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三十五):全面推行佛教的赤松德贊

吐蕃史(三十五):全面推行佛教的赤松德贊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隨著瑪祥仲巴傑的被殺,在吐蕃興佛的最大障礙消失了,苯教大臣們也喪失了政治上的主導權。赤松德贊則在朝中擁佛大臣的支持下,一舉奪回了政治主導權,徹底坐穩了贊普王位。

隨後,赤松德贊便在朝中擁佛大臣的支持下,開始全面推行佛教。

然而赤松德贊全面推行佛教的經過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原因就在於苯教大臣們在當時仍然有著很大的權勢,雖然由於瑪祥仲巴傑的被殺導致他們喪失了政治上的主導權,但是他們在朝廷上依然能夠與佛教大臣們平分秋色。只不過迫於形勢的變化和赤松德讚的壓力,使得他們不得不暫時保持沉默,但是一旦這些苯教大臣們發現有機可乘的時候,他們依然會站出來不遺餘力的攻擊佛教,給赤松德贊下絆子,阻撓其全面推行佛教。

吐蕃史(三十五):全面推行佛教的赤松德贊

赤松德贊在吐蕃全面推行佛教的第一個舉措就是從芒域(今西藏阿里地區西北部及毗鄰克什米爾東部拉達克地區)迎回當年文成公主和親時帶到吐蕃的釋迦摩尼十二歲等身像。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這座釋迦摩尼十二歲等身像本來是放在小昭寺的,後來金城公主和親吐蕃時又被這尊佛像放到了大昭寺裡。怎麼這尊佛像突然去了芒域,這要再遠一點就直接回到了佛陀的故鄉印度了。

事實上,這件事依然和已經死了的瑪祥仲巴傑有關。當年瑪祥仲巴傑等苯教大臣在禁佛的時候曾計劃把這尊佛像送回唐朝,但是在搬運的時候發現本來一個人就能搬動的佛像突然搬不動了,無論叫來多少的人都搬不動,於是萬般無奈之下就直接就地掩埋了這尊佛像,結果把這尊佛像埋起來不久之後,一些苯教大臣就開始離奇死亡。這時瑪祥仲巴傑也慌了,急忙請相師們來占卜,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漢神發怒造成了這一現象,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佛像送到和印度比較接近的芒域地區。就這樣,釋迦摩尼十二歲等身像就被送到了芒域。

此時,赤松德贊再次迎回這尊佛像就等於是在向吐蕃全體臣民宣佈,

贊普要再次復興佛教

但是僅僅憑藉迎回佛像來複興佛教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有佛教徒來宣傳佛教思想。但是當年瑪祥仲巴傑等苯教大臣打擊禁止佛教的時候,把吐蕃本土的佛教徒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外來的佛教徒則全部驅逐出境。這就使得赤松德贊在復興佛教時發現吐蕃境內沒有佛教徒了,自己根本無人可用。那些被流放的佛教徒召回來後,一詢問發現對佛教思想只是一知半解,根本不堪大用。針對這一問題,赤松德贊決定派人前往印度迎接佛教大師寂護大師入藏,為吐蕃臣民宣傳佛教。

然而,寂護大師僅僅在吐蕃呆了兩三個月,吐蕃便發生了"水卷旁塘宮堡、雷擊紅山、人疫畜病以及天災",這就使得吐蕃的老百姓們再次開始懷疑佛教,而此時沉寂多時的苯教大臣們趁勢而起攻擊佛教,稱正是因為贊普推行佛教才使得吐蕃災難頻發,因此必須把這個印度僧人趕出去。苯教大臣的這一倡議得到了吐蕃全體人民的支持。面對這一強大的反對浪潮,赤松德贊只好做出讓步,將寂護大師送出吐蕃。

但是赤松德贊並沒有把寂護大師送到印度,而是送到了泥婆羅,並承諾不久將會第二次迎接寂護大師回吐蕃。同時,寂護大師在臨走之時向赤松德贊推薦了蓮花生大師並告訴赤松德贊蓮花生大師是持密咒者,可以幫助赤松德贊打擊苯教勢力。

隨後,蓮花生大師便在赤松德讚的迎請下來到吐蕃。據藏族史籍記載,蓮花生大師在進入吐蕃後曾和苯教神靈進行過爭鬥,最終的結果是苯教神靈全部被蓮花生大師以佛教密咒收服,並且由苯教神靈轉換為佛教的護法神。這一記載雖然帶有神話色彩,但實際上卻反映了佛教在咒語儀軌方面戰勝了苯教,並且之後蓮花生大師還根據佛教的咒語儀軌對苯教的咒語儀軌進行了改造。

吐蕃史(三十五):全面推行佛教的赤松德贊

在咒語儀軌方面取得對苯教的勝利之後,赤松德贊決定乘勝追擊,不僅再次將寂護大師從泥婆羅迎回至吐蕃,而且還召集朝中大臣當眾宣佈要為寂護大師和蓮花生大師修建一座寺院,即桑耶寺。結果這一舉措再次遭到了吐蕃境內苯教徒和苯教大臣的反對,他們公然宣稱"勿行佛教,當行苯教!"

針對這一情況,寂護大師直接站了出來要求佛苯兩教展開辯論,如果苯教勝利,佛教便退出吐蕃,如果佛教勝利,吐蕃就廢除苯教推行佛教。

面對寂護大師的提議,苯教徒和苯教大臣們不加思索的便答應了。但是問題就來了,佛教的教義理論和苯教的教義理論相比要完善的多,而且佛教徒之間本來就經常相互辯論,比如寂護大師在推薦蓮花生大師時就曾表明自己曾和他"相互辯論",而反觀當時的苯教徒雖然也有自己的宗教理論,但他們更看中的是巫術實踐。所以佛教和苯教的這場辯論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對於苯教徒和苯教大臣們來說這已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他們一方擅長的巫術已經被蓮花生大師給擊敗,剩下能比的只有理論辯論方面來,對於苯教一方來說這就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吐蕃史(三十五):全面推行佛教的赤松德贊

果然,在辯論的過程中,"苯教起源惡劣而且(辯論)理由微小無力",佛教則"起源高尚,(辯論)之理由深廣有力,論淨出色,智慧敏銳,不可戰勝。"可以說在與佛教徒的辯論中,苯教徒是節節敗退。

本來苯教在與佛教的辯論中一開始便處於下風,而當時的辯論主持者又是由赤松德贊擔任的。要知道,赤松德贊本來就是要復興佛教的,讓他來主持辯論,結果可想而知。佛教這一方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苯教一方已經處於必敗之境地了。

最終的結果和大家想的一樣,苯教徒一敗塗地。

不過以上關於辯論的記載主要是出自藏族佛教史籍之中,反觀藏族苯教史籍則給出了不一樣的記載。在苯教史籍的記載中,提出雙方進行辯論的不是寂護而是赤松德贊本人,當然最終的辯論結果也是苯教一方獲勝,佛教一方失敗。只是因為赤松德贊本人喜歡佛教,所以不顧最終結果仍然堅持打壓苯教。

但是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應該以佛教史籍的記載為準。

首先,從佛教苯教自身來看,正如上面所說的一樣,理論辯論方面本來就是佛教的長處,相反苯教則缺少這方面的經驗,並且其理論體系也不如佛教理論體系完善,此次辯論本來就是佛教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其次,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苯教大臣和苯教徒仍然有著一定的勢力,不然赤松德贊也不會在之前做出退讓。如果真的如苯教史籍記載的那樣,最終苯教獲得了辯論的勝利,那麼苯教一方完全可以憑藉此次勝利重新在吐蕃政治上佔據上風,再次將佛教壓制下去,而不是在赤松德讚的打擊下徹底失勢。

最後,如果赤松德贊可以以自己的權力來打擊苯教推行佛教,那他根本不會向苯教史籍記載的那樣組織一場辯論,他直接下令取締苯教就可以了,可問題是當時赤松德贊根本沒有這麼大的權利。

吐蕃史(三十五):全面推行佛教的赤松德贊

隨著佛教的勝利,赤松德贊也按照當初雙方所做的約定行事,直接下令廢除苯教推行佛教。吐蕃本土全面禁止苯教教法,並且不得做苯教法事,只有在為贊普消災避難的情況下才可以舉行苯教法事。同時,赤松德贊要求苯教徒全部改信佛教,否則便賜死或者流放邊地,結果使得多數苯教徒被流放,少數苯教徒改信了佛教。此外,在吐蕃境內存在的苯教典籍或是被埋藏或是被銷燬。就這樣,苯教被赤松德贊暫時的鎮壓了下去。

於此同時,赤松德贊也開始藉機對朝堂之上的苯教大臣們下手。當時,瑪祥仲巴傑被殺之後,吐蕃苯教大臣的代表人物就是恩蘭·達札路恭了。在佛苯辯論之後,赤松德贊開始修建桑耶寺,但是在修建過程中恩蘭·達札路恭公然表示不滿,赤松德贊直接下令將其流放到北方。這一事件造成的影響是"此事致使所有屬民畏懼,他們什麼事也不復言了。"其中,所謂的屬民應該指的就是那些信奉苯教的大臣和人民。

之後,赤松德贊又下令"不準拔氏父系人等奉行苯教,令其崇佛。"這樣朝廷中的苯教大臣們或是改信佛教,或是被流放,或是夾著尾巴做人不敢在政事上發表意見。

佛教與苯教之爭,表面上看上去是宗教之爭,實質上則是贊普與貴族之爭。在赤松德贊全面推行佛教之前,吐蕃的貴族們經常利用苯教來挾持贊普甚至凌駕於贊普之上。如今,苯教的失敗也代表著貴族的失敗,佛教的勝利也代表著贊普的勝利。至此,贊普的權威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參考文獻

《西藏王臣紀》、《賢者喜宴》、《巴協》、《西藏王統紀》等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