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或小人,除掉晁错后,袁盎自己也不免遇刺身亡


导语:

文景时期的七王之乱险些让汉朝江山毁于一旦,而在这场动乱中,处于动乱中心的人便是那位晁错。晁错力推削藩也算忠心报国,而最后景帝诛杀晁错除了不得已之外,也是有一人向景帝进言"方今计,独有斩错",景帝才蓦然良久,便下令诛杀晁错,让此人出使吴国以求平息兵戈。此人便是袁盎。那么袁盎究竟为什么要劝景帝诛杀忠臣呢。

顺应圣心,圆滑取巧

易中天先生说袁盎是"一个很正直、很正派的人......是真正的'士'",而历史上其他的文人对袁盎的评价却不一而足。有说袁盎假公济私的,也有说他仁心为至的,那么这个人到底是个甚等样人呢。

君子或小人,除掉晁错后,袁盎自己也不免遇刺身亡

袁盎


袁盎,字丝,所以后世也有尊称他为袁丝公的。但是这人与其他人的世家出身不同。袁盎的父亲本来是楚国人,楚地民风素来彪悍,而袁盎的父亲也曾经干过盗匪一类的行当,所以相比于其他根正苗红的士人,袁盎的出身实际上并不能算出众。但是谁家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出息的孩子,袁盎的哥哥袁哙在袁盎之前便已经入朝为官,趁着文帝即位,便就保举袁盎做了个郎中,袁盎便由此走上了仕途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扶持自己登基的老臣都是既依赖又忌惮的。当年吕氏作乱,权倾一时,而吕后死后,太尉周勃等人便诛杀了吕氏一门,迎立代王为皇帝,这便是文帝刘恒。

君子或小人,除掉晁错后,袁盎自己也不免遇刺身亡

汉文帝刘恒


文帝登基以来,这丞相周勃既是平定诸吕,扶持文帝登基的功臣,也是高祖刘邦的开国之臣,功高已然震主,上下朝的时候也颇有趾高气昂的劲头。此时,文帝虽然仍旧待他毕恭毕敬,但是也不免生了兔死狗烹之心,且这种三世老臣,驾驭起来确实是不容易。

此时的袁盎,便就发现了皇上的这个心思,袁盎便就向文帝进言,说丞相虽然是功臣,但是不算国家的社稷重臣,国家重臣应该是"主在与在,主亡与亡。"而周勃当年手握兵权却在诸吕作乱的时候没有甚么建树,而等到吕后过世,大臣们群起攻之的时候才顺应人意,他的功劳只不过是因为他恰好手握兵权罢了。但是现如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便就建议文帝摆出皇帝的威严而压制周勃。

君子或小人,除掉晁错后,袁盎自己也不免遇刺身亡

周勃


此事周勃自然是知道的,便就私下里斥责袁盎,说:我与你哥哥是朋友,但是你竟然如此诽谤我。但是到最后袁盎也没认错。

若是如此,两人应该是有些许的梁子结下才对。但是周勃后来在自己的封国被人弹劾造反,满朝群臣没有敢为他辩白的,却是袁盎此时站了出来,力保周勃,直言他此番无罪。等到风波平息之后,知道此事,便于袁盎交为好友。

迁出京城,为相吴国

袁盎纵使得到皇上信任,但是数次直言进谏也必定触怒他人,难以久留京城,便迁了陇西都尉,又经几番调任后做了吴国的相国。而此时,吴王已有反心。袁盎此去十分凶险,他的侄子袁种在送别的时候对他劝他秉持无为而治,因为袁盎若是想弹劾吴王,那身在吴地的他便必死无疑。若是想保全身家性命,一则终日饮酒不问政事,二来多多少少也劝说吴王不要造反,日后回到朝廷,他自己也算不落人口舌。

君子或小人,除掉晁错后,袁盎自己也不免遇刺身亡

侄子的建议自然十分准确,袁盎也是听从,吴王也因此厚待袁盎。但是他却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时的晁错已经琢磨着怎么弄死袁盎了。袁盎和晁错的关系一直不好,两个人一个圆滑取巧,一个严峻刚直,脾性不和自然是彼此看不顺眼。

君子或小人,除掉晁错后,袁盎自己也不免遇刺身亡

晁错


议杀晁错

提起袁盎便不得不提起晁错,而提起晁错也不得不提起袁盎。从政治主张上来讲,这二人都是主张削藩来加固中央集权的,但是这二人却势如水火,彼此不能相容,甚是可叹。

景帝刚刚即位,袁盎出离京城,而晁错此时是御史大夫,自然是要想法子处理掉自己的政敌,便就借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财物一事,并告知了景帝。此事袁盎虽免于刑罚,但是也被降为了平民。而这之后,吴楚造反,晁错又和人商议要借机弄死袁盎,但是这个事情被当时的承史拦了下来,一来二去,此事便走漏到袁盎的耳中。

听见这种事情,袁盎不禁心口一紧,晁错这孙子是真的想弄死自己啊,便就联络了当时的大将军窦婴,说自己没有反心,并且有平乱的计策,请求见一见皇上。

君子或小人,除掉晁错后,袁盎自己也不免遇刺身亡

窦婴


等见到了皇上,袁盎自是如鱼得水,屏退左右之后,建议皇上"方今计,独有斩错"。

这个计策的用心已是昭然若揭,景帝自然也不会不知道袁盎晁错两人素来不和,这种意料之中的事情,景帝只沉吟了一会儿便就同意了。景帝也算是一代明君,诛杀自己方功臣这种轻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他又怎能看不出来呢?晁错上书削藩之前,他的父亲便就看出来此时削藩,自家必定大祸临头。因为,若是削藩失败则晁氏一族必然被景帝诛杀以谢天下,削藩成功晁氏一族也会得罪尽天下所有汉室宗亲,早晚也得被诛杀。而晁错则不信这个邪,力主削藩引得七国之乱。

而七国之乱打的旗号并非是直接造反成帝,只是诛杀晁错而已,此时杀了晁错,七国便没了旗号,造反也就名不正言不顺了。所以无论如何,此时晁错必死。而景帝自然是不会自己说这种事的而落下一个诛杀功臣的罪名,需要有一个人在中斡旋,促成此事,

袁盎便就看重了这个机会,摸准了皇上的蓝图,借此诛杀了自己的仇敌。

君子或小人,除掉晁错后,袁盎自己也不免遇刺身亡

焦长道饰演的袁盎


结论:

各家之言,认为袁盎正直忠义的,大都以周勃一事为例,认为袁盎敢于在周勃势力鼎盛的时候进言弹劾,而在周勃落入低谷的时候出言力保,这定然是忠良之举。但是笔者却总觉着,此事不像是那么简单的。为臣子的,最重要的便是揣度圣意来把握分寸,就周勃一事,功高盖主已然板上钉钉,文帝虽然是个仁君但是眼里也难容沙子,所以周勃如日中天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失了圣心,此时便是进言来迎合圣意的好机会。而周勃就国之后又被弹劾,本来就蹊跷,若是文帝直接诛杀周勃,便难免有兔死狗烹,诛杀功臣的罪名,而若是不拿周勃来杀鸡儆猴,文帝又难以服众。

袁盎深明此道,便有此一节,既保了文帝的名声,也立了皇家的威信,更给自己交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好朋友,实在是一举多得。试想若是文帝真的疑心周勃造反,区区一个袁盎,顶多也就是与周勃陪葬,又怎能作数呢。

而晁错与袁盎的斗争,自然是以景帝对晁错的兔死狗烹作为结束,袁盎只不过是借机充当了一次煮狗肉的锅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