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曹操形象:一生哭過十四次,聊聊有血有肉有性情的真曹操

不一樣的曹操形象:一生哭過十四次,聊聊有血有肉有性情的真曹操

時事造就英雄,在群雄並起、爾虞我詐的東漢末年,如此複雜的局勢必然會造就處於當時時期的人物鮮明的形象。曹操作為起到推動當時歷史發展的重要歷史人物,終將逃不過歷史的烙印造就其複雜的人物形象。本文通過分析史料中記述曹操的十四次哭泣行為的獨特角度,探究曹操的真實人物形象。

一、有血有肉、愛憎分明的曹操

複雜的時局造就了曹操善惡並存、忠奸參半、好壞並存的矛盾的形象,<strong>“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對他一生的終極概括,但這樣的形象並不能充分展現曹操有血有肉有性情的真實人物形象。而通過分析曹操十四次的哭泣,在這十四次哭泣處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性情的曹操,通過分析其真情的流露從而探析曹操的真實的鮮明形象。

1、恩怨分明、重情重義的性情中人形象

《三國志·典韋傳》載:張繡降而後復反,典韋為保護曹操脫逃,英勇戰死。曹操“聞( 典) 韋死,為流涕; 募間取其喪,親自臨,哭之,遣歸葬襄邑。”典韋是曹操手下一員猛將,貼身侍衛,盡心盡力的保護曹操的安全。

當張繡降後又反時,曹操腹背受敵,處於敵人的包圍之中,在此危難之中,典韋眾將士以一當十,誓死掩護曹操逃離重圍,當曹操逃出敵人的重圍後,得知典韋在為了保護自己的戰鬥中英勇戰死,心中感恩之情與昔日典韋恪盡職守的保衛自己的場景在腦海浮現,因而當聞之典韋戰死之後感慨流涕,親臨哭喪,可見其重情重義性格。

不一樣的曹操形象:一生哭過十四次,聊聊有血有肉有性情的真曹操

典韋

其後在弔唁“淯水之難”中陣亡的將士時,再次落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曰: 曹操“臨淯水,祠亡將士,歔欷流涕,眾皆感慟”。此次落淚既有對“淯水之難”中犧牲眾將士和親人的悲痛之情,也包含著對自己因忘乎所以貪圖享樂導致此次災難的深深自責之情對別人的恩情牢記在心,為自己的過失產生羞愧,並引以為戒可見其恩怨分明。

《三國志·龐德傳》曰: 龐德被俘,立而不跪,大罵劉備,為關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曹操這次為寧死不屈的龐德而哭,此次哭泣中既有對龐德忠心耿耿的感動也有對同在樊城大戰中戰敗投降的于禁的不解和鬱悶之情。“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兩者對比之下感慨萬千,不禁悲傷落淚。

不一樣的曹操形象:一生哭過十四次,聊聊有血有肉有性情的真曹操

荀攸和曹操

荀攸隨從大軍征伐孫權途中死亡後,曹操再次流涕不止。荀攸是曹操的重要謀士之一,在曹操南征北戰中貢獻了許多良計,運籌帷幄之中,為曹操大軍提供克敵制勝的計策。當得知自己的得力助手和賢臣良士死亡時,曹操內心難免悲痛難過,放聲痛哭。此時痛哭是其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是對賢才謀士的求賢若渴的真情表達。

還有在攻佔鄴城打敗袁紹後,袁紹氣憤而亡,曹操到袁紹墓前臨悼時的哭泣,袁紹與曹操幼年就為好友,後因志向不同,拔刀相向、相互為敵,當想到昔日愉快的玩耍與此時因相互爭鬥造成的生離死別,內心必然感慨萬千,因而為此落淚。從這五次哭泣中,我們可以品味出曹操是一個恩怨分明、重情重義的性情中人的形象。

2、知忠孝感廉恥的仕子形象

曹操的父親途徑徐州的路上被殺害,曹操為替父報仇,舉兵攻打徐州。而由於徐州兵草充足,城池堅固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拿下的。即使如此,在面臨殺父的不共戴天之仇,曹操憤然率兵前往,徐州一戰,戰鬥十分慘烈,血流成河、流血漂櫓。

戰爭的慘狀歷歷在目,當替父報仇的使命完成之後,返還後遇到友人,不免回想往事辛酸從而涕泣橫流。如《三國志·張邈傳》載: “太祖之徵陶謙,敕家曰: ‘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後還,見邈,垂泣相對。通過此次落淚可以看出曹操為報殺父之仇的辛酸經歷,間接的顯示其忠孝之心。

還有一次為畢諶的忠孝流淚,如《三國志·武帝紀》載: “( 張) 邈劫( 畢) 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 ‘卿老母在彼,可去。’諶頓首無二 心。公 嘉 之,為 之 流 涕。既 出,遂 亡 歸。及 ( 呂) 布破,諶生得,眾為諶懼,公曰: ‘夫人孝於至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 吾所求也。’以為魯相。”曹操十分欽佩具有忠孝禮義的名士,當看到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大忠大孝的行為時,內心深受感觸,並因此為之動容落淚。

不一樣的曹操形象:一生哭過十四次,聊聊有血有肉有性情的真曹操

陳宮

還有當俘獲陳宮後,陳宮前期曾輔佐曹操,並在曹操最艱難的時候給與其很大的幫助,而後因看不慣曹操作風,遂投奔呂布門下,成為呂布的謀士。當曹操擊敗呂布後,陳宮被曹操所俘,曹操念在昔日之恩本想不殺他,而陳宮展現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大無畏精神正步前往法場的決心讓曹操感觸萬分、內心波瀾,因而哭泣落淚,

心中充滿了對慷慨就義、正義凜然的人深深的敬佩。

還有當手下謀士袁渙死後,曹操也為之流淚。《三國志·袁渙傳》載: 袁渙“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 賜谷二千斛: 一教‘以太倉谷千斛賜郎中令之家’,一教‘以垣下谷千斛與耀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 ‘以太倉谷者,官法也; 以垣下谷者,親舊也。袁渙是一名遵守仁義剛正勇敢的士子,行為清高,遵守道義,給曹操提的建議都是從仁義的角度出發,曹操對此賞識有加、甚是欽佩。

曹操曾感懷先賢樂毅、蒙恬,併為之愴然流涕。此兩位先賢名士都是以忠義著稱,曹操每每想到這兩位名士的遭遇與自身所處遭遇有如此相像之際,都面臨著內心忠義的堅守與外界指責與不解相矛盾時,那種得不到理解的忠義只能通過思先賢來緬懷,不免為此愴然落淚,可見曹操對忠義廉恥思想的高度評價。從這五次哭泣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在衡量人品時經常從

忠孝仁義方面進行考量,並且在為人做事時也受到忠孝廉恥思想觀念的影響。從中可以品味出曹操知忠孝感廉恥的仕子形象。

3、心懷感恩,知恩圖報的仁者形象

《三國志·武帝紀》載: “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 ( 鮑) 信力戰,鬥死,僅而破之。購求信喪不得,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此次記載曹操對自己有恩的鮑信痛哭,在平反黃巾起義時,鮑信對曹操傾力自助率領部下投奔當時名氣很弱的曹操,與陳宮一起迎曹操領兗州牧,為後來奠定曹操雄厚的軍事實力打下堅定基礎。

不一樣的曹操形象:一生哭過十四次,聊聊有血有肉有性情的真曹操

可以說鮑信在其最艱難時候給與曹操莫大的信任和支持。當在於黃巾軍戰鬥中,鮑信為了保護曹操與黃巾軍力戰最後身亡,曹操得知消息後,曹操痛哭不止。曹操深知鮑信的知遇之恩和冒死相救的生死之交,當得知自己的知己死後,內心悲慟,感慨艱難發跡經歷不由放聲痛哭。

曹操為任峻之死也曾哭泣,《三國志·任峻傳》載: “( 任) 峻寬有度而見事理,每有所陳,太祖多善之。於饑荒之際,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任峻同鮑信一樣都是在曹操艱難時期時給予其重大幫助的人,並且在曹操討伐其他勢力時,為其提供充足的糧草支持。因當聽到任峻的死亡消息時,曹操久久落淚不止。這兩次哭泣可以品味出曹操心懷感恩,知恩圖報的仁者形象。

4、有情有義,重親情親骨肉的慈者形象

曹操一共有二十多個子女,其中對曹衝最為寵愛,本想將王位讓曹衝來繼承,然而天遂人願,愛子曹衝在十三歲時因病去世。在曹操為了治癒曹衝的疾病期間,他遍訪天下名醫,甚至向上天請命,來治療曹衝的疾病,可以看出曹操對骨肉的親情,及對愛子濃濃的喜愛之情。當愛子因病而亡的消息傳來時,內心十分悲痛,故因而淚流滿面。

不一樣的曹操形象:一生哭過十四次,聊聊有血有肉有性情的真曹操

還有在曹操臨終時,將最年幼的女兒和兒子託付給四個已經成年的哥哥,語氣十分客氣委婉,說完之後不禁涕泣淚下。這託付年幼子女的哭泣,讓人看到的是曹操臨死前作為一個慈祥父親的迴歸,表現出的是常人的情感,常人的脆弱; 同時也讓人看到他對兒女們平安成長,兄弟和睦相處的深深期許。從這兩次哭泣中,我們可以品味出曹操情有義,重親情親骨肉的慈者形象。

二、總結

東漢末年時事紛亂,造就了曹操複雜多變的形象,這些形象或真或假、或好或壞、譭譽參半。一千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中也有一千個曹操,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而要想探究一個人的真性情的形象時,就必須從動深情處的地方進行品味和揣摩,通過分析曹操這一生當中的十四次流淚動深情處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的品味一個充滿人情味有血有肉的曹操。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