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孔乙己》:论封建迂腐的文化,如何毁掉一个人

它是深刻批判封建思想的武器,是解救被迂腐文化囚禁之人的稻草。

鲁迅先生写过不少名作,不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啊Q正传》还是《祝福》,都是故事丰富且能凸显出人性的大作,可问及鲁迅先生最喜欢的文章,他却脱口而出《孔乙己》。

重读《孔乙己》:论封建迂腐的文化,如何毁掉一个人

据说被人问及为何最喜欢《孔乙己》时,鲁迅先生回道: “能在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显露,有一种大家风范。”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这篇文章的评价高度。

而《孔乙己》能经历百年岁月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孔乙己不仅是一张纸上的角色,而是能够活生生站在人们面前的人物。鲁迅先生说过,他的作品来源与生活,来源于小人物的烟火气,那些角色绝不仅仅是撰造出来的,而是将生活与社会糅合起来,是包含了人性的。

重读《孔乙己》,我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衣衫褴褛、好吃懒做还偷鸡摸狗的糟老头,而是一个饱受封建文化折磨捆绑的底层文化人民。

今天,就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 考上才成丁举人,落败便如孔乙己

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时正值清末,旧的文化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新思想举步维艰,鲁迅先生用《孔乙己》批判封建思想对人民的荼毒,对底层人民的迫害与冷漠。

“考上才成丁举人,落败便如孔乙己”

同样是读书人,一个成了举人老爷,一个却靠偷盗过活,而他们的差距不过一场考试,一场让数千年来无数文人疯狂追捧的考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也在这千年的“进化”中深入骨髓。

重读《孔乙己》:论封建迂腐的文化,如何毁掉一个人

可将孔乙己残害最惨的,不是没文化的乡野村夫,而是被世俗、被社会甚至是被孔乙己认可的文化人——丁举人。

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窃书籍,被丁举人设私堂,一直打到残废双腿才肯作罢,这明明是残暴、是对底层人民的摧残,但在人们的谈论中却成了:“丁举人家,是他能偷得的吗”,老板与酒客随口的对话,将这个冷漠压抑的社会刻画的淋漓尽致。

丁举人的暴行没有人去反驳,仿佛这就是正确的,权威便代表着一切,人们的迂腐包庇着丁举人这头恶狼。

却没有人站出来为孔乙己申冤,就算是想,也怕是不敢吧,千年来违反权威的人大都死无全尸,在这样的社会,又有谁愿为了正义而付出生命呢?

这便是鲁迅先生对这个时代的冷漠和权威至上的反抗,对这个社会所谓的“文明”的批判。

二、 被长衫裹挟的腐朽灵魂,救赎谈何而来?

世人大都取笑孔乙己,他总是破烂长衫着身,明明已经贫穷不堪,却仍然一副文人架子,门外吃酒的短衣帮他看不上,可坐着吃酒的有钱人他攀不起,只得要一碗酒就着茴香豆站着吃。

人们取笑他,大都觉他看不清自己的位置,明明去短衣帮就合适了,可他偏偏“不知好歹”的站着,要和短衣帮划清界限。

重读《孔乙己》:论封建迂腐的文化,如何毁掉一个人

“被长衫裹挟的腐朽灵魂,哪那么容易获得救赎?”

“长衫”,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长衫,更是深入灵魂的枷锁,孔乙己固守着自己的“文化”,自诩为君子,说出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谬论,这是他被封建荼毒后的信仰。

仕途风光,是腐朽的文化给文人构造的一个美梦,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入仕文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光,却没人看到同样寒窗苦读的科举制度的牺牲者,他们无法入仕,也无法像农民一样劳作,只得浑浑噩噩,年复一年的充当科举的炮灰。

入举前的范进便是最好的证明,他被杀猪的老丈人看不起,常常被骂的狗血淋头,家境贫寒,他连去科举的钱都付不起,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母亲的话更凸显了范进中举前在社会上的悲惨。

孔乙己和范进一样,无法进行自我救赎,在社会的习俗下,在朝廷推崇的文化下,他们避无可避,只能被世俗推着走。

孔乙己的长衫下,是被腐朽文化荼毒的灵魂,是将自我救赎之路堵塞的迂腐文人。

三、封建庸腐的文化,如何掌控孔乙己们的人生

若说孔乙己一无是处,鲁迅先生能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虽从未进举,可写的一手好字,不少人家都请他誊抄书籍,若他能本本分分做事也好,可偏偏他要将誊抄的书籍笔墨纸砚通通顺了去,如是几次,便没人找他誊抄书籍了。

写的一手好字,却不能成为谋生的手段,懂得之乎者也,却不能为自己某得一官半职,身材高大,却不屑于加入劳动人民,我认为这才是他悲剧的根源。

重读《孔乙己》:论封建迂腐的文化,如何毁掉一个人

名誉、清高、文人之称将孔乙己托举到一个尴尬的境地,高不成低不就,有着文化人的清高,不屑去做劳动赚钱,可并未中举,又不能靠文化吃饭,孔乙己便被夹在中间进退两难,最后只得靠偷盗度日,变得残败不堪。

其实,现实中的孔乙己并不少,尤其是考研失败的大学生最易出现实版孔乙己,考不上研,本科学历进不去梦想的公司,可是大学生的身份又让他们无法拉下脸面做普通的工作,已经毕业,却还当着啃老族,在家游手好闲。

重读《孔乙己》:论封建迂腐的文化,如何毁掉一个人

这是人才的浪费,也是现实的悲哀。试问那些人除了有父母供养外与孔乙己有何不同?读书人的清高没有在遇到大是大非时显露出来,却显露在职业歧视上。

可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并没有在当今的社会完全消失,它依旧根深蒂固在某些读书人的思想里,庸腐的文化思想禁锢着每个时代的“孔乙己”,掌控着孔乙己们的人生。

四、结语

封建文化操控的是人们的心智,而心智又掌控着人们的行为。迂腐的文化永远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是束缚人们救赎自我的枷锁,是鲁迅先生一直在抨击着的旧恶。

孔乙己最后只落得一句大约的确死了,除了还欠掌柜十九个钱被记得外,没留下一丝一毫的念想。鲁迅先生用《孔乙己》让我们看到了清末时期底层文人的悲哀,引导人们加入新文化的队列,在精神上实现解放。

《孔乙己》能流传百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财富,也是被封建权威残暴的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