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原本有13個皇帝,其中有1人為何被“開除”?

盛開的白鶴


按照大眾的說法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十三個朝代。為了方便大家觀看,我做了個圖片:

其中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天聰、崇德。1626年皇太極即汗位後,宣佈次年為天聰元年,稱帝時改元崇德,這樣算來清朝就有十三個年號。如果要說有一人被開除出皇帝位,那這個人應該是指的多爾袞。多爾袞戎馬一生對大清的建立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大清。多爾袞輔佐順治帝雖然沒有正式當皇帝但他卻行使了皇帝的權利。多爾袞死後也有了皇帝的名號,他的侄子順治皇帝追封他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這樣的冠冕僅僅存在了兩個多月就被順治帝剝奪了,並掘其墓,打其屍。

那麼多爾袞為什麼會被順治帝“開除”呢?

從頭說起

本來皇位的繼承人是多爾袞。

努爾哈赤先後廢除了元妃佟佳氏所生的兒子褚英和代善的“太子”位,還處死了褚英。一直到他臨終前都沒有宣佈確立繼承人。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他的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努爾哈赤自然也寵愛她生的三個兒子,特別是多爾袞。努爾哈赤死的很突然,他臨終前留下遺言讓多爾袞繼位,代善輔政,但沒來得及立下遺詔就猝死了,而他身邊只有多爾袞的母親在。


這給多爾袞的兄弟們留下爭奪漢位的機會和藉口,最終皇太極在代善等眾兄弟的支持下逼阿巴亥殉葬後坐上寶座。這些多爾袞是知道的,但迫於形勢隱忍不發。

皇太極也是猝死,沒有來得及立嗣子,引發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在各自勢力的支持下發起皇位之爭。多爾袞考慮到大清才剛剛建立羽翼未豐,內憂外患,而自身自立的條件又不成熟,他最終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和宗室議定擁立皇太極的九子、才6歲的福臨繼位,即順治帝。


多爾袞和諸王立下誓言,由多爾袞與濟爾哈朗聯合攝政,但多爾袞“背誓肆行,妄自尊大”,取消了濟爾哈朗攝政的權力,他立了自己的親兄弟為“輔政叔王”。朝政大權牢牢掌控在多爾袞手裡。

多爾袞的野心隨之一步步擴大,有了皇帝之實。

  • 他靠著自己的權力打擊政敵,凡是之前反對過自己的一個不留,冤獄頻發。豪格就是他報復的一個鮮活的例子,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多爾袞以豪格“圖謀不軌”為罪名,削其王爵廢其為庶人,最終將其整死,迎納豪格的妃子。
  • 在用人上對爾袞任人唯親,提拔自己心腹,任意打壓、罷免異己官員。
  •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由“攝政王”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後來成為“皇父”。他的一切大禮儼然皇帝一般,對於多爾袞的每一次出行,王公貴族都要集合畢恭畢敬等待他的傳旨,“列班跪送”他。
  • 還有過分的,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他的王府的規格也和皇宮無異。
  • 另外還有更過分的,他還散佈皇太極稱帝是奪位得來,是違背太祖努爾哈赤的遺言,是大逆不道的可恥行為
  • 另外還有更更過分的,他和順治帝的母親糾纏不清,讓順治帝不能忍受的是朝廷內外有自己母親和多爾袞的緋聞。

就在多爾袞唯我獨尊,享受皇權時,不料卻在一次打獵中從馬背上摔死。順治帝念及他對大清有功,在他死後追封他為“皇帝”,他的老婆為皇后、妃子,女兒為公主。

但不久,多爾袞生前的貼身侍衛蘇克薩哈、詹岱兩人首先揭發了多爾袞的罪行,遭受多爾袞打壓的文武百官也紛紛起來檢舉揭發他,諸如違背誓言、專權、霸權、窺欲皇位,私藏玉璽、把生母人於太廟、謀害忠良等等。

順治帝在多爾袞的約束下憋屈了多年,面對百官的檢舉,也覺得是時候清算多爾袞了,最終定了多爾袞14個足以砍頭的大罪。

於是他廢除多爾袞的封號令人把多爾袞的屍體從墳墓中揪出來砍頭嚴懲,廢帝號廟號,沒收家產,廢阿巴亥封號,其神牌也從太廟撤出。直到乾隆時才為多爾袞平反。

小姐姐講史


清朝的皇帝數量有三種計算方式。

第一種,清朝全史,從太祖到遜帝十二位。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年號天命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年號天聰、崇德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

第二種,因為太宗皇太極開始稱帝,使用“大清”國號,故太祖努爾哈赤不算在清朝皇帝內,十一位。

第三種,中國通史算法。因為太祖太宗都只是割據政權,他們的時代在通史中屬於明朝,所以把世祖算做第一個皇帝。這種說法在民間尤其流行。傳統相聲《講帝號》,金庸小說《鹿鼎記》都用的這種說法。

題主說的有十三位皇帝,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可能出現這種誤會的原因有以下幾個可能。

一,清朝一開始的國號為金,君主稱汗。所以按年號稱呼太祖為天命汗,太宗為天聰汗。後太宗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改為崇德。這樣一來他自己有了兩個年號天聰,崇德。總共清朝就有了十二帝十三個年號,故稱清宮十三朝。有部小說就叫《清宮十三朝》,很有名。十三帝的誤會很可能從此而來。還有人望文生意,把慈禧太后算為一朝,其實慈禧太后沒有自己紀年,她是同治光緒兩朝的太后。

二,清太祖第十四子多爾袞,在太宗死後,順治即位之初受封攝政王,為清朝的實際統治者,他死後按皇帝資格上廟號,諡號為“成宗義皇帝”。但不久又撤銷,連親王封號都剝奪,直到乾隆皇帝才給恢復,如果非說有個取消的皇帝,可能是他。

三,戊戌政變後,慈禧和光緒的關係空前緊張,慈禧有了廢黜皇帝的念頭,立清宣宗第五子奕誴之孫溥儁為“大阿哥”。準備讓光緒退位,大阿哥代之。並且連新君年號都定好了,保慶。但在列強幹預下未果。後來懲辦“拳亂”禍首,溥儁之父端王載漪削去王爵,溥儁本人也取消大阿哥資格,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這可以算個未能上位的皇帝。

至於其他的康熙朝廢太子胤礽,乾隆朝幾位早夭的密立儲君,或者穆宗未使用年號“祺祥”,不至於造成這種誤會吧。

三種可能,希望可以幫到你。


pegasus1


說到清朝,我們都知道“清十二帝”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清遜帝宣統。然而,清朝其實還有一個皇帝,雖然在嚴格意義上,不同於其他12個正統皇帝,但是他也是被官方認證的清帝。

說到這,想必你已經知道是誰了吧?

沒錯,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異母弟,後來輔佐順治皇帝入關,平定天下的攝政王多爾袞。

皇太極死後,擁有正白旗和鑲白旗的多爾袞,為什麼要支持順治繼承皇位,不自己繼位呢?

164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暴斃於瀋陽的清寧宮,而在皇太極生前沒有留下皇位繼承人遺詔的情況下,皇位的繼承人選便掌握在八旗背後這些掌權人的手裡了。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皇位的繼承最後鎖定在了豪格和多爾袞之間。豪格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支持,而多爾袞這邊,他只有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支持,支持力度對於繼承皇位還遠遠不夠。

要這麼看的話,貌似豪格成為皇位繼承人的概率會更高點。但是,豪格不是嫡子,又不是正妃所生,加上負責兩黃旗的將領又一直在糾結豪格成為皇帝之後,兩黃旗能得到什麼好處。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孝莊文皇后將順治推薦給了多爾袞,由於順治是皇太極的正妃所生,並且兩黃旗將領的意思也是要求讓皇子繼位。再加上孝莊文皇后與多爾袞關係也比較不錯,順治又是豪格的親弟弟,如果是順治繼承皇位,豪格也不會反對。

因此,順治能順利的當上皇帝,其實也是被八旗各派互相爭鬥斡旋的產物。

在攝政王多爾袞的支持下,年幼的順治雖然成功繼承了大統,但是卻失去了權力和自由

多爾袞最開始是以輔政的身份幫助順治“輔理國政”的,後來在順治元年四月,順治帝在篤恭殿拜多爾袞為大將軍,親賜大將軍敕印,令他統大軍南下,入關與李自成和南明王朝開始了爭奪天下的宏偉事業。十月,順治便在關裡舉行登極大典,而多爾袞因功勳卓著,被封為叔父攝政王。

多爾袞雖然是順治的攝政王,但是他的權力也跟皇帝並沒有什麼區別。朝廷百官無論大小事情都需要徵得多爾袞的同意,甚至有時還要讓朝臣去他的府邸議事。而順治當時又勢單力薄,身邊只有自己的母后,加上多爾袞的專橫,順治幾乎是沒有任何可以做主的空間。

伴隨著多爾袞掌握的權力越來越大,多爾袞的朝服開始和皇帝穿的龍袍相似,並且多爾袞每次出行或者是外出狩獵時,都讓百官列隊送行,場面也是異常的壯觀。而此時順治積攢的勢力並不能與多爾袞相抗衡,也只能選擇暫時的隱忍。

多爾袞死後,順治追封廟號“清成宗”,喪禮依帝禮,而在死後的2個月,多爾袞又被下詔毀墓掘屍,剝奪封號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多爾袞作為大清入主中原的最大功臣,他的榮譽僅僅維持了兩個月就被落得追奪封典、毀墓掘屍下場。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多爾袞生前攝政王的身份在朝中就積攢了很多勢力,所以多爾袞去世後,順治會對多爾袞進行毀墓掘屍,其目的也是為了打擊多爾袞的黨羽,順便清理一些多爾袞的勢力。

事實上,順治的這個目的還是有效果的。在多爾袞死後不久,他的政敵不僅紛紛站出來翻案,還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這裡面就包括多爾袞的親信蘇克薩哈。當時蘇克薩哈見勢頭不對,帶頭舉報多爾袞預先給自己準備的八補黃袍、大東珠、素珠、黑狐褂等物品,準備死後殉葬之用,種種跡象都表明多爾袞生前早已有謀反稱帝的野心了。

後來,順治先是恢復了兩黃旗貴族的地位,然後又提升兩紅旗的裡一些有能力的人物,最後將多爾袞所掌控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從上三旗降到了下五旗。

除此之外,順治通過對多爾袞的毀墓掘屍,還做了一些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以及禁止各旗自由圈地的特權。

在順治入主中原後,他就學習了很多中原王朝統治管理的辦法。與此同時,他還通過重用漢臣去釋放諸王貝勒管理朝廷的權力,於是在順治後來的統治中,就能看到滿人和漢人都具有同樣的權力向皇帝請示。

綜上,多爾袞其實對滿清的勢力的壯大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他不僅穩定了整個滿清政權,還消滅了李自成農民軍殘餘勢力,為大清王朝的最終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多爾袞在攝政期間太過專橫,又對年幼的順治皇帝管束過多,使順治失去了自由和權力。所以,造成了順治皇帝和多爾袞之間的怨恨越來越深,最後通過列出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了多爾袞的一切封典,並毀墓掘屍。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才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


秋原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大下午的爬起來,俺這起床氣還沒散乾淨,就蹲在電腦跟前刷題,轉手就刷到了這題目,俺直接就樂了。

清朝十三個皇帝?你快拉倒吧,你要是細細的算下來,光皇帝就有十四個,他開除的可不是一個,是一對。

你還別不服,聽俺給大傢伙聊聊這八卦。

其實擱一般人的眼裡,清朝這應該有十二個皇帝。咋說呢?要是一般情況俺也承認是這麼個理,但今天比較特殊,畢竟題主問到這檔子事了,咱也不能揣個明白裝糊塗不是。

這事,咱一個一個聊。

話說滿人您要是往前邊追,這其實是過去的女真,在宋朝時期建立了金國,這不後邊努爾哈赤建立的國家,國號被稱為“後金”,他是這麼來的。

那麼後金這塊傳到皇太極手裡邊,他就特別的不喜歡別人叫自己為女真,所以就改成了滿洲。

這事是在1635年11月22日定下來的,當時皇太極為這事專門下了一道命令

“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曏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

直到今天,滿人依然將這11月22日定為民族誕生日。

說道這裡估計有些小夥伴要猜了:“你不會說,清朝被開除倆皇帝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別!別!俺可沒這麼說。後金那是清朝的前身的,沒有後金就沒有清朝,這倆皇帝那是必須算到清朝裡邊,這算是奠基人啊!這可不能不算啊!歷史學家都沒這麼幹的。

被開除那倆算不到人家身上,俺這裡沒有別的意思,只是順帶普及一些個小知識而已。

既然說了,咱就在插個小知識,那麼努爾哈赤之前,還有四個滿人的祖先,被後來的皇帝追為皇帝,他們分別是孟特穆 ( 肇祖原皇帝)、福滿 ( 興祖直皇帝)、 覺昌安 ( 景祖翼皇帝)、塔克世 ( 顯祖宣皇帝)。

那麼這四個人通常是不算在清朝皇帝裡邊的,但您要是擱愛新覺羅的家譜裡邊排,這四個人算皇帝,當然這四位不在咱今天要聊的這八卦裡邊,大傢伙知道有這麼個事就成。

題主這事其實得從皇太極身上說起。

話說當年努爾哈赤死的也突然,他就沒怎麼給自己安排後事,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幾個皇子瞅著皇位都想擱上邊坐上一坐。

這要是按照努爾哈赤本人的喜好,當時皇太極的同父異母的多爾袞有著先天優勢,但努爾哈赤啥話也沒有留下。

所以皇太極就來了個先下手為強,把多爾袞的母親逼的殉葬了努爾哈赤,他把皇位撈到了手裡邊。

也就是說多爾袞和這皇太極有著殺母之仇,但皇太極也算藝高人膽大,他就覺得自己能夠壓制了多爾袞,不在意。

可皇太極也犯了努爾哈赤的老毛病,沒立儲君。你說這事弄的比較尷尬。

其實皇太極最早立過一次,當年科爾沁為了和清朝捆綁的更加的結實,把一個姑姑,倆侄女都嫁給了皇太極。這就是皇太極的皇后哲哲,後來出名的孝莊,已經皇太極的摯愛海蘭珠。

話說皇太極這輩子最為疼愛的就是這海蘭珠,她就給皇太極就生下一個皇八子,就這皇八子還是個巴掌大嬰兒的時候,就被立成了皇太子。

但這孩子福薄,不到一年就夭折了,連個名還都沒來得急起。

海蘭珠跟著也就病垮了,死掉了。海蘭珠一死,這皇太極幹啥都心不在焉的,所以皇太子的事,就沒來得急。

皇太極說道根子上也是傷心死的,隨著海蘭珠兩年後就死了。

這下清朝的皇位又懸空了。

這檔子事大傢伙也都知道,後來不就有了多爾袞攝政,輔佐孝莊的兒子順治當了皇帝嗎?

咋說呢?在整個清朝入關之後,兵權雖然落在八個旗主的手裡邊,滿八旗嘛?但這裡邊功勳最大的就是人家多爾袞,所以說道兵權,這就成了多爾袞最大。

畢竟在軍隊裡邊,尤其是戰爭年代,啥都不好使,擺你的功勳最實在。

那麼多爾袞成為攝政王那是手到擒來啊。

後來這不,什麼叔父攝政王,什麼皇叔父攝政王,整到最後這直接就成了順治的皇父攝政王。

聽著名字好像一步比一步的親切,其實說道根子上,多爾袞也沒按啥好心,為自己成為皇帝鋪路呢?

這檔子事,順治自己心裡也明白,但又能咋樣呢?實力不允許他有別的想法。

這要是發展下去,後邊就沒有順治啥事了,但也該著了,多爾袞出去狩獵把自己個摔死了。

聽到這信,最開心的無疑就是順治,畢竟蹲在他頭上一塊烏雲,就等著下雨了,結果就這麼煙消雲散了。

但這會多爾袞人雖然死了,但他的影響力還在,順治為了更安穩的拿到權利,還是按照極高的規格葬了皇太極,這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還追封多爾袞為“清成宗”,就這架勢不可謂不厚道啊!

可這事兩個月之後,順治把權利鞏固的差不離了,這就開始清算多爾袞的事。

這傢伙,好嗎?把多爾袞的豪華陵墓直接就給刨了,棺材板也給掀了,拉出屍體玩命的抽,抽完了還不算,把腦殼還給剁下來。您瞅瞅順治這得多恨多爾袞,所以之前追封的清成宗,也被順治給收回了。

後來多爾袞的事,被乾隆這位特別喜歡否定前朝皇帝的主給翻了案子,當然也僅僅是恢復睿親王封號。

所以題主說的那被開除的一位,估計指的就是這位——多爾袞。

另一位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提醒俺:“你不說,還有一位,這誰呀?”

咋說呢?這位說道根子上他充其量頂多算半個,那麼是怎麼回事呢?

咱接著說。

這後邊這幾位咱就不用詳細的介紹了,咱簡單的過一下就完事了。

順治為了董鄂妃算是看破了紅塵,這死命的想要出家當和尚,這連他老母親孝莊都攔不住。

這不就制定了康熙作為皇位繼承人。

康熙後邊又經歷了九子奪嫡,雍正正式登基。

雍正這人比較勤勉,對於後代這事,有幾個也就成了,所以後妃也不多,他的皇位也比較明確就留給了乾隆,他本身就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殘酷,所以不願意弄那個。

毫無疑問的乾隆就登基了,成為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六十三年,最後的三年以太上皇的身份把持朝政,直到死了都沒捨得撒手手中的權利。

而清朝也就是從這位爺的手上開始走下坡路的,到了他的中後期,為了維持朝廷龐大的開銷,啥都敢標上價格賣出去。

就連作為榮譽勳章的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只要付的起銀子,他就賣。

到了最後好懸沒把三眼花翎也賣出去,他就打算在三眼花翎的基礎上在弄個四眼花翎,五眼花翎啥的,這要不是和珅給按住了,清朝歷史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可就不止七個人了。

哎這一說,就守不住嘴!好了咱接著說題主的事。

這後邊的皇帝能力一般般,但皇位的繼承沒啥爭議的,至少沒出現九子奪嫡這種事。

嘉慶在乾隆還在的時候就當了皇帝,後邊的道光,這位吃口雞蛋還得數個數,生怕吃多了,沒辦法國庫裡真沒銀子,后妃們想吃個葷菜,這都得趕上逢年過節。

後邊的咸豐,被英法聯軍攆著屁股跑,把偌大的紫禁城留給英法聯軍,最後把圓明園給燒了哪位。

後邊三位大傢伙也知道了,這三位就沒有留下子嗣,分別是同治,光緒,溥儀。

那麼在這個當中間,有一位比較可憐,那就是光緒,他在位的時候,就哪位就已經起了要廢他的心思,畢竟光緒年歲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好控制了。

這不他們就準備重新立一個溥儁出來,做皇帝,他們連年號都整出來了“保慶”,所以這位叫保慶帝。

結果這事遭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反對,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廢帝的計劃就停了,保慶帝也就沒了。

如果在清朝末期您聽到大阿哥這字號,指的就是這保慶帝。

所以要這麼算的話,應該是十三個半。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清朝有十二個皇帝,從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確實是十二個皇帝沒有錯。
我也看了不少人的回答,說是清朝之所以有十三個皇帝,是因為皇太極在登基的時候用了兩個年號,天聰和崇德,但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人。
在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因為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年號天命,而皇太極繼承的其實是後金的皇帝,因此有了天聰年號,但後金這一時期仍然在關外,後金的統治階級其實大部分還延續這女真一族舊有的制度,直到皇太極將年號改為清以後,這時候皇太極已經廢掉了八王議政制度,將權力徹底的收歸自己所有,因此皇太極改年號、改國號,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真正將權力收回所有。
但有清朝一代,確確實實是有13個皇帝,只是其中有一個是死後追封的,但是很快就有被廢掉了,而這個人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
如果要說大清定鼎中原,多爾袞其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多爾袞出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此時距離大清王朝入關中原,還有32年,在多爾袞出生僅僅4年以後,努爾哈赤就建立了後金,應該說此時的後金正是如日中天的壯大,但是不可避免的,內部權勢紛爭不斷,畢竟努爾哈赤還沒有完全接受中原王朝那種制度。
努爾哈赤長子褚英很早就被他殺了,而後來所立的太子代善,據說也因為和大福晉有私情而被廢黜,廢黜以後,努爾哈赤設立了八王議政制度,在所有的子嗣當中選擇八個年長的參與直接的政事處理,而其中就包括後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要知道此時不過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多爾袞不過八歲,就連年紀較大的阿濟格也才15歲,他們兩人之所以能被選入進去,完全是因為多爾袞的生母大妃阿巴亥受寵的緣故。
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時期畢竟年紀還小,因此並沒有參與議政,但是也為他後來建功立業建立了基礎,而皇太極繼位以後,對這位弟弟也很是重用,多爾袞追隨皇太極的十年時間裡面,屢屢建功立業,到天命十年(公元1636年)的時候,多爾袞受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所有親王中第三位,而直到皇太極去世以後,多爾袞在整個大清王朝都是最有權勢,也是最有可能當皇帝的。
但皇太極一脈自然不容許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雙方勢力角逐之下,皇太極長子豪格落選,多爾袞落選,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而多爾袞也在順治一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權勢巔峰,只可惜天不假年,多爾袞順治七年病逝,享年只有39歲。
多爾袞去世以後,為表哀榮,順治帝下令追封多爾袞為成宗義皇帝,諡號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僅僅只有2個月,順治帝下旨褫奪,並掘墓,乾隆年間才宣告平反,恢復睿親王爵位封號。

漫步史書


我覺得問題問得很不合理很讓人誤解,應該改為,清朝不是應該一個皇帝對應一個年號,年號出現那麼多次,那為何歷史上只有十二個皇帝?

我們捋一捋思路,先把他們的廟號、年號說一說。

太祖努爾哈赤,年號天命,清朝開國皇帝;

太宗皇太極,年號天聰、崇德,皇太極就有兩個年號了,天聰是對皇太極尊稱,自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改元為崇德的這個年號;世祖福臨,年號順治,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一個皇帝。

聖祖玄燁,年號康熙;

世宗胤禛,年號雍正;

高宗弘曆,年號乾隆;

仁宗永琰(顒琰),年號嘉慶;

宣宗旻寧,年號道光;

文宗奕詝,年號咸豐;

穆宗載淳,年號同治;

德宗載湉,年號光緒;

憲宗溥儀,年號宣統,清朝最後一個皇帝。


用戶1323441626811820


滿清12帝,是我國最後的王朝絕唱。從努爾哈赤開國,到宣統亡國,期間皇室發生的故事可以寫到幾百萬字的小說。

為什麼說滿清有“13”個皇帝呢?

讓我們時間回到1643年,這一年滿清的第二個皇帝皇太極掛了。由於死的突然,並沒有來得及安排後事。

話說清朝的帝王總是犯這個錯誤,不然也不至於有後來的九子奪嫡。

皇上沒了,總得有一個新的頂上去吧。



這個時候兩大勢力出現了,分別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

通常子繼父位,為什麼多爾袞作為皇太極的弟弟這個時候要出來爭奪帝位呢?

原因就在於多爾袞戰功赫赫,在軍隊和朝堂之上聲望很高,勢力更大。既然皇太極沒有明確指出繼承人,為什麼我不能爭一爭?這是多爾袞的內心寫照。

雙方勢力鬥爭異常激烈,這事好激烈,要是相互謙讓才怪了。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最後上位的確實年僅六歲的福臨。

其實,這也是雙方妥協的結果。雙方都在想在運動中壯大自己,消滅對手。最後的結局很明顯,多爾袞技高一籌。

很快,多爾袞就帶領著八旗子弟進了山海關,來到了北京城。

其實,這個時候多爾袞還是有機會自立的,把福臨娘倆扔在盛京,自己在北京稱帝,依然沒有誰能夠左右自己。

可能此時的多爾袞心境已經變了,跟一年多前爭帝位時不一樣了。可能現在覺得,做一個隱形的帝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也或許,他放不下他和孝莊的感情。

就這樣,又把孝莊娘倆接到了北京城。

這個時候順治還沒有親政,還是個孩子。那朝中大事怎麼辦?自然是由攝政王多爾袞來主持了。

自己沒有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而且帝國正在慢慢壯大起來。

或許,這對於此時的多爾袞來說,足夠告慰祖宗先靈了。

多爾袞的攝政王做了七年之久,這七年裡,多爾袞帶領八旗子弟進入北京,平叛邊亂,打擊南明,對於一個剛剛入主中原的王朝來說,功不可沒。

更是讓自己的正白旗進入了上三旗,抬高了自己的宗族勢力。

後來,多爾袞在平叛禍亂的時候,死在了古北口外。

念於多爾袞的功績和其勢力,順治皇帝只能追封多爾袞為“清成宗”,成字有著大功告成之意,完成之意。

可能這也寓意著多爾袞成功入主中原之意吧。

但是,僅僅兩個多月,順治皇帝便剝奪其封號,搗毀其陵墓。

可能是這些年裡,順治壓抑了太久,也可能是這些年和他母親的傳聞,讓順治內心感覺受到了侮辱。

但是,他忘記了自己的皇位和這偌大的天下是怎麼來的。

後來,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結語:從王朝的角度來說,多爾袞功大於過。如果沒有多爾袞的同意,福臨沒有機會登上皇位。如果入主北京以後多爾袞自立,順治在關外毫無辦法。

作為一個臣子來說,多爾袞同樣合格,積極平叛,開疆擴土,奠定了清朝最初的格局。

只是他和孝莊的故事,那也只能怪年輕時的故事了。


觀復一鑑


簡單來說,清朝有11個皇帝和6個追封的皇帝。

提到清朝皇帝,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清朝十二帝,這是包括了清朝的11個皇帝和後金的一位大汗。此外還有清朝十三皇朝的說法,這是按年號算的。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國號“大金”,史稱後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努爾哈赤用數年時間席捲遼東,把明朝在遼東的勢力盡數摧毀,不得不退守山海關。

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去逝,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元天聰。

皇太極在位時期是清朝的關鍵時刻,後金逐步由一個漁獵民族政權向集權帝制國家轉變,其標誌之一便是君主不再稱大汗,而兼有皇帝之名。

1636年五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努爾哈赤為大清皇帝。

1643年八月,皇太極暴斃於瀋陽,清朝內部經過一系列爭鬥後,推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改元順治。

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請清軍入關,清朝迅速攻佔北京並遷都於此,福臨為此再登基一回,以示自己是明朝的天命繼承人,繼而展開奪取天下的戰爭。

1648年,福臨將努爾哈赤以上的四位先祖追尊為大清皇帝。

1650年末,攝政王多爾袞去世,福臨追封其為大清皇帝。但兩個月後福臨展開清算,廢除多爾袞一切封號,並掘其墓。直到一百二十八年後的乾隆時期,多爾袞才恢復了睿親王的封號。

福臨之後,清朝還有十位皇帝,每人一個年號,即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曆、嘉慶帝顒琰、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和宣統帝溥儀。

總的來說,活著當清朝皇帝的有11位,大多數情況下,清朝的前身後金也算作清朝,所以努爾哈赤也是清朝皇帝,則十二帝之稱最為普遍。努爾哈赤的四位祖先皇帝純屬追封。多爾袞是生有皇帝之時,死有皇帝之名,只不過名很短,一般不把他當作清朝皇帝,也就是被開除了。

明清時期,一位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但皇太極因為稱帝改國號,多了一個年號,所以整個清朝(加上後金)有十二帝十三年號。


平沙趣說歷史


被開除的"皇帝",在嚴格意義看與前十二位皇帝(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二位,與年號可稱還有順治,康熙,雍正,同治,光緒,以及清遜帝宣統),有所區別,掌據生殺大權,貨真價實,有著官方承認的"大清皇帝"。

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異母弟,後來輔佐順治黃帝入關,平定天下的攝政王多爾滾,他在世時沒當皇帝,死後得到了清廷正式尊封為"成宗義皇帝",屬於官方指定的名副其實的大清黃帝,不是自封的,他的權力與真正的黃帝亦無大區別,以攝政王身價掌握一切軍政大權,就勳勞而言,多而滾對清朝開創的貢獻大,不亞於其他皇帝。

多爾滾率領八旗兵入關,打下清潮江山時,順治還是個七歲孩子,他只是個守城之主,沾了老多的光兒。然而他倆不合,多爾滾攝政王又功高震王,難免會有專權擅政的行為。小順對老多的感受,大概如同康熙對待鰲拜,既是前輩,也是阻礙,內心存在敵視,但是多爾滾有時不地道,利用權威逼順治叫他"皇父攝政王",還跟順治媽孝莊鬧徘聞,順治恨他,另外多爾滾逼死了豪格,還取豪格妻子為福晉,小順表面不說,但心裡有個小九九,因此多爾滾死後被迫奪封典,都是小順多年積累的怨情緒爆發,他恨在心,等到時機成熟,徹底清算。


亮晶晶61282203192


清朝原本有13個皇帝,其中1人為何會被“開除”?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都很好奇,清朝明明只有12個皇帝,從清太祖努爾哈赤算起,至宣統皇帝,為何會出現第13位皇帝呢?其實,這第13個被“開除”的皇帝,不是別人,就是後世頗有爭議的多爾袞。

多爾袞,清初著名的大臣,努爾哈赤的第14子,關於他的傳言有很多,其中不乏他與孝莊太后的傳聞,但是這些都無從考證,可是有據可查的是,在多爾袞猝死後,順治皇帝曾經追贈這位攝政王為“成宗皇帝”。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他是一個十分有野心的人。皇太極猝死後,多爾袞有心自立,可是當時的大環境不允許,他根本無法真正的當皇帝,所以他選擇幫助自己的嫂子,也就是後來的孝莊皇太后。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登基,即為順治皇帝,多爾袞搖身一變成了攝政王。

攝政王多大的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年幼,可以說國家基本都掌握在他手裡,後來甚至授封為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雖然不是皇帝,但是也差不太多了。

隨著權力的上升,多爾袞的內心也開始發生著變化,權力已經無限接近皇帝,但是朝中難免會有反對的聲音,於是乎,多爾袞開始排除異己,結黨營私,妄圖牢牢的把控朝政。

順治七年,多爾袞正值壯年,卻意外死亡,這個晴天霹靂讓順治皇帝十分悲痛,追封他為“成宗皇帝”,以皇帝之禮下葬。但是,多爾袞的死引發了朝堂震動,許多大臣開始彈劾他,順治皇帝一點點改變了心意。僅僅兩個月後,多爾袞的皇帝頭銜就被剝奪,甚至被掘屍。

自此,多爾袞的“皇位”剛剛擁有,還沒捂熱乎就被剝奪了,本來應該是大清的第13個皇帝,結果就這樣被踢出了“皇帝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