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原本有13个皇帝,其中有1人为何被“开除”?

盛开的白鹤


按照大众的说法清朝有十二个皇帝,十三个朝代。为了方便大家观看,我做了个图片:

其中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1626年皇太极即汗位后,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称帝时改元崇德,这样算来清朝就有十三个年号。如果要说有一人被开除出皇帝位,那这个人应该是指的多尔衮。多尔衮戎马一生对大清的建立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清。多尔衮辅佐顺治帝虽然没有正式当皇帝但他却行使了皇帝的权利。多尔衮死后也有了皇帝的名号,他的侄子顺治皇帝追封他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但这样的冠冕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就被顺治帝剥夺了,并掘其墓,打其尸。

那么多尔衮为什么会被顺治帝“开除”呢?

从头说起

本来皇位的继承人是多尔衮。

努尔哈赤先后废除了元妃佟佳氏所生的儿子褚英和代善的“太子”位,还处死了褚英。一直到他临终前都没有宣布确立继承人。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他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努尔哈赤自然也宠爱她生的三个儿子,特别是多尔衮。努尔哈赤死的很突然,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让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但没来得及立下遗诏就猝死了,而他身边只有多尔衮的母亲在。


这给多尔衮的兄弟们留下争夺汉位的机会和借口,最终皇太极在代善等众兄弟的支持下逼阿巴亥殉葬后坐上宝座。这些多尔衮是知道的,但迫于形势隐忍不发。

皇太极也是猝死,没有来得及立嗣子,引发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各自势力的支持下发起皇位之争。多尔衮考虑到大清才刚刚建立羽翼未丰,内忧外患,而自身自立的条件又不成熟,他最终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和宗室议定拥立皇太极的九子、才6岁的福临继位,即顺治帝。


多尔衮和诸王立下誓言,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联合摄政,但多尔衮“背誓肆行,妄自尊大”,取消了济尔哈朗摄政的权力,他立了自己的亲兄弟为“辅政叔王”。朝政大权牢牢掌控在多尔衮手里。

多尔衮的野心随之一步步扩大,有了皇帝之实。

  • 他靠着自己的权力打击政敌,凡是之前反对过自己的一个不留,冤狱频发。豪格就是他报复的一个鲜活的例子,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多尔衮以豪格“图谋不轨”为罪名,削其王爵废其为庶人,最终将其整死,迎纳豪格的妃子。
  • 在用人上对尔衮任人唯亲,提拔自己心腹,任意打压、罢免异己官员。
  •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由“摄政王”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来成为“皇父”。他的一切大礼俨然皇帝一般,对于多尔衮的每一次出行,王公贵族都要集合毕恭毕敬等待他的传旨,“列班跪送”他。
  • 还有过分的,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他的王府的规格也和皇宫无异。
  • 另外还有更过分的,他还散布皇太极称帝是夺位得来,是违背太祖努尔哈赤的遗言,是大逆不道的可耻行为
  • 另外还有更更过分的,他和顺治帝的母亲纠缠不清,让顺治帝不能忍受的是朝廷内外有自己母亲和多尔衮的绯闻。

就在多尔衮唯我独尊,享受皇权时,不料却在一次打猎中从马背上摔死。顺治帝念及他对大清有功,在他死后追封他为“皇帝”,他的老婆为皇后、妃子,女儿为公主。

但不久,多尔衮生前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詹岱两人首先揭发了多尔衮的罪行,遭受多尔衮打压的文武百官也纷纷起来检举揭发他,诸如违背誓言、专权、霸权、窥欲皇位,私藏玉玺、把生母人于太庙、谋害忠良等等。

顺治帝在多尔衮的约束下憋屈了多年,面对百官的检举,也觉得是时候清算多尔衮了,最终定了多尔衮14个足以砍头的大罪。

于是他废除多尔衮的封号令人把多尔衮的尸体从坟墓中揪出来砍头严惩,废帝号庙号,没收家产,废阿巴亥封号,其神牌也从太庙撤出。直到乾隆时才为多尔衮平反。

小姐姐讲史


清朝的皇帝数量有三种计算方式。

第一种,清朝全史,从太祖到逊帝十二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年号天命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年号天聪、崇德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

第二种,因为太宗皇太极开始称帝,使用“大清”国号,故太祖努尔哈赤不算在清朝皇帝内,十一位。

第三种,中国通史算法。因为太祖太宗都只是割据政权,他们的时代在通史中属于明朝,所以把世祖算做第一个皇帝。这种说法在民间尤其流行。传统相声《讲帝号》,金庸小说《鹿鼎记》都用的这种说法。

题主说的有十三位皇帝,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可能出现这种误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可能。

一,清朝一开始的国号为金,君主称汗。所以按年号称呼太祖为天命汗,太宗为天聪汗。后太宗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年号改为崇德。这样一来他自己有了两个年号天聪,崇德。总共清朝就有了十二帝十三个年号,故称清宫十三朝。有部小说就叫《清宫十三朝》,很有名。十三帝的误会很可能从此而来。还有人望文生意,把慈禧太后算为一朝,其实慈禧太后没有自己纪年,她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太后。

二,清太祖第十四子多尔衮,在太宗死后,顺治即位之初受封摄政王,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他死后按皇帝资格上庙号,谥号为“成宗义皇帝”。但不久又撤销,连亲王封号都剥夺,直到乾隆皇帝才给恢复,如果非说有个取消的皇帝,可能是他。

三,戊戌政变后,慈禧和光绪的关系空前紧张,慈禧有了废黜皇帝的念头,立清宣宗第五子奕誴之孙溥儁为“大阿哥”。准备让光绪退位,大阿哥代之。并且连新君年号都定好了,保庆。但在列强干预下未果。后来惩办“拳乱”祸首,溥儁之父端王载漪削去王爵,溥儁本人也取消大阿哥资格,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这可以算个未能上位的皇帝。

至于其他的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乾隆朝几位早夭的密立储君,或者穆宗未使用年号“祺祥”,不至于造成这种误会吧。

三种可能,希望可以帮到你。


pegasus1


说到清朝,我们都知道“清十二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清逊帝宣统。然而,清朝其实还有一个皇帝,虽然在严格意义上,不同于其他12个正统皇帝,但是他也是被官方认证的清帝。

说到这,想必你已经知道是谁了吧?

没错,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之异母弟,后来辅佐顺治皇帝入关,平定天下的摄政王多尔衮。

皇太极死后,拥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多尔衮,为什么要支持顺治继承皇位,不自己继位呢?

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然暴毙于沈阳的清宁宫,而在皇太极生前没有留下皇位继承人遗诏的情况下,皇位的继承人选便掌握在八旗背后这些掌权人的手里了。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皇位的继承最后锁定在了豪格和多尔衮之间。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支持,而多尔衮这边,他只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支持力度对于继承皇位还远远不够。

要这么看的话,貌似豪格成为皇位继承人的概率会更高点。但是,豪格不是嫡子,又不是正妃所生,加上负责两黄旗的将领又一直在纠结豪格成为皇帝之后,两黄旗能得到什么好处。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孝庄文皇后将顺治推荐给了多尔衮,由于顺治是皇太极的正妃所生,并且两黄旗将领的意思也是要求让皇子继位。再加上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关系也比较不错,顺治又是豪格的亲弟弟,如果是顺治继承皇位,豪格也不会反对。

因此,顺治能顺利的当上皇帝,其实也是被八旗各派互相争斗斡旋的产物。

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支持下,年幼的顺治虽然成功继承了大统,但是却失去了权力和自由

多尔衮最开始是以辅政的身份帮助顺治“辅理国政”的,后来在顺治元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十月,顺治便在关里举行登极大典,而多尔衮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虽然是顺治的摄政王,但是他的权力也跟皇帝并没有什么区别。朝廷百官无论大小事情都需要征得多尔衮的同意,甚至有时还要让朝臣去他的府邸议事。而顺治当时又势单力薄,身边只有自己的母后,加上多尔衮的专横,顺治几乎是没有任何可以做主的空间。

伴随着多尔衮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多尔衮的朝服开始和皇帝穿的龙袍相似,并且多尔衮每次出行或者是外出狩猎时,都让百官列队送行,场面也是异常的壮观。而此时顺治积攒的势力并不能与多尔衮相抗衡,也只能选择暂时的隐忍。

多尔衮死后,顺治追封庙号“清成宗”,丧礼依帝礼,而在死后的2个月,多尔衮又被下诏毁墓掘尸,剥夺封号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多尔衮作为大清入主中原的最大功臣,他的荣誉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就被落得追夺封典、毁墓掘尸下场。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多尔衮生前摄政王的身份在朝中就积攒了很多势力,所以多尔衮去世后,顺治会对多尔衮进行毁墓掘尸,其目的也是为了打击多尔衮的党羽,顺便清理一些多尔衮的势力。

事实上,顺治的这个目的还是有效果的。在多尔衮死后不久,他的政敌不仅纷纷站出来翻案,还揭发他的大逆之罪,这里面就包括多尔衮的亲信苏克萨哈。当时苏克萨哈见势头不对,带头举报多尔衮预先给自己准备的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物品,准备死后殉葬之用,种种迹象都表明多尔衮生前早已有谋反称帝的野心了。

后来,顺治先是恢复了两黄旗贵族的地位,然后又提升两红旗的里一些有能力的人物,最后将多尔衮所掌控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从上三旗降到了下五旗。

除此之外,顺治通过对多尔衮的毁墓掘尸,还做了一些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以及禁止各旗自由圈地的特权。

在顺治入主中原后,他就学习了很多中原王朝统治管理的办法。与此同时,他还通过重用汉臣去释放诸王贝勒管理朝廷的权力,于是在顺治后来的统治中,就能看到满人和汉人都具有同样的权力向皇帝请示。

综上,多尔衮其实对满清的势力的壮大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不仅稳定了整个满清政权,还消灭了李自成农民军残余势力,为大清王朝的最终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多尔衮在摄政期间太过专横,又对年幼的顺治皇帝管束过多,使顺治失去了自由和权力。所以,造成了顺治皇帝和多尔衮之间的怨恨越来越深,最后通过列出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了多尔衮的一切封典,并毁墓掘尸。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才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


秋原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下午的爬起来,俺这起床气还没散干净,就蹲在电脑跟前刷题,转手就刷到了这题目,俺直接就乐了。

清朝十三个皇帝?你快拉倒吧,你要是细细的算下来,光皇帝就有十四个,他开除的可不是一个,是一对。

你还别不服,听俺给大家伙聊聊这八卦。

其实搁一般人的眼里,清朝这应该有十二个皇帝。咋说呢?要是一般情况俺也承认是这么个理,但今天比较特殊,毕竟题主问到这档子事了,咱也不能揣个明白装糊涂不是。

这事,咱一个一个聊。

话说满人您要是往前边追,这其实是过去的女真,在宋朝时期建立了金国,这不后边努尔哈赤建立的国家,国号被称为“后金”,他是这么来的。

那么后金这块传到皇太极手里边,他就特别的不喜欢别人叫自己为女真,所以就改成了满洲。

这事是在1635年11月22日定下来的,当时皇太极为这事专门下了一道命令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女真)。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

直到今天,满人依然将这11月22日定为民族诞生日。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要猜了:“你不会说,清朝被开除俩皇帝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别!别!俺可没这么说。后金那是清朝的前身的,没有后金就没有清朝,这俩皇帝那是必须算到清朝里边,这算是奠基人啊!这可不能不算啊!历史学家都没这么干的。

被开除那俩算不到人家身上,俺这里没有别的意思,只是顺带普及一些个小知识而已。

既然说了,咱就在插个小知识,那么努尔哈赤之前,还有四个满人的祖先,被后来的皇帝追为皇帝,他们分别是孟特穆 ( 肇祖原皇帝)、福满 ( 兴祖直皇帝)、 觉昌安 ( 景祖翼皇帝)、塔克世 ( 显祖宣皇帝)。

那么这四个人通常是不算在清朝皇帝里边的,但您要是搁爱新觉罗的家谱里边排,这四个人算皇帝,当然这四位不在咱今天要聊的这八卦里边,大家伙知道有这么个事就成。

题主这事其实得从皇太极身上说起。

话说当年努尔哈赤死的也突然,他就没怎么给自己安排后事,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几个皇子瞅着皇位都想搁上边坐上一坐。

这要是按照努尔哈赤本人的喜好,当时皇太极的同父异母的多尔衮有着先天优势,但努尔哈赤啥话也没有留下。

所以皇太极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把多尔衮的母亲逼的殉葬了努尔哈赤,他把皇位捞到了手里边。

也就是说多尔衮和这皇太极有着杀母之仇,但皇太极也算艺高人胆大,他就觉得自己能够压制了多尔衮,不在意。

可皇太极也犯了努尔哈赤的老毛病,没立储君。你说这事弄的比较尴尬。

其实皇太极最早立过一次,当年科尔沁为了和清朝捆绑的更加的结实,把一个姑姑,俩侄女都嫁给了皇太极。这就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后来出名的孝庄,已经皇太极的挚爱海兰珠。

话说皇太极这辈子最为疼爱的就是这海兰珠,她就给皇太极就生下一个皇八子,就这皇八子还是个巴掌大婴儿的时候,就被立成了皇太子。

但这孩子福薄,不到一年就夭折了,连个名还都没来得急起。

海兰珠跟着也就病垮了,死掉了。海兰珠一死,这皇太极干啥都心不在焉的,所以皇太子的事,就没来得急。

皇太极说道根子上也是伤心死的,随着海兰珠两年后就死了。

这下清朝的皇位又悬空了。

这档子事大家伙也都知道,后来不就有了多尔衮摄政,辅佐孝庄的儿子顺治当了皇帝吗?

咋说呢?在整个清朝入关之后,兵权虽然落在八个旗主的手里边,满八旗嘛?但这里边功勋最大的就是人家多尔衮,所以说道兵权,这就成了多尔衮最大。

毕竟在军队里边,尤其是战争年代,啥都不好使,摆你的功勋最实在。

那么多尔衮成为摄政王那是手到擒来啊。

后来这不,什么叔父摄政王,什么皇叔父摄政王,整到最后这直接就成了顺治的皇父摄政王。

听着名字好像一步比一步的亲切,其实说道根子上,多尔衮也没按啥好心,为自己成为皇帝铺路呢?

这档子事,顺治自己心里也明白,但又能咋样呢?实力不允许他有别的想法。

这要是发展下去,后边就没有顺治啥事了,但也该着了,多尔衮出去狩猎把自己个摔死了。

听到这信,最开心的无疑就是顺治,毕竟蹲在他头上一块乌云,就等着下雨了,结果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但这会多尔衮人虽然死了,但他的影响力还在,顺治为了更安稳的拿到权利,还是按照极高的规格葬了皇太极,这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还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就这架势不可谓不厚道啊!

可这事两个月之后,顺治把权利巩固的差不离了,这就开始清算多尔衮的事。

这家伙,好吗?把多尔衮的豪华陵墓直接就给刨了,棺材板也给掀了,拉出尸体玩命的抽,抽完了还不算,把脑壳还给剁下来。您瞅瞅顺治这得多恨多尔衮,所以之前追封的清成宗,也被顺治给收回了。

后来多尔衮的事,被乾隆这位特别喜欢否定前朝皇帝的主给翻了案子,当然也仅仅是恢复睿亲王封号。

所以题主说的那被开除的一位,估计指的就是这位——多尔衮。

另一位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提醒俺:“你不说,还有一位,这谁呀?”

咋说呢?这位说道根子上他充其量顶多算半个,那么是怎么回事呢?

咱接着说。

这后边这几位咱就不用详细的介绍了,咱简单的过一下就完事了。

顺治为了董鄂妃算是看破了红尘,这死命的想要出家当和尚,这连他老母亲孝庄都拦不住。

这不就制定了康熙作为皇位继承人。

康熙后边又经历了九子夺嫡,雍正正式登基。

雍正这人比较勤勉,对于后代这事,有几个也就成了,所以后妃也不多,他的皇位也比较明确就留给了乾隆,他本身就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残酷,所以不愿意弄那个。

毫无疑问的乾隆就登基了,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六十三年,最后的三年以太上皇的身份把持朝政,直到死了都没舍得撒手手中的权利。

而清朝也就是从这位爷的手上开始走下坡路的,到了他的中后期,为了维持朝廷庞大的开销,啥都敢标上价格卖出去。

就连作为荣誉勋章的单眼花翎,双眼花翎只要付的起银子,他就卖。

到了最后好悬没把三眼花翎也卖出去,他就打算在三眼花翎的基础上在弄个四眼花翎,五眼花翎啥的,这要不是和珅给按住了,清朝历史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可就不止七个人了。

哎这一说,就守不住嘴!好了咱接着说题主的事。

这后边的皇帝能力一般般,但皇位的继承没啥争议的,至少没出现九子夺嫡这种事。

嘉庆在乾隆还在的时候就当了皇帝,后边的道光,这位吃口鸡蛋还得数个数,生怕吃多了,没办法国库里真没银子,后妃们想吃个荤菜,这都得赶上逢年过节。

后边的咸丰,被英法联军撵着屁股跑,把偌大的紫禁城留给英法联军,最后把圆明园给烧了哪位。

后边三位大家伙也知道了,这三位就没有留下子嗣,分别是同治,光绪,溥仪。

那么在这个当中间,有一位比较可怜,那就是光绪,他在位的时候,就哪位就已经起了要废他的心思,毕竟光绪年岁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好控制了。

这不他们就准备重新立一个溥儁出来,做皇帝,他们连年号都整出来了“保庆”,所以这位叫保庆帝。

结果这事遭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反对,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废帝的计划就停了,保庆帝也就没了。

如果在清朝末期您听到大阿哥这字号,指的就是这保庆帝。

所以要这么算的话,应该是十三个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清朝有十二个皇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确实是十二个皇帝没有错。
我也看了不少人的回答,说是清朝之所以有十三个皇帝,是因为皇太极在登基的时候用了两个年号,天聪和崇德,但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人。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因为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年号天命,而皇太极继承的其实是后金的皇帝,因此有了天聪年号,但后金这一时期仍然在关外,后金的统治阶级其实大部分还延续这女真一族旧有的制度,直到皇太极将年号改为清以后,这时候皇太极已经废掉了八王议政制度,将权力彻底的收归自己所有,因此皇太极改年号、改国号,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真正将权力收回所有。
但有清朝一代,确确实实是有13个皇帝,只是其中有一个是死后追封的,但是很快就有被废掉了,而这个人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
如果要说大清定鼎中原,多尔衮其实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多尔衮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此时距离大清王朝入关中原,还有32年,在多尔衮出生仅仅4年以后,努尔哈赤就建立了后金,应该说此时的后金正是如日中天的壮大,但是不可避免的,内部权势纷争不断,毕竟努尔哈赤还没有完全接受中原王朝那种制度。
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很早就被他杀了,而后来所立的太子代善,据说也因为和大福晋有私情而被废黜,废黜以后,努尔哈赤设立了八王议政制度,在所有的子嗣当中选择八个年长的参与直接的政事处理,而其中就包括后来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要知道此时不过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多尔衮不过八岁,就连年纪较大的阿济格也才15岁,他们两人之所以能被选入进去,完全是因为多尔衮的生母大妃阿巴亥受宠的缘故。
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时期毕竟年纪还小,因此并没有参与议政,但是也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建立了基础,而皇太极继位以后,对这位弟弟也很是重用,多尔衮追随皇太极的十年时间里面,屡屡建功立业,到天命十年(公元1636年)的时候,多尔衮受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所有亲王中第三位,而直到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在整个大清王朝都是最有权势,也是最有可能当皇帝的。
但皇太极一脉自然不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双方势力角逐之下,皇太极长子豪格落选,多尔衮落选,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而多尔衮也在顺治一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巅峰,只可惜天不假年,多尔衮顺治七年病逝,享年只有39岁。
多尔衮去世以后,为表哀荣,顺治帝下令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谥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但仅仅只有2个月,顺治帝下旨褫夺,并掘墓,乾隆年间才宣告平反,恢复睿亲王爵位封号。

漫步史书


我觉得问题问得很不合理很让人误解,应该改为,清朝不是应该一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年号出现那么多次,那为何历史上只有十二个皇帝?

我们捋一捋思路,先把他们的庙号、年号说一说。

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清朝开国皇帝;

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崇德,皇太极就有两个年号了,天聪是对皇太极尊称,自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改元为崇德的这个年号;世祖福临,年号顺治,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

圣祖玄烨,年号康熙;

世宗胤禛,年号雍正;

高宗弘历,年号乾隆;

仁宗永琰(颙琰),年号嘉庆;

宣宗旻宁,年号道光;

文宗奕詝,年号咸丰;

穆宗载淳,年号同治;

德宗载湉,年号光绪;

宪宗溥仪,年号宣统,清朝最后一个皇帝。


用户1323441626811820


满清12帝,是我国最后的王朝绝唱。从努尔哈赤开国,到宣统亡国,期间皇室发生的故事可以写到几百万字的小说。

为什么说满清有“13”个皇帝呢?

让我们时间回到1643年,这一年满清的第二个皇帝皇太极挂了。由于死的突然,并没有来得及安排后事。

话说清朝的帝王总是犯这个错误,不然也不至于有后来的九子夺嫡。

皇上没了,总得有一个新的顶上去吧。



这个时候两大势力出现了,分别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

通常子继父位,为什么多尔衮作为皇太极的弟弟这个时候要出来争夺帝位呢?

原因就在于多尔衮战功赫赫,在军队和朝堂之上声望很高,势力更大。既然皇太极没有明确指出继承人,为什么我不能争一争?这是多尔衮的内心写照。

双方势力斗争异常激烈,这事好激烈,要是相互谦让才怪了。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最后上位的确实年仅六岁的福临。

其实,这也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双方都在想在运动中壮大自己,消灭对手。最后的结局很明显,多尔衮技高一筹。

很快,多尔衮就带领着八旗子弟进了山海关,来到了北京城。

其实,这个时候多尔衮还是有机会自立的,把福临娘俩扔在盛京,自己在北京称帝,依然没有谁能够左右自己。

可能此时的多尔衮心境已经变了,跟一年多前争帝位时不一样了。可能现在觉得,做一个隐形的帝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或许,他放不下他和孝庄的感情。

就这样,又把孝庄娘俩接到了北京城。

这个时候顺治还没有亲政,还是个孩子。那朝中大事怎么办?自然是由摄政王多尔衮来主持了。

自己没有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而且帝国正在慢慢壮大起来。

或许,这对于此时的多尔衮来说,足够告慰祖宗先灵了。

多尔衮的摄政王做了七年之久,这七年里,多尔衮带领八旗子弟进入北京,平叛边乱,打击南明,对于一个刚刚入主中原的王朝来说,功不可没。

更是让自己的正白旗进入了上三旗,抬高了自己的宗族势力。

后来,多尔衮在平叛祸乱的时候,死在了古北口外。

念于多尔衮的功绩和其势力,顺治皇帝只能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成字有着大功告成之意,完成之意。

可能这也寓意着多尔衮成功入主中原之意吧。

但是,仅仅两个多月,顺治皇帝便剥夺其封号,捣毁其陵墓。

可能是这些年里,顺治压抑了太久,也可能是这些年和他母亲的传闻,让顺治内心感觉受到了侮辱。

但是,他忘记了自己的皇位和这偌大的天下是怎么来的。

后来,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结语:从王朝的角度来说,多尔衮功大于过。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同意,福临没有机会登上皇位。如果入主北京以后多尔衮自立,顺治在关外毫无办法。

作为一个臣子来说,多尔衮同样合格,积极平叛,开疆扩土,奠定了清朝最初的格局。

只是他和孝庄的故事,那也只能怪年轻时的故事了。


观复一鉴


简单来说,清朝有11个皇帝和6个追封的皇帝。

提到清朝皇帝,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清朝十二帝,这是包括了清朝的11个皇帝和后金的一位大汗。此外还有清朝十三皇朝的说法,这是按年号算的。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努尔哈赤用数年时间席卷辽东,把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尽数摧毁,不得不退守山海关。

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去逝,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元天聪。

皇太极在位时期是清朝的关键时刻,后金逐步由一个渔猎民族政权向集权帝制国家转变,其标志之一便是君主不再称大汗,而兼有皇帝之名。

1636年五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努尔哈赤为大清皇帝。

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毙于沈阳,清朝内部经过一系列争斗后,推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改元顺治。

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请清军入关,清朝迅速攻占北京并迁都于此,福临为此再登基一回,以示自己是明朝的天命继承人,继而展开夺取天下的战争。

1648年,福临将努尔哈赤以上的四位先祖追尊为大清皇帝。

1650年末,摄政王多尔衮去世,福临追封其为大清皇帝。但两个月后福临展开清算,废除多尔衮一切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一百二十八年后的乾隆时期,多尔衮才恢复了睿亲王的封号。

福临之后,清朝还有十位皇帝,每人一个年号,即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颙琰、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

总的来说,活着当清朝皇帝的有11位,大多数情况下,清朝的前身后金也算作清朝,所以努尔哈赤也是清朝皇帝,则十二帝之称最为普遍。努尔哈赤的四位祖先皇帝纯属追封。多尔衮是生有皇帝之时,死有皇帝之名,只不过名很短,一般不把他当作清朝皇帝,也就是被开除了。

明清时期,一位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但皇太极因为称帝改国号,多了一个年号,所以整个清朝(加上后金)有十二帝十三年号。


平沙趣说历史


被开除的"皇帝",在严格意义看与前十二位皇帝(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二位,与年号可称还有顺治,康熙,雍正,同治,光绪,以及清逊帝宣统),有所区别,掌据生杀大权,货真价实,有着官方承认的"大清皇帝"。

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之异母弟,后来辅佐顺治黄帝入关,平定天下的摄政王多尔滚,他在世时没当皇帝,死后得到了清廷正式尊封为"成宗义皇帝",属于官方指定的名副其实的大清黄帝,不是自封的,他的权力与真正的黄帝亦无大区别,以摄政王身价掌握一切军政大权,就勋劳而言,多而滚对清朝开创的贡献大,不亚于其他皇帝。

多尔滚率领八旗兵入关,打下清潮江山时,顺治还是个七岁孩子,他只是个守城之主,沾了老多的光儿。然而他俩不合,多尔滚摄政王又功高震王,难免会有专权擅政的行为。小顺对老多的感受,大概如同康熙对待鳌拜,既是前辈,也是阻碍,内心存在敌视,但是多尔滚有时不地道,利用权威逼顺治叫他"皇父摄政王",还跟顺治妈孝庄闹徘闻,顺治恨他,另外多尔滚逼死了豪格,还取豪格妻子为福晋,小顺表面不说,但心里有个小九九,因此多尔滚死后被迫夺封典,都是小顺多年积累的怨情绪爆发,他恨在心,等到时机成熟,彻底清算。


亮晶晶61282203192


清朝原本有13个皇帝,其中1人为何会被“开除”?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都很好奇,清朝明明只有12个皇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算起,至宣统皇帝,为何会出现第13位皇帝呢?其实,这第13个被“开除”的皇帝,不是别人,就是后世颇有争议的多尔衮。

多尔衮,清初著名的大臣,努尔哈赤的第14子,关于他的传言有很多,其中不乏他与孝庄太后的传闻,但是这些都无从考证,可是有据可查的是,在多尔衮猝死后,顺治皇帝曾经追赠这位摄政王为“成宗皇帝”。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他是一个十分有野心的人。皇太极猝死后,多尔衮有心自立,可是当时的大环境不允许,他根本无法真正的当皇帝,所以他选择帮助自己的嫂子,也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登基,即为顺治皇帝,多尔衮摇身一变成了摄政王。

摄政王多大的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年幼,可以说国家基本都掌握在他手里,后来甚至授封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也差不太多了。

随着权力的上升,多尔衮的内心也开始发生着变化,权力已经无限接近皇帝,但是朝中难免会有反对的声音,于是乎,多尔衮开始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妄图牢牢的把控朝政。

顺治七年,多尔衮正值壮年,却意外死亡,这个晴天霹雳让顺治皇帝十分悲痛,追封他为“成宗皇帝”,以皇帝之礼下葬。但是,多尔衮的死引发了朝堂震动,许多大臣开始弹劾他,顺治皇帝一点点改变了心意。仅仅两个月后,多尔衮的皇帝头衔就被剥夺,甚至被掘尸。

自此,多尔衮的“皇位”刚刚拥有,还没捂热乎就被剥夺了,本来应该是大清的第13个皇帝,结果就这样被踢出了“皇帝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