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統一了,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到了漢朝統一了,就沒人造反了呢?

lnzz1987


因為秦王朝實際上亡於“黎民”轉化的儒家力量,而漢王朝與周王朝通過“儒教”這一工具,實現了將“黎民”轉化的儒家全面納入了國家體制機器。

秦王朝被儒家稱之為“暴秦”,是徹底的道家大貴族(帝王)治國管理模式,這其中,它壓制了儒家治國管理模式,儘管此時的儒家,只是道家治理天下的輔佐者,而六國原來的道家小貴族,不甘於被滅亡的命運,大家都是貴族,憑什麼自己要低人一等,所以道家貴族像武王伐紂勝利之後,商人後裔馬上進行了反叛一樣,也進行了反叛。

而漢王朝基本是根本的一邊倒的平民儒家治國模式,叫做“罷黜百家,獨尊儒(平民)術”,由於平民數量與貴族數量有大規模的比較優勢,貴族造反的成本越來越高,已經遠遠低於造反所能獲得的收益,也就不造反了。

秦王朝被滅的情況與商王朝被滅情況類似,他們都是面臨外敵時戰場上儒家的倒戈一擊,只不過差別在於,商王朝牧野之戰時,儒家的前身“黎民”奴隸是想都不想,馬上倒戈,而秦王朝最先凝聚的經過周王朝洗禮的儒家並沒有馬上倒戈,而是協助秦王朝抗擊了周文率領的楚國義軍,但勝利後秦王朝並沒有論功行賞,而是上演了古代版的“狼🐺來了”的故事,來了個“烽火戲儒家”,導致後來劉邦、項羽兩路楚國大軍相約“先入關中者王”時,儒家徹底放棄了抵抗的意願。

如果當時的當權者趙高放棄法家思維,重拾周公“明德慎罰”精神,像趙武靈王那樣徹底放棄對儒家的蔑視,秦王朝是否會“二世而亡”,還是未知之數。

這裡要涉及什麼是“儒家”的問題,為什麼說儒家起源於“黎民”呢?

“儒”是什麼?

從造字意思上講,就是“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的人”,本意就是他們沒有人格,不是人,類似於畜牲,在當時,沒有人格的人,就是奴隸,就是蚩尤九黎部落被征服者及其後裔構成的“民”。

所以,儒家的前身就是黎民。

而系統化選拔“民”這種奴隸成為“儒”這種新的自由民產生的宗教,就被稱之為“儒教”。

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是把儒教負責選拔“民”為“儒”的道教核心方士誅殺殆盡,客觀上就是“坑”掉了“儒教”事業。

當秦王朝面臨危機的時候,儒家是盡了棟樑之力的,這個時候就應該讓退居二線降格為“吏”的儒家論功行賞成為原來的“官”,可是秦王朝並沒有這麼做,仍然充滿了對儒家的歧視。

儒家,可不是現在所認識的“文弱書生”形象,在對奴隸“民”進行選拔過程中,身體素質好是第一要義,其次,那些頭腦反應快的“儒”才能轉化為“儒生”這種文儒,那些身體素質超群的則轉化為“墨俠”這種武儒,廣大生育能力強的則轉化為“婦孺”這種女儒,所以,儒家的理論先行者孔子、董子都是彪形大漢的身材,這是根本原因,第三,儒家族群是提倡種間互助的,孔子曾經感嘆,“惟女子(婦孺)與小人(普通儒家)為難養也”,說明“儒生”和“墨俠”出賣文武藝,也是要養活普通儒家大眾的職責要求,而且一點也不輕鬆。

而且,當時的儒家,已經成為了國家的主體種群,因為他們的種群的身體素質好,所以繁衍力超強,在中國的人類族群中,已經逐步佔據了主體領導地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只是為了對抗平民崛起的歷史大勢,所以漢武帝順應了這一潮流,來了個“比儒教更儒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前的儒教是道家控制,現在則由儒家自己控制,真正實現了“奴隸翻身做主人”,只不過約束條件是必須服從帝王這個“大道家”或者說“神”的領導,就是儒家的相權(行政權)必須服從於帝王的皇權(所有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