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客“小伙计”的视角透析封建礼教下孔乙己的悲凉人生


从看客“小伙计”的视角透析封建礼教下孔乙己的悲凉人生


鲁迅先生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在《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

俄国十月革命的武装起义,为中国带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政权,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礼制发动了猛烈而令人震撼的抨击,发起了讨伐封建主义制度的新革命思潮。

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五四运动”前夕,鲁迅先生在发表讽刺作品《狂人日记》之后,又于1918年的冬季创作出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

以前大家都认为,鲁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思想性和战斗性都比较强的《狂人日记》、《药》等作品,而鲁迅却唯独最喜爱这部《孔乙己》,谈到原因,

鲁迅自己认为在于它写得“从容不迫”,孔乙己生与死存在于多元而错位的感受世界之中,不乱阵脚又游刃有余。

据孙伏园回忆:

“鲁迅在私下谈到《药》这一类小说时,曾经用了一句绍兴话,叫“气急虺聩”,就是不够从容,这和“太逼促”是一个意思。”

从鲁迅先生的多部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作品的审美评价,主要是看是否“从容不迫”,这也是鲁迅自我人生观的体现。他强调人的生活要有“余裕”,不能“不留余地”,给人以“压迫和窘促之感”,认为“生活有余裕”才会“产生文学”。

因此,不难看出,从鲁迅先生这些观点来看,《狂人日记》、《药》都有些“锋芒毕露”而“不留余地”,给人以“压迫和窘促之感”,而《孔乙己》则写得有节制,如细水长流,从容不迫。

在鲁迅的本部作品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识是分清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孔乙己》里的“我”——看客小伙计是叙事者,而隐含作者是写本文的作者鲁迅,这两者是不相同的。因此区分开叙事者和作者的本意,能更加全面的体会到小说的本质内涵。


从看客“小伙计”的视角透析封建礼教下孔乙己的悲凉人生


01


《孔乙己》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读书多年但仍旧没有考上秀才的“迂腐”文人孔乙己,他没有实现最终的抱负和理想,自暴自弃,丢失了读书人的“脸面”和尊严,甚至自甘堕落为“小偷”,成为小酒馆中人们嘲笑的对象,直到最终悲凉的“死去”。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应该说是封建礼制下的牺牲品,也是“吃人社会”的必然结局,它不仅暴露出旧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唯一出路,更暴露了封建社会“重文轻武”下的科举制度剥削人的社会本质。

这部作品全文一共不到三千字,却几乎概括了孔乙己这个主人公的一生,鲁迅先生一贯秉持的“从容不迫”和文笔简练把这部短篇小说写得令人震撼人心。

一般说来,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大都以主人公的角度来叙述整篇作品,而《孔乙己》这部作品中,叙事者却是一个与故事情节没有直接关联的旁观者——十二岁就到咸亨酒家的店员小伙计来叙述孔乙己的故事,这个小伙计就是贯穿全文的最重要的角色——“看客”。鲁迅为什么会安排与情节无关的小伙计来叙述?

貌似多余的人物小伙计,本是与孔乙己无甚相关,他既没有出现在孔乙己的生活中,也和孔乙己的挨打或考试无关系,仅在孔乙己到酒店喝酒才能看到他,可鲁迅却偏偏选中小伙计作为叙述者,这其中有一定的缘由。

一、 小伙计视角有限,作者立意借以小伙计的角度来分析孔乙己的命运。对于孔乙己的落地、挨打、偷书,都是从看客那儿得来,这些使孔乙己“落魄”的场景都是发生在幕后,作者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这些事件发生的具体经过,“从容”而又简单的省略了大幅文笔,但又让读者们把孔乙己这些不堪形象熟记于心。不得不赞叹鲁迅先生的别具一格。

二、小伙计作为旁观者,对孔乙己的屈辱和痛苦更为感同身受。作为一个局外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特别经历会更加关注,以做有趣的谈资。孔乙己与小伙计可以说是同层错位的关系,作者对人物的这种设定,营造出丰富而复杂的情节。

通读全文,可以看出《孔乙己》这篇小说大致分为三个时间跨度:

一、从开始孔乙己是咸亨酒家的老主顾,在小伙计没有来店的时候就已经光顾了;

二、在酒家当了小伙计后,一直到孔乙己在丁举人家偷东西之间也有一个时间跨度;

三、“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到“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又是一个时间跨度。

因为鲁迅在小说开头已经交代是“二十多年”,从最后一个时间跨度上判断,作为孔乙己一生主要的看客——酒店小伙计,已然从十二岁的孩子长成了三十多岁的成年人。


从看客“小伙计”的视角透析封建礼教下孔乙己的悲凉人生


02


因此,从小伙计看客视角叙事语气,可以看出他通过日常的客观观察,和作为一个服务者个人情感的克制,给这篇小说呈现出一张清晰且细致入微的文章脉络。

比如十二岁时,小伙计刚加入店里,因他手艺生疏且年纪小,干不了给黄酒羼水的事,所以只能管温酒。作者对小伙计如此设定,不难让人理解作者的初衷把小伙计的人物形象设定为一个老实巴交的孩子。

这就为小伙计开始的客观态度做下铺垫,他最初能中规中矩的评论孔乙己,既鄙视孔乙己“好吃懒做”的一面,也称赞孔乙己“比别人好”的一面,就是不拖欠债务的品行,仿佛这一点的好,才能对得起孔乙己读过书的人生。初到店中的小伙计对孔乙己的评价,出于发自内心的客观表述,从而中肯的说出孔乙己的缺点和优点,不带有世俗的偏见。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所处环境的感染,小伙计发生的较大变化是在“回字有四样写法”这一段场景中: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 “你读过书么? ”我略略点一点头。

他说: “读过书… …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


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地答他道: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 “对呀对呀! …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因自身窘迫和经常被嘲笑,无法加入酒馆的客人的圈子,更与他们聊不了天,只得去找孩子说话。孔乙己作为落魄文人,却只能“降格”到与孩子聊天,也是一种可悲。小伙计的那些内心想法与表情,

“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都充分表明了小伙计对待孔乙己的看法,已经从最初的中肯评价,降到完全看不起这个穷酸潦倒且毫无价值的人。在酒店其他看客的语气和嘲笑的感染下,小伙计也沉沦为人云亦云的世俗看客,他对孔乙己态度的漠视与麻木,为后文对孔乙己死去消息的冷漠与无情埋下伏笔。

当小伙计一晃长成大人,当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店时发生的一幕: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 “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 “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 “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 …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的腿被打折了,他出现在酒家的时候已破败的不成人形,没有如往日那样“站着”,而是盘腿坐在蒲包上,可他是怎么来的店里呢?

“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作者描写的这场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不免产生悲悯与同情之心,而小伙计的叙事语气不仅老气横秋,且冷酷无情。通常说来,一个人不管是好人还是恶人,沦落到如此凄惨地步,常人都会对这幅画面产生一种出于人的本性的感知,然而《孔乙己》里的小伙计,只是冷冰冰的事实陈述。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句话中的“原来”在小伙计的心中只是一个答案,孔乙己断腿之后如何到酒店的一个客观答案。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些毫无感情、冰冷无温的叙述, 无一不表明孔乙己无论多么悲惨,仿佛是注定的,都在小伙计的意料之中,此时的小伙计已经缺少了生而为人的本心。

二十年后的看客小伙计,已从那个天真单纯的“样子太傻”的小孩,“蜕变”成了一个与咸亨酒店里哄笑的众人无异的冷漠的庸人。


从看客“小伙计”的视角透析封建礼教下孔乙己的悲凉人生


03


在《孔乙己》这部作品中,作为贯穿主线的看客——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命运跨越二十多年的观察,从最初的中肯客观表述,直到最终的态度——更加漠视这个落魄的文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差异呢?

孔乙己对小伙计教的所谓“子曰诗云”、 “回字有四种写法”在作者鲁迅看来正是封建社会儒家礼教的残余,不仅孔乙己本身对此断章取义,而且这些所谓的“文采”根本不实用。所以孔乙己苦读半生而毫无功名,甚至连自我生存的谋生技能也没有学到,只得以令人不齿的“窃书”为生。

如此说来, 作者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白话文中,极大地怒斥了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的糟粕,对于底层贫苦阶级来说,只有读书考取功名才是唯一出路,如此垄断思想终是误人子弟。

从深层次来看,文中从未意识到自己沦为庸人的小伙计,通过犀利、锋芒的话语,一直受到隐含作者的批判,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感同身受地追随叙事者小伙计的视角,因此“我们”这些看客也在接受鲁迅批判和审视的目光。

鲁迅这部《孔乙己》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高度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不仅能一针见血地揪住社会文化的痛脚,针砭时政,而且对作品中的人物都会费尽笔墨尽心审视,审视的不仅是看客们,更包括作者自己,这也是鲁迅此文的精华所在。


从看客“小伙计”的视角透析封建礼教下孔乙己的悲凉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