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 ?

cizck22979


首先,古代很看重嫡長子繼承製度,朱允炆是太子朱標一脈,從理論上來說,繼承皇位,名正言順。

其次,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十分喜愛,雖然太子英年早逝,但因為出於對太子的感情,傳位給太子的兒子,而不是傳給朱棣。

然後,可能是從國家的治理考慮。

朱棣能征善戰,是位優秀的軍事家,由他在北京守衛國門是非常理想的。

而朱允炆好文,國家正是需要文治的時候,一文一武,可保證大明長治久安。


花開花落緩行客


朱元璋為什麼不傳位給朱棣,有的人可能以為是朱棣不是嫡長子,生母不是馬皇后,而是別的普通子。這個說法是有些牽強,大家想,一個皇子在眾目睽睽之下,硬生生的篡改自己的生母,這肯定會引起軒然大波,而且在各種歷史資料中存有記載,既使無論怎麼修改,都不會輕易地抹去,肯定子啊各種資料中發現端倪,可是,翻閱歷史資料,除了野史記載之外,幾乎沒有關於質疑朱棣生母資料,由此可見,這個說服並不正確。


▲朱元璋


也有人認為朱棣太過於殘忍,而朱允炆性格溫和,相比之下,朱元璋比較喜歡朱允炆。這個說法也是站不住腳,因為朱元璋屬於比較殘忍,跟自己的兒子朱棣同一類型的人,應該說比較喜歡才是,漢朝的劉邦不就是因為劉穎與自己性格不合,打算廢除他的太子職位,讓劉如意取而代之,所以,這個殘忍的說法也是比較牽強。



▲朱棣

那麼究竟為什麼不傳位給朱棣呢,這需要從朱元璋的角度來說,從他的思維角度來分析。



第一:朱元璋沒有想要自己後代會為了皇位互相殘殺。朱元璋是從貧苦出身,自己的親人都餓死不少,對於親情比較珍惜,感覺孩子之間肯定不會出現互相殘殺的局面,更何況是自己剛坐下江山,大家都是一起從死人堆中火了過來,孩子們之間互相殘殺不太可能。



第二:朱元璋對於孩子都是比較疼愛,用俗話說不偏袒,結果孩子們長大之後,能力都是比較優秀,各有各的本事,正因為如此,出現了矛盾。大家看到皇位都比較眼饞,都有這樣的一個心理,他能做,我也能做。皇位只有一個,只能傳給一個人,結果肯定會出現互相殘殺的局面。而且朱元璋為了保護自己朱家江山,分封自己兒子們藩王,這樣一來導致他們更有實力奪皇位。



根據上面兩點,我們不難看出朱元璋完全是從喜好來出發,根本沒有想要後代會出現為了皇位互相殘殺的情況

束竹醉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其中皇長子朱標早在朱元璋稱帝之時便已經被冊立為太子,但他不幸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去世;次子朱樉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為秦王,於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去世;第三子朱棡被封為晉王,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去世。按照我們現在的邏輯來說,第四子朱棣是有繼承皇位的正當理由的,畢竟朱元璋駕崩之時朱棣就是在世的皇長子啊。但是朱棣為何選擇傳位給皇孫而不是皇子呢?

第一、朱棣並非嫡子

儘管《燕王令旨》、《明太宗實錄》以及《明史·成祖本紀》中都記載朱棣乃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但是傅斯年、吳晗等眾多歷史學者考證,朱棣很有可能是在即位之後下令篡改了《實錄》,他的親生母親應該是碽妃。因為如果朱棣確實是馬皇后所生的話,那麼他就真的具有了繼承皇位的正當理由。畢竟秦王朱樉與晉王朱棡在朱元璋眼中都很不爭氣,而朱棣則能文能武,頗有朱元璋的風範。

《明史》中記載,朱元璋曾經詢問群臣:“燕王英武似朕,立之如何?”如果這段記載是真的,那麼朱元璋計劃冊立朱棣的唯一理由就是朱元璋太賞識朱棣的才能了。

但是,中國古代就是一個注重禮法的社會,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是幾千年來不可動搖的根本禮法。也就是說,不論是大宗還是小宗,能夠繼承皇位或者爵位的只能是嫡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就應該立嫡孫。所以,翰林學士劉三吾曾經對朱元璋表示:“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

第二、朱元璋的個人情感及長遠考慮

大家都知道,太子朱標從出生之後便一直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他們父子共同經歷了太多的磨難,感情非常深厚。而朱元璋也在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稱帝之後甚至為了皇位的平穩過渡,朱元璋對自己早年的戰友們痛下殺手。而朱標也曾經是一個不負眾望的理想接班人,他為人仁厚,在朝野都擁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去世對朱元璋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此後朱元璋又將自己的愛子之情轉移到嫡孫身上。

從另一方面來講,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自然很清楚,以武力征服天下,卻必須以文治坐穩江山,所以,他的接班人不應該是一個過於強勢、過於看重武功的人。大明江山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與民休息,以圖長治久安。

第三、大臣們的意見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漢朝初年陳平、周勃等人蕩平諸呂之後,沒有擁立能力出眾,並且在剷除諸呂的過程中立功最多的齊王劉襄,而是擁立了低調甚至看似軟弱的代王劉恆,其根本原因就是大臣們不希望自己將來的頂頭上司過於強硬。明朝的大臣們同樣有這種小算盤——如果軍旅出身的燕王朱棣成為下一任皇帝的話,大臣們仍然天天擔驚受怕,唯恐自己就是下一個被清算的人。

所以,朱元璋最終選擇的還是仁義平和的皇孫朱允炆,並在他身邊安排了大量的可以守成之臣。


國史通論


我們不能以現在的觀點去看待當時的情況。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是有很多原因的。

從內因來看,朱元璋複雜的心態是導致他沒有傳位朱棣的主因。

朱元璋培養的接班人皇長子朱標之死給朱元璋帶來了巨大的傷痛,這是出乎預料的事,等於朱元璋的心血付諸東流了。中國歷史上上向來在皇位繼承上只有兩種成例:一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二是兄終弟及。朱元璋建國後,為了集中皇權,以猛治國,大肆殺害屠戮文武功臣,胡藍案,空印案、郭恆案几大案殺得昏天血地,共計有十多萬人在案件中被朱元璋殺害。

要知道,朱元璋殺害的都是什麼人?要麼就是武將,要麼就是文人,基本上都屬於知識分子,即古人所說的“士人”,士人向來都是“可殺不可辱”之人,但是如此殺戮,也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所以,當廟堂之上,朝野機關,幾乎沒什麼人上班了的時候,朱元璋幾乎是採取抓捕的形式,抓捕凡是有點文化的人到朝廷上班。在這個血腥的時代,縱有一身知識,很可能都會小命不保,不如一個種田的農民,這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啊?

朱元璋是堂堂一個皇帝,靠實力打下的江山,能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嗎?所以,洪武二十五年後,他將錦衣衛裁撤,這說明朱元璋的內心已經起了比較明顯的變化,什麼變化呢?光殺人震懾是不行的,還得依靠知識分子來治理國家,不然朝廷都難以運轉了。

而與此同時,朱元璋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情也在開始變化,敏感,多疑,猜忌裹挾著這位老皇帝。依著之前朱元璋的脾性,殺了這麼多人,難道我想立個什麼樣的儲君還有誰敢說不敢嗎?可是老來的朱元璋不再願意殺戮,他希望平緩猛烈治國的思路,朱標雖然死了,但是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太孫朱允炆卻入了朱元璋的法眼,帶著對朱標的複雜心態,朱元璋精心教育朱允炆,希望他能做個守成之君。

這裡面,朱元璋在殺人如麻的後面,卻又裝載了若干歷史古制的思考。前面說過,幾大案後,有名望的文臣武將都已經屠戮殆盡,朱元璋其實想立誰就立誰,誰還敢說半個不字嗎?但是他卻又擔心千秋史冊在後,對他朱元璋所評非益,既然老大死了,就應該立老二,“兄終弟及”嘛,但是老二明顯所託非人,朱棣雖然與自己很像,但是他是老四啊,如果立了他,後世會怎麼評說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時忘記自己已經天下無人敢反對,卻又拘泥於歷來的傳統古制難以自拔,在內因綜合因素的影響下,他傾向了朱允炆。

外因驅動是朱元璋沒立朱棣的次因。

自宋朝以來,文官勢力在朝廷逐漸崛起,到了明朝朱元璋時代,這個草根出身的皇帝卻大開殺戒,將文武官員殺得大氣不敢出,這樣殺戮的後果幾乎是滅種式的。但是朱元璋也沒閒著光殺人,他也在建立另外一支文官隊伍,那就是國子監,這是一個很容易被人忽視的機構,相當於大明朝官員的“搖籃”,和以前所謂太學等學校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國子監是以“八股文”為基礎的教學,朱元璋甚至撕毀了孔孟有關很多篇章,形成了朱元璋式的教學體案,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當時國子監的教學內容。

這學說明什麼呢?說明了朱元璋為了實現自己的統治,從學術思想禁錮官員思維,以更好的為自己服務。正如前所述,“士可殺不可辱”,文人集團在朱元璋的大肆殺戮下,如何實現自保成為他們的一致利益,並且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推翻朱元璋嚴酷的治國理念,那是再好不過了。

所以,文官士大夫們也在開動腦筋,緩和朱元璋帶來的猛烈,一方面,作為朱允炆老師的方孝孺,黃子橙等,努力教化他以仁治國。另一方面,從側面影響朱元璋。

這裡有一個歷史例子可以證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為儲君。據說,朱元璋問翰林學士劉三吾:我想立朱棣為儲君,你們認為怎麼樣?(注意,這口氣難道不是說我想立誰就立誰,誰敢有什麼反對嗎?)

劉三吾是儒學大家,說:立燕王怎麼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我們大家都擁護他。

劉三吾以側面告知朱元璋,大家擁護朱允炆。這當然也是劉三吾的心裡話,因為再召一個好殺戮的君主來,文官的日子就更難過了。當時的文官集團,不管是朱元璋國子監裡的學生還是在朝的文官們(有名望的武官已經死完了)都希望一個相對緩和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那種每天上朝就如同和家人訣別的滋味誰受得了啊?

朱棣是武人出身,與朱元璋性格稟賦相像,要是沒有歷來皇位繼承人古制在明朝的矛盾(老二老三皆不行),要是沒有文官們努力爭取,只怕朱棣早就上位了。


青燈問史


對於朱元璋不肯把皇位傳給朱棣的說法,很多人一直弄不明白,但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是朱元璋愛屋及烏的私心;二是朱棣從宗法制度來講,根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

先說朱元璋的私心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多疼愛朱標,當朱標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就對他全心教導,為的就是培養他為接班人。在這裡提一下,朱元璋自己曾經有過一個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所謂的嫡子就是正牌妻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兒子都叫嫡子,皇后生的兒子最大的一個叫嫡長子,而那些才人、貴妃、美人生的為庶子,所以朱標是嫡長子,被立為太子是無可厚非的。

(朱標畫像)

但不巧的是,朱標太子走的比老爹還早,這時候朱標還不是皇帝,也就無法實現“父死子繼”規定,但恰恰也是朱元璋自己破壞了自己的規矩。所以當時的情況接下來應該是裡二兒子秦王朱樉為太子,如何朱樉死了還有晉王朱棡,但注意下燕王朱棣是沒有資格立太子的。

為什麼朱棣不能立太子,這裡有兩天原因:

  • 其一、朱棣並非馬皇后所生

這種說法是經過學界考證的,其原因是朱棣當了皇帝后,為求名正言順,拋棄了親媽,對大眾解釋自己是馬皇后所出。

  • 其二、皇室血統要求一脈相承

從朱元璋-朱標-朱允炆,這是所謂皇室大宗血脈,也就是從皇帝-太子-皇太孫。而其它的血脈如秦王、周王、燕王等在皇室裡算小宗。

因此,無論從朱元璋的私心,還是血脈的嚴格傳承性及宗法制度來講,朱元璋都會選擇朱允炆而不會給朱棣。

再講宗法制度

前面說朱元璋心裡就認朱標這個兒子為皇帝了,所以朱允炆就確定為皇太孫,但在朱元璋死之前,馬皇后生的三個兒子都死了(朱標、朱樉、朱棡),而燕王是庶子,並不在考慮之內。朱允炆是朱標的嫡子,剩下幾位親王的兒子是小宗的庶子,所以朱元璋沒把皇位傳給朱棣,而是給了朱允炆。


皇室宗法的制度很簡單,只要是大宗還有子孫在就還能繼承血食祭祀的主祭人地位,而這個繼承人只能從大宗裡面出的,所以絕對輪不到燕王這個小宗一脈。朱元璋在編族譜的時候早就明確了太子、親王、燕王等各王子以後子嗣的名字,這樣做為的就是告訴他們大宗和小宗的區別,以及讓他們明白作為小宗的血脈絕不可能進入大宗,不可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因此,綜合上面分析,先不說朱元璋的私心,就按宗法制度來講,在太子家還有子嗣的情況下,不管從情理還是制度,都是由太子的兒子繼承皇位。所以,朱元璋才會把朱允炆扶上皇位,而朱棣從頭到腳都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不然他造反是也不會用“清君側”的名義。


另外再說朱允炆這邊,關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朱允炆畫像)

  • 很多人都知道朱標有個兒子叫朱雄英,因此朱允炆也不是長子,但耐不住朱允炆運氣好,他的哥哥朱雄英也死了,所以他就成了長子。

  • 而嚴格來說朱允炆也不算不上嫡長子,因為他的母親是朱標的繼室所生,繼室雖然也算正室,但畢竟火候差了點。但朱元璋是人精,規矩是他立的,並且他早已把宗法制度摸透了,所以他耍了花樣,把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扶正,朱允炆就成了名正言順的嫡子了。

把朱允炆扶為朱標的嫡長子、把朱標的繼室扶正,這才是朱元璋的私心,也是他愛屋及烏的喜歡朱允炆。朱元璋並非沒有考慮過別的兒子繼承皇位,但當時的大臣意思是皇位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容不得換來換去,所以就定下來。

但朱元璋怎麼也想不到,朱棣的膽子這麼大,竟然敢造反,當然朱棣造反原因,也是當時朱允炆心急出的昏招,把叔叔逼上造反的路。


大國布衣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在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時,秦王、晉王都還沒有去世。當時,太子朱標是在公元1392年去世,也是在這同一年,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為大明帝國未來皇帝的繼承人。而老二秦王朱樉是在三年後才因病去世,老三晉王朱棡則是和朱元璋一樣,都在1398年因病去世。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朱標死後,如果朱元璋想繼續立自己兒子為太子,那首先考慮的也是老二秦王,因為從年齡上來說,在朱標死後,秦王在朱元璋的兒子輩中,就是順理成章的繼承人。

但問題是,秦王在朱標去世的前一年,曾和自己的次妃偷偷穿龍袍和鳳袍,結果被人舉報,盛怒下朱元璋直接將秦王的次妃處死,還差點廢了秦王的王位,好在朱標求情才倖免於難,但此後朱元璋對秦王就不再感冒。

所以,就算朱元璋因為這個緣故不考慮立老二秦王,那他也會先優先考慮老三晉王,而事實上,在朱元璋的所有兒子當中,除了太子朱標,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當時大明帝國排的上號的名將,比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都要受到他倆的節制,由此可見朱元璋對他倆的重視。

也正因為此,在朱標去世後,秦王和晉王都成為儲君之位的熱門人選,對於秦王來說,他的優勢是年齡,劣勢是不受朱元璋喜歡;而晉王的優勢是深受朱元璋倚重,並且擋在他前面的秦王又受到過朱元璋的責罰。至於燕王朱棣,在年齡上,他前面有秦王和晉王兩個人;在朱元璋的喜歡上,晉王可以和他分庭抗禮,而晉王又比他又年齡和法理優勢,所以當時的朱棣,根本沒有資格來當太子。



然而,朱元璋最後卻選擇朱標的二兒子(長子已夭折),年僅12歲的朱允炆來當太子,完全超出所有人的意料。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朱標從14歲被立為太子,到37歲去世,足足當了二十三年的太子,再加上朱元璋對他尤為倚重,所以他的太子府裡早就聚集了一股龐大的利益集團,也就是所謂的太子黨,將來朱標繼位,這些人自然會深受重用。

後來,雖然朱標去世,但這股龐大的太子黨卻依然存在,如果朱元璋選擇另立其他兒子,這群太子黨,就必須全部剷除,否則他們為保住自己的利益,很有可能通過扶持朱標的兒子來和新太子對抗,這樣大明帝國很有可能產生一場動亂。

與此同時,如果朱元璋另立其他兒子,朱標的兒子們,很有可能被將來的新皇帝給殺掉,尤其是朱允炆,因為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而朱允炆則算得上是朱標的嫡長子,從法禮上來說,朱允炆才是大明帝國最有身份、最純正的皇位繼承人。朱允炆有著這樣的身份,哪個新任皇帝敢把他留下來呢?



在這種背景下,朱元璋一方面不想大規模剷除太子黨,畢竟這些太子黨都是他當年精心為朱標所挑選的輔政人才,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將來自己的骨肉相殘,所以他只能選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來當太子。這樣太子黨就可以保全下來,繼續輔佐皇孫朱允炆,而朱允炆本身就是法禮上的皇位繼承人,所以他當皇帝,其他人對他不會有威脅,這樣也就不用面臨骨肉相殘。

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太子的第二個原因,是從朱元璋自身的安全考慮。在朱標去世時,朱元璋已經65歲,如果他讓秦王、晉王或者燕王朱棣之類的強勢兒子當太子,那日益衰老的朱元璋,面對一個這種野心勃勃,並且已擁有強大軍事班底的兒子,他靠什麼來保證皇權與太子之間不發生矛盾呢?

事實上,朱元璋的這種選擇,就和當年漢武帝在太子劉據死後,放著自己6個成年兒子不立,反而立8歲的劉弗陵為太子是一個道理。甚至而言,這種做法和李世民放著吳王李恪這種優秀兒子不立,卻立李治這種軟弱兒子為太子也是同樣道理。

當然,朱元璋這種做法,在南北朝之時也有類似的事,齊武帝蕭賾,也是在太子死後放著成年的兒子不用,非要一個年幼的太孫當皇權繼承人,結果呢?這個太孫剛當皇帝不久,就領著齊武帝的兄弟、兒子全部走向死亡之道。


我是趙帥鍋


朱元璋本來是想傳位給朱標,但朱標早逝就傳位給了年幼的朱允炆,而始終不傳位都給能力強的朱棣。其實,朱元璋自有深意,而原因應該不在血統問題的上面。

朱棣的生母是何人?

關於朱棣生母的說法一直不確定,後經過幾次史書的修編,馬皇后成了朱棣生母,“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但是史學家幾乎都認為馬皇后並非朱棣生母。那麼,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呢?

《南京太常寺志》記載:“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朱棣生母為“碽妃”,這是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但是這碽妃到底是何人,現在也沒有個準確的說法,也許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兩人知道了。因此,朱棣生母是誰?朱棣是不是蒙古血統?或者其他血統?這也就成為了一個歷史之謎,無從探究。

既然無從探究,那麼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是不是血統上面就無法確定。其實,筆者認為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是自有深意的,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而無關血統。

立朱標而不立朱棣

我們知道,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就馬上立朱標為太子,並且花費大量的心思去培養朱標,還放權給朱標去做事,“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可是,朱元璋為什麼要選朱標為太子呢?朱標“溫文爾雅”明明與朱元璋的

霸道性格顯得格格不入。立朱標為太子,除了嫡長子繼承製外,還有一點在於朱標為人寬仁。

當時,身處亂世,朱元璋為了天下穩定,也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推行“嚴刑峻法”,以猛治國,全方位地打擊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正因為以猛治國,用力過猛,先後製造了“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等等,牽連人數眾多,讓明初社會籠罩著一股恐怖的氣氛,這也讓朱元璋背上了“暴君”的罵名。

其實,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說,此舉無可厚非,為了鞏固自身的皇權,也有恢復社會生產之意。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暴君”,選了一個“寬仁”的人為太子,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不言而喻,在經過嚴苛刑法的統治,洪武后期社會安定,農村生產也恢復得差不多,周邊的戰爭也幾乎平復了,而此時需要的是一個“仁君”,一個真正為民著想的君子。

從這裡不難知道,朱棣能力很強,也很善於軍事活動,後邊的靖難之役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朱棣有雄才大略,卻能不能體恤百姓就成為了一個未知數,而以朱標的性格和其輔政集團,必定會是一個仁君,有利明朝的發展。所以,能不能實行“仁政”,也成為了朱元璋立太子的一點原因。


立朱允炆都不立朱棣,這是為何?

可是,在朱標早逝,而朱允炆還年幼的情況下,朱元璋為什麼還是不立朱棣為繼承者,而立朱允炆。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嫡長子繼承製是維護社會秩序的一個重要制度,朱元璋不能輕易打破,否則會出現兵荒馬亂的情況,同時也挺喜歡朱允炆的。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剛開始認為朱允炆有能力撐起“朱家”,並且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還活著,就算朱棣想造反,這兩位大哥也不會同意。這樣一來,藩王之間就可以相互牽制,以此來鞏固朱允炆即位的政權。

也就是說,一開始朱元璋認為朱棣不會造反,造反也會被鎮壓,所以朱元璋才會立朱允炆,而不立其他的兒子。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計劃趕不上變化,最終朱樉、朱棡相繼去世,有能力的功臣殺盡,朱允炆的政權脆弱不已,只有滿朝的書生。而最後,朱棣打敗了朱允炆,登上了皇位。

結束語

有上文所闡述的,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立朱標還是立朱允炆,朱元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要堅決保住這一脈相傳,維護嫡長子繼承製度。其次,朱標和朱允炆性格都比較寬厚,適合朱元璋所創建的環境,適合當一個仁君,而朱棣就不太適合了。

就算按兄弟即位,一開始也排不到朱棣。但是,朱棣即位後,他以實際的行動證明了,他確實比朱允炆更適合當皇帝。


十點烏托邦


我,朱元璋,一個白手起家,靠著超人的膽識,氣魄和智慧,還有那滾滾的歷史時勢。我是一個“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的時代幸運勵志男。在成立了大明王朝公司,朱元璋自認公司總裁兼CEO,大明公司在我的治理下,慢慢的走進了正常的軌道,整個公司的業績也是非常的好。一轉眼,朱元璋已是到垂暮之年,該是靠考慮誰接班的問題了。

<strong>

這接班的問題,曾今一度已經不成為問題了。因為,我有個好兒子,朱標。他是嫡子,又是長子,從禮法上,是最合適,最無人可爭議的。他的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常好。朝中大臣,有的是他的老師,有的是他的兄弟,他的人際關係處理得很好。幾個兄弟也很尊重他,他對他的親兄弟也是感情至真。如此完美的大明公司的繼承人,卻沒等到真正掌舵的那一天,便先離我而去。人生的三大痛苦,我嚐到了最痛苦的那種。對於朱標的過早離開,除了痛苦,我也深感內疚,覺得對不起他。他媽媽也多次說過,我對他過於嚴苛了。他是個忠厚的好孩子,而我讓他乾的一些事情,卻是違背了他善良忠厚的本心的。我覺得虧欠他的。雖然他離開了,他的兒子,我的孫子,朱允炆還在,而且遺傳了的樣子,於是,我就把他接過來陪伴我,以解我這孤單的心。

大明公司,要傳承下去,就要選一個合適的接班人,那什麼樣的人才合適呢?我的心中有幾個標準:

1:於公而言,穩定壓倒一切,大明公司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才開始進入正常的軌道,所以保持穩定是很重要。什麼是穩定?民心穩定,朝廷穩定,軍隊穩定,大明王朝的繼承人必須是無可爭議的。從這個條件看,朱允炆是最無可爭議的。

2:於私而言,我喜歡朱允炆這孩子。對於小孩子的喜歡,我和普通的老年人,並沒有什麼區別,或許是出於對朱標的虧欠和思念,看著朱允炆的時候,我對他更是一種無法言表的疼愛。

3:我相信我能。因為朱允炆的年紀尚小,也有大臣對此向我覲見過,表達過擔憂。但我卻並不真正的重視,因為我知道我能夠消除朱允炆的這些威脅,於是,我把朝中一些的驕兵悍將,權臣,都一鍋燉了,留下的都是些忠臣,良臣。我對於朱允炆的那些叔叔們,我始終是相信的。

我已經把能夠為朱允炆做的事情,都做了,把他未來的威脅給消除了,留下了忠臣,良臣輔助於他,他繼承江山,就沒有什麼可憂慮了。


總有話說到你的心裡頭


中國古代立儲講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子就是妻子生的兒子,嫡長子是繼位的第一人選,如果嫡子沒有或者被廢,那就在剩餘的兒子中選擇一個母親出身最高貴的。

朱元璋有26個兒子,長子朱標,正史記載他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都是馬皇后(孝慈高皇后)的兒子,但這件事情是有爭議:《南京太常寺志》當中記載,為朱元璋生下老大老二老三這三個兒子的,不是馬皇后,而是“淑妃李氏”: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

淑妃李氏是開國功臣李傑唯一的女兒,因不善言語,容貌平平,在後宮地位不高,正史記載她沒有兒子。

但要知道:太常寺是直屬於皇帝的機構,寫《南京太常寺志》作假是要按欺君罪拉出去砍頭的。所以後世史學家對這本書認同度很高。

朱棣的生母是誰也是明朝歷史一大疑點,《南京太常寺志》中提到,“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南京明孝陵的神位中擺佈為左一位李淑妃,右一位碽妃,近代史學家也都認同這點。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朱棣的母親是蒙古元順帝之妃,劉獻廷在《廣陽雜記》更是說的有鼻子有眼,還說朱棣在皇宮裡給生母秘密建立神主廟,年年祭祀,至於真假無從得知。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朱棣肯定不是馬皇后生的,至於朱標,縱然不是馬皇后親生,也多半是過繼給了馬皇后,所以他享受嫡子身份,早早被立為太子,他死後,朱元璋本著立儲的祖訓,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也就是建文帝。

而朱棣,作為庶出的皇子,縱然有能力,卻沒有機會。靖難成功後,朱棣為了給自己篡位找理由,不惜修改歷史,亂認親媽。《明太宗實錄》記載:“高皇后生五子,長懿文皇太子標,次秦愍王樉,次晉王,次上,次周定王橚。”《明史.成祖本紀》因之,雲:“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為了昭告天下,朱棣不惜花費重金,在南京修建大報恩寺,紀念朱元璋和馬皇后,搞的和真的一樣,真不知道他偷偷給生母上墳的時候,面對牌位會說些什麼。



日慕鄉關


按現在的說法,朱老四朱棣並不是順位繼承人,事實上,在朱重八創業期時,朱老大(朱標)守護著他的幾個弟弟,有過救他弟弟朱老四(朱棣)的命(這應該是真的,見於朱棣為朱標寫的祭文)。而且在後期,朱老大在他爹朱重八出去跟陳友諒搶地盤的時候,鎮守住整個公司,並源源不斷為他爹輸送資金、糧草、人員。得到了整個集團一致讚揚,尤其是得到文人集團的支持。


第二點,在給朱老大的祭文中,他的幾個弟弟都對他表現出很大的愛戴之情。而根據記載來看,當時的燕王朱老四,還在燕地與蒙古人作戰,為了紀念他死去的哥哥,是按父兄形式戴孝的。


第三,朱老六去找爹哭訴,說他的王宮破敗得跟乞丐一樣,羨慕老四哥的燕王宮殿(當年的大元皇宮),結果被朱重八一頓教訓,罵他不知道創業辛苦,不知守業,差點就被朱重八拉出去胖揍的時候,是朱老大出頭,扛下他們父親的怒火,還安撫好各兄弟的感情,當時的朱老四還聽大哥的話,送了一批物質給他六弟。可見朱老大朱標在所有兄弟間的威望。

第四,根據一些殘存的記載來推測,當時朱標死後,文人集團基本倒向他兒子朱允炆,估計可能是1.朱重八身體還健康,2.朱重八晚年時,有想休兵養民的想法,3.朱允炆應該得到朱重八的支持。

朱元璋為什麼不選兄死弟及,而是選父死子承,其實也是為了集團(帝國)的安穩,從朱元璋晚年把錦衣衛除去就可以看出來,這應該是他與文人集團善意的表現,而後來朱允炆的確得到文人集團的全力支持,可惜這些秀才們只會玩陰謀,玩崩了……

還有一點就是朱老四的母妃並非是馬皇后,而是蒙古降妃,朱元璋對家庭比較看重,尤其是對創業期生的幾個孩子,可是從一些文書來看,朱老四早期只是得到大哥的愛護而已,其他的兄弟喜歡佔他的便宜,尤其是晉王,經常搶朱老四的戰利品。

從一些文書來看,早期的燕王朱棣並沒有想反,當朱允炆想拿他的權他的兵時,他都給,最後就只剩下燕王宮和守衛燕王宮裡的一衛而已,其他的都給他侄子了。就跟現在的公司一樣,總公司的新老總派人到分公司奪權,奪完權後,還要人命的時候,嘿嘿嘿···沒能力的上繳黑材料,有能力的大都會單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