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不過烏合之眾的大順軍?

喬治85744078


為什麼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不過烏合之眾的大順軍?

首先,大順軍不是烏合之眾。

如果說早期的農民軍起義軍是烏合之眾,那麼經過與明軍長期的鬥爭,特別是大量明軍軍官加入了農民軍之後,農民軍已經不是烏合之眾了。

以明軍驍將曹文昭覆滅為例,《明史》稱曹文詔為“明季良將第一”,又稱“萬人敵”。要知道,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張飛被稱為萬人敵,此人能與關羽、張飛等人相提並論,足見其驍勇威猛。曹文詔在山西、陝西等地,轉戰千里,經歷了大小几十次戰鬥,斬首36600多人,先後擊敗了王嘉胤、點燈子、李老柴、獨行狼、杜三、楊老柴等農民起義軍,基本平定了關中,在參戰的將領中排名第一,當地士紳讚歎:“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早期曹文詔率領5000名馬,追的數萬農民軍追殺,無人可當。可到了1632年,農民軍越打越有章法,而曹文詔依舊勇猛,追擊敵人,卻陷入了數萬農民軍的重重包圍,左衝右突,無法突圍,力盡自殺。

可見,後期的農民軍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組織,有戰鬥力的隊伍了,早已不是當初的烏合之眾。之後,李自成大順軍又擊敗了名將孫傳庭,控制了陝西大片區域,又有宋獻策等文人出謀劃策,建立了大順政權,逐漸完善軍事政治機構,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小覷的地方割據政權。

其次,大順軍勢頭正盛,作戰頑強。

大順軍在挺進北京的征途中,當地明軍大都不戰而降,攻陷北京後大順軍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在招降吳三桂無果的情況下,李自成親率大順軍主力進發山海關,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進行決戰。


李自成帶去山海關的大順軍應在10萬人以上,擁有李亨、李過、劉宗敏等大將,以及唐通、白光恩等明軍降將。李自成久經沙場,剛剛拿下北京,正趾高氣揚,特別是新附部隊急於表現,鬥志旺盛,認為吳三桂軍“可靴尖踢倒耳!

最後,吳三桂兵力有限,大多為新招募人員。

吳三桂為寧遠總兵,所帶關寧鐵騎只有1萬人左右,這也是大明關寧鐵騎剩下的不多的兵馬,吳三桂的兵馬與其說勇敢不如說是作戰經驗豐富,都是靠戰場上率先逃跑出賣隊友才活下來的兵油子,打順風仗可以,見風使舵的功力深厚。

吳三桂是從北京方向從關內出其不意的攻破山海關,降伏了守軍,又臨時招募了數萬當地兵勇,加起來有5萬人。與其說大順軍是烏合之眾,不如說吳三桂是烏合之眾!

山海關大戰

山海關大戰前,吳三桂自知不敵,一方面派當地鄉紳遊說李自成,稱準備投降,一方面聯繫關外的多爾袞,要求借兵剿賊。多爾袞抓住了這個機會,親率八旗主力8萬人趕赴山海關外十里處安營紮寨。

在戰鬥過程中,李自成派遣唐通繞道關外進攻,大順軍則在一片石進攻關口,吳三桂列陣城下阻止大順軍進攻,第一天大順軍攻城失利,但順利拿下外圍的九門口,緊逼山海關關口。第二天李自成列成長蛇陣,形成決戰之勢要一舉消滅吳三桂,吳三桂雖全力抵抗,仍顯不支。而李自成則在一高崗處,坐鎮指揮,勝利似乎就在眼前。

危機時分,吳三桂率少數親兵突圍,親自到多爾袞營帳求救。多爾袞則趁機要挾,要求吳三桂剃髮臣服,並殺馬為誓,併為先鋒,並與吳軍合力夾擊大順軍隊尾,雙方兵力上頃刻發生重大逆轉。

疲憊的大順軍見清軍驟至,猝不及防,陣腳漸亂,傷亡慘重。戰到黃昏時分,劉宗敏中箭傷,大順軍死者數萬,大順軍敗局已定。

小結:

山海關大戰初期,吳三桂不敵大順軍的原因主要如下:

1、吳三桂兵力少於大順軍,兵力對比5萬:10萬。

2、大順軍早已不是烏合之眾,正處於巔峰狀態,士氣旺盛,新附降將急於表現。

3、大順軍自關內攻城,吳三桂難以發揮山海關地理優勢,不得不在城外野戰,而第二天大順軍全力與吳三桂城外之兵決戰,而吳三桂野戰之兵更少,大順軍兵力優勢更明顯。

4、在滿清八旗參戰之前,雙方戰術指揮等方面均無重大紕漏,主要靠雙方兵力對比和戰鬥精神決定勝負的,不出意外,吳三桂將全軍覆沒。

5、滿清八旗的參戰改變了戰局,成為最終獲勝的關鍵。


鄭說豫見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這個說法,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並沒有打不過李自成的大順軍。從1644年4月21日至1644年4月23日,吳三桂部與大順軍在一片石激戰兩天,給後者造成了重大殺傷,從而使得後續參戰的清軍能夠以逸待勞,比較快速地衝垮了傷痕累累的大順軍防線。

另外,李自成率領抵達山海關的大順軍號稱二十萬,實際也有六七萬人。吳三桂麾下部隊勉強有四萬人,但真正直屬他的關寧鐵騎只有不足萬人,其它分別是山海關總兵高第部一萬人以及臨時募集的鄉勇部隊。若想以此絕對劣勢兵力正面抵擋大順軍自然是困難重重。況且大順軍中也不全部是軍事訓練不足的農民軍,有不少都是李自成進軍北京途中在陝西、陝西等地歸降的明朝官軍。這些原官軍部隊都是具有一定軍事素養的。即使是農民軍,也是隨李自成多年的親信百戰之師,並不是臨時招募的農民兵員。

關寧奇兵裝束


李自成率領大順軍進軍途中


更重要的是,此刻的吳三桂部在京城被大順軍攻破以後已經是沒有了任何後援的孤軍。人員、軍械、糧食、藥品等拼掉一點就少一點,形勢可以說是岌岌可危。若沒有清廷睿親王多爾袞率領八旗軍入關支援,吳三桂部會被一點點地消耗掉, 兵敗只是時間問題。

滿清八旗武士裝束


子夜羌笛


首先還是得強調那個老調重談的問題,關寧鐵騎壓根就是一支不存在的兵種,所謂的鐵騎不過是遼東駐軍各地的騎兵部隊而已,且分屬各個軍頭的手中,它並不是統一的力量。而在公元1622年孫承宗開始籌建關寧錦防線時,遼東各軍頭手中的騎兵力量還是頗具威脅的。但從公元1622至1644年這22年的時間裡,這支所謂的關寧鐵騎,已經在歷次的戰爭中折損大半。

1629年援救遵化之戰,趙率教率軍4000騎兵趕赴遵化增援,途中遇伏全軍覆滅。



同年京城安定門之戰,明軍四萬人近乎全軍覆滅,滿桂陣亡,折損騎兵在6000以上(後金獲馬六千餘匹)。

1631年大淩河之戰,祖大壽麾下7000騎兵全軍覆滅(確切的說是城中糧盡,殺馬吃肉了,騎手除一部陣亡後,剩餘投降後金)。



至1644年,明朝在遼東只剩寧遠等少數據點後,所謂的關寧鐵騎已所剩無幾。按照史料記載:吳三桂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 尤為雄悍。當然,數量也許是有,但史料中所記載的“皆耐搏戰、尤為雄悍"一類的詞語,只不過誇張氏的寫法,如果吳三桂的軍力這麼強悍,1641年的松錦之戰,吳三桂與王樸就不至於率先逃跑,間接造成十三萬明軍崩潰。1642年清軍攻佔寧遠與山海關之間的前屯衛等據點,吳三桂就不至於龜縮在寧遠不出,坐看友軍滅亡。

所以面對李自成進攻山海關的六萬最精銳的老營兵,吳三桂吹破天的四萬大軍抵擋不住也在情理之中,至少在山海關之戰前,在吳三桂的軍事履歷上,他就沒有經歷過以一號指揮官身份所進行的超過10萬人規模以上的戰役。從戰鬥力到指揮能力上,此時僅存的關寧軍的戰鬥力只能停留在這裡。


遼寧資深球迷


山海關大戰吳三桂若是有戰勝李自成的資本也就不用上演投降的戲碼了,吳三桂本就處於弱勢,敗退也就在所難免。

有兩點需要注意,關寧鐵騎並非全是騎兵,依託城防工事打造的關寧軍,著名的是守城及火器,遠非野戰。

關寧騎兵只有幾千人而已,入關也都是以千為規格,否則以關寧鐵騎昂貴的維護費用,明王朝根本難以負擔。

李自成的軍隊規模浩大,裹挾了家眷和明朝降將,被稱之為烏合之眾並不過分。但李自成山海關決戰,帥領的卻是其麾下的精銳二十萬。

李自成很早就注重打造職業軍隊,更是下血本提升軍隊裝備,加上其長期在西北作戰,麾下騎兵戰力絲毫不遜色於任何軍隊。

所以山海關決戰,吳三桂與麾下將士以破釜沉舟的精神,頑強的抵擋李自成農民軍的進攻,已經極其的不易。

多爾袞率軍支援,也是在雙方兩敗俱傷,並趁風勢才取得勝利,李自成經此敗精銳盡失,部眾更加分裂,再也無法阻擋清朝的進攻!


多臻貴


子虛烏有胡言亂語豈可服人,關寧鐵騎是大明王朝最精銳的一支雄軍威騎。平西伯吳三桂為山海關總兵官,這隻鐵騎初建於孫承宗時期,久經沙場血性十足,後遼錦,寧遠大捷後,袁崇煥中反奸計後,其部將調撥吳三桂帳下。追憶一下當初形勢,崇禎帝以煤山吊亡,大明王朝以名存實亡。山海關乃北方通向關外的雄關漫道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當時內缺糧草,以三四個月未發餉銀,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外又多爾袞領七萬大軍虎視眈眈,內有闖王禍國殃民擾亂京機。劉宗敏還縱兵燒殺淫劣無惡不作,以招致天怒人怨,逢火連天。本吳三桂以答應唐通歸屬義軍。但聞知家丁慘報,父親被囚,美妾受辱,不僅龍呤虎跳,怒髮衝冠,熟可忍志不可欺。全軍將士也義憤填櫻怒不可遏,它們的妻兒父母皆被禍害無餘。真是哀兵必勝眾志成城,無奈出於私憤為報仇吳三桂見多爾袞借兵報仇。老奸巨猾的多爾袞一口應下。1644年4月21日李闖賊和劉宗敏,唐通領八九萬人馬直逼關下,有了多爾袞助陣,關寧鐵騎以一當十銳不可擋,只殺得血肉模糊,風聲鶴唳鬼哭狼嚎,人人自危。經三天大戰,大順兵亦驚恐萬狀,潰不成軍。但同樣關寧鐵騎亦人困馬乏,飢腸轆轆。多爾袞不愧為戰場鬼才,座山觀虎鬥以久,但見以是兩敗俱傷,以答節點。乃一聲令下,八萬虎狼之師,養精蓄銳勢呑山河,一擊而敗烏合之眾的大順流民爛軍。關寧鐵騎也以無迴轉之力,維心的投靠了多爾袞,成為一個身負國恨家仇的屠賊者。悲慘無奈天不佑也,,,,,,











94310417小云


這裡面提問問題的人要理清一個事情:

關寧鐵騎和大順軍交戰過,並且雙方呈現膠著態勢。最終在戰鬥最激烈時刻,多爾袞帶領的滿旗精銳鐵騎從後方突襲大順軍,大順軍敗退,闖王開始走向滅亡。這就是雙方在一片石之戰的最終結果。那也是關寧鐵騎最後的輝煌。那麼一片石之戰是怎麼樣的一場戰鬥呢?大順軍跟關寧鐵騎又是什麼樣的部隊呢?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提起關寧鐵騎,就不能不說崇禎、魏忠賢、孫承宗、袁崇煥四人。如果說崇禎是"天子受國門",那吳三桂就是國門前的門神。關寧鐵騎是明末最後一隻可靠力量。關寧鐵騎於明末組建,極其可能是孫承宗所定編制,由袁崇煥苦練成型,被部署在大明的關寧錦防線。實行"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政策,使得關寧鐵騎的人普遍有著極強的榮譽心和家園責任心。同時一批優秀將領如祖大壽、滿桂、趙率教也係數湧出。

"鐵騎者,山北近河北、山西、遼陽人,俱控弦習戰之士" 祖大壽根據《明季北略》說出關寧鐵騎的人員特點。

"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明季北略》中提到的關寧鐵騎戰鬥力。

在明末魏忠賢掌權時期,在國家存亡、大是大非前,魏忠賢也讓關寧錦防線得到非常充足的軍備物資和軍費補給,使得關寧錦防線雖然吃緊,卻在對清作戰中佔據戰略優勢。可惜在東林黨上臺後,這個優勢隨著明朝國庫的崩潰而變得岌岌可危。

而一支軍隊 人數是極為重要的,關係到全局可用之兵,可戰之兵。結合北京保衛戰和《明季北略》、《崇禎長篇》來看,關寧鐵騎部隊兵力在3000-9000以內, 在天啟七年,整個關寧錦防線關內關外相加"一十萬七千三員"(戶部尚書郭允厚)。再者當時人員欠缺,加上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投降跟祖大壽清軍,一部分留關寧錦防線跟隨吳三桂,一部分入關鎮壓農民起義,最終在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時,關寧錦防線實際留存的兵力恐怕不足十萬人,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僅僅數千,是最後的碩果。

大順軍,闖王李自成的軍隊。在跟吳三桂交戰前,李自成已經攻下北京。大順軍以農民兵為主,數量龐大,在當時能以人數優勢取得戰術優勢進而獲勝,但沒有非常嚴格的軍事訓練,作戰能力實際無法比擬當時的關寧鐵騎。且在關內以步兵作戰為主,對騎兵沒有過多交手,這是一個伏筆。李自成入京第二天,便派人招降吳三桂,當時大明僅僅剩下關寧錦防線還在做困獸之鬥,吳三桂傾向於詔安,以留後路,也是對部下的交代。由此李自成認為"四海歸一,天下大定",心裡小農主義的貪婪、自私、享樂一面顯露出來。其部下大將霸佔了吳三桂愛妾陳圓圓,吳三桂全家被抄。這個錯誤導致吳三桂直接站在了大順軍對立面。

一片石之戰前,1644年4月18日,李自成率領率領三十萬人馬兵臨山海關——關寧錦防線的核心要地之一。4月20日,爆發山海關戰鬥。吳三桂為了緩解山海關所受壓力,被迫出城迎戰,以劣勢兵力交戰。隨後山海關外四座子城失守,吳三桂退守山海關。隨後4月22日,又在九門口,吳三桂再次跟大順軍主將唐通激烈交戰,雙方不分勝負,但是此時吳三桂的山海關陷入危機處境。兵力的絕對劣勢,加上大順軍士氣高昂,對關寧錦防線而言極為不利。此時,吳三桂的主力在石河西,但是山海關周圍的北翼城、東羅城更加危險,大順軍用紅衣大炮不斷轟擊吳三桂的城防,而吳三桂還要防止內奸。

最終吳三桂手下也建議,引清兵入關!吳三桂自己最終也同意了該方案。隨後清軍入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從未面對過精銳的清軍,但是此時李自成並不懼怕,吳三桂跟李自成隨後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交戰,隨後是多爾袞趁著大順軍已經跟吳三桂拼得精疲力盡,率領數萬精銳突襲大順軍,自此闖王李自成的大順主力損失慘重。此時是1644年5月30日。


靜聽竹林風


李自成的大順軍並非烏合之眾,這是個關鍵!

還有並不是吳三桂打不過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他可並沒有失敗。

根據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一書中的考證,山海關一片石之戰的時候,李自成的兵馬是將近十萬名,吳三桂、高第的關、遼兵馬合計約五萬。

以人數上來說,李自成的兵馬可是佔有巨大優勢。

而且宋安之參考其他資料,發現一個問題,李自成帶領的兵馬,應該是“老營”兵馬,也就是說是精銳部隊。雖然大順政權因為擴張太快了,導致軍隊戰鬥力迅速下滑,但“老營”是一支久經沙場的軍隊,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吳三桂並沒有敗給李自成,因為兩者激戰了一晝夜,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突然出現,打了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只能說戰到難分難解的分上,應該是吳三桂已經有不支的情況了,所以多爾袞看準時機出手的。

所以總結來說,李自成兵力上佔據優勢,以將近十萬兵馬對吳三桂將近五萬兵馬。戰鬥力上,大順軍隊雖然不如吳三桂的軍隊,但他們的戰鬥力也不弱,並非烏合之眾,所以戰到後來,吳三桂有些吃不消,有些不支,也是正常情況。


宋安之


吳之掛的關寧鐵騎也只不過是遼西地區的他自籌的農民罷了,吳三桂也是表面武將,骨子裡是個文人,在明朝禮部尚書門下學子,專好吟詩作對,與名媛風花雪月,你若以為他只有一個陳圓圓的化就太可笑了吧?而大順軍中包括收編了許多有正式名號的地方軍閥,戰鬥力非常強捍,以至於,吳三桂降清有了蒙古騎兵的支持才,從大順軍中慢慢收編了這此有名的地方寫軍閥後實力大增雄居雲南。


破譯門人


說李自成的軍隊是烏合之眾的,大概忽視了一個現實:李自成軍是最早對清軍作戰的漢人隊伍。

李自成軍為什麼要和清軍作戰?因為李自成很有遠見,他知道清軍要入主中原。

為什麼吳三桂不與李自成軍合作?因為吳三桂認為李自成逼死崇禎皇帝,吳三桂向清朝借兵,平定匪亂。

這兩個觀點可以說沒有錯誤,只是時代選擇不同。李自成抵抗清軍,說明李自成有保護祖國的覺悟。這種覺悟已經比南明史可法之類人好多了。

這種覺悟下的軍隊,絕不是烏合之眾。且不說李自成軍打敗過清軍,就算李自成死後,李自成軍依然反清,李自成軍的李過高一攻部是抗清最堅決隊伍,抗清十年,叫做夔東十三家。

這種覺悟的隊伍,絕不是烏合之眾。事實上李自成是明末農民的代表,他們雖然有落後的地方,但是也有抵抗壓迫的革命精神,這種隊伍不能汙衊。

怨就怨明朝太腐敗。比如崇禎國丈周奎,用國家買軍糧的錢買了菸草,前線無糧,導致寧錦之戰失敗。他不支持崇禎捐款倡議,反而給李自成捐款,被李自成手下打死,活該。就是這種敗類太多,大明才會亡。

罪責不能怨農民,農民只是想要口吃的。


夢香寒冰


關寧鐵騎的戰力確實非同尋常,可是他的人數並不多,經過連年戰損,關寧鐵騎已經三去其二,威風早已不復當年。

(關寧鐵騎戰鬥力強,人卻不多)

關寧騎兵的餉銀,比起一般的士兵要高出三倍以上,裝備也很精良,在長途奔襲時一人要配雙馬。明朝末期的財政狀況很不好,養不起一支龐大的關寧鐵騎。關寧軍真正有戰鬥力的部分,也就在15000人左右,其他部分也都是普通的明軍步兵。

這支軍隊成軍之後打了很多惡戰。其中,曹文詔帶領了3000人的部隊,進入關內剿滅民軍。曹文詔打了很多勝仗,被稱為明末第一良將。可是在一次作戰中,以3000人對陣20萬民軍,寡不敵眾,曹文詔戰死。這部分關寧鐵騎也隨著曹文詔湮沒在民軍的汪洋大海里。後來在明朝的松錦會戰中,祖大壽困守錦州,最後勢窮投降,有一部分關寧鐵騎也跟著投降了。

(松錦會戰與平叛戰爭損耗了多半關寧鐵騎)

吳三桂則帶著剩下的關寧鐵騎,大約數千人馬(不超過5000人)退到了山海關。

朝廷用人之際,沒有追究吳三桂的敗軍之罪,反而給他升官,讓他重組新的部隊應對八旗軍的進攻。因此,在明朝最後的兩年時間裡面,吳三桂得到了朝廷的財政支持,重新拉起了一支三萬多人的隊伍。然而雖然人數增加了,可是吳三桂最有戰鬥力的部分仍然是松錦會戰之後退下來5000關寧軍。

我們再來看李自成的大順軍的組成,看看他們是不是一群烏合之眾。

在1642年之前,李自成的闖軍好像跟其他部分的民軍沒什麼區別,也是一幫順風浪逆風投的貨色。可是,自從李自成從商洛山裡打出來往河南方向發展時,他的部隊組成逐漸有了變化。當時明朝朝廷拖欠軍餉的事情太普遍,結果大量的明軍投誠李自成,李自成從這些降軍中挑選精壯補充進自己的老三營,從而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到柿園之戰時,李自成已經能夠與官軍進行炮戰了,這是之前沒有出現的情形。

(李自成的軍隊逐漸正規化)

李自成消滅孫傳庭之後,數量更多的明軍開始加入李自成的大軍,所以李自成的部隊在進入陝西之後,逐漸以老三營為基礎,組建起了一支6萬人的精銳部隊。

次年春,李自成的大軍困在關中,軍隊乏食,不得已東征,並提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

李自成沒有想到崇禎帝的日子更難過,一路上都是明軍不戰而降。東征路上摧枯拉朽,到達北京時,大順軍隊已經多達近百萬,可能連李自成都不清楚他究竟有多少兵。李自成的進軍速度很快,當時很多明朝的士大夫都認為又一次的改朝換代開始了,所以不僅是士兵、將領、還有當地的官吏、士大夫、紳員紛紛投靠李自成。

李自成到北京,坐擁百萬大軍,每天的糧草消耗是一個天文數字。李自成原本還能約束軍紀,可是有那麼多部隊需要去養,李自成就開始了追贓助餉的工作,從而得罪了大批的明朝的官紳階層。
(李自成部隊追贓助餉)

吳三桂在這段期間也兩次反覆,最終決定與大順政權敵對,李自成兩次派遣大軍征剿,都被吳三桂擊敗。吳三桂所佔據的山海關,距離京城近在咫尺,對新生的大順政權有很大的威脅,必須要儘快解決。於是李自成選擇了御駕親征,將他的老三營部隊悉數帶上,把明朝的太子、官員都給帶上,總兵力大約八萬人。

所以,在山海關一片石決戰的吳三桂軍隊和李自成的部隊都是當時中國最能打的部隊。多爾袞也擔心吳三桂與李自成唱雙簧,把八旗軍引入埋伏圈一舉殲滅。所以,多爾袞一定要在吳三桂坐實了投降之後才開進山海關。

(山海關形勢圖)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人數太少,在與大順軍的激戰竟日,已有全線潰敗的跡象,甚至在右冀部隊已經出現了1000多人倒戈李自成大軍的情況。

眼看吳軍就要崩潰,吳三桂情急親自之下跑向多少滾軍營請求援助,談妥了投降條件。

在李自成大軍與吳三桂拼殺的關鍵時刻,清軍突然出現在大順軍的身後,大順軍廝殺終日,李自成已經把最後的預備隊都派上去了,手中無牌可打。他想到過吳三桂可能會向滿清借兵嗎?這時他怔怔地看著山下大順軍的陣勢逐漸凌亂,戰場形式開始一邊倒。不多時,大將劉宗敏也負傷了,李自成看到事情也無可挽回,下令撤退,帶著他的數千殘兵退往京城。

(一片石之戰示意圖)

多爾袞馬不停蹄,一直尾隨追擊。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匆匆舉行了登基大典,第二天就帶著軍隊撤向河北、山西。他的精銳部隊基本被摧毀,他能做的是儘快帶更多的部眾回到關中,憑藉潼關天險,徐圖恢復。

滿清當然知道李自成的如意算盤,他們一路追擊,不給李自成喘息的機會。後來,之前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地方官守看到形式發生了大逆轉,紛紛閉城不納大順軍。李自成的敗退之路,更是尷尬和窮困。不及一年,李自成連關中也沒有守住,最後在湖北被農民團練武裝用榔頭給敲死了。

(李自成應該也沒想到他的結局如此不堪)

吳三桂則綁上了清軍的戰車,一路達到大西南,與大西軍餘部鏖戰多年,成功地將他們逼退到緬甸。後來,吳三桂為了向清朝表示忠心,他還主動請纓,殺死了永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