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學家:左手《柳葉刀》右手“手術刀”

前不久,6位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的美國醫學科學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撰文寫到,過去40年間,從事科研的美國醫生比例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時的峰值4.7%下降至今天的1.5%左右,並且還有逐漸遞減的趨勢。甚至一些有抱負的美國年輕醫學科學家認為,將科研和臨床相結合的職業生涯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放棄這條職業道路,受訓醫生也失去了榜樣,更加劇了這一問題。

當前,我國面對的現實情況是: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癌症、自身免疫病、傳染病依然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亟須醫療領域的創新,而醫學科學家這一群體恰恰是醫療創新的主力軍。因此,如何讓醫生在提升臨床能力的同時,又能在《柳葉刀》等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已經成為橫亙在政府、醫學院校及醫療機構前的難題之一。

鑑於此,本報特邀請院士專家立足我國現狀,探討醫學科學家如何更好地發展。

邀請院士專家:

醫學科學家:左手《柳葉刀》右手“手術刀”

中國科學院院士 賀 林

醫學科學家:左手《柳葉刀》右手“手術刀”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 林

醫學科學家:左手《柳葉刀》右手“手術刀”

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荷鳳

醫學科學家:左手《柳葉刀》右手“手術刀”

北京大學臨床免疫研究中心主任 慄佔國

醫學科學家:左手《柳葉刀》右手“手術刀”

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武陽豐

數量不足導致臨床診療水平滯後

《中國科學報》:醫學科學家應該具備哪些特性,目前我國醫學科學家的整體狀況如何?

賀林:醫學科學家簡單地理解就是從事醫學相關研究的專家,主要體現在將科學研究納入其常規工作,並作為整個醫學工作的組成部分。

在西方國家,醫學科學家比較普遍。近幾年,中國才開始興起。在我看來,醫學科學家要麼由具備科學能力的醫生來做,要麼就不做。如果一些人做得一知半解,弄得不倫不類的話,反而達不到效果,並且還會滋生一些不必要的腐敗行為。例如,為了考核漂亮一些,一些人就要在論文上下功夫。而工作成果不是憑藉一兩天的功底就能夠反映出來的,並且領導又希望看到醫學科學家能取得較大的成就,這其中就可能會存在一些不軌行為。可以說,研究成果不會在短時間殺出一條“血路”,這也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陸林:作為連接臨床醫學和基礎科學的橋樑,醫學科學家在基礎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的交流和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醫學科學家可從臨床實際問題出發開展科學研究;另一方面,他們能夠用科研發現指導臨床實踐。

醫學科學家與兩者有何區別呢?從事基礎醫學研究的工作者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有能力撰寫出優秀的科研論文。但是,由於他們不是臨床醫生,不接觸病人,很多時候無法掌握臨床需要,使得基礎研究的發現與臨床實際應用還有一定的差距。而臨床醫生雖然具有一定的醫療水平與能力,但日常繁忙的醫療工作常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精力投身於科學研究中。這兩方面現象的存在,可能是我國醫學科學與西方發達國家醫學科學相比,發展相對緩慢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我國申請和被授予博士學位的人員數量穩定增長,但醫學科學家卻出現“老齡化”現象,特別是女性醫學科學家數量不斷下降。而醫學研究領域中醫學科學家數量不足將會導致我國臨床醫學研究能力和臨床診療水平發展滯後。

黃荷鳳:醫學科學家指的是臨床醫生同時從事科學研究。這裡所說的科學研究不限於醫學領域。在國外,醫學科學家約佔醫生群體的10%。在我國,醫學科學家主要集中在大學或科研院所附屬醫院中,這些人都是臨床醫生,或是教授,或是研究員,帶教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約佔5%左右。

慄佔國:醫學科學家首先是臨床醫生,其次他會針對臨床問題來進行研究,以達到改進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目的,即醫學科學家既做臨床又做科研。

目前我國醫學科學家的整體狀況表現在:大醫院的醫生忙於臨床,大量的醫療工作需要完成,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研究;同時,不少臨床醫生儘管臨床工作繁忙,仍進行了很好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並有不少成果。希望在國家層面建立些機制來改善這一現狀。

武陽豐:醫學科學家在我看來泛指從事醫學領域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或者是用科學方法研究醫學問題的專業人員。但您所述的NEJM文章中所說的醫學科學家,我理解主要是指臨床醫生中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或可稱為臨床醫學科學家(clinical medical scientist,CMS)。按照NEMJ文章,這些人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花費一定比例的時間(不是業餘時間加班)從事醫學研究。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仍有許多實際從事醫學研究但未曾獲得過醫學博士學位的人在工作。因此,這個定義恐怕不完全適合我國國情。如果讓我定義CMS的話,我認為在我國應該是指那些獲得或曾經獲得行醫資格、目前部分或全職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的人。

據我瞭解,我國沒有這方面的統計數據。因此,也不能確切瞭解我國CMS在人數上的確切變化。與美國的情況不同,我國近年來醫學科研基金資助金額和項目數呈明顯增長趨勢,醫學博士招生數量一直在增加,醫藥企業也正在從仿製向創新轉型,對臨床研究的重視與日俱增。所有這些變化都預示著我國的CMS數量應該是增加的。我們的問題可能更多的是CMS的質量問題,或者說是CMS的創新能力問題。

醫學科學家培養需要連貫性

《中國科學報》:如何才能成為一名醫學科學家?目前,有哪些因素阻礙了醫學科學家的成長?

賀林:從業務本身來說,醫生的本質工作就是治病救人。當然,醫生如果懂得一些科學知識,肯定會對工作有所幫助。比如,現在很多醫生都缺乏遺傳學知識,而缺乏遺傳學知識,可能會導致他們對很多問題想象力不夠,難以看清問題的本質。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經常提出一個觀點:現代醫學走到今天,幾乎沒有徹底把某一種疾病的發病率降下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那就是治標不治本。

如果我們不從科學的角度去解決這件事,我們就沒辦法知道疾病真正的、深入的原理在哪裡。換句話說,只有把遺傳學的內容融入疾病預防診斷中,才有可能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在這裡,遺傳學主要分為兩塊,一是遺傳檢測(基因檢測),二是遺傳諮詢。

目前,我國在醫學生培養方面通常是大學五年的醫學學士教育,再加上三年的規培,等於把科學的內容累加到醫學知識中。然而,這部分人相對而言數量很有限,有限的數額再加上外界的強壓,就會導致變形,有的人會在情緒上有牴觸,有的人在學業結束時還是一知半解。因為醫學科學家培養需要連貫性,僅靠三年的規培是不夠的。

陸林:醫學院培養臨床醫護人員,科研院所培養從事醫學相關研究的基礎科研人才,而具備培養醫學科學家能力的機構數量嚴重不足。

近年來,以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為代表的高校探索醫學科學家培養機制,通過開設8年制的醫學實驗班,以期實現臨床研究生的優生優培。醫學生想要成長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醫學科學家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建議選擇具備一定科研潛質的年輕醫師重點培養,這將會縮短我國醫學科學家的培養週期。

其實,當前我國不少醫生不願意成為醫學科學家。因為科學研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繁忙的臨床工作常導致他們有心無力。此外,由於醫院對於臨床醫療人員從事科研缺乏科學的認識,醫學科學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不到公正評價和重視,導致醫學科學家的培養缺乏良好氛圍。

黃荷鳳:醫學科學家通常在初級階段需要拿到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在這個過程中,要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並且有產出,還要被國內主流科學家認可。在我看來,醫學科學家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科學思維,能夠找準研究方向,同時組建一個良好的團隊,並具有獲取經費的能力。此外,醫學科學家所屬的平臺也非常重要。

慄佔國:醫學科學家首先要以解決患者的臨床問題為己任,善於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當然,要有臨床功底和自我驅動力。

阻礙醫學科學家成長的有如下幾方面:醫學科學家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忙於臨床患者的診治,工作壓力很大;缺乏相應的機制,管理層面應該鼓勵臨床醫生來進行科研工作;獲得臨床研究專項經費的渠道有限。

武陽豐:一個合格的CMS,既是一位合格的臨床醫生又是一位合格的科學家,既需要紮實掌握臨床醫學的理論和知識,也需要具備面對未知進行探索和創新的能力。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CMS,還必須接受和經歷嚴格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訓練。首先是在醫學院校的理論學習和實習訓練過程中,加強對於科學家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其次,研究生畢業論文應在真正有科學研究能力的導師指導下進行並完成。在進入臨床工作崗位後,能夠保持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注意觀察並提出臨床問題,爭取各種資源開展臨床研究。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積極與國內外的同道進行學術交流和協作。持之以恆,必能成為一個合格的CMS。

不能要求所有臨床醫生兩者兼顧

《中國科學報》:你支持所有的臨床醫生都從事科研麼?

賀林:不能一概而論地談支不支持所有的臨床醫生去從事科研的工作,還是應該權衡利與弊。因為人的一生也就幾十年,怎麼合理地分配時間,需要一個比較周全的策劃。

英國的教育系統我就比較贊成。比如說,高中上兩年,大學上三年,碩士一年,然後博士三年,相比中國就省下差不多快十年的時間。它所培養的學生的文憑,在全世界都被認可。

所以,我總覺得要做一些對國家有利的事,就需要在教育系統設計上聰明些,這樣才有利於實質性促進不同層面的發展。

陸林:就我個人而言,首先,臨床醫生從事科學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來,腫瘤、心血管和精神疾患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顯著增加,給我國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當前我國健康事業正面臨著嚴峻挑戰,單單依靠臨床經驗已經不能應對臨床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亟待一大批臨床醫學科學家共同努力來解決這些問題。

其次,我國醫學的發展存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需求相脫節的現象,大量的基礎研究結果很難被臨床工作者參考和借鑑。而在國外,哈佛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杜克大學等著名醫學學府附屬醫院均要求臨床醫師從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因此,我們也應該制定和頒佈相應的政策來鼓勵一部分臨床醫生從事科研工作,並努力成為醫學科學家。與此同時,也不能要求所有臨床科室的醫生都以此為目標,應該針對不同科室的特點制定相應的醫學科學家培養方案。

黃荷鳳:我不支持所有人都從事科研。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就需要一部分人會開刀看病,一部分人善於搞醫學教學,當然也需要一批既懂得臨床知識,又能進行科學研究,還兼顧教學的人。

慄佔國:不能一概而論,大型教學醫院應有一定的科研力量,同時鼓勵有條件及興趣的醫生去做研究。因為興趣決定了對科研的關注度,但是不應作為硬性制度來要求每一位醫生。我認為科研的定義不應只限於基礎研究,臨床個案及總結也是臨床科學研究。我在一些場合講過這一觀點,也是我對自己團隊醫生的要求。科研的目的是解決臨床問題,要培養醫生基於臨床的科研思維,這樣才能有助於改進診治方法,用於臨床。

武陽豐:我認為絕大多數臨床醫生都不需要從事科學研究。理由很簡單,醫生的主要任務是運用科學知識去解決患者的病痛,不是創造知識。但是,必須有一部分醫生承擔醫學科研的責任,否則醫學就會停滯不前。

鼓勵有潛質醫生成為醫學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未來,我國培養醫學科學家需要注意解決哪些問題?

賀林:現在我國培養出來的醫學科學家,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你到任何一個三甲醫院都會注意到,從早到晚都是繁忙的景象,有點像進入集貿市場的感覺。真正的醫學科學家往往在幕後做研究,相對人數也比較少,與現實需求有些脫節。

最近幾年,國內很多醫院都組織醫生參加遺傳諮詢班的學習培訓,就是因為他們意識到,純的醫學知識有時候不能解決疾病問題,那就要尋求新的知識。

陸林:醫學界應當對醫學科學家進行科學定位,在職稱評定、工作與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標準與要求,適當提高醫學科學家的待遇,鼓勵有潛質的醫生努力成為醫學科學家。

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一流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研究型醫院應構建完善的醫學科學家培養體系。一方面,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骨幹必須具備科學研究的能力,以提高醫學研究生培養水平及促進學科的發展;另一方面,臨床技能和科研基礎課程的設置應均衡,保證青年醫生的臨床和科研能力齊頭並進。此外,醫學科學家的培養還應該重視多學科交叉,博採眾長,培養醫學科學家的全局觀、整體觀。

其次,要改革科技管理和評價機制。確定生命科學在科學中的重要地位,確定基礎研究在醫療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要平衡評價過程中定性和定量的標準,讓有志於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臨床人員有時間、有精力從事研究工作。對於科研成果的評價,要引入第三方評審機構,充分發揮學會、協會和專業機構的作用。

再者,重視醫療科技成果轉化。我國的科技資源豐富,但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應該設立風險基金等,鼓勵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

醫學科學家培養制度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貪多求快,要重視質量,致力於培養能夠為全民族,乃至全世界醫療事業作出貢獻的臨床醫學大家。

黃荷鳳:我總覺得,醫學科學家不是被培養,而是被沙裡淘金淘出來的。此外,還有一些“苗子”因為在好的團隊,被老師及早發現。

慄佔國:應對致力於科研的臨床醫生人員給予各方面的支持,加強交叉學科的建設,以及與基礎研究者的交流,使基礎科研和臨床問題之間真正建立溝通機會和渠道。增加醫學研究實驗室的數量和規模,為科研創造更便利的條件。例如,擁有1039張床位的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其醫學院有近2000名醫生,他們同時又是醫學院的教研人員,從事研究工作,還有2000多名實習生、研究生和博士後在協助他們開展工作;醫生,尤其是研究型醫生與床位的比例遠高於國內。我認為,研究型醫生數量以及醫生比例的增加應該是國內醫療水平提高和居國際前列的策略之一。

武陽豐:首先,應有效解決臨床醫生成為CMS的經濟收入問題。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合格CMS人數很少,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學和醫藥行業的創新發展。我國應學習美國,由政府建立專項人才培養基金(類似博士後基金),全額資助希望成為CMS且已經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優秀人才,使他們在3~5年內不受經濟壓力的影響,全身心開展臨床研究,成長為能夠獨立開展醫學科學研究的CMS。

其次,應建立專項青年基金,資助那些剛入職不久(<5年)的年輕醫生開展創新的臨床研究。經費中應包括他們至少50% 的工資收入。

再次,在我國重點醫學院校中,應將“臨床研究科學方法”列入臨床醫學博士的必修課程,加強對醫學博士生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培訓。

最後,加強臨床醫學博士生導師資格管理,確保醫學博士研究生科學研究訓練的質量。

性別不是從事科學研究的“絆腳石”

《中國科學報》:

女性醫學科學家遇到哪些獨特的問題?

賀林:實話說,在醫學科學家中,男性還是偏多一些。但是,男性與女性在醫學科學上的發展,還是相匹配和一致的。

黃荷鳳:性別不是從事科學研究的“絆腳石”。相比男性,女性的確會有生理、生育的實際情況,也需要對家庭多一點照顧,但實際上,獲得高級職稱之後,男女在科學研究方面差別不大。

慄佔國:從傳統觀念上來看,女性在社會上是有更多的來自生活的壓力。但總體來說,女性在醫院的工作量與男性無明顯不同,而且有些女性做得很出色,在家庭和工作方面有很好的平衡。我相信在醫院中,女性醫學科學家會逐漸增加,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武陽豐:與男性相比,女性CMS在成長中唯一的不同是面臨生孩子可能帶來的時間和精力不足。因受個人意願、家庭支持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個體之間差異很大,不宜一概而論。

(本版文字由本報記者張思瑋、李惠鈺、卜葉採寫,蔣志海製版)

《中國科學報》 (2019-09-23 第5版 醫藥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