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汉武帝不可能彻底击破匈奴,饮马瀚海

现在的我们,只要一提起汉武帝,就会想起电视剧《汉武大帝》中,那个叱咤风云,气吞万里,大军一挥,北击匈奴,彻底摆脱自汉朝开国以来,几十年不断地被匈奴侵袭,掠夺的弱势被动局面,和为了得到一时短暂的安定缓和,而不得不在匈奴的无理要求下,献去我大汉的公主美女,还有钱财这样屈辱的和亲政策来维系一种短暂的和平,而贪得无厌的匈奴,是一只永远也喂不饱的狼,这种被动偷安想法,总是在匈奴一次次的撕毁承诺、不断烧杀掠夺我大汉的事实面前击得粉碎的悲惨局面;你看那大风起,云涌动,惊雷响,旂旗舞动,漫漫雄师铁马北去,踏破贺兰山缺,终于让匈奴闻之丧胆而北遁,一洗前耻,是多少中华男儿的梦想。


如果没有他,汉武帝不可能彻底击破匈奴,饮马瀚海​汉武帝还用那伯乐般的慧眼,点石成金的手段,识别和亲手培养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扬我大汉威名的千古英雄;汉武帝开疆拓土,北破匈奴,南吞百越,东并朝鲜,西征大宛,开汉武盛世,此赫赫功绩,特别是北破匈奴,是汉朝开国时几代皇帝的梦想啊,白登之围还是多亏了一个女人的几句话,才让刘邦得以逃出生天,而匈奴单于写给刘邦老婆吕后的那封羞辱的信,怎么会不让他们这些作为后代的皇帝脸上发烧呢?所以,不仅是汉武帝想,且做成了;他祖父汉景帝,父汉文帝他们也是一样的想的很迫切;但是想归想,要有实力才行,要不就会重演刘邦白登之围的例子;景帝和文帝也一样的不想,再和那毫无信义可言的匈奴,继续那种屈辱的和亲政策,但是现实不允许,谁叫你的拳头没有人家的硬呢;就只能忍,忍字就是心头一把刀,时时激励着他们治国变强。

如果没有他,汉武帝不可能彻底击破匈奴,饮马瀚海​所以汉武帝时期所建立如此巨大的功绩和强汉威名,是建立在当时强大的国家实力上面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战争拼的就是人力,物力,那漫漫雄师铁骑,是要用多少银子才能打造出来的;战争打的是人,烧的是银子;你想想,汉武帝在开始反击匈奴的战争前,国家是钱满库,粮满仓,串铜钱的绳子都烂了;几次北伐战争打下来,仓库还不是打空了;而北击匈奴的彻底成功,没有当时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集权国家,是不能做到的;能够成就如此局面,没有他爷爷、父亲,即汉文帝和汉景帝前面二代的努力和积累,是不可想象可以做到的,哪里能够一蹴而就的道理,饭是要一口一口吃的;汉武盛世是建立文景之治的基础上的,他们三代人栽了三代人的树,才成了这一片如此大的树荫;你想想,当时文帝和景帝,为了让国家强大统一,创造安稳的局面,解决流民问题,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解决国家内部诸侯割据的危险内忧,是花了多大的力气,走的是步步惊心。

因为刘邦初建汉朝时,他又废除了秦始皇建立的国家中央集权制度,又采用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分封制,虽然这也是迫于当时现实,因为那时国家的力量不够强大,稍远一点的地方就不能实际有效的管理,所以他就先是分封了大量的异姓王,后来他慢慢地把那些异姓王铲除之后,又让他们刘姓的后代宗亲取而代之;当几十年过去,反而是养虎为患,搞得尾大不掉,这些刘姓诸侯总是隔三间五的叛乱,都自认为他们也姓刘,更适合于做皇帝,总是想取而代之,时时筹划于暗室之中,私自铸钱,招兵买马,各自都似个独立王国一样,朝庭的政令法律在他们那里通行不了,他们集各自领地内的兵政财与一身,许多事情中央朝庭都不得不看他们的脸色行事;主要是他们有那个实力,因为当时汉朝的土地和人口,诸侯王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全国五十四郡,诸侯占了三十九郡。

而中央朝庭因为要收拾建国时的烂摊子,因为时不时发生的战乱和流民问题,还要经常抵抗匈奴的侵袭,朝庭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穷得很;而诸侯却比中央还富有,日子过得比皇室还滋润,象诸侯吴王他们富得很;到了文帝和景帝时代,诸侯问是已成了国家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外忧内患,国家已到了很危险的边沿;国家当时的形势,如是遍地干柴,而中央朝庭就躺在干柴之上,这是汉文帝时贾谊上书的《论治安策》所言,这些势力强大的诸侯王,是国家内部隐伏随时待发的巨大祸乱之忧患,稍不注意,就会危及国家的根本;文帝已是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当时就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建议,一是与民休养,大力鼓励发展生产经济;二是想要弱化诸侯的权力,但是却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到了景帝时,外敌匈奴侵袭不断,诸侯这个内患也更甚,诸侯拥兵自重,将有重演周朝春秋战国诸侯乱国之祸的势头;内外之患交迫而至,朝廷之制令既不能通行于诸侯,又不能聚天下之力,与匈奴决战于沙场,雪当日白登之耻;而在心怀不轨的诸侯面前,当你在前院驱狼之时,就是后院进虎之日;御敌是最怕祸起萧墙,当朝庭那点兵力和财力在和匈奴耗尽之时,估计就是后院起火之日;在此当断不断,会反受其乱之际,贤明而清醒理智的汉景帝,自然就痛下决心,采取他老师晁错所力主的建议,推行其上书的《削藩策》,来彻底切掉国内诸侯这颗毒瘤,来达到尊君强国,惩治不法的目的;真正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让朝廷好的政策制令能够在全国贯彻执行,让全国的民众都可以安稳休养,发展生产。

但是在晁错推行这项制令的时侯,那当时预计的叛乱真的发生了,当时实力强大的诸侯吴王和楚王,率兵气势汹汹的向长安杀来了;而为了让汉景帝坚定按照当时的计划,把《削藩策》推行下去,晁错在明知因他为了国家的强大,却触犯了诸侯的利益,会危及自己甚至可能会死时,都没有退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这样为了国家,为了他的理想报负,献出了他的生命,让汉景帝在战争中也取得了更多的道义制高点;而这次史称“七王之乱”的叛乱,也按事前估算的那样平定了;如此一战就彻底搬开了国家强大路上的、诸侯势力这块绊脚石;让《削藩令》等制令,可以全国贯彻执行。

为后来的汉武帝又实行《推恩令》,把铸币,盐铁的权利收归中央,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不,汉武帝在位的政策哪里能顺利的推行下去;即使雄才大略如汉武帝,想做大有为之帝,就必须面对文帝、景帝时、国家内部的复杂局面,面对那些强势的诸侯,面对他们强大的阻力和叛乱,等理清楚这些,又是若干年之后的事了;若干年,谁知又会发生些什么变化,事物是不可能静止在那里等他的,时势永远都是变化的,此消彼长,如果条件发生变化,谁能保证政策能够永远的贯彻执行,即使可以等着他来完成,但是谁知有没有错过最好的时机,历史上也有多少天不假年的憾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要想能一步登天的美事;所以,如果没有文景之治的基础,没有景帝时晁错那为改革而无惧生死的勇气,坚定推行《削藩令》这剂猛药,割除危害国家的毒瘤,那不见得有如此的汉武盛世,能如此彻底击溃匈奴。

在知道,要想彻底击溃匈奴,就要面对他们那强大的骑兵,而这个当时又是汉朝的相对弱项;所以要建立一支可以战胜匈奴的骑兵,不仅要有众多的人口基数来选拨,而且要有无数的骏马,那在大力发展人口的同时,也要养马,还要改良马种,这都不是三五天,三五年就可以完成的;哪怕是千里马,都还要喂得好才行,要是平民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哪里还能去给国家养出那么多的好马;看过电视《汉武大帝》的都知道,汉武帝指挥卫青和霍去病的那几次对匈奴的大战,别看前线战斗部队只有几万到几十万将士,但是这几十万人在前线战斗的吃喝用度,战争消耗,是举全国之力、万众一心才能完成的;你看,那次卫青和霍去病对匈奴的远征,击溃匈奴的王庭,把匈奴那点剩下的残余人马驱逐到极远极远的荒寒之处,饮马瀚海,看大军北去,铁骑漫漫,那刀剑的寒光映耀天上的星月,那大风起,云飞扬、快马如风的让人心潮澎湃的画面。


如果没有他,汉武帝不可能彻底击破匈奴,饮马瀚海​那无数给我们国家和民族打出赫赫雄风的,能征善战的勇士,是经过多年的选拨、训练、培养出来的;那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是一个民族强大长期蕴酿出来的意志和勇气;为了让那当日对我大汉百姓烧杀抢劫、残忍凶狠的匈奴不得不唱出“忘我祁连山,使我妇女无顔色”;是雄师铁骑在血与火中拼争出来的;前面的人奋战,后面的人就在补给支援;你想想,破王庭,封狼居胥,饮瀚海,一两千里的长途奔袭战线,前面十万在挥剑战斗,后面却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后勤补给部队,车马辗转于途,络绎不绝,昼夜不停,有多少人倒在劳累的路上,有多少牛马累倒在途中;是聚天下之力,凝全国万众的意志,方可竟全功,也是毕文景武三代人努力积累的结果和力量,从此让我炎黄子孙,汉族威名万古流传;所以我们也要感谢和铭记,那个在强汉的路上奉献生命的晁错,和我大汉无数的贡雄前人,是他们捍卫了自己儒家“开万世之太平”的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