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

cizck22979


首先,古代很看重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允炆是太子朱标一脉,从理论上来说,继承皇位,名正言顺。

其次,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十分喜爱,虽然太子英年早逝,但因为出于对太子的感情,传位给太子的儿子,而不是传给朱棣。

然后,可能是从国家的治理考虑。

朱棣能征善战,是位优秀的军事家,由他在北京守卫国门是非常理想的。

而朱允炆好文,国家正是需要文治的时候,一文一武,可保证大明长治久安。


花开花落缓行客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有的人可能以为是朱棣不是嫡长子,生母不是马皇后,而是别的普通子。这个说法是有些牵强,大家想,一个皇子在众目睽睽之下,硬生生的篡改自己的生母,这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且在各种历史资料中存有记载,既使无论怎么修改,都不会轻易地抹去,肯定子啊各种资料中发现端倪,可是,翻阅历史资料,除了野史记载之外,几乎没有关于质疑朱棣生母资料,由此可见,这个说服并不正确。


▲朱元璋


也有人认为朱棣太过于残忍,而朱允炆性格温和,相比之下,朱元璋比较喜欢朱允炆。这个说法也是站不住脚,因为朱元璋属于比较残忍,跟自己的儿子朱棣同一类型的人,应该说比较喜欢才是,汉朝的刘邦不就是因为刘颖与自己性格不合,打算废除他的太子职位,让刘如意取而代之,所以,这个残忍的说法也是比较牵强。



▲朱棣

那么究竟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呢,这需要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从他的思维角度来分析。



第一:朱元璋没有想要自己后代会为了皇位互相残杀。朱元璋是从贫苦出身,自己的亲人都饿死不少,对于亲情比较珍惜,感觉孩子之间肯定不会出现互相残杀的局面,更何况是自己刚坐下江山,大家都是一起从死人堆中火了过来,孩子们之间互相残杀不太可能。



第二:朱元璋对于孩子都是比较疼爱,用俗话说不偏袒,结果孩子们长大之后,能力都是比较优秀,各有各的本事,正因为如此,出现了矛盾。大家看到皇位都比较眼馋,都有这样的一个心理,他能做,我也能做。皇位只有一个,只能传给一个人,结果肯定会出现互相残杀的局面。而且朱元璋为了保护自己朱家江山,分封自己儿子们藩王,这样一来导致他们更有实力夺皇位。



根据上面两点,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完全是从喜好来出发,根本没有想要后代会出现为了皇位互相残杀的情况

束竹醉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皇长子朱标早在朱元璋称帝之时便已经被册立为太子,但他不幸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去世;次子朱樉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为秦王,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去世;第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去世。按照我们现在的逻辑来说,第四子朱棣是有继承皇位的正当理由的,毕竟朱元璋驾崩之时朱棣就是在世的皇长子啊。但是朱棣为何选择传位给皇孙而不是皇子呢?

第一、朱棣并非嫡子

尽管《燕王令旨》、《明太宗实录》以及《明史·成祖本纪》中都记载朱棣乃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但是傅斯年、吴晗等众多历史学者考证,朱棣很有可能是在即位之后下令篡改了《实录》,他的亲生母亲应该是碽妃。因为如果朱棣确实是马皇后所生的话,那么他就真的具有了继承皇位的正当理由。毕竟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在朱元璋眼中都很不争气,而朱棣则能文能武,颇有朱元璋的风范。

《明史》中记载,朱元璋曾经询问群臣:“燕王英武似朕,立之如何?”如果这段记载是真的,那么朱元璋计划册立朱棣的唯一理由就是朱元璋太赏识朱棣的才能了。

但是,中国古代就是一个注重礼法的社会,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几千年来不可动摇的根本礼法。也就是说,不论是大宗还是小宗,能够继承皇位或者爵位的只能是嫡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就应该立嫡孙。所以,翰林学士刘三吾曾经对朱元璋表示:“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

第二、朱元璋的个人情感及长远考虑

大家都知道,太子朱标从出生之后便一直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他们父子共同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感情非常深厚。而朱元璋也在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称帝之后甚至为了皇位的平稳过渡,朱元璋对自己早年的战友们痛下杀手。而朱标也曾经是一个不负众望的理想接班人,他为人仁厚,在朝野都拥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去世对朱元璋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此后朱元璋又将自己的爱子之情转移到嫡孙身上。

从另一方面来讲,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自然很清楚,以武力征服天下,却必须以文治坐稳江山,所以,他的接班人不应该是一个过于强势、过于看重武功的人。大明江山建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与民休息,以图长治久安。

第三、大臣们的意见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汉朝初年陈平、周勃等人荡平诸吕之后,没有拥立能力出众,并且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功最多的齐王刘襄,而是拥立了低调甚至看似软弱的代王刘恒,其根本原因就是大臣们不希望自己将来的顶头上司过于强硬。明朝的大臣们同样有这种小算盘——如果军旅出身的燕王朱棣成为下一任皇帝的话,大臣们仍然天天担惊受怕,唯恐自己就是下一个被清算的人。

所以,朱元璋最终选择的还是仁义平和的皇孙朱允炆,并在他身边安排了大量的可以守成之臣。


国史通论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观点去看待当时的情况。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是有很多原因的。

从内因来看,朱元璋复杂的心态是导致他没有传位朱棣的主因。

朱元璋培养的接班人皇长子朱标之死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是出乎预料的事,等于朱元璋的心血付诸东流了。中国历史上上向来在皇位继承上只有两种成例:一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二是兄终弟及。朱元璋建国后,为了集中皇权,以猛治国,大肆杀害屠戮文武功臣,胡蓝案,空印案、郭恒案几大案杀得昏天血地,共计有十多万人在案件中被朱元璋杀害。

要知道,朱元璋杀害的都是什么人?要么就是武将,要么就是文人,基本上都属于知识分子,即古人所说的“士人”,士人向来都是“可杀不可辱”之人,但是如此杀戮,也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所以,当庙堂之上,朝野机关,几乎没什么人上班了的时候,朱元璋几乎是采取抓捕的形式,抓捕凡是有点文化的人到朝廷上班。在这个血腥的时代,纵有一身知识,很可能都会小命不保,不如一个种田的农民,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啊?

朱元璋是堂堂一个皇帝,靠实力打下的江山,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吗?所以,洪武二十五年后,他将锦衣卫裁撤,这说明朱元璋的内心已经起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光杀人震慑是不行的,还得依靠知识分子来治理国家,不然朝廷都难以运转了。

而与此同时,朱元璋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情也在开始变化,敏感,多疑,猜忌裹挟着这位老皇帝。依着之前朱元璋的脾性,杀了这么多人,难道我想立个什么样的储君还有谁敢说不敢吗?可是老来的朱元璋不再愿意杀戮,他希望平缓猛烈治国的思路,朱标虽然死了,但是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太孙朱允炆却入了朱元璋的法眼,带着对朱标的复杂心态,朱元璋精心教育朱允炆,希望他能做个守成之君。

这里面,朱元璋在杀人如麻的后面,却又装载了若干历史古制的思考。前面说过,几大案后,有名望的文臣武将都已经屠戮殆尽,朱元璋其实想立谁就立谁,谁还敢说半个不字吗?但是他却又担心千秋史册在后,对他朱元璋所评非益,既然老大死了,就应该立老二,“兄终弟及”嘛,但是老二明显所托非人,朱棣虽然与自己很像,但是他是老四啊,如果立了他,后世会怎么评说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时忘记自己已经天下无人敢反对,却又拘泥于历来的传统古制难以自拔,在内因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他倾向了朱允炆。

外因驱动是朱元璋没立朱棣的次因。

自宋朝以来,文官势力在朝廷逐渐崛起,到了明朝朱元璋时代,这个草根出身的皇帝却大开杀戒,将文武官员杀得大气不敢出,这样杀戮的后果几乎是灭种式的。但是朱元璋也没闲着光杀人,他也在建立另外一支文官队伍,那就是国子监,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机构,相当于大明朝官员的“摇篮”,和以前所谓太学等学校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国子监是以“八股文”为基础的教学,朱元璋甚至撕毁了孔孟有关很多篇章,形成了朱元璋式的教学体案,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当时国子监的教学内容。

这学说明什么呢?说明了朱元璋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从学术思想禁锢官员思维,以更好的为自己服务。正如前所述,“士可杀不可辱”,文人集团在朱元璋的大肆杀戮下,如何实现自保成为他们的一致利益,并且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推翻朱元璋严酷的治国理念,那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文官士大夫们也在开动脑筋,缓和朱元璋带来的猛烈,一方面,作为朱允炆老师的方孝孺,黄子橙等,努力教化他以仁治国。另一方面,从侧面影响朱元璋。

这里有一个历史例子可以证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储君。据说,朱元璋问翰林学士刘三吾:我想立朱棣为储君,你们认为怎么样?(注意,这口气难道不是说我想立谁就立谁,谁敢有什么反对吗?)

刘三吾是儒学大家,说:立燕王怎么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我们大家都拥护他。

刘三吾以侧面告知朱元璋,大家拥护朱允炆。这当然也是刘三吾的心里话,因为再召一个好杀戮的君主来,文官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当时的文官集团,不管是朱元璋国子监里的学生还是在朝的文官们(有名望的武官已经死完了)都希望一个相对缓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那种每天上朝就如同和家人诀别的滋味谁受得了啊?

朱棣是武人出身,与朱元璋性格禀赋相像,要是没有历来皇位继承人古制在明朝的矛盾(老二老三皆不行),要是没有文官们努力争取,只怕朱棣早就上位了。


青灯问史


对于朱元璋不肯把皇位传给朱棣的说法,很多人一直弄不明白,但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朱元璋爱屋及乌的私心;二是朱棣从宗法制度来讲,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先说朱元璋的私心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多疼爱朱标,当朱标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就对他全心教导,为的就是培养他为接班人。在这里提一下,朱元璋自己曾经有过一个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所谓的嫡子就是正牌妻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儿子都叫嫡子,皇后生的儿子最大的一个叫嫡长子,而那些才人、贵妃、美人生的为庶子,所以朱标是嫡长子,被立为太子是无可厚非的。

(朱标画像)

但不巧的是,朱标太子走的比老爹还早,这时候朱标还不是皇帝,也就无法实现“父死子继”规定,但恰恰也是朱元璋自己破坏了自己的规矩。所以当时的情况接下来应该是里二儿子秦王朱樉为太子,如何朱樉死了还有晋王朱棡,但注意下燕王朱棣是没有资格立太子的。

为什么朱棣不能立太子,这里有两天原因:

  • 其一、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

这种说法是经过学界考证的,其原因是朱棣当了皇帝后,为求名正言顺,抛弃了亲妈,对大众解释自己是马皇后所出。

  • 其二、皇室血统要求一脉相承

从朱元璋-朱标-朱允炆,这是所谓皇室大宗血脉,也就是从皇帝-太子-皇太孙。而其它的血脉如秦王、周王、燕王等在皇室里算小宗。

因此,无论从朱元璋的私心,还是血脉的严格传承性及宗法制度来讲,朱元璋都会选择朱允炆而不会给朱棣。

再讲宗法制度

前面说朱元璋心里就认朱标这个儿子为皇帝了,所以朱允炆就确定为皇太孙,但在朱元璋死之前,马皇后生的三个儿子都死了(朱标、朱樉、朱棡),而燕王是庶子,并不在考虑之内。朱允炆是朱标的嫡子,剩下几位亲王的儿子是小宗的庶子,所以朱元璋没把皇位传给朱棣,而是给了朱允炆。


皇室宗法的制度很简单,只要是大宗还有子孙在就还能继承血食祭祀的主祭人地位,而这个继承人只能从大宗里面出的,所以绝对轮不到燕王这个小宗一脉。朱元璋在编族谱的时候早就明确了太子、亲王、燕王等各王子以后子嗣的名字,这样做为的就是告诉他们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以及让他们明白作为小宗的血脉绝不可能进入大宗,不可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因此,综合上面分析,先不说朱元璋的私心,就按宗法制度来讲,在太子家还有子嗣的情况下,不管从情理还是制度,都是由太子的儿子继承皇位。所以,朱元璋才会把朱允炆扶上皇位,而朱棣从头到脚都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不然他造反是也不会用“清君侧”的名义。


另外再说朱允炆这边,关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朱允炆画像)

  • 很多人都知道朱标有个儿子叫朱雄英,因此朱允炆也不是长子,但耐不住朱允炆运气好,他的哥哥朱雄英也死了,所以他就成了长子。

  • 而严格来说朱允炆也不算不上嫡长子,因为他的母亲是朱标的继室所生,继室虽然也算正室,但毕竟火候差了点。但朱元璋是人精,规矩是他立的,并且他早已把宗法制度摸透了,所以他耍了花样,把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扶正,朱允炆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嫡子了。

把朱允炆扶为朱标的嫡长子、把朱标的继室扶正,这才是朱元璋的私心,也是他爱屋及乌的喜欢朱允炆。朱元璋并非没有考虑过别的儿子继承皇位,但当时的大臣意思是皇位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容不得换来换去,所以就定下来。

但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朱棣的胆子这么大,竟然敢造反,当然朱棣造反原因,也是当时朱允炆心急出的昏招,把叔叔逼上造反的路。


大国布衣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时,秦王、晋王都还没有去世。当时,太子朱标是在公元1392年去世,也是在这同一年,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为大明帝国未来皇帝的继承人。而老二秦王朱樉是在三年后才因病去世,老三晋王朱棡则是和朱元璋一样,都在1398年因病去世。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朱标死后,如果朱元璋想继续立自己儿子为太子,那首先考虑的也是老二秦王,因为从年龄上来说,在朱标死后,秦王在朱元璋的儿子辈中,就是顺理成章的继承人。

但问题是,秦王在朱标去世的前一年,曾和自己的次妃偷偷穿龙袍和凤袍,结果被人举报,盛怒下朱元璋直接将秦王的次妃处死,还差点废了秦王的王位,好在朱标求情才幸免于难,但此后朱元璋对秦王就不再感冒。

所以,就算朱元璋因为这个缘故不考虑立老二秦王,那他也会先优先考虑老三晋王,而事实上,在朱元璋的所有儿子当中,除了太子朱标,朱元璋最看重的,就是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当时大明帝国排的上号的名将,比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要受到他俩的节制,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他俩的重视。

也正因为此,在朱标去世后,秦王和晋王都成为储君之位的热门人选,对于秦王来说,他的优势是年龄,劣势是不受朱元璋喜欢;而晋王的优势是深受朱元璋倚重,并且挡在他前面的秦王又受到过朱元璋的责罚。至于燕王朱棣,在年龄上,他前面有秦王和晋王两个人;在朱元璋的喜欢上,晋王可以和他分庭抗礼,而晋王又比他又年龄和法理优势,所以当时的朱棣,根本没有资格来当太子。



然而,朱元璋最后却选择朱标的二儿子(长子已夭折),年仅12岁的朱允炆来当太子,完全超出所有人的意料。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朱标从14岁被立为太子,到37岁去世,足足当了二十三年的太子,再加上朱元璋对他尤为倚重,所以他的太子府里早就聚集了一股庞大的利益集团,也就是所谓的太子党,将来朱标继位,这些人自然会深受重用。

后来,虽然朱标去世,但这股庞大的太子党却依然存在,如果朱元璋选择另立其他儿子,这群太子党,就必须全部铲除,否则他们为保住自己的利益,很有可能通过扶持朱标的儿子来和新太子对抗,这样大明帝国很有可能产生一场动乱。

与此同时,如果朱元璋另立其他儿子,朱标的儿子们,很有可能被将来的新皇帝给杀掉,尤其是朱允炆,因为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而朱允炆则算得上是朱标的嫡长子,从法礼上来说,朱允炆才是大明帝国最有身份、最纯正的皇位继承人。朱允炆有着这样的身份,哪个新任皇帝敢把他留下来呢?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一方面不想大规模铲除太子党,毕竟这些太子党都是他当年精心为朱标所挑选的辅政人才,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将来自己的骨肉相残,所以他只能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来当太子。这样太子党就可以保全下来,继续辅佐皇孙朱允炆,而朱允炆本身就是法礼上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当皇帝,其他人对他不会有威胁,这样也就不用面临骨肉相残。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的第二个原因,是从朱元璋自身的安全考虑。在朱标去世时,朱元璋已经65岁,如果他让秦王、晋王或者燕王朱棣之类的强势儿子当太子,那日益衰老的朱元璋,面对一个这种野心勃勃,并且已拥有强大军事班底的儿子,他靠什么来保证皇权与太子之间不发生矛盾呢?

事实上,朱元璋的这种选择,就和当年汉武帝在太子刘据死后,放着自己6个成年儿子不立,反而立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是一个道理。甚至而言,这种做法和李世民放着吴王李恪这种优秀儿子不立,却立李治这种软弱儿子为太子也是同样道理。

当然,朱元璋这种做法,在南北朝之时也有类似的事,齐武帝萧赜,也是在太子死后放着成年的儿子不用,非要一个年幼的太孙当皇权继承人,结果呢?这个太孙刚当皇帝不久,就领着齐武帝的兄弟、儿子全部走向死亡之道。


我是赵帅锅


朱元璋本来是想传位给朱标,但朱标早逝就传位给了年幼的朱允炆,而始终不传位都给能力强的朱棣。其实,朱元璋自有深意,而原因应该不在血统问题的上面。

朱棣的生母是何人?

关于朱棣生母的说法一直不确定,后经过几次史书的修编,马皇后成了朱棣生母,“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但是史学家几乎都认为马皇后并非朱棣生母。那么,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呢?

《南京太常寺志》记载:“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朱棣生母为“碽妃”,这是目前比较可信的说法,但是这碽妃到底是何人,现在也没有个准确的说法,也许只有朱元璋和朱棣两人知道了。因此,朱棣生母是谁?朱棣是不是蒙古血统?或者其他血统?这也就成为了一个历史之谜,无从探究。

既然无从探究,那么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是不是血统上面就无法确定。其实,笔者认为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是自有深意的,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而无关血统。

立朱标而不立朱棣

我们知道,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就马上立朱标为太子,并且花费大量的心思去培养朱标,还放权给朱标去做事,“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可是,朱元璋为什么要选朱标为太子呢?朱标“温文尔雅”明明与朱元璋的

霸道性格显得格格不入。立朱标为太子,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还有一点在于朱标为人宽仁。

当时,身处乱世,朱元璋为了天下稳定,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推行“严刑峻法”,以猛治国,全方位地打击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正因为以猛治国,用力过猛,先后制造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等等,牵连人数众多,让明初社会笼罩着一股恐怖的气氛,这也让朱元璋背上了“暴君”的骂名。

其实,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说,此举无可厚非,为了巩固自身的皇权,也有恢复社会生产之意。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暴君”,选了一个“宽仁”的人为太子,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不言而喻,在经过严苛刑法的统治,洪武后期社会安定,农村生产也恢复得差不多,周边的战争也几乎平复了,而此时需要的是一个“仁君”,一个真正为民着想的君子。

从这里不难知道,朱棣能力很强,也很善于军事活动,后边的靖难之役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朱棣有雄才大略,却能不能体恤百姓就成为了一个未知数,而以朱标的性格和其辅政集团,必定会是一个仁君,有利明朝的发展。所以,能不能实行“仁政”,也成为了朱元璋立太子的一点原因。


立朱允炆都不立朱棣,这是为何?

可是,在朱标早逝,而朱允炆还年幼的情况下,朱元璋为什么还是不立朱棣为继承者,而立朱允炆。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嫡长子继承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制度,朱元璋不能轻易打破,否则会出现兵荒马乱的情况,同时也挺喜欢朱允炆的。

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刚开始认为朱允炆有能力撑起“朱家”,并且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还活着,就算朱棣想造反,这两位大哥也不会同意。这样一来,藩王之间就可以相互牵制,以此来巩固朱允炆即位的政权。

也就是说,一开始朱元璋认为朱棣不会造反,造反也会被镇压,所以朱元璋才会立朱允炆,而不立其他的儿子。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朱樉、朱棡相继去世,有能力的功臣杀尽,朱允炆的政权脆弱不已,只有满朝的书生。而最后,朱棣打败了朱允炆,登上了皇位。

结束语

有上文所阐述的,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立朱标还是立朱允炆,朱元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坚决保住这一脉相传,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其次,朱标和朱允炆性格都比较宽厚,适合朱元璋所创建的环境,适合当一个仁君,而朱棣就不太适合了。

就算按兄弟即位,一开始也排不到朱棣。但是,朱棣即位后,他以实际的行动证明了,他确实比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


十点乌托邦


我,朱元璋,一个白手起家,靠着超人的胆识,气魄和智慧,还有那滚滚的历史时势。我是一个“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的时代幸运励志男。在成立了大明王朝公司,朱元璋自认公司总裁兼CEO,大明公司在我的治理下,慢慢的走进了正常的轨道,整个公司的业绩也是非常的好。一转眼,朱元璋已是到垂暮之年,该是靠考虑谁接班的问题了。

<strong>

这接班的问题,曾今一度已经不成为问题了。因为,我有个好儿子,朱标。他是嫡子,又是长子,从礼法上,是最合适,最无人可争议的。他的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常好。朝中大臣,有的是他的老师,有的是他的兄弟,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几个兄弟也很尊重他,他对他的亲兄弟也是感情至真。如此完美的大明公司的继承人,却没等到真正掌舵的那一天,便先离我而去。人生的三大痛苦,我尝到了最痛苦的那种。对于朱标的过早离开,除了痛苦,我也深感内疚,觉得对不起他。他妈妈也多次说过,我对他过于严苛了。他是个忠厚的好孩子,而我让他干的一些事情,却是违背了他善良忠厚的本心的。我觉得亏欠他的。虽然他离开了,他的儿子,我的孙子,朱允炆还在,而且遗传了的样子,于是,我就把他接过来陪伴我,以解我这孤单的心。

大明公司,要传承下去,就要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那什么样的人才合适呢?我的心中有几个标准:

1:于公而言,稳定压倒一切,大明公司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才开始进入正常的轨道,所以保持稳定是很重要。什么是稳定?民心稳定,朝廷稳定,军队稳定,大明王朝的继承人必须是无可争议的。从这个条件看,朱允炆是最无可争议的。

2:于私而言,我喜欢朱允炆这孩子。对于小孩子的喜欢,我和普通的老年人,并没有什么区别,或许是出于对朱标的亏欠和思念,看着朱允炆的时候,我对他更是一种无法言表的疼爱。

3:我相信我能。因为朱允炆的年纪尚小,也有大臣对此向我觐见过,表达过担忧。但我却并不真正的重视,因为我知道我能够消除朱允炆的这些威胁,于是,我把朝中一些的骄兵悍将,权臣,都一锅炖了,留下的都是些忠臣,良臣。我对于朱允炆的那些叔叔们,我始终是相信的。

我已经把能够为朱允炆做的事情,都做了,把他未来的威胁给消除了,留下了忠臣,良臣辅助于他,他继承江山,就没有什么可忧虑了。


总有话说到你的心里头


中国古代立储讲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子就是妻子生的儿子,嫡长子是继位的第一人选,如果嫡子没有或者被废,那就在剩余的儿子中选择一个母亲出身最高贵的。

朱元璋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正史记载他与老二朱樉老三朱棡都是马皇后(孝慈高皇后)的儿子,但这件事情是有争议:《南京太常寺志》当中记载,为朱元璋生下老大老二老三这三个儿子的,不是马皇后,而是“淑妃李氏”: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

淑妃李氏是开国功臣李杰唯一的女儿,因不善言语,容貌平平,在后宫地位不高,正史记载她没有儿子。

但要知道:太常寺是直属于皇帝的机构,写《南京太常寺志》作假是要按欺君罪拉出去砍头的。所以后世史学家对这本书认同度很高。

朱棣的生母是谁也是明朝历史一大疑点,《南京太常寺志》中提到,“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南京明孝陵的神位中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右一位碽妃,近代史学家也都认同这点。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朱棣的母亲是蒙古元顺帝之妃,刘献廷在《广阳杂记》更是说的有鼻子有眼,还说朱棣在皇宫里给生母秘密建立神主庙,年年祭祀,至于真假无从得知。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朱棣肯定不是马皇后生的,至于朱标,纵然不是马皇后亲生,也多半是过继给了马皇后,所以他享受嫡子身份,早早被立为太子,他死后,朱元璋本着立储的祖训,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就是建文帝。

而朱棣,作为庶出的皇子,纵然有能力,却没有机会。靖难成功后,朱棣为了给自己篡位找理由,不惜修改历史,乱认亲妈。《明太宗实录》记载:“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王,次上,次周定王橚。”《明史.成祖本纪》因之,云:“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为了昭告天下,朱棣不惜花费重金,在南京修建大报恩寺,纪念朱元璋和马皇后,搞的和真的一样,真不知道他偷偷给生母上坟的时候,面对牌位会说些什么。



日慕乡关


按现在的说法,朱老四朱棣并不是顺位继承人,事实上,在朱重八创业期时,朱老大(朱标)守护着他的几个弟弟,有过救他弟弟朱老四(朱棣)的命(这应该是真的,见于朱棣为朱标写的祭文)。而且在后期,朱老大在他爹朱重八出去跟陈友谅抢地盘的时候,镇守住整个公司,并源源不断为他爹输送资金、粮草、人员。得到了整个集团一致赞扬,尤其是得到文人集团的支持。


第二点,在给朱老大的祭文中,他的几个弟弟都对他表现出很大的爱戴之情。而根据记载来看,当时的燕王朱老四,还在燕地与蒙古人作战,为了纪念他死去的哥哥,是按父兄形式戴孝的。


第三,朱老六去找爹哭诉,说他的王宫破败得跟乞丐一样,羡慕老四哥的燕王宫殿(当年的大元皇宫),结果被朱重八一顿教训,骂他不知道创业辛苦,不知守业,差点就被朱重八拉出去胖揍的时候,是朱老大出头,扛下他们父亲的怒火,还安抚好各兄弟的感情,当时的朱老四还听大哥的话,送了一批物质给他六弟。可见朱老大朱标在所有兄弟间的威望。

第四,根据一些残存的记载来推测,当时朱标死后,文人集团基本倒向他儿子朱允炆,估计可能是1.朱重八身体还健康,2.朱重八晚年时,有想休兵养民的想法,3.朱允炆应该得到朱重八的支持。

朱元璋为什么不选兄死弟及,而是选父死子承,其实也是为了集团(帝国)的安稳,从朱元璋晚年把锦衣卫除去就可以看出来,这应该是他与文人集团善意的表现,而后来朱允炆的确得到文人集团的全力支持,可惜这些秀才们只会玩阴谋,玩崩了……

还有一点就是朱老四的母妃并非是马皇后,而是蒙古降妃,朱元璋对家庭比较看重,尤其是对创业期生的几个孩子,可是从一些文书来看,朱老四早期只是得到大哥的爱护而已,其他的兄弟喜欢占他的便宜,尤其是晋王,经常抢朱老四的战利品。

从一些文书来看,早期的燕王朱棣并没有想反,当朱允炆想拿他的权他的兵时,他都给,最后就只剩下燕王宫和守卫燕王宫里的一卫而已,其他的都给他侄子了。就跟现在的公司一样,总公司的新老总派人到分公司夺权,夺完权后,还要人命的时候,嘿嘿嘿···没能力的上缴黑材料,有能力的大都会单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