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忠臣晁錯為什麼被漢景帝腰斬於東市?


引言

守法朝朝憂悶,強梁夜夜歡歌,損人利己騎馬騾,正直公平捱餓,修橋補路瞎眼,殺人放火兒多,我到西天問我佛, 佛說:我也沒轍!自古道千金易得而忠臣孝子難尋,但是這忠臣孝子卻往往難得善終。筆者自思其原因,想來若是政通人和的時代,滿朝文武皆為忠良,自然看不出誰更難得,非得是政治混沌,朝廷汙濁的時代才能體現出忠臣的可貴,而這種時期卻又不是幾個勢單力孤的忠臣可以挽回的,所以才難得善終。但是作為漢朝開國後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期間卻有這麼一位千古忠臣晁錯,班固言他"為國遠慮",但他最終卻被景帝誅殺,這又待怎講呢?

晁錯其人

科舉制度在西漢還沒有創立,西漢的官員選拔制度以察舉推薦為主,而晁錯就是在這樣的體系之下因為他文采出眾被任命為太長掌故的。在這之後,晁錯便一步步的憑著自己的能耐和學識得到了太子和文帝的重用。


晁錯雖然學識出眾,但是思想主張卻偏為激進。在漢武帝之前,漢朝一直邊患四起,漢朝初年民生凋敝,國家缺乏足夠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與北方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進行決定性的戰爭。所以北方的匈奴屢犯邊境的問題始終難以得到解決,文帝為之苦惱不堪。這個時候晁錯向文帝上書提議主動培養精兵強將來"以蠻夷攻蠻夷",這個建議若是再往後推遲兩代,在武帝的任上提出那麼必然合適,但是文帝秉承無為而治的理念,雖有所讚賞,卻沒有采納晁錯的方案。

千古忠臣晁錯為什麼被漢景帝腰斬於東市?

晁錯祠堂


而自己的方案沒有被採納,晁錯似乎也總結出了一定的經驗,於是他又向文帝上書,分析了匈奴一系遊牧民族的優勢和劣勢,提出鼓勵移民,駐民實邊的思想方略,文帝點頭稱允,對晁錯這個人的好感愈加深厚。

白馬之盟

要說晁錯,便不得不說說西漢的諸王。若說西漢的諸王,首當其衝的便是三齊王韓信,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韓信在平定天下之後,被呂后斬於未央宮,而劉邦也一步一步的將漢朝初年的異姓王斬盡殺絕。究其原因,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地方和中央出現了嚴重的權利鬥爭,諸侯王和皇帝並非血親,利益自然也不統一,所以才產生了爭端和反叛。而此時的劉邦年歲已高,他自知呂后一黨在自己死後定然會威脅自己的劉姓天下,所以便與群臣殺白馬而立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千古忠臣晁錯為什麼被漢景帝腰斬於東市?

白馬之盟


劉邦訂立白馬之盟的初衷是借血緣紐帶來束縛諸位王爺而鞏固中央集權,保障劉家江山牢靠。但是劉邦未曾想到,自己死後,呂氏一黨的作亂險些使之付諸東流尚且不提,就這非劉氏不王的規矩,卻給自己的子孫埋下了更深的禍根。

馬克思認為,事物的鬥爭具有普遍性,而圍繞著權力的鬥爭就更是如此,而權力的誘惑又豈是血緣紐帶可以抗衡的呢。戰國時期的易牙為了討好齊桓公都能燉了自己的孩子,所求也不過是皇上的偏愛。而當那赤裸裸金閃閃的龍椅擺在面前的時候,親情的約束就顯得那麼的不堪一擊。

而在諸呂之亂平定之後,漢朝各郡國的諸侯都開始休養生息,等到文帝在位的時候,諸侯王的實力就已經可以與中央相抗衡了,尤其是吳王劉濞,豫章郡產銅,且吳地靠海而產鹽,所以吳國富甲天下,吳王更是招兵買馬早有反意。而這一切的開端卻是因為一盤小小的棋局。

七國之亂

晁錯由於皇上的信任,在與自己的政敵袁盎和申屠嘉的爭鬥中被佔盡先機,在申屠嘉給晁錯安置罪名失敗之後而病死之後,景帝便將晁錯提拔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此時的晁錯可以算是官到極頂了。

但是晁錯這個人本來就思想偏激,說好聽點這個人勇敢果斷,敢直言進諫,說難聽點這人做事無分寸,只知道對錯而不懂進退之道。韓非子有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晁錯便是這種文人的代表。藩鎮勢力日盛而威脅中央,這種事情明眼人全能看出來,但是這個問題只能徐徐圖之,而不可以急功近利,晁錯急於求成,直言進諫,陳述諸侯王的罪過,逼得景帝草草實施削藩。

文帝時期,吳王太子劉賢入宮陪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景帝劉啟下棋之時,劉賢對太子不恭,引得太子盛怒抄起棋盤將劉賢砸死,這便埋下了兩家的冤仇。想來景帝也是一朝聖主賢君,若是尋常冒犯之事,怎會如此大動肝火,史書只說"吳太子博爭道,不恭",具體怎麼不恭的,後世也無從得知了。

晁錯見以吳國為首的諸侯國實力日漸雄厚,便上書給景帝建議削藩,景帝儘管由於自己打死吳太子而心有不忍,但是情勢危急,也著手一次次的削減各諸侯國的封地和權力。這一來諸侯國人人自危,吳王接機聯合膠西王等六個諸侯王,以皇帝身邊有奸佞,"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義,一同舉兵造反。

千古忠臣晁錯為什麼被漢景帝腰斬於東市?

漢景帝


而晁錯這時候又做了什麼呢,他建議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城。在晁錯剛剛提出削藩計策的時候,晁錯的父親便就有了登高跌重之感,與晁錯說"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

,晁錯正在興頭上,自己的政治理想馬上要得以實現,而作為一代忠臣,他自然也有為漢室獻身的氣節,便只說不這麼做漢室就有危險。最後晁錯的父親不忍見他落得個牽連宗族,兔死狗烹的下場,便飲鴆自盡。

千古忠臣晁錯為什麼被漢景帝腰斬於東市?

七國之亂


吳楚聯軍兵渡淮河,景帝倍感危機,且七國之亂,若是景帝御駕親征,離京參戰,那難免京城不會出什麼差錯,所以景帝急需一個可以緩和事態的法子。這個時候晁錯的政敵袁盎便上書景帝說"

今計獨斬錯",意為既然吳王等人要求誅殺晁錯,那誅殺了便是,他們沒有名分了,自然也難以再進兵長安。

這個方法對景帝來說,雖然心有不忍,但是情勢所迫便也只好同意了。

於是,袁盎獻策十數天之後,晁錯被腰斬於東市。

但是這造反一事,定然久經籌劃,誅殺晁錯只不過是一個口號罷了,說到底,這時候地方和中央的矛盾已然不可調和,晁錯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晁錯死後,七國聯軍自然是不會退兵,於是造反的名頭便已經坐實,景帝才派大將周亞夫在梁國和梁王劉武一起擊潰了吳楚梁國的軍隊,吳王逃到丹徒被人誘殺。

結論

帝王之心,自然先皇家而後天下,皇家不存則天下亦無所用。筆者以為,晁錯的姓名和枉死,從最開始就註定了,雖然說早年間的言行就可以看出晁錯缺乏平穩持久的耐性,但是這麼一個熟讀兵書戰策,且儒學通達古今的人,怎會不懂自己存身立命之理呢。若是景帝之前便看出吳王必反,就棋行險招,與晁錯暗訂計策,讓晁錯以身為餌來誘反吳王,藉此來一舉平定藩鎮,這又當如何言說呢。帝王行事高深莫測,晁錯忠心無二自然也甘心如此。青史悠悠,沉沙銷鐵,真相如何已無從得知。但若是真的如筆者所說,那這一對君臣,便是實在可嘆了,殺身成仁,保全天下社稷,千古忠臣莫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