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狄仁傑最後的下場如何?

古梁鏞


如果說我們現在看到的《神探狄仁傑》,其實大部分都是狄仁傑人生中最後3年的輝煌,你會不會還有心情看下去呢?

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是公元691年,但是當了僅僅4個月,就被來俊臣誣告下獄,後來沒殺改為彭澤縣令,公元697年才再度被啟用,而此時距離他壽命的終點也僅僅只剩下3年。

應該說我們看的《神探狄仁傑》,其實就是狄仁傑生命最後3年裡面乾的事情,由此可見這位“狄胖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裡面,仍然在不辭辛勞的為國家努力幹活。
狄仁傑公元700年去世,享年70歲,從他這一生來看,有多數都是不受重用的時候,而史書上也沒有留下狄仁傑是多會兒參加科舉的,只是說是以明經及第,而在唐代明經和進士還不一樣,明經是考試固定科目,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閉卷考試,不如進士考的東西活絡。
”岑仲勉說:“明經多帖兩經,似乎較難,然《孝經》、《論語》文字無多,不難兼習。……進士詩、賦限韻,要須自出心裁,比口試專憑默記者,難易有差。”
因此在唐代考明經做官的多半還要受點歧視,因為這是一種比較投機的辦法,不如考進士難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出來狄仁傑考試,也算不上是絕頂天才的那種,也不是狀元及第,不過狄仁傑的父祖都是朝廷官吏,因此狄仁傑也算是出身名門,所以有幸進入仕途,一開始只是擔任汴州判佐,被閻立本推薦以後才擔任了幷州法曹。
在這裡值得一提到就是閻立本雖然揚名於後世的身份是畫家,但是在唐代曾任高官,推薦狄仁傑的時候是河南道黜陟使,當時唐朝天下共劃分了大約十幾道,其中一道黜陟使等於說將當地的所有管理權力都交給了他,算是封疆大吏了,從神探狄仁傑裡面也能看出來,狄仁傑就多次被授予這樣的官職。
因為在幷州法曹位子上,處理了大量的積壓案件,而且沒有錯漏,這使得狄仁傑的名聲逐漸的傳出,而且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狄公案,實際上都是在這一時期。
但是狄仁傑的仕途一直不順利,公元676年,狄仁傑才擔任了侍御史的從六品小官,對比當時朝廷來看,還是不入流,但此時的狄仁傑已經進入到最高統治者唐高宗的眼睛中,此後官運一路亨通,雖然屢遭彈劾,但是一直在地方擔任刺史,直到公元691年,從洛州司馬一躍而被授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也就是在短短的十年裡面,狄仁傑達到了人生最巔峰的時候,在被起復擔任宰相以後,公元696年狄仁傑被任命為魏州刺史,契丹首領孫萬榮叛亂,一聽說狄仁傑到來,嚇得後退數十里,不戰自敗,公元698年狄仁傑又被武則天任命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討伐突厥,並許以便宜行事的權利,這恐怕也是電視劇中各種名目的由來,公元700年狄仁傑還朝,被授予內史,當年九月病逝。
算起來狄仁傑在朝廷中樞也不過只有十年時間,大部分是生涯實際上都是在地方為官,因此在地方享有極高的聲譽,而無論是在地方還是在朝廷狄仁傑都可謂算是做到了圓滿,堪稱古今第一名臣。

漫步史書


狄仁傑在武則天當政時期官拜宰相,是武則天非常倚重的重臣。在民間盛傳的是他的明察秋毫、斷案如神,人稱其為“神探狄仁傑”。狄仁傑不僅是位神探,而且還是位傑出的政治家。更為可貴的是,狄仁傑不畏權貴,敢於犯顏直諫。武則天可是位心狠手辣的主,她的手下酷吏也時刻想抓住狄仁傑的把柄。那麼敢當面直諫武則天的狄仁傑會遭遇什麼樣的結局呢?

狄仁傑出身於幷州太原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狄孝續和父親狄知遜分別曾官至尚書左丞和夔州長史。少年狄仁傑即志向高遠,立志作一個拯救天下蒼生的宰相。

唐高宗顯慶年間,狄仁傑參加了明經考試,從而步入從政生涯。他上任的首個官職為河南開封的判佐。但不久,狄仁傑便被同僚誣告。所幸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查明事實給狄仁傑洗刷了冤曲。

閻立本通過這次調查,發現狄仁傑是位精明強幹的有為官員。因此狄仁傑由禍得福,被閻立本舉薦為幷州都督府法曹參軍。在這個職位上,狄仁傑兢兢業業幹了十餘載,政績非常出色。


唐高宗儀鳳年間,政績突出的狄仁傑被上調至京城長安出任大理寺丞,進入國家最高司法機關。狄仁傑在職期間,勤政嚴明,處理了大量積壓的案件,並且件件公正嚴明。

狄仁傑辦案依法公允,為此甚至敢與高宗李治爭執。當時的左威衛大將權善才得罪了人,因誤砍太宗李世民昭陵柏樹被舉報至高宗李治。李治下令將權善才處死,但狄仁傑據法與李治力爭,認為權善才依法不足以致死,最終令李治服軟。

狄仁傑辦案不畏權貴,他頂住壓力,先後查辦了高宗的寵臣司農卿韋弘機、左司郎中王本立等人。狄仁傑的公正嚴明、鐵面無私很受高宗李治賞識,不久,狄仁傑改任侍御史、度支郎中、知頓使等職,信受高宗李治的信任。


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手握實權。此時狄仁傑被外放到寧州擔任刺史。垂拱二年,右臺監察御史郭翰巡察寧州,對狄仁傑治下的寧州讚賞有加,遂舉薦狄仁傑入朝出任冬官侍郎。後狄仁傑又任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等職,所到之處,勤政愛民,並於武則天天授二年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入職宰相。

但到職不到半年,狄仁傑即遭到酷吏來俊臣以謀反之罪誣告。雖然武則天親自為狄仁傑翻案,但狄仁傑還是被貶為彭澤縣令。

四年之後,為了平定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冀州,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到任後,安撫民心,孫萬榮也不戰而逃,武則天又將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並在神功元年,再次召狄仁傑入朝,復居宰相。


狄仁傑在輔佐武則天期間,忠心體國,勸諫武則天以德治國,愛惜民力,甚至不惜冒犯龍顏,與武則天當面力爭,成為武則天最為倚重的大臣。

狄仁傑一心輔佐武則天治國,可是他心繫唐室,在武則天晚年力勸武則天為李顯為太子,武則天採納了他的建議。可以說狄仁傑對唐室有再造之功。

狄仁傑身居高位,卻非常提攜後人,知人善任。發動神龍政變的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暐、袁恕己、敬暉等五大臣就是狄仁傑舉薦的。


久視元年九月,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去世非常心痛,並感嘆“朝堂空也”。中宗李顯復位後,狄仁傑被追贈為司空。唐玄宗李隆基時,狄仁傑被配享中宗廟廷。

狄仁傑的一生非常富有傳奇色彩,他為地方官愛民如子,入京官悉心輔佐武周治理國政,推賢舉能,心繫唐室。他在風雲譎異的仕途中,不畏權貴,膽識非凡,終獲全身而退,死後倍極哀榮。


歲月是一條河流


提起狄仁傑,大家都知道他是大偵探,斷案如神。除此之外,狄仁傑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相,與管仲、李斯、蕭何、陳平、諸葛亮、房玄齡、寇準、王安石、張居正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十大名相”。

那麼狄仁傑的結局如何呢?

回答問題前,先來了解下狄仁傑的基本概況。

一、成長經歷,才能橫溢。

狄仁傑,公元630年,出生於太原的一個官宦之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朝庭官員,可以說是根紅苗正。

他自幼好學,青年時期就通過明經的科舉考試,隨後出任汴州判佐。

後來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與推薦,被提升為幷州都督府法曹。

並於676年狄仁傑被提升為大理丞,上任後,就處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一冤假錯案,從此一鳴驚人,名聲大振,成為朝野上下推崇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

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由於他心繫百姓,剛正廉明,執法不阿,深受百姓的愛戴,名聲與威望也很高。

所以官位連升,到691九有,狄仁傑已被提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

二、為人做事,品德高尚。

為人胸懷坦蕩,具有大局觀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件事上。

一則是,兩次被誣陷。

一次是被當時的宰相張光輔暗地裡告他出言不遜,侮辱宰相。所以,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一次是受到武承嗣的誣陷,告他謀反,而被捕入獄。於是狄仁傑寫下血書,送到家人手中。狄仁傑的二兒子曾拿著他的血書進宮找武則天伸冤,才使狄仁傑得以平反。

武則天親自召見了狄仁傑並問他為什麼要承認謀反。狄仁傑說當時要是不承認,今天就不會站在這裡了。

武則天又問他:

“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卻這樣回答道:

“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

令武則天深感嘆服。

另一則是,狄仁傑的小兒子狄景暉在魏州任職時,貪婪殘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甚至毀壞了當年為他建造的生祠。當狄仁傑知道小兒子的惡劣行為後,非常氣憤,毅然罷免了小兒的官職,還停發了他的工資。 

所以,狄仁傑的才幹、人品、膽識與名望,越來越得到武則天的賞識,而且被武則天視為最信任的人。

下面,就來說說狄仁傑的結局吧。

一、晚年請辭,武帝不允。

狄仁傑晚年之時,屢次向武則天請辭,武則天未批准。

696年十月,契丹在河北作亂時。武則天再次請狄仁傑出任魏州刺史,平定了戰亂,穩定了局勢,扭轉了乾坤,不僅讓百姓重返田地耕作,還嚇跑了契丹侵略者,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

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

“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

二、被拜內史,獨獲天寵。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狄仁傑和武則天既是君臣又是益友,深得武則天的信任與敬重。

697年十月,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得委以重任,即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又恢復宰相職務,即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還允許他免行跪拜之禮。

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即唐朝的最高行政長官。在陪同武則天到三陽宮暑時,有個僧人想邀請武帝觀看安葬佛骨,狄仁傑跪於馬前好言勸阻,使武則天半道返回。

之後,武則天又賞賜狄仁傑一所豪宅,在隨同的文武百官中,唯有他獲得皇帝如此豐厚的獎賞,可謂是獨得天寵。

三、年老體衰,仍盡全力。

700年秋天之時,武則天想要建造一尊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得達到數百萬元,國庫庫存都不夠,於是命令全國的僧尼,每天捐錢贊助。狄仁傑知道後,立即上書諫言:

“如來佛祖設教,以慈悲為主。……這既勞民又傷財,一但再遇到災難,到時候誰還能救援呢?”

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

當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

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四、壽終之後,延續追贈。

700年九月,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並且停止朝政三天,同時,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

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而且在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甚至在他去世的230多年後的941年,狄仁傑又被後晉朝廷追封為太師。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疾惡如仇、堅持原則; 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體恤百姓,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深受同僚和百姓愛戴。

此外,他還為大唐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所以說,狄仁傑無論是身前,還是身後的名聲都很好,被歷朝歷帝王所傳頌與敬仰,流芳百世。

狄仁傑的結局,相比其他幾位名相而言,可以說是最完美、最令人讚歎的!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時至今日,狄仁傑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宰相是一個位高權重卻又風險很高的位子。和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代的其他宰相相比,狄仁傑是很成功的一個,是死後名聲光鮮亮麗的一個。

對他而言,女皇武則天把他高看一眼;對武則天而言,狄仁傑又言無不盡,是政治上的好幫手。有人曾經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足見狄仁傑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

狄仁傑的成功,在於他體恤百姓、清正公廉、嫉惡如仇。他最為光彩的階段是在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武則天上臺後,狄仁傑也是起起伏伏,風雨飄搖,過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在謫貶彭澤之後,在契丹入侵和安西四鎮鎮守和解決突厥南下造成的困局中,狄仁傑對局勢的判斷有板有眼、思路清晰、措施得當,深得武則天賞識。

身居宰相之位,狄仁傑對武則天忠心耿耿,知無不言。特別是在皇位的傳承問題上,他權衡大勢,堅決支持李唐光復,力勸武則天第二次把廬陵王李顯立為太子,才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狄仁傑衷心不二有膽識,武則天深信不疑有胸懷。武則天后來甚至下令狄仁傑上朝時不用跪拜,其他大臣不得無辜打擾。699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狄仁傑和一杆子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只有狄仁傑獲賜宅所。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時至今日,狄仁傑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狄仁傑無疑是一個善終的宰相,他的人生歷程並不平坦。縱觀他的人生,我們會發現正義、人格、胸懷等是撐起人生的基礎。


回望歷史的青年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武則天時期的官不好做,小心翼翼也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官員的幸福指數是極低的,尤其是武則天實行酷吏政治的時候,官員們更是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而宰相更是其中的高危職業,整個武則天時期,從684年開始算一直到705年的春天,武則天的統治長達21年,其中就任命了近70位宰相,他們的平均任期僅有兩年,而且大部分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信任,直接從高位上被硬生生擼下來,要麼貶官、外放,要麼可能就是送了命。

應該說狄仁傑算是一個意外,他晚年深得武則天信任,先後兩次拜相,第一次時長四個月,第二次是三年,最後在宰相任上走完了他的一生,武則天對於狄仁傑的去世深感痛惜,這算得上是生榮死哀。

實際上,狄仁傑雖不像他推薦的張柬之宰相那樣大器晚成,但真正受到器重的時候也不算小了。他以科舉明經考試入仕,但早年官運很一般,甚至還被小吏給誣告了,幸虧當時任河南道黜陟使的是工部尚書閻立本。閻立本堅定地認定狄仁傑就是滄海遺珠,於是狄仁傑因禍得福成為幷州都督府的法曹。

直到676年之後,已經年近50歲的狄仁傑才被任命為從六品下的侍御史,幾年後升任從五品上的度支郎中。應該說狄仁傑在唐高宗時期一直都是官位不顯的,並沒有得到李治的重用。李治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武則天壓制,實際上從684年開始就是武則天臨朝聽制,兩年後,狄仁傑成為寧州刺史,他非常善於撫慰百姓,能實實在在為百姓著想,因此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正因為如此,寧州百姓為狄仁傑立碑紀念,而御史郭翰向朝廷舉薦了狄仁傑,不久,狄仁傑就被任命為正四品下的冬官侍郎。

自此以後,狄仁傑逐漸為武則天所重視,691年,62歲的狄仁傑成為地官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實際上的宰相,這是狄仁傑第一次拜相,這個時候的狄仁傑雖然被武則天看重,但是武則天對他的信任程度遠不能和後來相比,而且當時正在實行酷吏政治。酷吏們無所不在,或公或私對朝廷命官展開屠殺。而狄仁傑也不能倖免,在他擔任宰相四個月之後,就被酷吏來俊臣弄到了獄中。這對於狄仁傑來說是一場生死考驗,幸虧狄仁傑第一時間“承認”自己謀反,然後想方設法寫了一封血書讓他的次子狄光遠找武則天喊冤。狄仁傑這才見到了武則天,並洗脫了自己的嫌疑,但是官復原職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狄仁傑被任命為彭澤縣令,當了四年縣令之後,他被派往魏州做刺史抵擋契丹犯邊,與民生息,契丹不戰而退,狄仁傑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頌,並立碑紀念。第二年,也就是697年,狄仁傑升任鸞臺侍郎,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再次拜相。這次宰相的任期還算是比較長的,長達三年之久,而此時的武則天是非常信任和尊重狄仁傑的。

不過年近七十歲的狄仁傑身體素質開始下降,他為此上表請求告老還鄉,但是並沒有得到武則天的准許,不過武則天為狄仁傑想的比較周到,不允許狄仁傑行跪拜之禮,不讓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並且叮囑大臣們,只要不是特別大的軍國之事,儘量不要去打擾狄仁傑。

700年,77歲的武則天巡幸三陽宮,71歲的狄仁傑也隨駕前往,並被武則天賜下宅第, 應該算是絕無僅有的恩寵了,不過可惜的是,這一年的九月,狄仁傑就病逝了,這對於朝廷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損失,而武則天更是難以接受。

自是朝廷有大事,眾或不能決,太后輒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狄仁傑公元630年—700年人:字懷英,幷州太原(太原市)人,唐朝及武周時期的傑出政治家;

生平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兩個時代,而他政治生涯的顛峰是在武則天時期;

狄仁傑早年考中明經科,出任汴州判佐,在閻立本的推薦下,擔任幷州都督府法曹;

公元676至679年:在大理寺任職期間,曾在一年內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可見其處事公正,後上任度支郎中和朝散大夫,後隨皇帝唐高宗出行充任置頓使;

公元686年:外放為寧州刺史,和平處理了民族關係等功績,深受百姓愛戴併為立碑勒石,御史郭翰因而向朝廷舉薦狄仁傑,不久狄仁傑被徵拜為冬官侍郎(工部侍郎);

公元688年:任江南巡撫使,當地鄉民“好巫鬼,重淫祀”,在國家規定可以祭祀之外,老百姓私下還祭祀一些鬼神,稱為淫祠,狄仁傑奏知朝廷,焚燬淫祠1700多所;

公元688年: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率軍叛亂,卻縱容部下大肆勒索,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後正言斥責張光輔,張光輔懷恨在心,回朝後彈劾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

公元691年: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公元692年: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人謀反,將他逮捕下獄,按當時律法規定,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不用酷刑,狄仁傑為不受酷刑當場認罪,來俊臣得到口供,將其收監,命人偽造證據呈給武則天,武則天親自審問狄仁傑案,知證據是偽造的,免去狄仁傑的死罪,但還是被貶到彭澤,擔任縣令;

公元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前任刺史為了抵禦契丹,命百姓回城修建防禦工事,狄仁傑到任後,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首領聽聞狄仁傑被起復,不戰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

公元697年: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臺御史大夫,恢復宰相職務;

公元698年:狄仁傑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李唐,之後武則天迎廬陵王李顯回宮並立為太子;

公元698年:

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副元帥,征討突厥,突厥軍殺盡俘虜,由五回道退軍,狄仁傑率十萬大軍追擊,未能追上,只能退回河北,後又被任命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戰後河北,並且很快恢復了生產及安定;

公元700年:狄仁傑官拜內史(中書令),隨武則天到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

公元700年9月: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隨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祠堂被毀:狄仁傑沒幹什麼壞事,百姓為何會拆其祠堂,就是因為兒子闖禍,狄光嗣是嫡長子,父親的恩蔭都被他得了,而到了狄景暉這,已經是落落餘暉了,讓狄景暉心裡很不平衡,所以狄景暉又貪又暴,老百姓恨透了他,百姓怨恨狄景暉,就認為“養不教,父之過”,隨著狄景暉的壞事越幹越多,百姓最後終於爆發衝進祠堂,把狄仁傑的雕像、牌位砸了、祠堂也被毀了,後被百姓修復;

公元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

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公元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公元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


麥稔粒兒


大家好,我是史海漫步。


狄仁傑的生平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生於官宦之家。狄仁傑的主要政治生涯是在武則天時期度過的,武則天以洛陽為政治中心,號稱“神都”,故在洛陽也有狄仁傑的住宅,位於尚賢坊內。狄氏家族在河南一帶生活的人很多,這裡可以說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狄仁傑是通過明經考試入仕的,時間約在唐高宗顯慶(656-661)中。其首任之官是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判佐,從七品下。判佐又稱判司,是對諸曹參軍事的統稱,分掌本州各種具體行政事務。狄仁傑到底充任的是哪一曹參軍事,史書缺載,不得而知。在此任上,他得到了工部尚書、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上奏唐高宗,推薦他任幷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都督府法曹參軍,正七品上,主管司法刑獄之事。

上元二年(675),狄仁傑四十六歲,調入長安任大理寺丞,從六品上,掌管本寺日常事務,並負責審判斷罪之事。狄仁傑在此任上作出了突出成績,高宗遂任其為侍御史。侍御史與大理丞雖然都是從六品的官員,但前者卻是所謂清要之官,掌糾彈百官,權任頗重。此後,他還任過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道巡撫大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當了宰相,這時他已經六十二歲了。這一時期,武則天為了鞏固統治,大興告密之風,任用酷吏,以剷除政敵。狄仁傑拜相不足半年,就被酷吏誣告謀反而抓捕入獄。後因缺乏證據,加之眾臣營救,遂被無罪釋放。

狄仁傑出獄後被貶為彭澤(今江西彭澤東北)縣令,在這裡前後四年。萬歲通天元年(696),升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刺史。一年後,調任河北安撫使,接著又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都督。神功元年(697)閏十月,入朝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這是其第二次拜相,時年六十八歲。聖曆元年(698)八月,兼納言。九月,以宰相身份任河北道行軍元帥,率大軍擊突厥。突厥退軍後,他又任河北道安撫大使,以穩定河北動盪的局勢。久視元年(700)正月,任內史(即中書令的改名,為宰相之一)。同年九月病死,終年七十一歲。這個時間出自多種史籍記載,但可能存在錯誤,因為千唐志齋收藏的《大周故袁府君墓誌銘》為狄仁傑所撰,其中明確記載墓主與夫人葬於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既如此,則狄仁傑就不可能死於此年九月,而應該死於十月之後的某時。

驚聞狄仁傑去世的噩耗時,武則天忍不住潸然淚下,悲傷不止,過了好久時間才喃喃地說:“朝堂空了,朝堂空了……”從此每當朝廷遇到大事,而百官又商議許久不能定奪時,武則天就會不由自主地仰天長嘆:“老天為何這麼早就奪走了我的國老啊”可見,武則天是多麼的重視狄仁傑。

總結

狄仁傑的一生都是致力於唐朝的光復而鞠躬盡瘁,為朝廷推薦了大量人才。一生愛民如子,同時也是一名曠世奇才。真可謂是,唐朝的一代名相!


史海漫步


狄仁傑現在可謂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近年來,隨著一大批關於狄仁傑的影視劇播放,他的知名度超過了歷史上很多的著名人物,他是政治家,是大唐名相,現在影視劇中更把他描述為神探,破案高手。狄仁傑最後是病死的。

狄仁傑的人生履歷

狄仁傑在唐高宗顯慶年(656-661年),通過考試入仕,他第一次做官是汴州判佐,是個從七品的官兒。到了上元二年(675年)的時候,四十六歲的狄仁傑,調入長安任大理寺丞,掌管日常事務,並負責審判斷罪的事情,也就是在這個任上,狄仁傑做出了突出的成績,高宗任命他為侍御史,雖然這個侍御史和大理寺丞一樣都是從六品的官員,但是侍御史負責糾彈百官,權力相對大了很多。此後,他還擔任過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道巡撫大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和洛州司馬等職務。在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額就是當了宰相,這時候狄仁傑62歲,不過這一次任職不到半年,就被人誣告被捕入獄,最後沒有什麼證據證明他有罪,後來被釋放。出獄以後狄仁傑被貶為彭澤縣令,在這裡呆了四年,到了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升任魏州刺史,一年以後,調任河北安撫使,接著又任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入朝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這是狄仁傑第二次做宰相,當時狄仁傑已經六十八歲了。聖曆元年(698年)九月,以宰相身份任河北道行軍元帥,率領大軍攻打突厥,在突厥退兵以後,他又任河北道安撫大使。久視元年(700年)正月,任內史,同年九月病死,終年七十一歲。

狄仁傑的主要業績

狄仁傑為後世所敬仰,他對於唐朝特別是武則天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狄仁傑關心民眾,重視生產,大力的推薦人才個,根據記載,被狄仁傑舉薦的人有姚崇、張柬之、敬暉、崔貞、竇懷貞等人,這些人在歷史上都很有成就,此外狄仁傑對於匡扶李唐王室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也是狄仁傑被認為是千古名臣的主要原因。武則天建立大周以後,一度想從她的侄子中選擇繼承人,以狄仁傑為首的一批大臣堅決主張讓廬陵王李顯來做太子,反對武則天從他的侄子中尋找儲君,經過長期的鬥爭,終於說服了武則天,這一舉措也奠定了中宗李顯恢復李唐王室的基礎。

武則天對狄仁傑是非常的倚重,武則天為了表彰狄仁傑的功績,賜予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下了“敷正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字。武則天尊稱狄仁傑為“國老”,並要他見面不必下拜。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十分的悲痛,長嘆曰:朝廷從此空了!


千秋文史


狄仁傑,唐代名臣,著名賢相,被譽為大唐支柱。

很多人認識狄仁傑,是通過《神探狄仁傑》的影視劇。不錯,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確實斷過不少案子,但相比他做出的其他貢獻,他斷案的經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狄仁傑和武則天的故事

狄仁傑是山西太原人,以明經及第,入仕做官。狄仁傑的經歷可謂一步一個腳印,他有長期在地方州縣任職的豐富經歷,也曾在中央做官,特別是任大理寺丞期間,負責判決全國重大疑難案件,他勤政不怠,一年內決案無數,涉及一萬七千餘人,卻無一人冤訴,狄仁傑斷案如神的名聲就這樣誕生了。曾在中國任職的荷蘭外交家高羅佩創作過一部公案小說《大唐狄公案》,講的就是狄仁傑斷案的傳奇故事,對狄仁傑的“神探”之名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狄仁傑的政治生涯主要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期間。眾所周知,李治晚年體弱多病,朝廷大權旁落在武則天手中,李治死後,武則天更是完全操控朝局,廢立皇帝和太子,最後更是直接取而代之,廢李唐,建武周,被視為篡奪大唐江山的惡毒女人。

面對武則天的“倒行逆施”,文武官員們表現不一。有的是牆頭草,隨風倒,完全倒向武則天,甚至毫無原則,對武則天言聽計從,阿諛奉承;有的則是十分不滿,各種批評指責,甚至起兵造反,卻被強勢鎮壓,沒有成功。無論哪種方式,其實都無助於李唐江山的恢復。

狄仁傑則不然,他擁有真正的大智慧,骨子裡忠於李唐,但他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與其針鋒相對和武則天對著幹,自找死路,如恪守君臣之道,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儘量保全李唐宗室,反正武則天早晚會老、會死,等她老去或死掉,再扶持李唐恢復,才是務實有效的措施。

武則天雖然為人惡毒,但總體而言是個好皇帝,知人善任,尤其欣賞狄仁傑的忠誠和才華,故而對狄仁傑十分器重,拜其為宰相。後來,武則天的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傑謀反,狄仁傑以冷靜的頭腦應對,武則天對狄仁傑起了疑心,親自審訊狄仁傑,狄仁傑自己是被刑訊逼供,不得已承認,武則天查清真相後,赦免了狄仁傑的死罪,但將其貶官處理。

狄仁傑被貶後,武則天無人可以倚重,時常思念狄仁傑,後因形勢需要,重新啟用狄仁傑,狄仁傑不負重望,再度獲取武則天信任,很快又被拜為宰相,二度入相。

狄仁傑恢復李唐的努力

武則天十分敬重狄仁傑,尊稱其為國老,而不直呼其名。狄仁傑年老體衰,請求致仕休養,武則天覺得自己離不開他,就是不批准,還特批狄仁傑不必向自己行跪拜之禮,不必在宮中值夜班不讓其他官員隨便打擾狄仁傑,這種待遇是其他人難以比擬的。

武則天和狄仁傑君臣相知,但狄仁傑從未放棄保全李唐宗室和恢復李唐江山的努力。

武則天曾想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這樣一來,李唐江山就再也沒有恢復可能了。對此,武則天徵求宰相們的意見,換做別人不是違心附和,便是不敢表態,但狄仁傑毫不畏懼,他抓住機會,直言勸諫說:“天下人都還思念李唐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李顯(武則天和李治的第三子)不可。”武則天聞言大怒,卻知道這是天下公心,沒有責罰狄仁傑。

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讓讓狄仁傑解夢,狄仁傑不顧個人安危,再度抓住機會,向武則天灌輸應該重立被廢的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還江山於李唐的意見。在狄仁傑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懈努力下,武則天終於下定決心,重立李顯為皇太子。

狄仁傑的最終結局

可以說,狄仁傑對恢復李唐做出了無人可替的貢獻,狄仁傑還在武則天生病時,大膽提出讓皇太子監國的建議,但因遭到其他大臣反對,未能實現。

狄仁傑德高望重,任人唯賢,他任相期間,先後舉薦張柬之、姚崇、桓彥範等人才,後來都成為唐代名臣,其中的張柬之、桓彥範、敬暉,於神龍元年(705年)帶頭髮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扶持皇太子李顯復位。追源溯本,狄仁傑的貢獻難以磨滅。

遺憾的是,一代名相狄仁傑卻已在5年前的久視元年(700年)病逝,終年71歲。

狄仁傑死後,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

狄仁傑對李唐的貢獻無人可比,但復位後的李顯卻對狄仁傑頗有微詞。

武則病重時,狄仁傑曾提議奏請李顯監國。李顯對此不知,後來才從別人口中得知此事,但他的反應卻很“奇葩”,他認為“人臣事主,必在一心”,皇帝剛剛得病,臣子就奏請太子監國,說明對皇帝不忠,是狄仁傑存有私心,想趁機討好自己。

如此不知好歹的“奇葩”腦回路,難怪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兒毒死。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狄仁傑能忽悠住武則天這隻母老虎,在酷吏橫行的時代建立煌煌功業,最終還得了善終,這本身就證明了他的傑出能力。但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的狄仁傑,卻並不如影視作品中那樣完美,其自身也存在令人詬病之處。


狄仁傑在唐高宗李治年間便已出仕,有長期地方管理的經驗,以精明能幹而嶄露頭角。他在任大理寺丞時,更是在一年內審結了以前積累下的大量案件,涉案人員達一萬七千多人,並且沒有一人申述喊冤,這樣的審理速度和結案率,的確是十分驚人。後來所謂的“神探”之名,即來源於此。

審案需要尊重律法,明確是非曲直,但做官就不一樣了。狄仁傑為官做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懂得變通,他明白一個基本的道理:只有保存自己才能達到既定目的,這同那些動輒喊著忠君愛國,隨時準備慷慨捐軀的大臣完全不同。


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人謀反,把狄仁傑逮捕進了監獄。根據當時的法律,如果自己承認謀反可以不判處死刑,狄仁傑為了免受酷刑保住性命,進了監獄二話沒說就承認自己謀反。來俊臣看到狄仁傑如此窩囊,根本不堪一擊,就放鬆了警惕。狄仁傑暗中寫了一封信給兒子,讓他去找皇帝申冤。

武則天看了狄仁傑的書信,找來俊臣詢問,雖然被來俊臣搪塞過去,但武則天還是決定親自審理狄仁傑一案。武則天問狄仁傑為什麼承認謀反,狄仁傑說:我如果不承認,找就死在酷刑之下了。

後來狄仁傑雖然被貶官,但總算保住了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最後又被重新啟用當了宰相,有得是時間和來俊臣這些酷吏進行鬥爭。


還有一次,狄仁傑進宮奏事的時候,正趕上武則天和男寵張昌宗玩雙陸游戲,武則天邀請狄仁傑一起玩。如果是耿直之人,自然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並且還得勸諫武則天一番,但狄仁傑的做法卻恰恰相反,他跟張宗昌說:“三局兩勝,賭注是對方的衣服!”當時張宗昌身上穿的是地方進貢的 “集翠裘”,而狄仁傑穿的是紫袍朝服,武則天笑著說:“集翠裘”很貴重,紫袍不對等。狄仁傑卻道:“我這是大臣朝見天子的衣服,珍貴無比!他那件衣服是因為受寵才得到的,沒我的衣服貴重!”

張昌宗心裡十分羞愧,氣勢上就已經輸了,後來玩雙陸自然也輸了,只要將集翠裘給了狄仁傑。狄仁傑回身就將集翠裘給了一個家奴,於玩笑之中大大地羞辱了張昌宗,同時也讓武則天有所醒悟。


在保全李唐皇室成員這件事上,狄仁傑同樣採取了變通的做法。

武則天曾有過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想法,而狄仁傑則是主張復立李氏子孫的。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讓狄仁傑為他解夢,狄仁傑趁機進行了勸諫。

關於這個夢有兩個說法,一是武則天夢到自己下雙陸棋,但卻始終不能取勝,狄仁傑告訴武則天說,之所以不能取勝是因為沒子了,這是上天在警告皇帝,太子乃是天下根本,如果動了天下就危險了。

另外一個說法是,武則天夢到一隻大鸚鵡,翅膀全都斷了,狄仁傑告訴武則天說,鸚鵡代表著皇帝的姓氏,而翅膀則代表著陛下的兩個兒子廬陵王李顯、相王李旦,只要重新重用這兩個兒子,陛下必能振翅高飛。

如果說解夢只是給了武則天心理暗示,那麼狄仁傑推薦的張柬之,卻真正地完成了李唐復國大業。


武則天曾讓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推薦了當時的荊州長史張柬之,他認為張柬之年紀雖老,但卻有宰相之才。但武則天僅僅把張柬之升官,卻並沒有任命為宰相。後來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說:“我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使用呢!”武則天疑惑道:“我已經提拔他了!”狄仁傑說:“我推薦的宰相的人選,你現在對張柬之的任用,完全發揮不出他的才能啊!”

後來武則天根據狄仁傑的意見,任用張柬之為宰相。而正是這個張柬之,趁著武則天病重發動政變,恢復了李唐王朝。如果說狄仁傑推薦張柬之是無心之舉,或許沒多少人相信,畢竟以狄仁傑的智慧和眼光,不會不清楚張柬之的政治立場。

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狄仁傑對張柬之的推薦,完全是有意給武則天送去了掘墓人。

狄仁傑無疑是位能臣,武則天對其十分倚重,他也完全勝任自己的工作,展示出了精明能幹的一面,但人無完人,狄仁傑被人詬病之處,在於心胸似乎不太寬闊,沒少幹打擊排擠同僚的事。


狄仁傑能做宰相,是因為另外一個宰相婁師德的推薦,但狄仁傑完全不知情,當了宰相之後不停排擠婁師德,還在武則天面前打小報告,說婁師德的壞話,最後終於導致婁師德被外放為官。武則天也想通過這件事教訓一下狄仁傑,於是就把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奏章給他看,狄仁傑看完之後心中十分慚愧,對人說:“在德性方面,我比婁師德差遠了!”

不過瑕不掩瑜,狄仁傑以其出色的能力,成為武則天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能臣,以致於武則天對他都非常敬重狄仁傑,尊為國老。在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十分悲痛地說:“朝堂空矣!”

能在武則天手底下如此受重用,並且得了善終,狄仁傑不愧為“一代人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