们的威逼之下,清政府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可惜李鸿章是看不到了。

初败於牙山,继败於平壤,日本乘胜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於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二十一年二月,抵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多要挟。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七月,回京,入阁办事。---《清史稿》

从日本回来以后,李鸿章便成了人人喊打之人。他的政治前途也彻底荡然无存,虽然慈禧依旧重用他,但是他早已心如死灰。


总结:哪有完美无缺之人,不过是过度美化后的假象。

对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必须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才行。你觉得他是英雄,可有人觉得他是狗熊,这样一来,这个人的形象就形成了两个极端。

其实这两个极端都是非常不好的,李鸿章这个人,他既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也不可能是一事无成的狗熊。

他身上肩负着太多使命和责任,他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甚至也出现过出卖清政府利益的时候,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成为了清政府主持政局不可或缺之人。

他懂得敛财之道,却也懂得发展现代化企业的道路,这么一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形象比较饱满的李鸿章,绝对不是一个词或者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因为他是活生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