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都不曾参透《孔乙己》

有人曾经告诉过我,要先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赢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机会。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在想,如果,孔乙己也能够先做自己该做的,努力正常稳定的靠着帮别人抄书来生活,他的结局会不会与现在大相径庭…

或许,我们都不曾参透《孔乙己》

《孔乙己》是收录于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个故事。全篇精简,却惹人深思。科考制度下,一个屡战屡败的书生,最后收获不知所踪之结局,其人生不可谓不悲凉,却也不可谓不可恨。

简单来说,我们的主人公孔乙己大抵并不是那个时代唯一一个愤懑不得志的人物,毕竟,你我皆非范进。多的是满腔热情坚持到最后却没能取得成功的人。但他却是为数不多结局极为悲凉的人物。

纵观他一生所为,大致可看出其悲凉背后的几点推手。

01.颇具文采,却未曾取得一官半职

在那个时代,科考是书生唯一的出路。孔乙己也曾参加过,但终究还是不曾通过考试。原因没有呈现在读者面前,毕竟,每当别人问他为何连秀才也没做成的时候,他总是红着脸不搭话。

然,科考落榜并非只他一人,所以落魄书生,并不是他悲剧结局的主要成因。而是因为思想上的高度和现实世界的温度差距太大,也正因为他思想的高度,也造成了他不愿意沦为平庸的结局。

02.自命清高,却懒散成瘾。

许是因为读过许多书,认识许多字,孔乙己并不把自己归结为普通百姓。这一点,在他喝酒的时候,就看得出来。酒馆客人主要分两类,站着的短衣者,也就是普通穷苦百姓,和喜爱隔间雅座出手阔绰的长衫者。反观孔乙己,他是店里唯一一位穿长衫的散客。

长衫代表他对自己身份的主观认知,坐散座是因为他的经济实力。尽管如此,他依旧不愿与散座的其他人同等相处,少有的几句交流,也是因为众人逗笑他,他才用类似“之乎者也”等别人听不懂的话辩驳两句。

其实,依照他自己的学识,就算不能考中科考,也不至于沦落街头乞讨,偷窃。奈何他自己不争气,抄书先生也不愿意好好做,只得如此了。

或许,我们都不曾参透《孔乙己》

03.吃过诸多教训,可仍然不思悔改。

如果说贫穷的生活,别人的嘲讽并不能够让他自省,安心生活,那因为偷东西屡次被打,总该让他长点记性。只可惜,最后被打断腿也没见他收手。一个从不拖欠酒馆太久账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可能真的就像文章最后猜测的那样因为偷东西被打死了吧。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但反过来看,他这个人,又不全是不好。至少他在酒店从不拖欠,信用人品还是不错的。而且,他也还是善良的,他愿意把自己的茴香豆分与小孩子。如果,真的如前文所说,他安于现实,或许,我们就无法看到这样一个被科考制度禁锢一生的人。因科考而生,也因科考而亡。

或许,我们都不曾参透《孔乙己》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或许,这才是这部作品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毕竟,没有完全完美之人,也没有纯粹一无是处之人。没有百分百满分的太平盛世,也不见得都是满目疮痍的牢笼地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